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7 ,大小:55.72KB ,
资源ID:2200518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200518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深圳大学管理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深圳大学管理学院Word文件下载.docx

1、第一篇 导论(管理的基本理念)通过本篇的学习,使我们对“什么是管理”“为什么要管理”有一个初步了解;对本课程在整个管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及其研究重点和内容有一个明确认识;探讨有关管理者的概念,帮助初学者立志于管理事业,明确目标,坚定信念。第一章 管理与管理学第一节 管理一、 管理的概念二、 管理的含义三、 管理的重要性四、 管理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五、 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第二节 管理学一、 管理学的性质二、 管理学的地位三、 管理学的内容本章要点1、管理是人类共同劳动的产物,组织是共同劳动的实体表现。充满组织的社会为管理的发展提供了载体;2、管理,即管理者依据组织内在的活动机理,对组织拥有的资

2、源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3、管理的有效性强调要正确无误、卓有成效地做有意义的事情。它包括效用和效率两个方面的问题;4、管理的重要性表现在两个基本方面:管理对生产力的作用和对社会进步的作用;5、管理的自然属性,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相联系的管理。它决定了管理的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管理的社会属性,是指同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等社会背景相联系的管理。它决定了管理的差异性。认识管理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有助于我们探索某种管理模式形成的规律;有助于借鉴成功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模式;6、管理的科学性,是指在管理领域应用科学方法,综合抽象出管理过

3、程的规律、原理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它揭示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性,是管理者实践的结晶;管理的艺术性,是指在管理过程中,遵循管理规律,熟练地运用管理科学知识所采取巧妙灵活的方式、方法,达到管理效果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它体现管理者生气勃勃的创造力,受制于管理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充分认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有助于我们反对两种倾向:一个是“经验论”,一个是“模式论”。管理科学与管理艺术的统一是管理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方向;7、管理学是以管理活动为研究对象发展和积累的、有系统的知识和科学,具有综合性、适用性和历史性;8、管理学原理研究管理一般,是整个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石,它为管理学科体系的不同门类和分支提供了基本原

4、理,管理学的地位决定了学习管理学的必要性。9、管理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理论的产生、发展,及主要成果;管理的基本过程;管理原理与原则等。第二章 管理者第一节 管理者概述一、 管理者的概念与含义二、 管理者的作用三、 管理者的工作任务与特点第二节 管理者的素质一、 管理者素质的概念二、 管理者素质形成的内部条件三、 管理者素质形成的外部条件四、 管理者素质的内容第三节 管理者组合一、 管理者组合的必然性二、 管理者组合的优越性三、 管理者组合的基本内容四、 管理者组合的原则1、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居于权力职位,运用自己的能力(包括利用“外脑”和现代管理手段)进行决策,对该组织的运作效果产生影响的

5、工作者;2、管理者依照其职能特点可以分为咨询管理者、决策管理者、执行管理者和职能管理者;按照其演进过程可以分为自发(自然)式管理者、家长(家族)式管理者、天才式管理者、专家(法定理性)式管理者和专家集团式管理者;按其在指挥系统中的工作性质可以分为直线(指挥)管理者和职能(参谋)管理者;按其对管理对象的约束力可以分为直接管理者和间接管理者等;3、管理者的作用表现在:决策的主导人;组织工作绩效的主要负责人;处理各方面关系的协调者;社会发展进步的组织者;4、管理者依照其职能特点的不同,其工作任务与特点也不尽相同;5、管理者素质是指能够形成管理能力,并影响管理绩效的基本个人条件;6、管理者素质形成的内

6、部条件主要有意志、兴趣、气质、性格、感情及智力等;管理者素质形成的外部条件主要有教育培训、职业实践、必要的引力和压力;7、管理者素质的内容包括:品质、知识、经验、能力、年龄等;8、管理者组合的必然性是由生产社会化程度决定的;9、管理者组合的优越性在于,实现管理功能放大;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发挥管理者个体素质的优势,弥补其不足;有利于管理工作的专业化分工;是组织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10、管理者组合的基本内容包括:年龄结构、性格结构、智能结构、专业结构,以及知识结构等;11、管理者组合的原则主要有:目的与目标原则、互补原则、有效性原则、权威原则、权责利统一原则等。第二篇 管理理论的发展(学习管理

7、的入门)本篇依据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三个基本阶段,重点讨论西方传统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含当代管理前沿)。通过本篇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管理理论的发展进程和重要理论贡献。第三章 古典管理理论第一节 早期的管理思想与实践一、 产业革命以前的管理思想与实践二、 产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与实践第二节 古典管理理论一、 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二、 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三、 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1、产业革命前的管理思想,也称为古代的管理思想萌芽,其历史背景主要是:当时社会盛行轻商,反对个人自由与成就;社会组织主要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国家。对这些组织的管理体现了当时朴素的管理思想与管理实

8、践。2、产业革命时期管理思想形成的背景在于生产力的变化机器的出现取代了手工技术;生产组织的变化工厂制度的形成变革了以工厂、作坊为主的家庭式企业。产业革命时期管理思想的特点既反映了对管理的客观需要,从许多方面对管理进行了探索,也反映了在管理理论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3、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是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机器的普及分不开的。传统管理理论的特点显示了对管理规律认识的提高和内容上的充实。4、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内容主要是:(1)作业原理,主要是关于作业标准化、定额标准化、实行有差额的计件工资制和对工人进行科学训练,使之成为一流的工人;(2)组织原理,主要内容有:设置计划部门、实行职能管理

9、和实行例外原则。5、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是:在管理中运用科学方法,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生产率的技术和方法;使管理思想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为解决管理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科学管理理论的局限性是:关于“经济人”的假设和管理上的机械模式。6、法约尔的主要贡献是以企业的整体活动为对象,对管理过程和原则从理论上进行了归纳,从学术上提高了管理科学的水平,扩大了管理的影响。它提出的管理五个职能和十四条原则在今天仍然是正确的和有意义的。7、韦伯在管理理论上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并不是指最合乎需要的,而是指组织的纯粹形态,是现代社会最合理、有效的组织形式。其原意是:

10、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8、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的特点主要有:明确的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规范的人员任用;管理人员职业化;遵守规则和纪律;理性的人员关系。第四章 行为科学理论第一节 早期的行为科学理论一、 霍桑试验二、 早期行为科学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贡献第二节 后期的行为科学理论一、 关于人的需要、动机与激励二、 关于企业的非正式组织三、 关于人的个性四、 关于企业的领导方式本章要点:1、行为科学,就是对企业中职工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学科,它涉及职工的需要、动机、个性、情绪、思想、特别是人群之间的关系等。它在早期叫做“人群关系”学说,194

11、9年前后才改称为行为科学。2、早期的行为科学强调“社会人”的论述。代表人物是美国教授乔治.埃尔顿.梅奥。人群关系理论根据著名的“霍桑试验”得出三点结论:(1) 职工是“社会人”;(2)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 新的领导能力在于通过提高“职工的满足度”来提高士气。3、后期的行为科学强调“自我实现人”的论述。对早期行为科学的三个结论,以及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展。(1) 关于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理论,主要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的“激励因素保健因素”论;弗鲁姆的“期望激励模式”等。(2) 关于人的个性问题,主要有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阿吉里

12、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等。(3) 关于非正式组织理论主要有卢因的“团体力学”论和布雷德福的“敏感性训练”技术。(4) 关于企业中的领导方式主要有坦南鲍姆和施米特的“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俄亥俄大学的“双因素”模式;利克特的管理新模式;布莱克和穆顿的管理方格法等。第五章 现代管理理论第一节 现代管理理论的丛林一、 社会系统理论二、 系统管理理论三、 决策理论四、 经验主义学派五、 权变管理理论六、 管理科学学派第二节 管理前沿当代管理理论1、现代管理思想的形成是与经济国际化、产品竞争激烈和企业规模大型化等社会背景相联系的。其特点是强调了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强调了系统管理和决策的地位。2、巴纳德

13、的社会系统理论,其主要内容有:(1)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2)协作系统有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联系);(3)关于权威的接受理论;(4)关于经理人员的职能。3、西蒙是决策理论的代表者,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2)关于决策的过程;(3)关于决策的准则;(4)关于决策的方法。4、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卡斯特、罗森、茨威克等人。他们认为,从系统的观点考察和管理企业,有助于提高企业效率;系统方法是形成、表述和理解管理思想最有效的手段;企业是由相互联系、共同工作的各个要素(子系统)组成的系统,以便实现某些目标;一个企业系统包含一些必要的子系统,按各个

14、子系统在系统中的作用可以分为传感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决策系统、加工系统、控制系统、记忆或信息存储系统等。5、经验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德鲁克和戴尔等人。他们主要从管理者的实际管理经验方面来研究管理。重点分析许多组织管理者的经验,然后加以概括,找出成功经验中具有共性之处,使其系统化、理论化,据此向管理者提供实际的建议。6、权变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莫尔斯和洛施等人。他们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7、管理科学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伯法等人。他们认为,管理就是制定用于管理决策的数学和统计模式,并把这些模式通过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管理

15、。8、企业文化,是八十年代初期在美国兴起的管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新潮,成为公认的管理学概念。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共同持有的价值标准、信念、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它是一个企业特有的传统和风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企业成员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之所以作用大,原因在于它体现了一种集体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甚至关系到职工的人生目的和他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起到团结工人的“粘合剂”的作用。9、流程再造理论,也称重建理论。美国马省理工学院教授麦克尔.汉默与人合作,从大量的实例中总结出了企业改造的理论。第三篇 管理过程管理活动是由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而表现的一系列有规律的运动过程。这一过程可分解为计划、组

16、织和控制等相互交叉、周而复始的重要活动形式或职能。通过本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本过程,用以指导管理实践。第六章 计划第一节 概述一、 计划的概念二、 的重要性三、 计划的特点第二节 计划的基本内容第三节 计划的分类第四节 计划的基本过程一、 机会估量二、 目标确定三、 方案寻拟与评估四、 方案选定五、 拟定引申计划1、计划可从两种状态加以理解:一是静态的计划;二是动态的计划。静态的计划是动态计划的结果,它是计划工作所包含的一系列活动完成之后产生的, 对未来行动方案的一种说明。动态的计划指的是一种活动,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或为从事某些工作,而拟定方案和措施的管理活动。管理的计划职能往往指的是动

17、态的计划。2、计划的特点包括首要性、普遍性、服务性和经济性等。3、计划的重要性表现在:(1) 计划是管理者指挥的依据;(2) 计划是防止未来不确定性的手段;(3) 计划是合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的方法;(4) 计划是管理者控制的基础。4、计划的基本内容应包括:(1) 组织未来的宗旨、目标;(2) 实现组织目标需采取的策略、行动;(3) 上述行动的先后顺序;(4) 每一行动的时间范围;(5) 投入哪些资源、由谁来执行这些活动?5、计划的分类方法见下表分类原则计划的种类按计划的时间界限划分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按计划制定者的层次划分战略计划施政计划作业计划按计划的对象划分综合计划局部计划项目计划按

18、计划的范围划分政策程序方法、规则按计划的约束力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6、计划过程的基本步骤包括机会估量、目标确定、方案寻拟与评估、方案选定,以及制定引申计划等。7、现代计划方法很多,例如滚动计划法、决策树法、网络计划法、线性规划法、盈亏平衡点法、投入产出法,等等。第七章 组织第一节 组织概述第二节 组织关系第三节 组织结构第四节 组织的基本过程1、组织,是以一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关系,灵活运用各种领导、激励、沟通方式,充分利用各项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有效实施计划所形成的方案,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管理活动。组织的概念可以从两种状态加以理解:一是静态的组织;二是动态的组织。静态的组织可理解为一种结

19、构,即它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规范组织成员的职位、职务或职责的组织体系。动态的组织可理解为一种活动,即设计、维持和适时变革组织内部的结构和相互关系,充分利用物质资源,有效发挥人力的管理过程。2、组织的作用主要有(1) 组织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建立联系、发生作用的纽带和桥梁;(2) 组织是实现预定目的的工具;(3) 组织是领导者与社会发生作用的实体。3、组织关系,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设立的权责关系。与组织关系有关的问题包括集权与分权、授权、责任、直线权力与参谋权力等。4、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各类人员、各个部门的排列组合模式。组织结构的内容主有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5、横向结构主要是进行部门化,即将组织

20、目标总任务分解,据以设立分支机构的管理过程。横向结构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分解目标任务;(2)设立职能部门。6、部门化的方式包括人数部门化、职能部门化、地区部门化、产品部门化、顾客部门化、市场部门化、工艺过程部门化等。7、纵向结构主要是设立管理层次。设立纵向结构的主要任务是授权和配置干部。8、组织形式,是组织结构的具体表现。传统的组织形式有直线制、职能制和直线职能制;现代组织形式有事业部制、模拟分权结构、矩阵结构和委员会组织等9、组织的基本过程包括:设立任务结构、设立权力结构、领导与指挥、沟通与协调等。第八章 控制第一节 控制概述一、 控制的概念二、 控制的地位三、 控制的前提第二节 控制的

21、类型一、 按控制活动的性质分类二、 按控制点的位置分类三、 按控制源分类四、 按控制信息的性质分类五、 按控制手段分类第三节 控制的过程一、 限定子系统的范围二、 识别测量特性三、 确定标准四、 把握实绩五、 衡量绩效六、 诊断与调节第四节 控制的内容与方法一、 人员行为控制二、 财务控制三、 作业控制四、 信息控制五、 组织绩效控制第五节 如何有效地实施控制一、 控制的目的性二、 控制的及时性三、 把握控制的经济性四、 坚持控制的客观性五、 其他的注意问题1、控制,就是检查组织过程是否按既定的计划、标准和方法进行。若有偏差就要分析,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发出信息,以便做出改进,保证组织过程与计

22、划方案相一致。2、控制系统通过对收到的内外信息进行分析,并同存储的计划标准相比较,可以纠正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偏差,对计划的落实其保证作用,还可以为修改计划或计划的再制定提供信息。3、控制的前提有两条,一是控制要有计划,二是控制要有组织。4、控制的类型,按照控制活动的性质可以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按照控制点的位置可以分为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按照控制源可以分为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和自我控制;按照控制信息的性质可以分为反馈控制、前馈控制和跟踪控制;按照控制手段可以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等。5、预防性控制,是为了防止资金、时间或其它资源的损耗,避免产生错误又尽量减少今后的更正活动采取的

23、控制措施。6、更正性控制,是当偏差出现时,使行为或实施进程返回到预先确定的或所希望的水平所采取的控制措施。7、事先控制,位于制造过程的初始端,投入与制造过程的交接点就是控制活动的关键点。它可以防止组织使用不合要求的资源,保证组织的投人在数量上和质量上达到预定的标准,在整个活动开始之前能剔除那些在制造过程中难于挽回的先天缺陷。8、过程控制,是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给予指导与监督,以保证活动按规定的政策程序和方法进行。9、事后控制,位于活动过程的终点,把好这最后一关不会使错误的势态扩大,有助于保证系统外部处于正常状态。但是事后控制的致命缺陷在于整个活动已告结束,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已在系统内部造成损害,并且

24、无法补偿。10、正式组织控制是由管理人员设计和建立起来的一些机构或规定来进行控制,如规划、预算和审计部门是正式组织控制的典型例子。11、群体控制,基于群体成员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是由非正式组织发展和维持的。群体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职工的行为,处理得好有利于达成组织目标;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给组织带来很大危害12、反馈控制就是用过去的情况来指导现在和将来。13、前馈控制,又称为指导将来的控制,它的具体办法是不断利用最新的信息进行预测,把所期望的结果同预测的结果进行比较,采取措施使投人和实施活动与期望的结果相吻合。14、跟踪控制,跟踪控制的实质是无数反馈控制的综合,不断采取措施,不断得到反馈,

25、不断调整和采取新的措施。15、控制的基本过程包括:(1)限定子系统的范围(2)识别测量特性(3)确定标准(4)把握实绩(5)衡量绩效(6)诊断与调节确定标准16、如何实施有效的控制(1)明确控制的目的性;(2)注意控制的及时性;(3)把握控制的经济性;(4)坚持控制的客观性等。四、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1、采用多媒体技术,制作PP演示文稿;2、适当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本课程至少采用三个以上案例;3、安排课后作业、小组讨论和调研(至少3次);4、面授辅导着重讲解知识点、剖析难点。五、考试形式及评定1. 考试形式由任课老师决定,特殊方式必须报学院主管批准,学校教务室备案。2. 平时成绩(讨论、作业、期

26、中考试等)占总评成绩的3040%,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70%。3. 成绩评定按学校要求登记存档。六、与相关课程的衔接管理学原理,是专门研究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是管理学科体系的基础理论课,本课程不要求先修课程。七、参考书目(教材教参)1、管理学 斯蒂芬.P.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周三多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3、管理学原理 杨文士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微观经济学220499033-0学时54学时 经济学是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尤其是微观经济学,历来被视为其他经济学分支的理论基础。管理学院宽口径招生后

27、,将经济学作为平台课程设置,可以使管理学项下的各专业学生全面了解微观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和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成本效益意识,强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行为的分析能力,为以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较好的经济理论基础。1. 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方法。2. 认识和掌握微观经济学分析社会经济问题的程序和过程,熟悉常用解决问题具体措施。3. 掌握市场结构的划分理论,学会分析判断不同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主体行为。 4. 结合案例教学,切实提高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逐渐培养其经济决策能力。第一章 导论1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2 经济学基本研究方法3 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4 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及分支第二章 消费者选择1. 消费者偏好2. 消费者均衡3. 价格效应和消费者选择第三章 生产者选择1. 生产技术 2、 生产者均衡 3、 生产成本分析第四章 市场结构分析1. 完全竞争市场2. 垄断市场3. 不完全竞争市场第五章 要素市场1. 生产要素的需求2. 生产要素的供给3. 要素市场的均衡第六章 劳动市场1. 劳动市场的需求和供给2. 工会与劳动结合 3. 教育与工资差别第七章 资本市场1. 资本需求2. 资本供给3. 资本市场均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