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如下图所示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特征,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C5向装有10 mL培养液的试管中接种少量酵母菌菌种,在适宜条件下培养较长时间,酵母菌种群数量(Y)随时间(X)的变化情况最可能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某种群数量开始会出现增长,但培养较长时间后,随着养料等资源的消耗,种群数量不再增
2、长,最终出现负增长。D6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原)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在演替早期,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显著变化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根据发生环境的差异,群落演替可分为初(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相比,初生演替经历时间长,速度要缓慢得多;演替若不受外界干扰,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中的优势种群相对稳定,因此其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会过于显著;火灾过后的森林,其土壤条件基本不变,甚至还保留着植物的繁殖体,因此,再重新形成森林
3、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7下图中的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A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B互利共生、捕食、竞争C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8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C在弃耕的农田上不可能形成森林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这时原来的群落就被新的群落取代了,这就是群落的演替,故A错,如果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
4、替很难形成树林,但如果气候适宜,弃耕的农田就会演替成树林,故C、D两项错误。9关于池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在垂直方向上,鱼类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鱼类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主要依赖植物C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没有水平结构D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池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植物的垂直分层而导致以不同植物为食的鱼类也出现分层;因从岸边到中心分布着不同种类的植物,必然导致池塘中的动物群落有水平结构。10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 D光照、食物11分析以下实例,选择正确的答
5、案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臂部白斑以告诉同类小丑鱼喜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菜粉蝶为十字花科植物传粉,但其幼虫菜青虫又以十字花科植物的幼叶为食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可能的答案种内互助斗争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种间为互利共生关系;为种内互助;为种间互助;为种内斗争;为种间互助;为竞争关系。12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树林。桦树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这种现象是A初生演替 B
6、生物入侵C生物进化 D种间竞争由题意可知,云杉和桦树因争夺阳光而发生竞争,桦树因得不到阳光而被淘汰。13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下图A、B、C、D 4种土壤微型节肢动物分离收集装置中,最合理的是A项中的装置可造成类似高温、明亮的效果,对土壤动物造成不利刺激,使其趋向收集瓶,比较而言,是最合理的装置;其他三个装置对土壤动物造成的影响均不如A装置明显。14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野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重要意义,图是某海域野生鱼类在实施了休渔保护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为了获得最大捕捞量,捕捞后种群数量应该保持在b点附近范围所代表的水平上B该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b点,
7、环境阻力最大是在8年以后C休渔能够很好的促进该种群数量的恢复,使该种群数量持续增长D适当的捕捞有利于该鱼类更新,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该图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从图中分析可知:第8年该种群数量不再增长,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最大值,此时环境阻力最大。在b点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个体数量增长最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适当的捕捞可以将年龄较大,生存力弱的个体淘汰,为幼鱼提供更多的食物和生存空间,所以有利于该种群的生存。休渔可以促使种群数量恢复,但不能使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因为有环境条件等的限制。15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
8、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K,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K/2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坐标曲线图是高考中出现的比较多的一种图,它可以反映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解题时注意起点、转折点和终点等含义。由图形可以看出,t0t2时该种鱼的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t1时种群数量为K/2,此时为捕捞的最佳时期,t2时种群数量为K。16图甲和图乙为某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如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1和种群2未来个体数量的发展趋势是A衰退型和增长型 B增长型和衰退型C稳定型和衰退型 D稳定型和增长型17种群是生态研
9、究的一个重要单位,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种群中,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数量为K/2时增长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种群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应是处于稳定阶段;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接近K值,但不能大于K值。18对于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类进行种群调查研究,资料如下:年份197019711972197319741975种群数量(只)5080捕捉标志数(只)第二次重捕数(只)重捕个
10、体中的标志数(只)1681013那么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是首先根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分别计算出1972、1973、1974、1975这四个年份的种群数量,即400、800、640、约492;然后以时间作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作为纵坐标绘制出该鸟类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C。19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D互利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分析生态系统中两物种的关系。从曲线可以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
11、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N2以N1为食物。两个种群若存在竞争关系,一个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个种群的减少。两种群若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20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三种蝌蚪有共同的食物来源,可构成竞争关系;锄
12、足蟾蝌蚪数量减少较多,表明水螈更喜食它;由于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水螈,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无水螈的池塘中,最初一段时间由于食物和生存空间充足,近似呈J型增长,但由于蝌蚪间的竞争关系,最终仍然呈S型增长。21用牛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时间(天)159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据图可知,
13、随培养时间的延长,个体数量不断增加,但增加速率先上升后下降。当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改变,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22甲、乙两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增长速度。从两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时,两者都能良好生存,但培养相同天数后,双小核草履虫的个体数比大草履虫个体数要多;而把两者放在一起混合培养时,两者为了共同的生活资源(食物、空间等)而竞争,结果大草履虫减少直至消亡,双小核草履虫
14、获胜,可以得到充分的生活条件而生存并繁殖,可见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23树林里多数鸟类在树冠筑巢、栖息,啄木鸟生活在树干中,环颈雉则在灌木层和地面活动,这种现象反映了A种群密度 B适应的普遍性C群落的垂直结构 D群落的水平结构24适当的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但种植过密反而减产。用生态学观点进行解释是A过度密植导致害虫大量繁殖 B过度密植造成通气不良C过度密植造成种内斗争激烈D过度密植造成杂草生长旺盛由于土壤的矿质养料和水分有限,生存的空间有限,如果作物比较单一,同种生物要求的生态条件又相同,种内斗争就激烈,所以长不好、减产。25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B
15、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青藏高原上的高山苔原都是由多种生物组成的,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并不只有一个红树物种,还包括与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而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是由单一的物种红松组成的,不能构成群落,而是一个种群。二、简答题(共40分)26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有着重要意义,试举一例:_。(2)如图表示某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调查时确定的小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3)下表是该班级1
16、0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则该块地中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_。组别2347株数/m212解析:(1)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生产、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害虫防治。(2)取样调查要求随机取样才具有科学性。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的所有个体。(3)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多组邻近数据的平均值。(1)害虫防治(只要合理均可)(2)只要是计数样方内部和相邻两边及顶角个体的均正确(提示:统计边角的原则是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3)3株/m227(1)研究人员将S1和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和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的变化如A图和B图所示
17、: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_。如果环境温度是不稳定的,在一定频率下发生T1、T2的交替变化,S1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如C图,S2种群数量变化将会怎样?试在C图的坐标中表示出来。(2)科研人员对海洋中的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分析下图,回答问题:在_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_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该图所示的原理在海洋生物捕捞中有什么指导意义?_。(1)A图和B图都表现出“你死我活”的竞争曲线关系,由A图知在T115 时,S1在竞争中获胜。在T225 时,S2在竞争中获胜。若T1和T2交替变化时,它们的关系仍符合竞
18、争曲线。(2)由图可知,在B点时,出生率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的净增量最大,而在D点时,种群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达到K值。(1)竞争如下图:(2)BD可以根据种群的变化规律以及环境最大的负荷量,确定最适捕捞量,实现每年既能捕到比较多的海洋生物,又不危及海洋生物种群以后的持续生存,实现可持续生产(或从具体每年的最大捕捞量、具体达到多少开始捕捞等角度回答问题亦可)28下图是Grove及Williams等科学家在1975年利用A、B二种植物在温室中所进行的一组实验。各组实验的外部条件一样(如光照、温度等),进行的时间一样。柱状图(1)表示第1组实验结束后,称得A种植物的干重(去除水分后的质量
19、),并将此质量设定为1;其余柱状图分别表示的是各组实验结束后,称得的A种植物干重与第1组A种植物干重的比值。请回答:(1)该实验主要是研究生态方面的_因素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2)在Grove及Williams的实验设计中:设置第1组是为了_。设置第2组是为了研究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程度。设置第3组是为了研究(3)本实验中,A种植物与B种植物间地上部分竞争与地下部分竞争二种情况相比较,对A植物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更大的是_。请说明理由_(1)从题干不难看出,实验研究的是其他植物(生物因素)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它们之间属于种间关系中的竞争关系。(2)第1组中未施加自变量处理,在整个实验中属于对照组;第
20、2组研究根(地下部分)竞争时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第3组研究地上部分竞争时对A植物生长的影响。(3)从柱状图可知地上部分的竞争比地下部分的竞争更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因为地上部分的竞争使A植株干重减少的量大于地下部分竞争,因此,第3组对A植物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更大。(1)生物(2)对照地下部分有竞争时地上部分有竞争时(3)地上部分有竞争时地上部分有竞争时,干物质重量减少更多29下图中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乙。试写
21、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这种研究方法叫做图乙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m2。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株/m2。(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_;_群落由不同的物种组成,样方法不仅可用于种群密度的研究,也可用于群落物种丰富度的研究,且物种丰富度的计算方法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一样,也只求平均值。群落的结构中植物的分布由非生物因素所决定,而植物的分
22、布又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在结构调查中,既要注意物种组成,又要注意不同种群的密度。(1)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样方法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S0(n1n2n3)/3S0(2)光垂直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30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身体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理由是_。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理由是_。(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 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_KJ。进行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