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全国机电应用型人才的年市场需求量在500万人左右,且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而目前全国开设机电及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有600余所,每年培养大约15万的机电一体化高技能人才,全国300余所开设机电及相关专业的本科院校年毕业生大约为10万,其他途径培养的大约30万人,人才需求量缺口巨大,仅数控技术岗位人才需求量缺口就达30万人。河南省的“十二五”发展规划把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全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优势产业,壮大优势产业群,延伸产业链,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中原经济
2、区”的快速发展。其中建设装备制造业、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提高成套设备研发能力,发展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精密成型加工设备、柔性制造设备、数控机床、智能机械设备、农业机械、重型机械、电工电气、机械基础件、仪器仪表、工程机械、模具、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等产业是必然趋势,这就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据调查,河南省装备制造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1864家,其岗位分布和人才需求情况如图1所示,数控岗位的需求量最大。同时,对我校近3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显示,数控机床操作岗位占53%,数控编程岗位占26%,数控机床维护岗位占8%,工艺设计占11%,其它岗位占4%。从未来的岗
3、位需求趋势看,数控机床操作是首选就业岗位;具备数控工艺与编程、机床维护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以上分析,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具备数控工艺、数控编程职业综合能力,适合高精加工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当前发展的趋势。三、建设基础(一)专业历史基础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开办于1987年,是河南省、郑州市和学校重点支持建设的专业。2007年该专业被评为郑州地方高校重点专业,2009年又被郑州市确定为郑州地方高校示范专业;2009年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被确定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11年该教学团队被认定为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和郑州地方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
4、2008年被确定为郑州地方高校重点实验(实训)室,2010年被确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迄今为止,本专业为国内外相关领域输送了2200多名优秀毕业生。近三年来,毕业生首次就业率为97.5%以上,专业对口率90.3%以上,企业对学生满意率达到98%。很多毕业生现已成为企业的主要技术业务骨干,并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社会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二)师资队伍状况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团队共有34人,其中:学校专任教师19人(含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对象1人,市级教
5、学名师1人,双师素质达100%),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5人,专兼比例达到1:0.79。团队成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获得过多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是一支优秀的 “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能够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团队基本结构状况见表1,团队成员基本情况见表2、表3。(三)实训实习条件河南省一流按照校企“共同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完善教学基础建设、共同进行实践教学、共同完成专业技能考核”的共建原则,建立了功能齐全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校内,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囊括了数控实
6、训中心、柔性生产线、热处理实训室、PLC实训室、电工电子技能实训室、液压气动实训室、测控技术实训室、机械创新实训室、CAD/CAM实训室等23个实训室和金工实习工厂、职业技能鉴定站等,设备总值达1100万元;还与企业签约共同建设了校内“上海大众实训中心”和“广电银通中州大学实训中心”。在校外,与中国第一拖拉机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广电银通金融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郑州煤矿机械有限公司、中国长城铝业公司等10余家企业合作建立了校外实训实习基地。以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行为导向式教学,把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之中,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强化了学生专业能力
7、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四)专业改革成就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实施了“2+0.5+0.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行动型课程体系;建立了先进的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了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的紧密结合,确保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1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行动型课程体系 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实施了“2+0.5+0.5”人才培养模式,即让学生通过校内两年的专业教学,半年的校内综合实训,半年的企业顶岗实习来完成全部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经过实践检验,效果良好,突出表现在学生毕业后能立即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基本实现了学生与工作岗位零距离的对接,学生和企业双方满意。依据能力递进规律构建机电一
8、体化技术专业行动型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实现了课程内容与工作内容相结合、授课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授课环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方法。河南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1年5月通过省级鉴定。二十多年来,机电一体化教学团队成员在专业建设方面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产学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着地成效。2.校企合作,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质量显着提高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学
9、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4. 优质的社会服务,确立了专业社会品牌团队坚持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并重。主持完成的“NZG-31型内燃钢轨钻孔机”、“气管快速连接与分离装置”、“HFS系列呼吸机”、“MC60数控加工中心制冷压缩机改造”、“双偏心半球阀阀芯研磨机理及工艺研究”、“微型自动温度多段测量记录器”等多项省级科研成果和专利在多家企业获得应用。主要技术成果服务项目统计见表5。我校设有“中州大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三年来,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团队成员在数控技术、AutoCAD绘图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方面为社会培
10、训专门人才3800余人次,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培训服务情况统计见表6。(五)目前存在的不足1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教学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整合与优化。2专业教学团队中领军人物较少,部分专任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3核心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四、建设目标(一)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校企深度融合,建立校企共赢的长效紧密型合作办学机制,完善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支专兼结合、职业素质及职业技能过硬的、在省内同类院校一流、国内同类院校先进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着力建设集资源共享、学生实训、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为一体的中原一流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
11、。专业建设工作中坚持的理念:以行业发展趋势确定专业发展方向,以专业就业岗位确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以工学结合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以学生必须掌握的工作过程和关键技术设计课程内容,以“教、学、做”一体化作为课程教学模式。(二)具体目标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以内涵建设为主,与河南省及郑州周边机械装备行业、企业一起深入分析机电一体化专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2+0.5+0.5”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深化“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三段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平台,形成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的专业群,并根据需求适时调整优化,增强为
12、行业和地方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优势。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引导和鼓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尤其是中小科技型开展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2.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坚持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密切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紧跟机电一体化技术产业发展的动态要求,把握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入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研究完善、创新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继续完善2+0.5+0.5的教学组织模式,实施三阶段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以区域性典型产品为载体进行组合,重组课
13、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的对接,进一步优化机电一体化专业行动型课程体系;深化“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3)扩大和新增校内企业实训中心或校内工厂形式的实习实训基地,使校内企业中心达到4个;4) 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和完善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相关制度,加强顶岗实习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建立顶岗实习的有效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企业发展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门人才的需求。3. 师资队伍与领导能力建设以师生比为前提,以校企合作的需求为度量来配置专任教师。坚持学术与师德并重,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并重的原则,三年内在专
14、任教师队伍中选拔和引进3名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骨干教师,重点培养,使之成为专业建设和教学、科研的领军人物。以教学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团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优化教师团队结构,扩大兼职教师参与教学工作的范围和深度。(1)专任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素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制度,增加专任教师企业工作经历。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每年有13个月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熟悉生产过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保持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100% 。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通过引进和培养,使团队中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为
15、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经过建设,争取团队中教授达到6人,博士达到3人,硕士达到16人。(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更新和补充优秀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教学团队;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和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聘请35位行业专家担任专业特聘教授,具体指导专业建设和团队建设,进一步优化团队结构。4.社会服务能力建设1)依托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和中州大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争取年均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达到260余人次。2)依托现代制造技术中心,建设“河南省装备制造业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
16、心”,以技术咨询、技术改造、产品研发与制造为主要功能定位,结合实训与教学承担企业科研与生产任务,实现年收入50余万元。五、建设内容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在现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2+0.5+0.5”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更新职业教育理念,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根据河南省机电装备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专业定位,立足工学结合,强化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引入企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工学结合、双证融通、三段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深入调研分析,确定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从适应河南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出发,紧密围绕河南省和郑州周边产业区对
17、机电行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与行业管理部门合作,深入机电产品制造、销售、机电设备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开展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的研究和分析,准确把握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分析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岗位能力要求。 2. 探索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实践“2+0.5+0.5”人才培养模式在对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2+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3)。即围绕培养目标进行两年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基本素质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半年的校内岗前模拟综合训练,达到准职业人的要求;最后半年,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在真
18、实的环境中进行生产性训练,达到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3校企联合,深度完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深化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式,依托企业和校内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训中心,按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分别在企业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践培训,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初步认识职场”、“ 理论实践训练”和“顶岗就业砺练”,逐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适应未来实际职业岗位要求,实现毕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4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1)就业岗位群与能力分析我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及装备制造行
19、业,为生产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良好职业道德;学会自动生产线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掌握机电设备的维护、维修以及机电产品的设计与制造;具有较高的机械及电子工艺设计能力和较强实践应用能力。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及岗位群,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突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根据所服务行业对机电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就业岗位群与关键能力分析。(2)构建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岗位群与关键能力分析,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指导下,结合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以及岗位标准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
20、系见图4。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要注重:以完成任务所需知识为依据进行教学,把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有机融合,将岗位能力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参考国家职业标准,将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和职业资格认证考核纳入课程体系,推行证书的考试制度改革,实现职业技能的证书与学历证书融合的“双证书”教育。加强与德国职业教育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专业标准,部分学生经培训考核后可获得德国工商联合会(IHK)证书。达到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培养过程,培养职业综合素养。5建立“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1)在教学方法上,针对机电专业实践性强,能力培养范围广的特点,摆脱单一的课堂教学,将教室搬进
21、实训基地,采取行动导向的项目任务教学。首先,由指导教师从现实生产中总结出若干个典型的项目,针对这些的项目案例进行编排,并对学生进行操作过程的演示,在此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相关联的知识,使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接受知识。其次,让学生亲自面对真实的操作环境,逐步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教学内容上,以真实的项目案例代替平板式的书面表述,这样可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投入到真实的学习项目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深刻分析机电专业学生能力,结合现有的课程体系,开发多个模块化课程。例如模块化课程数控编程与操作结合了劳动保障部“中、高级数控车工”和“中、高级数控铣(加工中心)工”的考试大纲
22、要求,着重培养学生掌握数控编程基本知识、零件工艺加工设计、安全操作机床与保养和职业道德规范等,数控编程与操作跨三个学期,由几名专任教师对学生专项能力全程跟踪负责,教师可以打破传统课程之间的孤立局面,统筹规划,可以为了一个目标(中、高级数控车工或铣工),整合多门课程,让学生学习合格后就可以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项目教学和模块化课程的结合使得学生动手实践更贴近生产,同时学习有了目标和动力。(3)教学手段上,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一体化教室、实训基地以及实训中心等一切有利条件来辅助教学。例如模块化课程机械设计基础,在一体化教室里,一边进行多媒体学习,一边动手组建机构,绘制机构原理图,选取必需的杆件与
23、零件进行搭接,在实习工厂由技术人员指导开发机构和运动控制系统,深入思考,进行机构创新设计,积极改进技术。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与师生深入讨论,相互促进,学习新知识与实践操作同时进行,达到“学训同步、做中学、学中做”。围绕12门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建设,建设12个“一体化教室”,将多媒体、教学模型实物陈列、典型工装量辅具陈列、典型零件陈列等集成一体,让理论课程教学过程更加真实化、形象化。(4)考核方式方面,改变课程传统考核评价办法,变终结性课程考核为行程性加终结性考核(见图5),根据课程性质不同由专兼教师分别或共同完成考核评价。针对每门课程特点的不同,将采用平时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学习、小组之间互助、小组
24、之间竞赛、实验报告等,代替一张试卷定成绩,使考试内容既重视学习成果又注重平时成绩与团结合作学习精神,达到了全面考学生的目的。针对每一个项目,可以分组,不定期进行考核,针对大的项目,可以制定计划,进行答辩。这样既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检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培养团队合作能力。6校企合作共建优质核心课程与编写配套教材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切入点,重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教学模式改革。与中国一拖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郑州中略模具有限公司、郑州煤矿机械等企业合作,依托企业和校内实训基地,根据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引入企业标准、注重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的融合。围绕专业核心能力,
25、设计课程内容,重点建设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检测技术、数控编程与操作、自动控制与PLC7门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合作,将CAD/CAM、实体造型技术、数控设备与维护、单片机与接口技术等课程建设成项目课程,同时编写项目课程教材。以核心课程建设带动精品课程,力争三年内建成校级以上精品课程3门。精品课程的建设首先成立课程建设小组(简称课程组),由教育教学水平高、授课质量好的高级职称教师任组长。合作企业技术专家任副组长,由骨干专业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建团队。课程组负责课程标准、课程教材编写、课件制作、授课方式研讨等工作。其建设内容主要有教学项目设计、教学过程的组织
26、、教材使用与建设及试题库、课程学习互动网站等资源建设。重点建设的核心优质课程的建设计划如表8,项目课程建设计划如表9。7.专业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建设集教学、培训、服务于一体的资源共享平台,与国家正在建设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实现互补,实现专业教学资源共享,满足教学、培训、科技服务和高职高专毕业生在岗接受继续教育、满足个人多样化学习需要。具体建设内容如下:1)专业教学资料库 总结专业建设改革成果,建立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就业岗位技能标准、课程体系设计、专业核心课程介绍、课程教育活动设计、教学实施保障等教学资料,将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资料以文本、图片、视频
27、等形式入库,为教师、学生的教与学提供行业、职业的参照。2) 课程教学资源库将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为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每门网络课程内容包含: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习方法、实训范例、操作规范、习题库、试题库、测试系统、评价系统以及网上辅导、答疑等。课程教学资源库包括典型案例库、多媒体课件、动画库、视频库、图片库、试题库、课程录像库、虚拟教学案例等;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重点建设区域特色的虚拟教学资源、图片资源、文本资源等。课程教学资源库能够满足电子课堂的组织与实施需要。开发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工程检测技术、数控编程与操作、自
28、动控制与PLC等7 门课程教学资源。3) 专业教学素材库内容包括机电工程相关行业的各类技术标准、机电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典型产品加工工艺案例、通用专用工量具、数控加工程序代码、知名企业网站链接等。4) 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搭建本专业学生和用人单位就业双向选择的网络平台,加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该服务平台,学生可以向社会展示自身风貌,及时反馈人才市场供求信息,搭建学生和企业双向选择的平台。5) 校、企、社会互动平台建立本专业专兼职教师资源信息库,行业信息库,及时更新专兼职教师在企业、学校之间互动信息,方便学生顶岗实习的运行与管理。为机电行业技术人员和社会学习者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就业支持、人员培训等服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增强社会服务能力。8.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实习实训基地;建成功能完善、满足教学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能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相关专业群提供完善的技能训练项目,实现顶岗实习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工学结合学习模式。引入企业产品、技术和生产管理,营造真实的企业环境;完成相关配套管理制度,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提高学生生产性实训比例。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完善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的建设,在现有数控实训中心、金工实训中心和23个实训室的基础上,新增部分实训、实验项目,使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达到真实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