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144.50KB ,
资源ID:219390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9390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最新K12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师用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最新K12全国通用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教师用文档格式.docx

1、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唐代设御史台、宋代设提点刑狱司、元代设御史台等2.评价(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2)局限: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_1世官制: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继承。2察举制(1)实施: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官。(2)评价:从考选方式和程序上,都体现出封闭性的特征,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3科举制隋朝创立,唐代完善,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2)实质: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3)评价: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

2、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明清八股取士,压抑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阻碍着人们思想和文化的进步。行省的设置 _1历代行政区划(1)秦汉:秦郡县两级,汉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2)唐代:实行道、州、县三级。实行路、州、县三级。2元代行省的设置(1)创立:元代创立的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2)内容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另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

3、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3)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制度为明清所沿用,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运作模式【细微点拨】唐代中书省与元代中书省不同唐代的中书省是中央决策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代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六部。【轻巧识记】用三个“二”记忆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误区警示】行省制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但不能就此认为行省就是地方机构。行省起初是临时性的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即代表中央行使权力,后来才逐渐演化成固定的

4、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区内的军政要务。郡县制与行省制的不同答题术语1秦朝开创皇帝制度,汉承秦制,确立内外朝制度,皇权加强。2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3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为以后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基础。4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选官方式趋向严密科学,选官标准趋向公开公平,选官制度日趋完善。1外戚干政外戚亦称外家、戚畹,指封建社会中的君主的母族、妻族,即君主母亲或妻妾娘家的人。外戚干政是古代皇帝的外戚利用皇帝年幼或者无能而把持朝廷政权的现象。皇帝年幼时,外戚往往干政擅权,中国尤以汉朝为烈。汉武帝晚年立小儿子刘弗陵做太子,命其母钩弋夫

5、人自尽,就是为防外戚干政。汉哀帝、汉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朝政,酿成王莽代汉的结局。中国历代朝政不乏外戚参与朝政的情况,但外戚干政之弊常因皇权、宦官、士阀之间争权导致政权不稳,危害社稷安定而为后世批判。有些外戚干政亦会伴随后宫干政情况。明朝虽严令限制外戚干政,但仍难以有效遏止宦官擅政。清朝前期则是严格限制外戚与宦官擅政。2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3古代回避制度:古代的任职回避制度,从东汉时代建立,南北朝时普

6、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一直沿用到清末。在一千八百余年的吏制建设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是我国古代一项很有特色的官吏制度。官员回避制度的具体内容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大一样,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大类:(一)地区回避,即官员的籍贯与就任地区不得相同或接邻;(二)亲属回避,即有直接血缘关系和姻亲关系的人员,应避免在同一衙门,或有上下级关系的衙门,或互为监察的单位担任职务。提升点一单列视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史料一“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论从史出据史料一信息可知,两汉时中书令、尚书令只是九卿之

7、一少府的属官,地位较低,魏晋以来,其地位有所上升,至唐代为三省官长,成为宰相,是中枢权力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说明中书令和尚书令的地位逐渐提高。史料二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探究:(1)史料二中的“违制”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什么?教你读史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是“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其言外之意是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议决副署才算是合法的。提示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史料三“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

8、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钱穆国史新论(2)据史料二、三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行程序,应如何评价?教你读史史料三中以第一个句号为界,前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汉至唐宰相制度的变化,后面反映的是唐代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提示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评价:积极性: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消极性: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1)相权三分: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

9、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评价(1)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2)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

10、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及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视角1从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方式角度命题三省之间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同时也体现了“皇权下的民主”。解题时需理清三省的职责及运作程序。对点1(2017江西八校高三联考)唐朝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表明()A

11、皇帝权力受到削弱 B政事堂地位日益突出C中书省负责政令的草拟 D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批解析:选B。三省六部制是隋唐加强皇权的重要举措,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政事堂盖印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体现出唐朝政事堂在决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中书省职能,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门下省的职能,故D项错误。 视角2从逆向思维角度命题三省六部制设立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但是按照三省的运转程序,对皇权也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命题人往往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命题。解题时务必摆脱惯性思维,根据材料现象来分析。对点2(2017吉林高中毕业班调研)学者钱穆在其书中写到:“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自

12、己觉得难为情,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材料主要说明()A皇帝受到中书门下两省的制约,已经不具备专制的特征B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民主的意识深入到各层级政府C中国的皇权专制直到清朝才真正实现D唐朝的皇帝专制,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专制选D。从“唐中宗,不经两省而径自封拜官职。但中宗自己觉得难为情”“此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中书门下两省,而要请下行机关马虎承认之意”,可知唐朝皇帝行使权力相对开明,故D项正确。提升点二单列视点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及评价史料一河南

13、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1)史料一反映了哪种选官制度?有何弊端?教你读史注意史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孝廉”“贵戚书信相命”,由此可判断出当时选拔人才的制度及其弊端。提示制度:察举制。弊端:权贵干涉和控制人才选拔。史料二(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晋书段灼传论从史出“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指中正官品评等级选拔人才。“安得不有陆沉”指出了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门第为标准选拔人才的弊端。史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

14、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2)据史料三中科举制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教你读史史料三反映了科举制的创新之处。解读史料需要抓住关键信息,注意省略号对史料分层的作用,从中提取“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机会均等”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等信息,从而可

15、概括出借鉴价值。提示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客观看待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1就地位而言,古代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2就作用而言,各种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起到了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在执行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了社会的发展。3就选官标准和方式而言,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由以家世、门第为主到以才学为主的变迁,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形势趋向公开、公平、客观。4就选拔程序而言,汉代主要是由地方选拔人才为官,隋唐以后主要由中央采用考试方式选官,从汉至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充分反映出封建政府将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实质。 视角1从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角度命题中国古代

16、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趋向公平、公正。解题时需注意区分不同阶段的特征。长沙高三模拟)隋唐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据毛汉光统计,当时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13%为小姓,寒门占18%。这说明()A隋唐政治仍有贵族政治特点B隋唐选举不再看重出身门第C隋唐科举实现了社会的平等D隋唐教育得到大范围的普及 选A。从材料中“以科举出身者而言,69%为士族” 说明士族贵族依然占据选官主体,故A 项正确;隋唐废除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实行以才学为标准的科举制,B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隋唐科举出身者士族、小姓、寒门比例差距较大,说明在

17、实际生活中科举制没有实现社会各阶层的平等,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错误。 视角2从社会主流思想角度命题科举考试在选拔官员时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这对我们当今社会的人才选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解题时可联系当前高考制度改革和公务员考试等热点问题分析。合肥高三质检)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进使()A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B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C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D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选C。分封制走向解体对应的是第一级演进的前半部分,故A项错

18、误;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对应的是第一级演进的后半部分,故B项错误;以门第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被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科举制取代,对应的是第三级演进,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世卿世禄制的废除而逐渐形成,到了秦朝正式确立,故D项错误。提升点三单列视点古代中国地方制度的演变史料一论从史出图西周实行分封制,受封者有很大的独立性,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图秦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图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图元实行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四

19、幅地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史料二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公元963年),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元)脱脱等宋史(1)史料二中反映宋代知府与通判的地位和关系如何?反映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什么特点?教你读史史料二中表明知府的权力较大;表明知府权力受通判制约,两段史料两层含义,因此归纳段(层)意在解读史料中作用重大。提示知府虽然总理郡政,但受通判牵制,重要公文必须与通判联

20、署才有效。通判虽是知府的副手,但是可以监督知府,并且可以独立行使自己的权力。通判监督知府,知府与通判互相牵制,反映宋代通过地方分权而强化中央集权。史料三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据史料三可知元代行省与中央政府关系如何?有何意义?教你读史抓住关键信息:“流动的中央政府”说明当初设置行省并不是为了地方行政方便,而是便于中央控制地方。提示关系: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意义:便于中央集权。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

21、及影响(1)演变过程上,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影响(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派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作用。 视角1从地方制度的演变及地方管理

22、的治乱兴衰与社会稳定的关系角度,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促进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延续的重大意义。对点1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的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A秦汉时期 B西汉初期C北朝初期 D蒙元帝国秦朝时废分封实行郡县制,不符合关键词“胶东国”,故A项错误;西汉初期实行郡县、封国并行,并且北方存在匈奴的威胁,故B项正确;北朝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当时是国家分裂时期,与“匈奴”“北海郡”“胶东国”等关键词不符,故C项错误;蒙元帝国是蒙古族建立的政权,实行行省制,与关键

23、词“匈奴”“胶东国”不符,故D项错误。 视角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比较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是如何重视地方秩序稳定的,从而认识社会稳定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安徽江淮十校高三联考)元朝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元朝这一设置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地方割据 B创新管理体制C加强经济管控 D体现因地制宜根据“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知行省制能够防止地方割据,故A项正确;这种管理体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这一设置与经济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这一设置“犬牙交错”,违背因地

24、制宜,故D项错误。提升点四综合视点综合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走向成熟通过中央官制的变革考查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是封建政治制度的核心。复习备考时,一方面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国家决策大权集于一身,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另一方面,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即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1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

25、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2比较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同点推行时代推行于西周,春秋时期走向瓦解春秋战国时期至元建立前确立于元朝地方和中央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诸侯的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作用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

26、统一和社会的安定郡县制和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针对训练(2017石家庄高三质检)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这表明()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根据题目中汉唐宰相“坐”到宋朝大臣“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从汉唐宰相多出自“世家大族”到宋朝大

27、臣多出自“科举”,体现了官僚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宋朝时选官依然存在“恩荫”现象,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唐、宋时期选官制度均是科举制度,并未发生重大变化,故D项错误。随堂演练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全面推广B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C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D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提取关键信息“中枢权力机构变迁”和“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分封制和郡县制不属于中枢机构,故A错误;中书门下到内阁并未体现“放大、外迁”,故B错误;中外朝到三省六部正体现了题干的信息,故C正确;南书房到军机处未体现外迁,故D错误。2文献通考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A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B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C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D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中该朝设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