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肺气上逆,咳嗽、气喘。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嗳气、呃逆。 肝气上逆,头痛头胀,面红目赤,咯血、吐血、昏厥等。(3)气陷气陷,指因气虚而至气的升清不足,或升举无力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气陷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与素体虚弱,饮食劳倦或久病损伤脾气有关。有气虚见证,又见 上气不足,眩晕眼花、耳鸣、身倦。 中气下陷,发生某些内脏的位置下移,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或4)气闭气闭,即气机闭阻,导致脏腑经络气机不能外达,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机,使气不得外出所致。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 阳气内郁兼四肢厥逆,甚者拘挛。若有外邪、痰浊内阻则呼吸困难,
2、甚者气急鼻煽、面青唇紫。 见腰腹重坠、便意频频、久泻久痢等5)气脱气脱,即气不内守,大量外溢,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正不敌邪,正气骤伤;慢性病正气长期消耗而衰竭;因大出血、大汗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而致气脱。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等症状。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一是因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损太过,致血的濡养功能减弱而引起的血虚;二是血液运行失常而出现的病理变化。 1.血虚 血虚,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 临床以面色不华,唇舌爪甲色淡白无华为特征。血运失常 血液运行失常出现的病理变化,主要有血瘀和出血。 (1)血瘀:是指血液的
3、循行迟缓,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停滞的病理状态。 导致血瘀的病机,主要有气虚、气滞、痰浊、瘀血、血寒、血热等。 血寒,是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2)出血 出血,是指血液不循经运行,而逸出脉外的病理状态。 导致出血的病机,主要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 血热,即热入血脉之中,使血行加速,或迫血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状态(三)气与血关系的失调 (1)气滞血瘀 (2)气虚血瘀 (3)气不摄血 (4)气随血脱 (5)气血两虚 津液代谢失常 (一)津液不足是指津液亏少,其濡润、滋养功能减退而出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热邪伤津;丢失过多,如吐泻、大汗、多尿及大面积烧伤等;生成不足
4、,慢性疾病耗伤津液,亦致津液亏耗伤津:口干舌燥、尿少、皮肤干涩而失去弹性、目陷、螺瘪等症。 脱液:形瘦,大肉尽脱,肌肤毛发干枯,或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舌光红无苔或少苔。 比较:津伤乃脱液之渐,伤津不一定脱液;脱液乃津伤之甚,脱液比兼伤津。 三)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1. 水停气阻:2. 气随津脱:3. 津枯血燥:4. 津亏血瘀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等病理变化。人体之气的生成 1、生成来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 源于父母生殖之精的先天精气(元气) 源于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谷气) 自然界的清气气的运动
5、 1.气机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3.气运动的意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有规律的,处于相对平衡协调状态下,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气的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在上者降,在下者升,阴阳二气交感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气机失调”。 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 气滞:气在局部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 气闭: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气的激发和促进作用
6、。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脏腑组织的功能;激发血津液的生成、运行输布)温煦作用(阳气气化生热,温煦人体的作用。维持体温恒定;维持脏腑功能稳定;维持血津液的运行输布)防御作用(阳气护卫肌表,防御外邪的作用。抵御外邪的入侵,祛邪外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固摄作用(气对精血津液及汗尿等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防止其无故流失。)气的固摄作用和推动作用相反相成。气化作用(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精、气、血、津液之间的代谢及转化。饮食水谷化为水谷精微;精化为气;精与血同源互化;津液与血同源互化;血的化生与其化气生神;津液的化生与其化汗化尿;气的生成与代谢,包括化为能量、热量以及生血、化精、化神等。
7、(五)气的分类 人气(一身之气) 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脏腑之气、经络之气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脉是血液运行的管道,血液在脉中循行于全身,所以又将脉称为“血府”。 血液不在脉中运行而逸出脉外,则形成出血,称为“离经之血”。血的运行 血在脉中运行,内至脏腑,外达皮肉筋骨,环周不休。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 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肺气宣发肃降,调畅气机,推动血行。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保证血行通畅。肝主藏血,调节血量的分配。 脾主统血,约束血液在脉中运行,不逸于脉外。影响血液
8、运行的因素 血液充盈。 脉道完整、通畅。 脏腑功能正常。 阳气的推动作用。 气的固摄作用血的功能(一)濡养 “血主濡之”。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 血虚则面色萎黄,肌肉瘦削,肌肤干涩,毛发不荣,肢体麻木,运动无力等。(二)化神 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虚则精神疲惫,健忘,失眠,多梦,烦躁,惊悸,甚者精神恍惚,昏迷等津液的功能1、滋润濡养 津的滋润作用较明显,而液的濡养作用较明显。滋养肌肤皮毛,滋润保护官窍,濡养内脏,充养骨髓,润滑关节等。2、充养血脉津液渗入脉,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3、调节机体阴阳平衡4、排泄代谢产物5、运载气的载体气与血的关系1、气为血之
9、帅气能生血气化作用是血液生成的动力;营气是血液生成的物质。(补气生血)气能行血气的推动作用是血液运行的动力。(补气行血、行气活血)气能摄血气的固摄作用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补气摄血)2、血为气之母 血能养气血为气提供营养。补血生气血能载气气依附血作为载体,随血运行于全身。(补气固脱) 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补气生津 2.气能行津补气行水(气虚水肿) 行气利水(气滞水肿) 3.气能摄津补气固汗(自汗) 补气固尿(尿失禁) 4.津能生气补津生气 5.津能载气气随津脱补气固脱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津血同源: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可以相互转化。 夺汗者无血:大汗之人不可再用放血或破血疗法。
10、夺血者无汗:大出血之人不可再用发汗之法。五行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也表明了气的变化规律 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树木枝条向上、向外伸展,气的展放运动) 火曰炎上:炎热、上升、光明(火焰温热、升腾、向上,气的上升运动)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农作物的播种与收成,气的稳定运动) 金曰从革:沉降、清洁、肃杀、收敛 (金属能柔能刚、变革、肃杀之性,气的内收) 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水滋润、趋下、闭藏之性,气的下降、潜藏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
11、、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相生次序是:木火土金水木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次序是:木土水火金木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间的正常协调关系。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 相乘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土水火金木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
12、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金火 水土木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肝属木:肝喜条达恶抑郁,疏通气血,调畅情志; 心属火:心主血脉维持体温恒定,心主神明为脏腑之主; 脾属土: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营养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 肺属金:肺有清肃之性,以肃降为顺; 肾属水:肾主水,藏精。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 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 火生土:心阳温煦脾土,助脾运化; 土生金:脾气运化,化气以充肺; 金生水: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 水生木: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水克火:肾
13、水上济于心以制约心火,防止心火之亢烈; 火克金:心阳温煦助肺气宣发,防止肺气清肃太过; 金克木:肺气肃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 木克土: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气之壅滞; 土克水: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泛滥。六腑的生理特性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以通为用。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胆主要生理功能(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来源于肝,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贮藏于胆腑,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2)主决断 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胃 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仓廪之官”之称。 胃腔称为胃脘,分为上、中、下三部: 胃的上部为上脘,包括贲
14、门; 胃的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 上下脘之间的部分称为中脘 (1)主受纳、腐熟 受纳,是指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腐熟,是指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2)主通降 主通降,是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 饮食物入胃,经胃气的消化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小肠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 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小肠主要生理功能: (1)受盛、化物:受盛,指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受盛之官”化物,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并对其进 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 (2)泌别清浊: 泌别清浊,是指小肠中的食糜在作进一步消化的过程中
15、,随之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水谷精微和津液)由小肠吸收;浊者(食物残渣和浊液)传送到大肠。 “小肠主液”,临床上治疗泄泻常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大肠主要生理功能: (1)传化糟粕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食物残渣,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传导之官” (2)大肠主津 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含有大量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膀胱主要生理功能:(1)贮存尿液:代谢后的浊液(废水)则下归于肾,经肾气的蒸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由膀胱贮存。(2)排泄尿液:膀胱中尿液储藏到一定
16、程度,由肾气及膀胱之气的调节而排出体外。 “州都之官” 三焦(1)六腑之三焦 位于腹腔中,是水液运行的通道,“大腑”。有具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脏器。无脏腑与之相配,“孤腑”。 生理功能是: 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三焦充填于胃肠道与膀胱之间,引导胃肠中水液渗入膀胱,是水液下输膀胱之通路部位三焦的划分及其功能特点 上焦:膈以上的胸部,包括心、肺两脏,以及头面部。上焦的功能是布散水谷精微和津液以营养滋润心、肺及全身。“上焦如雾”。 中焦: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包括脾胃和肝胆等脏腑。中焦具有消化、吸收并输布水谷精微和化生血液的功能。“中焦如沤”。 下焦:脐以下的腹部,包括小肠、大肠、肾、膀胱、女子胞
17、、精室等脏腑。下焦的功能主要是排泄糟粕和尿液。 “下焦如渎”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精室)的总称。它们都是贮藏精气的脏器,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 奇恒之腑的形态似腑,多为中空的管腔或囊性器官,而功能似脏,主藏精气而不泻。其中除胆为六腑之外,余者皆无表里配合,也无五行配属,但与奇经八脉有关脑 脑,由髓汇聚而成,又名“髓海”,深藏于头部,居颅腔之中,其外为头面,内为脑髓,又称“元神之府” 。 主要生理功能: 主精神意识 脑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枢纽,与思维、记忆有关。 主感觉运动 人的视、听、嗅、言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女子胞 女子胞,又称胞宫、子宫、子脏、胞脏、子处、
18、血脏,位于小腹部。主要生理功能: 1)主持月经 月经的产生,是脏腑经脉气血及天癸作用于胞宫的结果。 2)孕育胎儿 胞宫是女性孕育胎儿的器官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水火者阴阳之征兆”。 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将人体中具有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
19、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 若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若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特定情况下,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如上述的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阳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不可反称的。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2)阴阳之中无限可分性: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
20、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3)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对立制约 (二)阴阳互根互用 (三)阴阳消长 (四)阴阳转化(一)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 对立代表了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现象,或一个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阴阳对立导致了阴阳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斗争、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二)阴阳互根
21、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如明与暗、上与下。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在“互跟”的基础上,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气能生血,血能养气等。三)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阴阳双方在彼此消长稳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在消长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阴阳消长是事物运动的量变过程
22、。(四)阴阳转化 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阴阳双方的消长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事物内部阴与阳的比例出现了颠倒,则该事物的属性即发生转化,所以说转化是消长的结果。而转化的内在依据是阴阳的互根互用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调整阴阳,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 1.指导养生 养生的根本:调理阴阳。 养生的原则:“法于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病夏治”,“夏病冬养”。 2. 确定治疗原则:“调节阴阳,以平为期”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实则泻之(损其有余)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虚则补之(补其不足)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中求阳 ,阳中求阴分析和归纳药物的性能 四气:寒,凉阴 温,热阳。 五味:酸、苦、甘、辛、咸 辛味有发散之性,甘味能滋补与缓急,淡味有渗泄作用,酸味能收敛,苦味能降能坚,咸味能软坚和泻下。故将辛、甘、淡三味属阳,酸、苦、咸三味属阴。 升降浮沉:升,浮阳 沉,降阴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