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9 ,大小:31.75KB ,
资源ID:218857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8857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灌排渠道设计规范.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灌排渠道设计规范.docx

1、灌排渠道设计规范灌排渠道设计规范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第一章总则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型和10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的灌溉排水渠系(以下简称灌排渠系)设计。其它灌区的灌排渠系设计,可参照执行。第1.0.2条灌排渠系是灌溉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灌排渠系设计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设计程序,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进行。第1.0.3条灌排渠系设计方案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比较。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用安全,管理方便,以达到省水、节能、增产的目的。第1.0.4条灌排渠系设计在保证灌排效益和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应考虑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优的经济效果。第1.0.5条灌排渠系设计必须符合、等有关规范和

2、标准的要求。第1.0.6条由于灌区自然特点或其它条件的限制,执行本规范有关条款确有困难,或规范未作明确规定的特殊技术问题,应进行专门论证,并在设计文件中予以申述。喷灌、滴灌、渗灌渠系设计,应按有关规范或标准执行。第二章基 本 资 料第一节通 则第2.1.1条灌排渠系设计应深入灌区调查研究,认真搜集整理灌区地形、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作物需水量、水利工程现状、自然灾害、社会经济以及农业区划和发展规划等基本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勘测试验工作。第2.1.2条有关基本资料和数据应经过审查鉴定。资料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第二节测量资料第2.2.1条地形测量资料应具有:1.灌区总体布置图,比例尺

3、一般采用1/250001/100000。2.灌排渠系平面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0。3.典型田间渠系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5000。4.有特殊要求的渠道带状地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 。带状图宽度,视地形条件而定。5.灌排渠、沟的纵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水平1/50001/25000,垂直1/501/200;横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1/200。横断面的间距:地形复杂的地区为25100米;地形平坦为100500米。地形变化处应加测横断面。第2.2.2条灌区天然河流、沟道、湖泊、洼淀、沼泽等地带的平面和纵横断面测量资料,视工作需要,可参照上述条款选

4、择适宜的比例尺。第三节水文气象资料第2.3.1条应搜集与灌排渠系设计有关的降水(包括暴雨)、蒸发、湿度、气温、风力、风向、日照、霜期、冰冻期以及冻土深度等气象资料。第2.3.2条应搜集水源河流和灌区内天然河流(沟道)以及承泄区的有关水文、泥沙、水质等资料。水源和灌区内河流(沟道)的水文资料系列应尽量相一致。第2.3.3条灌排渠系设计所需要的主要水文气象资料系列,一般应不少于 。第四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第2.4.1条灌排渠系中的干、支渠线可按的要求进行必要的地质勘探工作。对特殊地质问题应进行专题研究。第2.4.2条灌区水文地质应查明:地下水类型、埋深、含水层厚度特征、地下水动态、流向、补给与

5、排泄条件、水质、综合补给量和可开采量,并绘制水文地质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500001/100000。对沼泽化、盐碱化地区还应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经过分析论证,对不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地区的水文地质工作内容,可根据具体条件适当从简。第五节土壤资料第2.5.1条对灌区作物根系活动层内的土壤应进行调查和试验,其成果内容包括:一、土壤物理资料:如土壤类型分布、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容重、比重、孔隙率等。二、土壤化学资料:如pH值、全盐量、盐分组成及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等。三、土壤水分特性资料:如饱和含水量、渗透系数。渗吸速度、给水度、田间持水量、调萎系数、毛管水上升高度等。第2.5.2条灌区土壤资料应附

6、的填图包括:土壤分布图、土壤盐碱化程度图、土壤改良区划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001/100000,典型地区用1/50001/10000。第六节现有水利设施与自然灾害资料第2.6.1条应对灌区已成的灌溉、排水、防洪等工程设施及当地地表、地下水资源利用等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价。第2.6.2条应查明灌区历年发生的旱、涝、盐、渍等自然灾害的范围、面积、成因以及损失等。第七节社会经济和科学试验资料第2.7.1条应按灌区行政区划调查人口、土地面积(山、川、丘陵、原地)、耕地面积(水田、水地、旱地)以及机械化发展水平等资料。应对灌区内的水田、水地、旱地的作物组成、耕作制度、单产、总产、农业总产值、投资、

7、成本和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等分项作出调查统计。第2.7.2条应搜集灌区或临近灌区灌溉排水有关科学试验资料。如作物需水量、灌水技术、作物耐渍深度、作物耐淹能力、耐盐能力,以及除涝防渍、盐碱化的防治、渠道防渗和防治的冻胀措施等。第2.7.3条应搜集建筑材料的来源、储量、单价、运距及运输方式等资料,为工程概(预)算提供依据。第2.7.4条应搜集林业、牧业、渔业、工业、交通、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现状和规划资料,并征求这些部门对灌排渠系设计的要求。第三章灌 区 规 划第一节灌区规划的任务、原则及内容第3.1.1条初步设计阶段灌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基础上,进一步论证灌区建设的可行性;确定

8、设计水平年和灌排设计标准;选定灌区建设最优方案;制定灌区总体布置。第3.1.2条灌区规划应贯彻:全面安排,分期实施;统筹兼顾,综合开发;因地制宜,保证实效等原则。第3.1.3条灌区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论证灌区土地分类评价和水土资源平衡条件,核定灌区范围和灌排面积,选定设计水平年,灌排设计标准、灌排方式,研究灌区建设方案;提出灌区水利土壤改良分区及其综合治理意见;进行水文水利计算;布置灌排渠系及其建筑物;制定田间工程典型规划;制定综合利用规划;拟定渠系工程实施程序和灌排管理方案;分析工程效益与技术经济指标。第二节灌区总体布置第3.2.1条灌区总体布置是在对其旱、涝、渍、盐等进行综合治理及水资

9、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下,对水土资源、灌排渠系及其建筑物、道路、林带、村庄、电力线路、通讯线路等所作的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第3.2.2条灌区应设置排水系统,做到有灌有排,灌排并重,满足除涝要求,有效地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过湿与沼泽化或盐碱化。水稻地区应研究防止土壤次生潜育化。第3.2.3条自然条件有较大差异的灌区,应根据水文、气象、土壤、水文地质及作物种植等条件,划分不同类型区,分区进行布置和设计。第3.2.4条抽水灌区应主要根据经济合理及便于管理的原则进行分区。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可结合台地、原地、丘陵地、局部高地、沟壑等地貌特征,进行分区。第3.2.5条抽水灌区的经济扬程应根据抽水灌溉的成本和增

10、产效益的综合分析成果,合理确定。第3.2.6条抽水灌区的分级应根据灌区地形特点,渠道合理的控制面积和间距、工程投资和年运行费用合理的原则,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综合分析,择优采用。第3.2.7条灌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及要求,分别采取地表水、地下水结合,大、中、小并重,蓄、引、提结合,渠、井、沟、塘、库联用,丘陵地区长藤结瓜以及其它合理的形式。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回归水),提高水的利用系数。第3.2.8条灌区排水方式,应根据涝、渍、盐碱化的成因,结合灌区地形、土壤、水文地质条件及技术经济条件,经分析论证后,因地制宜地确定。对于以降水、灌溉渗水为主而形成需要排水的地区,一般应采用水

11、平排水的方式排水。对于地下深层承压水补给潜水的地区,应考虑采用竖井抽水结合明沟输水的方式排水。对于外来地表水及地下水为主或由于地形地势的特殊条件而形成需要排水的土地,可分别采用地面排洪沟、地下截水沟或骨干排水沟的方式排水。当地下潜水量丰富,水质又宜于灌溉的地区,可结合井灌井排,”以灌代排”的方式排水。对于排水地区内的局部低洼土地,排水确有困难时,可采取修筑沟洫台(条)田的方式治理。第3.2.9条排水系统的布局,可根据地形、水系、承泄区条件以及现有工程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排、截、滞、抽等方式。第3.2.10条对于滨湖、圩垸等低洼灌区,应在联圩并垸、整治河道、巩固防洪堤闸、能蓄保泄的前提下,设置完

12、善的灌排渠系及必要的截渗工程,以做到内外分开、高低分开、灌排分开、水旱分开,控制内河水位和地下水位。第3.2.11条对于滨海感潮灌区,应在布置灌排渠系的同时,设置必要的挡潮、防洪海塘、堤、闸及截渗工程,做到拒咸蓄淡,蓄泄兼筹,适时灌排。第3.2.12条低洼灌区排涝、必须贯彻蓄泄兼筹的方针,一般应使涝区具有一定的蓄涝容积,以削减排涝峰量。蓄涝水面率可根据涝区具体条件,因地制宜的确定。在南方圩垸水网地区,一般应不小于5%。在盐碱化和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地区,采用蓄涝措施应进行分析论证。可用作蓄涝的有湖泊、洼淀、河道、排水沟、坑塘等。第3.2.13条设计蓄涝水位,一般应低于排水地面0.20.3米;起蓄

13、水位,在非盐碱化地区,一般可低于地面12米。起蓄水位以下的水深,可根据其利用要求具体确定。抽排蓄涝地区,可不受此限制。第3.2.14条在水资源欠缺地区设计灌排渠系时,应从水源、水质以及工程技术经济等方面,研究论证利用排水干沟、支沟的水,进行灌溉的可行性。第3.2.15条利用排水沟中的水进行灌溉的方式,应进行专项设计。必须防止田间灌排渠沟合一,串灌串排等不良现象。第3.2.16条排水承泄区应与排水分区和排水系统的布置相协调,并能承泄排水沟泄入的全部来水。可用作承泄区的有海洋、江河、湖泊、溪涧、洼淀以及地下深厚透水层、岩溶区等。选用地下承泄区应具备必要的水文地质勘探成果资料经过技术经济性论证,审慎

14、确定。第3.2.17条承泄区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一、在设计条件下,保证排水沟良好的出流条件,不因排水造成不利的率壅水、浸没或淤积。二、稳定的河槽和安全的堤防。承泄区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如裁弯、疏浚、扩宽、清滩、建闸等加以治理。第3.2.18条承泄区的设计水位应满足排水系统出口设计水位的要求,以便自流畅排。承泄区的设计水位,当排水出口顶托不大时,可考虑采用:排水出口修建闸、涵,进行抢排;排水出口段修筑回水堤,允许适当壅高;调整排水沟道比降;下移排水出口等措施,争取自排。当承泄区水位变幅较大(如潮汐影响),还可考虑自排与抽排相结合的形式。当承泄区水位长期较高,无法自流排水时,则应考虑抽排。第3.2.19条灌区道路分为公路、简易公路、田间生产道路及灌排管理道路等。道路的主要技术指标:公路应根据公路工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