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73.72KB ,
资源ID:218752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8752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城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城市社区老年志愿服务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如果一个人从年轻时就已参加,则其志愿者身份通常会持续到老年期。香港学者研究发现,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士较有可能成为志愿者,他们对于参与义务工作持积极的态度。不同性别之间对于参与义务工作的兴趣没有显著差异。老年人愿意做义工的主要动机是想贡献自己的专长,并且想借此与社会保持联系。在选择义务工作的类别时,他们会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并认为是对服务对象有帮助的工作。在台湾,由于观念的改变,以及健康和经济条件的改善,从事志愿服务的老人渐渐增加。不少学者开始涉足老年志愿服务研究,认为老人参与志愿服务的优点在于经验丰富、社会技巧成熟、工作时间充裕、不计较报酬,等等;但老人们也有新知识的学习及运用较为困难、体力不易持

2、久、记忆力减退、受挫折后易受到伤害等困难。整体看来,老人参与志愿服务会彼此创造支持的系统,以减少对家庭及社会的依赖。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社会变迁,尤其是社会结构的松动和新的社会利益集团的出现,使得一度备受关注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变得更加突出,包括志愿组织在内的“第三部门”的研究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研究的主题。目前对老年志愿服务的研究已逐渐从简单的理论概念和经验模式的引介向关怀本土经验的实证研究转向,在老年志愿资源开发、老年志愿活动以及老年志愿服务价值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来说,关于志愿者的研究,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第一,对青年志愿服务研究多而对老年志愿服务研究少。现

3、有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文献多指向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如青年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服务方式、服务功能、服务精神等,对老年志愿者则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第二,对老年人而言,“老有所养”研究成果多,“老有所为”领域研究少。表现为现代社会人们尽管认同老有所为,但更多地还是把老年人视作被关注、被照顾的对象,较多关注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舒适程度,没有很好地挖掘老年人身上存在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将老年这一人力资源很好地利用,使老年人积累的知识、能力、经验及财富缺乏用武之地。第三,在视角上对老年志愿者多从调查者的角度研究,而缺乏以老年志愿者群体为主体,也就是说,缺少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观察和认识老年志愿服

4、务的价值、优势以及问题。根据以上分析,本文将重点探讨以下三个议题:(1)城市社区老年志愿者的特征;(2)社区居委会与老年志愿服务;(3)老年志愿者对志愿服务价值的评价。二、调查方法本文是一个探索描述性质的研究。调查对象为济南城市社区老年志愿者。目前大陆的志愿服务,城市比乡村发展水平高一些,选择一个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都市地区为案例,更有助于对老年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进行考察和分析,也有助于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本研究把样本规模限定在400人,样本采用两阶段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首先,根据抽样原则在城市人口占主导的中心城区抽取8个街道16个社区居委会,组成初级样本。然后运用随机抽样方法在16个社区(

5、每个社区25名)分别抽取了400个志愿者样本,这些被选取的研究样本,基本上都符合两项要求:(1)50岁以上。联合国在人口统计中同时使用60岁和65岁为老年起点年龄的标准。在中国,老年概念与退休年龄密切关联,目前退休年龄还是建国初期制定的,尽管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人口平均寿命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50岁左右,上升到目前的72岁,但退休年龄并没有改变,即男职工为60周岁,女职工为50周岁。从国情出发,我们以50岁为老年志愿者标准。(2)有过志愿者经历以及正在从事志愿服务活动。整个调查实发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82份,有效率为95.5%,最后用SPSS 13.0社会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6、。实施问卷过程中,我们还对其中的9位老年志愿者进行了深度访谈。样本中男性146人(占38.2%),女性236人(占61.8%),女性参与志愿服务总体上多于男性。年龄上50-59岁占33.8%,60-69岁占35.4%,70-79岁占25.7%,80岁以上占4.8%,低龄老人比例较大。学历以初、高中为主。85.8%的调查对象靠退休金与补助金生活,大多数人在法定年龄退休,92.3%的人退休前有正式职业。三、调查结果与分析(一)城市社区老年志愿者的特征自愿性、公益性、无偿性和组织性是当今志愿者的普遍特征,研究发现,城市社区老年志愿者除此之外,还表现出自身的一系列特征。1.持续服务的热情与愿望(1)持

7、续参与率。持续参与率指坚持参与志愿服务的老人占全部被调查对象的比率,它反映了当前志愿服务中老人的实际参与率。调查显示,“参加过并持续参加”志愿服务的占71%,参加过但目前已退出的占12.9%,另有14.9%的人偶尔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持续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对志愿者所具有的志愿精神要求较高,其个人要担负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相对于偶尔服务的人群来说,要有更强的坚持力和耐心,对志愿服务的价值和精神的理解也需更深透。(2)持续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间。持续参与年份可以显示出社区老年志愿者服务的持久性。数据显示:有17.9%的老人持续服务16年以上,1-3年的占27.2%,4-6年的占31%,7-10年的占20.4

8、%。不少人退休前就在工作之余参与志愿服务,这种良好的行为一直保持到老年。(3)参加志愿服务的频度。调查对象中每天参加志愿服务的占10.9%、每周参加2到4次的占19.4%、每周参加1次的占16.4%、每月参加2次的占12.0%、每月参加1次的占11.5%、每季度参加1次的占6.6%、每半年参加1次的占9%。(4)平均每次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回答1小时以下占19.9%,1-2小时的志愿者占53.1%,2-4小时的占19.1%,还有7.9%的人回答每次参加服务达4小时以上。半数以上老年人志愿服务时间都在1-2小时。(5)参加志愿服务的愿望。在选择“您是否愿意继续参加志愿服务”这一问题时,肯定回答占

9、82.9%,回答“视情况而定”的占15%,回答“不愿意”的仅占1.8%。表明绝大多数老年志愿者具有继续参加志愿服务的强烈愿望,也表现出他们对于志愿服务的自觉认同。有人认为老人在退休后随着身体逐渐衰老,对社区、社会的事情不再像以往那样充满热情与兴趣;但研究结果发现,参与志愿服务的老人,其服务的热情以及服务的意愿并不降低。交叉统计显示:持续参加志愿服务的老年志愿者一般都能获得较高的积极性情感体验,对生活满意度更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老年学的活动理论。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假设,老人的自我认同、生活满意程度,皆与活动参与有关;活动参与有助于老人对自我角色的认同,可以相对长久地保

10、持身心健康,而这种努力可以通过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以“志愿者”的角色取代原先的“劳动者”角色而实现。依活动理论的说法,老年人应该积极参与社会,通过扮演新的非强制性角色,如参与志愿服务,来改善老年人因强制性角色中断所引发的情绪低落。这样,既能体现老年人的价值,也能使老年人获得社会的尊重和回报,从而让老人生活更加满意。2.老有所为与老有所乐有机融合在调查老年人曾经参与过的志愿服务活动类型时发现,五成以上的人选择文体娱乐类(n=193, 50.9%),而在义务咨询、讲座、指导等专业服务类活动领域却参与不多,只占11.4%。当询问他们最乐意从事的志愿服务活动是什么时,答案依然还是文体娱乐类,占44.

11、8%,最不乐意的是专业服务类,为3.2%。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对老年人参与有不同的需求,绝大多数老年人因文化程度、健康状况、精神心理状况等条件制约,很少参与专业服务类志愿活动,但对文体娱乐类的志愿活动表现出特别的向往,社区老年志愿者把这种现象叫做,“为”中有“乐”,“乐”中有“为”,即老有所为与老有所乐有机融合。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目前城市的老年人参与社会劳动的比例远远低于社会活动的比例。老年人的社会活动主要有公益类活动和娱乐健身活动两大类,在社区,这两类活动往往非常模糊,比如参与大合唱、老年舞蹈比赛、打太极拳等活动到底属于老有所乐的范畴,还是属于老有所为的范畴,难以说清。调查对象认

12、为,娱乐健身活动不仅仅是为自己快乐,也为他人带来了快乐,是一种付出,理当属于公益活动。二是社区组织也把老年参与文体娱乐活动认定为社区公益服务活动,认为它可以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所消耗的物质成本并不大,还深为社区居民欢迎。因此经常把老年人组织起来开展娱乐比赛,让那些有特长的老年人发挥作用。社区老年志愿者将老有所为与老有所乐紧密结合,实际上为社区管理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设计利他助人同时又适宜老年人身心快乐的项目,可以吸引社区更多老年人加入志愿者队伍。3.多元性的参与动机参与动机一直是志愿服务研究领域中的焦点,但大多数成果针对的是青年志愿者,老年志愿者的参与动机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问题。关于志愿者参与动

13、机,有学者将其划分为二类,即利己型、利他型;也有学者分为单纯利己、为己利他、无私利他三个层次。本次调查发现,老年志愿者的参与动机难以全部归纳到上述类型,他们既有奉献社会、帮助他人的意愿,也有满足结交朋友、打发休闲时间、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还有来自外在力量的影响,即政府(或单位或社区居委会)号召以及受自己亲友影响等来自组织或群体对个体的控制与压力。老年志愿者的参与动机表现为复合多元性特征,利己型、利他型以及外力型受选率均差别不大,并未显示出孰轻孰重的格局。其中入选频率最高的是“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发展自我”,其次是“政府(或单位或居委会)号召”,再次是“帮助有需要的人”。表明老年志愿者既不是只愿

14、意奉献社会、纯粹利他类型的群体,也不是只顾考虑自己、满足个人需求的群体,利他与利己、内在与外在,多种因素交织构成了老年志愿服务的动机体系,并成为他们行动持续的不竭动力。这一点印证了意大利学者E.Marta.Pozzi的观点,他认为,多元动机激励的志愿行为与心理满足和良好的组织整合相关联,多元动机驱动的行为比仅受经济刺激的行为可能更具有持久性和坚韧性。多元化的参与动机这一特点提醒人们,要推动老年志愿服务事业,实现志愿服务的长期、有效与持续,必须兼顾利己与利他、内在动机与外在条件的密切结合。4.注重荣誉性激励自愿性、无偿性是志愿服务的前提,出于自愿、不图报酬而为他人帮助,是将志愿服务与职业行为区分

15、开来的标志。但不为报酬并不等于说志愿者不需要激励或回报,否则的话,志愿行为的持续性将受到限制。本次调查显示,有59.9%(n226)的人回答社区对志愿者有奖励措施。对于老年志愿者喜欢哪一种奖励方式问题,回答“组织表彰,颁发荣誉称号”占首位(n=109,30.4%),其次是外出参观或旅游(n79,22.0%),而喜欢物质奖励的只占14.5%(n=52)。由此反映出老年人对参与志愿服务的心理收益的期待。老年志愿者之所以倾向于“组织表彰”这一具有精神价值的荣誉性激励方式,与他们需要被社会承认或认可有关。他们期待通过自己的行为证明:老人是有用的,可以有所作为,是社区服务领域重要的人力资源。而“表彰”作

16、为一种社会评价和社会记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年人这种需求。5.服务对象选择:更愿帮助老年群体志愿服务的本质属性在于自愿选择,不仅行为本身由当事人自愿选择,其服务对象也往往来自志愿者意愿。调查发现,在为有需要的群体提供服务时,老年志愿者更多指向的是孤寡老人,这一比例达到38.89%,其次是下岗人员,占13.23%,二者相差25%以上。同类相助,老年人愿帮老年人,一方面源自于对同一群体处境的了解和认同,感同身受,更明晰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的服务内容与方式易为受助对象所接受;另一方面由于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同质性多,易产生良好的沟通与配合。6.合作者选择:倾向于同龄群体老年志愿者不仅倾向于帮

17、助老人,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也希望与其他老年志愿者结伴与合作。数据显示,老年志愿者最希望与社区老人一起做志愿活动(n=190,49.87%)。其原因在于,同龄群体有共同的经验、语言和习惯,易于交流与沟通,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或降低合作障碍。而且同龄群体不易产生年龄歧视,在相互的合作中容易认识自我。(二)老年志愿者参与服务的重要依托社区居委会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服务是通过组织进行的,组织化已经成为当代志愿活动的基本趋势。这些组织可以是非正式的组织,也可以是正式的组织;可能是非营利组织,也可能是营利组织。在中国,大量的志愿活动是由政府和民间组织共同运作的。本次调查发现,社区老年志愿者更倾向于依托社区居委

18、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居委会在老年志愿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参加志愿服务的信息来源看,调查对象中有78.27%回答来自社区居委会,而回答“听邻里街坊说的”、“民间志愿组织提供”、“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召集”以及“看到有人在做,自己跟着做”所占比例很小。从参加志愿服务的方式看,调查对象中有83.1%的人通过正式组织参加志愿服务,只有14.1%的人没有通过组织,而是根据自己的爱好与能力参与服务。不同类型的组织都可能开展志愿活动,比如居委会、工作单位或草根志愿组织,政府组织发动的志愿服务活动也不乏其例。本次调查显示,72.3%的老年人通过社区居委会参与志愿活动。从参与志愿服务调查对象的意愿看,有

19、72.6%的人更喜欢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发动的活动。上述数据表明,社区居委会是现时期城市老年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平台和依托。究其原因,除了老人活动的空间有限性与社区组织的近便性以外,主要原因还取决于社区的结构性因素。其一,政府通过社区居委会组织推动志愿服务。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最大特点是以政府推动为主,政府视推动社区服务为自身重要职责,特别是民政系统等政府机构承担着主要的动员、推动与组织工作。自1989年民政部介绍并推广天津市和平区新兴街街道办事处组织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的经验以来,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有关志愿服务的法规政策,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加强和改进社区志愿服务工作的认识、理念以及高度重视

20、的态度。政府推动社区志愿服务,主要方式是利用街道办事处这一政府办事部门指导基层社区居委会开展活动,在政策指导的同时,也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同时在社区层面兴建大批社区服务设施,以此作为社区志愿服务的重要场所。社区老人因时间充裕、喜欢参与、富有爱心而常常成为社区服务活动的主力人群。其二,社区居委会提供了老年志愿服务的组织基础。在中国城市,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其他民间组织相比具有明显的强势特征。由于民间组织的双重管理局限以及长期以来公民社会的发育不良,使得民间志愿组织数量有限、功能不足。相比之下,具有政府行政色彩的社区居委会组织由于其特有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以及基础优势,其开展志愿服务的功能和影响十分明

21、显,在这种情况下,老年志愿者更希望也更愿意依靠社区居委会组织发动并组织志愿活动。调查数据显示,84.1%(n=312)的调查对象回答他们所在的社区都有一些类型不同的志愿者组织。按照从多到少依次选择的是文娱体育组织(n=205,61.9%)、环保组织(n=169,50.9%)、扶贫助困组织(n=139,42.0%)、助残募捐类组织(n=117,35.3%)、教育下一代组织(n=95,28.7%)、法律卫生组织(n=84,25.4%)等。访谈调查中发现,这些类型的组织并非由社区居民自己构建,自身并没有注册为独立的民间组织,而是由社区居委会组建并由居委会领导。与之相比,西方和港澳地区的志愿服务多由民

22、间组织提供,通常有浓厚的平民化色彩和草根特色。其三,长期的依赖心理使老年志愿者习惯于依托社区居委会。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社会的全面渗透和单位制的影响,使人们习惯于对政府和单位的依赖,并延续到已经实行了“政经分开”和“政社分开”政策的今天。尽管退休人员已经从“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社区成为他们生活与活动的舞台,但几十年形成的单位意识和习惯不会很快消失。调查中一些老人们反映,他们愿意参加有组织的志愿服务,但组织者最好是政府或社区居委会,充分反映了老年人对社区居委会的信任和依赖。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可以自发组织老年志愿机构,即使少数有这种想法的人因担忧注册麻烦和资金困难而驻足。由政府主导的社区

23、志愿服务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尤其是相对于中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初期而言,较易获得各种社会资源,满足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但是,政府主导的志愿服务难以真正体现“利他、无偿、自愿”的志愿精神,难以使参与者感受到服务的意义与价值,难以真正调动参与者内在的志愿服务精神和服务愿望。再则,过多依赖社区组织,对社区领导群体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旦社区领导不重视或排斥志愿服务,那么社区志愿服务的持续开展难以想象。因此通过多元化的公民参与,满足公民多层次的参与需要,让志愿服务组织独立成长,培育自下而上的公民社会和真正的志愿精神,在政府与民间志愿者组织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协调机制,是未来中国社区层面志愿者需要不断

24、探索与努力的方向。(三)对老年志愿服务价值的评价透过老年人的视角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给志愿照顾老人的工作带来了压力,但另一方面也为那些健康的、有能力的、富有爱心的老人提供了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他们通过服务他人、参与公益活动这一积极方式挑战老龄化,在为他人、社会带来益处的同时,也进行着自我社会价值的建构和实现。那么透过这些具有志愿服务经历的老年人视角,又是如何看待与评价老年志愿服务的呢?1.对不同领域志愿服务作用的评价图1显示,老年志愿服务在帮助困难家庭,和睦邻里关系,促进社区更和谐、居民更团结、环境更优美以及提高社区居民素质等社区服务的每个方面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社区作为共同体,有不同的人群生

25、活着,需要解决大量的问题,具有公共服务的宽阔空间,这就决定了社区老年志愿者可以在广泛的领域发挥作用。图1您觉得老年志愿服务对社区有哪些作用?2.对志愿服务发挥作用程度的评价对老年志愿服务发挥作用程度进行的调查数据显示,老年志愿者在文化教育、科普与政策宣传、安定治安、维护社区卫生与环境整治、专业服务、救灾、济贫解困、普法维权、邻里互助每个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其中邻里互助、维护社区卫生与环境整治、安定治安三个领域是选择频率最多的项目,均超过60%。表明老年志愿者在社区服务领域更倾向于参与那些与自身切身利益相关的活动。以“邻里互助”来说,在中国,一直是整个社会所倡导的;老年人身体活动的有限性、居

26、住地的近便性、服务提供的可及性,特别是邻里互助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决定了老年志愿服务的社区优先选择。这里蕴涵的深层意义在于,应尽量倡导、鼓励并安排老年志愿者就近开展志愿服务。数据显示,在电工、理发、裁缝、医生等专业服务领域,老年志愿者发挥的作用很有限。究其原因,主要受制于教育水平的限制,大多数老年志愿者缺乏专业技能,同时这些专业领域的服务越来越被市场经营所占领。3.志愿服务与老年志愿者的生活满意度活动理论认为,老人退休后应有职业以外的活动补充上去,这样有助于维持老人在社会及心理上的适应,志愿活动即属于这样的活动。美国学者Havinghust和Albrecht认为,如果一个老人的社会参与层面越高,

27、他的精神和生活满意度也会随之增加。本次调查进一步印证了志愿服务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91%的人认为他们从事志愿服务后生活满意度提高了。4.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观感受表1呈现了老年人自身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多方面收获。高达72%(n=275)的调查对象选择了志愿服务使自己在“发挥余热的同时觉得活得有价值”这一选项。志愿服务的过程是老人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行动的过程,它可以为志愿者提供证明自身价值的机会,使参与不同类型志愿服务的老人在社区生活中深切体会到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需要,从而产生一种价值实现的满足感。这一点印证了马斯洛关于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需要的理论。“自我实现”不

28、是为了某种功利上的利益满足,也不纯是为了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而是希望通过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他人来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排在第二位的是“让有需要的人得到帮助,环境得到改善,自己很快乐”(n=264,69.1%),反映老年志愿者在服务他人过程中感受到的快乐,这种快乐感受与体验可为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提供长久的心理支持。志愿活动是一种利他行为,在其行动过程中,帮助他人,促进社会的发展,是志愿者对人类做出的积极贡献。然而,志愿服务是一项需要倾注感情和精力的事业,如果没有志愿者的热情参与和支持,志愿活动是难以开展的。而志愿者的热情参与和支持则取决于志愿者的主观感受,这也是维系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要素。四、

29、小结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通过的政治宣言指出:“老年人的潜力是发展的强有力基础。老龄社会依靠老年人的技能、经验和智慧,不但能首先改变他们自己的条件,而且还能积极促进全社会条件的改善。”在中国城市社区,许多老年人在退出工作岗位以后继续保持活跃状态并投身到身边的社区服务中,用自己选择的、充满快活、让人满意的公益、互助活动替代自己不再能参加或极少参加的谋生活动,使他们一生积累的才智与技能,在晚年仍得到发挥,人生价值得以充分体现。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对于改变社会对老年人的负面看法具有重要意义。老年人退休后,在家庭和社会的地位都有所下降,传统的权威角色逐渐消失,并被排斥到社会的边缘位置,成为弱势群体,被认定为社会的负担或包袱。而那些身体良好的老人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建立独立、健康的形象,实现老有所为,从而纠正那些老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