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50.53KB ,
资源ID:2185366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8536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最新山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最新山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规划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1、县域财政收入从277亿元提高到502亿元,年均递增26.9%。 有22个县(市) 进入全国百强县,居全国第二位。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为城乡联动、工农联动、统筹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四)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全省农业总体上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速转型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2005年农业增加值达到1928亿元,畜牧业和水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2.5%。粮食总产连续多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外向型农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出口达到70亿美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农业科技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贡献率达到52%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

2、,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5800多家。农村二三产业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实现增加值7500亿元, 实现利税2250亿元,从业人员 1630 万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2005 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931 元,收入增幅自2002 年以来连续3年保持在10%以上,非农收入比重提高到56%。农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五)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7185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820万亩;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9199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

3、10841 万亩、8075 万亩和5570万亩,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70%。 农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 通广播电视、 通柏油路,自来水受益村达到52%,有线电视覆盖面接近 50%。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改善,正由温饱型向宽裕型转变。2005 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36元,住房、教育和生活耐用消费品等消费增幅均在20%以上,恩格尔系数降为39.8%。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十五”期间,共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 733 万平方米,新建校舍 629 万平方米,农村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 98%。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取得明显成效,参加农民达到 2863 万人。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

4、障制度初步建立,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社会救助、 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六)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省农民累计减负 220 多亿元,累计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16.3 亿元。乡镇机构和人员得到精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市场全面放开。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基层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 基层

5、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村民自治机制逐步健全,民主选举、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等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农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小康村、文明村创建等活动广泛开展,2005 年全省有 28 个村镇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涌现了一批民富村强的先进典型,创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成功经验,造就了一批引领群众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基层组织战斗力的增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体制和组织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省已具备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但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还没有完全打破,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6、。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资源和市场约束日趋突出,农业大而不强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还不够快,“三农”投入稳定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村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 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较大。 有些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全省上下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坚持不懈,积极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与任务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十一五” 及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 坚

7、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 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突出发展县域经济,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特色城镇化进程,着力构建城乡统筹的政策体系、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城乡联动的产业体系和城乡对接的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繁荣、富裕、文明、和谐、民主的社会主

8、义新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着重把握以下原则: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通盘谋划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三农” 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进步。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发展主题。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始终把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摆到重要的位置,创新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切实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政府主导,规划先行。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规划、配置公共

9、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优化新农村建设环境,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合力。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探索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和途径,突出特色,注重实效,典型引路, 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强求一律,杜绝形式主义。坚持改革驱动,市场拉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消除制约“三农”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坚持用市场经济的方法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问题,为新农村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二)主要任务目标。2010 年建设目标。“十一五” 期间,新农村建设要起好步、开好局。主要目标为:农村生

10、产力得到较大发展。初步形成农村三次产业结构合理、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新格局。到 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 2400 亿元,畜牧业和渔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 50%以上。粮食稳定在 700 亿斤以上。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 120 万人,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 50%以上。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逐步建立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2010 年人均纯收入达到 5500 元,非农收入比重达到 70%,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民消费结构更加合理,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恩格尔系数降到 37%以下,人均居住面积达到 30 平方米左右。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到

11、 2010 年,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沥青(水泥) 路、 通电、 通有线电视、通客车,全省农村公路总规模达到 19.5 万公里,农村油(水泥) 路通达率达到 99%, 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85%,饮用水国标符合率达到 70%,农田灌溉水利用率达到 60%,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 78%,广播电视普及率达到 95%,适宜地区 20%的农户用上清洁能源。 农村居住环境得到有效改善,70%以上行政村主要街道实现硬化、绿化和亮化。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到 2010 年,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巩固,小学、初中阶段学生辍学率控制在 2%以内,农村高中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全面发展;全省基本建立设施

12、配套、功能完善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 85%以上农村人口。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全省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 70%,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 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 80%,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备。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健全的乡规民约,文体生活活跃,人际关系和睦,村务管理民主,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80%以上的乡村基本达到文明乡村标准。2020 年主要预期目标。2011 年到 2020 年,要加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建成现代农业体系。

13、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 3600 亿元,粮食稳定在 700 亿斤以上。农机化水平达到 90%。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 70%以上。农民生活宽裕,村庄环境优化。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 元以上,非农收入比重达到 85%,恩格尔系数降到 33%以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缩小。行政村的主要街道实现硬化、绿化、亮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城乡一体的路网、 水网、电网、通讯网、卫生服务网和防灾、环保、新能源等基础设施体系,实现高质量的村村通沥青(水泥)路、通自来水、通电、 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全省农村公路总规模达到 21.5 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饮用水国标符合率达

14、到 95%以上。基本形成县城中心镇农村社区(中心村)居住点(基层村)特色鲜明的村镇布局。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适龄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均达到 95%,农民大病医疗费用公共负担比例明显提高。农村和谐稳定。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更加普及,民主政治制度更加完善。(三)村级分类及其发展要求。针对全省农村发展的不平衡性,按照整体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以2020年规划指标为目标值,以主要的23项指标及其权重为依据,测定全省各行政村的综合实现指数,据此将全省农村分为三大类:一类村:综合实现指数达到70以上

15、,目前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14%。二类村: 综合实现指数达到50以上,占45%。三类村:综合实现指数在50以下, 占 41%。根据不同类型村的实际,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以扶持和引导,培优做强一类村,加快转化二类村,重点扶持三类村。以 2020 年规划值为测算尺度,到 2010 年, 全省一类村比例达到 25%,二类村达到45%,三类村 30%。全省综合实现程度由 2005 年的 56%提高到 70%;到 2020 年,一类村达到 90%,二类村 10%。在区域发展上,按照“促强扶弱带中间” 的思路, 实现全省新农村建设东、中、西整体推进。东部地区特别是 30个经济强县率先发展,在体制机制创

16、新上出经验,在发展模式上探路子,到 2010 年,40%以上的村达到一类村标准;西部地区特别是 30 个欠发达县跨越式赶上,发挥土地、人力资源优势,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在发展速度上要快于东中部地区,到 2010 年,15%以上的村达到一类村标准;中部地区主要是“双 30”之外的县加快发展,发挥本地比较优势,增强发展后劲,到2010年, 30%以上的村达到一类村标准。东部地区要率先提前达到 2020 年新农村发展目标,中西部地区也要力争提前完成 2020 年发展目标。三、 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 建设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17、;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突出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快农村经营机制创新,努力增强村级经济实力。(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坚持粮食生产“三条底线” (保持基本农田 8000 万亩,粮食播种面积 1 亿亩,粮食产量 700亿斤)不动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 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 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产稳产的标准农田。继续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搞好水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灌溉, “ 十一五 ” 末,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稳定在 7000 万亩以上。

18、培植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种植业做大做强蔬菜、棉花、水果、油料四大传统优势产业,努力培植花卉、中药材等新兴产业; 畜牧业稳定生猪、肉鸡和禽蛋生产,扩大肉羊、肉牛、奶牛生产, 推行标准化养殖、企业化经营,努力把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畜牧业基地。水产业要加快推进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建设,加大渔业资源修复和保护力度,大力发展海珍品养殖业、远洋渔业和海产品精深加工业,把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出口基地和水产品物流贸易中心。搞好规划,加大投资力度, 加快渔港建设。 林业要突出特色,加快建立一批优质林果、种苗、花卉等生产基地。依托现有造纸企

19、业,建设原料林基地,提高林纸、林板一体化水平。加快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实施“山东省优势农产品竞争力提升计划”,促进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努力培育一批产业优势大、骨干企业强、集群效应突出的特色产业带,力争“十一五” 期间形成 8 大优势产业带(区)、11 大优势农产品和 100 个名牌产品。加强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和重点出口龙头企业培育,建立部门协调、行业主导、 企业参与、科技支撑的农产品出口预警系统,提高我省农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重点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生产技术,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构建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快

20、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 进一步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对全省农业科研资源的整合力度,积极创建国家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立相互协调、 运转高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在若干重要领域研究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高新技术,加快推动我省由农业科技大省向农业科技强省转变。实施农业良种工程,以良种攻关和源头创新为重点,强化种质资源保护、引进和利用,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良种育种技术研究,加快农业新品种升级换代。 到“十一五” 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开发前景的农业高技术成果占农业科技总成果的 40%,农业科技成果配套率提高 20%以上,每年农业发明专利授权占全国的 15%以上。加快建

21、立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按照强化公益性、 放活经营性的要求, 构建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 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技推广体系。 进一步加强农业实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抓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 十一五 ” 期间,围绕节本增效技术、进口替代品开发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储藏保鲜、深度加工技术, 重点研发 100 项重大农业应用技术,主推 100 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加快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真落实国家和省里有关政策措施,扩大扶持资金规模,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从事产业化经营。支

22、持农产品加工企业搞好存量调整,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营、兼并联合等方式,着力培植一批发展前景好、企业规模大、经济效益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集群。到 “ 十一五 ” 末,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 7000 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 1500 家,过 10 亿元和 50 亿元的分别达到 100 家和 10 家。完善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与农户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资本和技术等要素参股企业和经济合作组织,使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加快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积极引导农村经济协会开展行业自律和协调, 发挥其在政策咨询、 信息交流

23、、 招商引资、 扶贫等方面的优势和作用,为农民、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提供服务。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完善动植物防疫体系,搞好病虫害防治,抓好动物强制免疫和计划免疫,加强无规定疫病区建设, 不断提高防治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大力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积极研发推广高效农业机械,扩大农机作业领域,发展新型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提高农机利用效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四是建立农业防灾减灾服务体系,加强灾害监测设施和水利、人工影响天气、 病虫害等防御设施建设,

24、增强对自然灾害尤其是干旱、洪涝、暴雨、大风等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二) 突出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加大“双 30” 战略实施力度,进一步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依托,以各类经济园区为载体,突出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进程。创新县乡工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发展思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制度,加快科技进步,转变县乡工业增长方式,走新型农村工业化道路。一是集中培育支柱特色产业。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对规模以上企业技术改造、市场开拓、新产品开发和名牌培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重点改造提升食品、造纸、轮胎、服装纺织、农用机械、化肥等产业, 促进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竞争优

25、势。引导支持创新能力强、名牌效应大、产业关联度高的大型骨干企业,通过横向联合、并购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综合素质高、 抗风险能力强的企业集群。 二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抓紧制定和实施山东省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进一步优化乡村中小企业发展环境。逐步扩大省级有关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有条件的市、县建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培育一批小而专、小而强的农村中小企业。坚持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特色化、专业化、大市场”的发展路子,加强对专业村、专业乡的扶持和引导,强化区域内企业的相互协作和产品配套,发展产业集群,形成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三是推进县乡工业向园区集聚发展。依托农村

26、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结合全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调整,加快城市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初级加工型产业向小城镇和资源丰富地区转移。支持专业乡和专业村与城市大中型企业实施产业对接、配套联合,实现借力发展。加强政策引导,推动乡村工业向城镇和园区集中。四是建立健全农村工业服务体系,重点加强融资担保、企业诚信评价、 人才培训、创业辅导、行业协会、法律服务六大服务体系建设, 为农村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繁荣发展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农村金融、文化、教育、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突出发展农村商品流通、乡村旅游,拓展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

27、点。全面搞活农村流通业。围绕农民生产和生活需要,以城市大型商贸企业、农村供销社和邮政物流系统为依托,积极构筑农产品购销、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日用消费品供应三大流通网络。 一是建立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改造提升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提高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培育经营规模大、 管理水平高、具有价格形成能力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积极创造条件,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加强农村集贸市场质检、仓储等设施建设,增强其农产品集散和便民服务功能。大力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努力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支持农民创办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组织,鼓励发展农产品收购、运输、存储、加工、配送等功能一体化的新型流通业态,

28、促进农产品流通。 二是规范发展农用生产资料经营市场。对已取得经营资格的企业, 加大支持和培育力度,尽快形成一批大型农用生产资料流通连锁企业。全面加强市场监管,建立农资质量追溯制度,净化农资市场。三是提升农村消费品营销水平。实施 “ 万村千乡 ” 市场工程和“超市下乡” 工程,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以连锁超市、 便利店为主要流通业态,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构建城乡一体的新型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加强农村市场监管,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行为。培育发展农村特色旅游业。城市周边农村,积极开发当地的山峦、水域、特色农业等资源,发展短期休闲旅游。远离大城市的农村,从当地历史文化底蕴和资源条件出发,积极发展民俗游、生态观光游、“农家乐”、“渔家乐”、“水上乐” 等特色旅游形式,走特色路,打特色牌。地处名胜旅游区周边的农村,借助品牌效应,发展配套性旅游。(三)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组织经济。适应农村新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组织经济,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一是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和企业法人地位,在市场准入、融资条件、税收政策等方面制定扶持政策,设立专项扶持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