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9.19KB ,
资源ID:2183106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8310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医治疗难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医治疗难点分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但临床中在脑梗死病程的某些时段采用单一中医药治疗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问题如下:1.1 脑梗死急性期1.1.1西医指南的尴尬:假设某患者入院时间超过6小时,急查纤维蛋白原不高或偏低,无心脏病史,无低灌注,似乎除了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外,没有什么可以治疗的。目前,在国内活血化瘀中成药针剂广泛的运用于脑梗死患者,疗效是可以感受的到得,但是中医药的循证医学证据一直是中医药临床使用的一块短板。规范化的临床观察评价是非常必要的。还有就是中药疗效的评价。1.1.2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多存在脑水肿问题,脑水肿往往是导致脑疝等恶性后果的重要原因,西医固然可以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等脱水药,但该类药物的心肾

2、毒副作用经常会限制其在老年患者身上的使用,还有对于肾衰竭患者,西医除了透析治疗并无更多良策,而中医理论有可能通过活血利水、通腑逐水等手段改善患者脑水肿;或中西医结合,减少甘露醇等脱水剂的用量,以期达到减毒增效的目的。但目前有关中医药抗脑水肿的研究并不多。我们认为这可能是提高中医参与的一个切入点。1.1.3感染是导致脑梗死患者病情加重,延迟出院,住院费用增加,甚至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目前临床上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许多耐药菌的产生,因此抗生素的使用予以严格管理。中医药在抗病毒、清热化痰、清肺泻火等方面疗效显著,将中医药引入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将有利于感染的控制和缩短用药时间。1.1.4严重脑梗死患者还易

3、出现应激性消化性溃疡出血、癫痫持续状态、肺水肿等并发症,均需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1.2 脑梗死的预防1.2.1由于缺乏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中医药防治中风的研究成果,目前多遵循西医的脑卒中防治指南,使用阿斯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进行脑梗死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在此基础上服用中成药的患者居多,而这种治疗方案的效果尚缺乏科学的评价。 1.2.2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心脑事件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血栓形成、脂质浸润、炎症、损伤反应、氧化应激等参与了动脉硬化形成和发展的主要过程。目前,抗血小板聚集、调脂及抗氧化应激等药物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取得一定效果,但如何切实有效地防治动脉硬化仍然是摆在临床医师面前

4、的难题。我们的临床观察表明,蚓激酶、三七制剂、水蛭制剂等都有明显的抗动脉硬化,稳定斑块作用,如何发挥中医药抗动脉硬化的优势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1.3 卒中单元理念下,早期康复的益处是无用质疑的。针对脑梗死造成的偏瘫、言语障碍、吞咽障碍,采用单一的中药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采用康复训练与中药、针灸结合的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疗效。2.应对措施的前瞻性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具有很大的优势:发挥了中医特长:对脑梗死坚持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综合救治措施:重视气血失调,痰瘀为患;在采用辨证施治综合治疗措施的同时,强调早期的活血化瘀,痰瘀同治,通腑醒神治则,和急性期后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的原则,收到较好

5、的临床疗效。专科在总结历代有关脑卒中治疗方面的文献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研制了多种专科制剂,如黄角愈风糖浆、通腑排气合剂、安神合剂、黄芎颗粒等,既提高了临床疗效,又突出了中医特色。坚持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中西医各有所长对疾病的某一阶段或某一环节,各有优势,要相互为用。脑梗死急性期在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可望取得好的疗效。对于使梗死区血管迅速再通以减轻缺氧缺血对脑组织的损害,挽救生命和减轻残疾有着很大的帮助。此外,西医的基础治疗及对症处理对于脑梗死的救治亦十分关键。但西医很难克服再灌注损伤,专科坚持中医倡导的整体观念,强调辨证论治,使用中药整体调理,减少溶栓的次级损伤,调整紊乱的生理功能,从而减

6、轻再灌注损伤。3.创新研究思路及措施方法:在脑梗死的不同阶段介入中医药治疗,从而使中、西医治疗相互取长补短,达到优势互补。3.1脑梗死急性期:患者大多数有热毒较甚的表现,如神昏谵语、烦躁不安、口干、口臭,颜面潮红,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所以其病机多为痰热腑实,热毒壅盛。所以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具有通腑泻热功效的黄角愈风糖浆(生大黄、水牛角),通过通腑使腑气通畅,浊气下降,清气得升,恢复脾胃升降之职,气机升降运行有序,有利于病情向愈。我们拟进一步探讨以黄角愈风糖浆为代表药物的上病下治疗法在大面积脑梗死急性期抗脑水肿作用,以拓宽中医药的使用范围。还准备通过课题连续性血液净化治

7、疗卒中后脑水肿并肾功能衰竭的临床研究,加入中医药组,探讨中医疗效。通过完成中药灯盏生脉胶囊干预缺血中风二级预防的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探讨中药的预防作用。3.2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常表现出一派气虚症状,如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不少患者半身不遂,长期卧床更加重其气虚症状,所以治疗上常拟以益气活血通络为法,方用补阳还五汤化裁的黄芎颗粒(黄芪、川芎)。黄芎颗粒由黄芪和川芎两味药组成,本方重用黄芪,加血中之气药川芎达到补气活血之功。在我院长期大量的临床研究中发现黄芎颗粒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确切。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川芎增加动脉血流量,扩张

8、血管、降低脑组织耗氧量、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粘度和纤维蛋白含量,从而达到神经、血管保护的目的。3.3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溶栓的同时予以中药调理:急性脑梗死发生后在时间窗内通过动脉溶栓使血流重建是挽救缺血脑组织功能的最直接办法,但临床与实验均发现溶栓治疗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溶栓后再灌注损伤,表现为神经损害体征和形态学改变有所加重等,尽管临床上尚无发生率的报道,但实验证明:无论再灌注迟旱,再灌注损伤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的,在血管受损的基础上,灌注压提高后可引起局部脑出血,全身纤溶系统的激活可引起其它部位的出血,血栓溶解可释放致热原引起发热。此外血管内膜的原始病变并不会因为溶栓后就马上修复,因此

9、停用溶栓药后可出现再梗塞。因此,溶栓后加强脑细胞在再灌注后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中的生存能力以及预防再梗塞是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目前西医对再灌注并发症及再梗塞的防治措施,仅针对某一环节或某一因素,缺乏系统的协同作用,因而难以取得满意的疗效。故充分发挥中医药注重整体调节和多环节综合治疗的优势,寻求能够溶解血栓、减轻或消除再灌注损伤及预防再梗塞的有效方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医认为:溶栓药物类似中医破血之品,应用后能在短时间内发挥祛除瘀血的作用,可使瘀血不同程度地得以消散,脑络再通。但因此时脑络已经受损,传输失职,脉络骤然复通,大量气血涌入,难免运行紊乱,易致络破血溢。此外,溶栓后痰瘀热毒消而未尽

10、,余邪仍流窜作祟,阻滞气血,毒害脑髓。因此,溶栓后继续应用中药益气活血药物一方面可以补气摄血,纠溶栓药耗气伤血之弊;另一方面通过活血通络尽祛余邪,使正气来复,而多年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也证实中药益气活血通络法不仅具有狭义上的神经保护作用,而且具有很强的血管保护作用通过增强内皮功能,延长内皮细胞存活,抑制血栓形成以及抗炎作用,从而减少血管事件的再发生,这在脑梗死整个急性期都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认为,对于适合溶栓的急性脑梗死病人,局部脑血栓形成为标,整体体虚为本,溶栓治疗直接溶解血栓,力专而猛,是治其标,辨证用中药益气活血、健脾补肾乃是治其本,破瘀与益气,标本兼顾,可减少出血之弊,减轻再灌注损伤,从而

11、促使体虚康复。故对超早期脑梗死患者采用溶栓治疗结合急性期中医益气活血法理论上存在互补和协同作用。3.4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中药应用: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多与动脉硬化斑块脱落、血栓形成有关。经典中医理论认为,血栓形成多与气虚血瘀有关,而气血津液的化生及运行全赖阳气的推动,一旦阳气不通,则必然会出现痰凝血瘀。所以,我们认为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发生与阳气不通,痰瘀等病理产物痹阻脑络有关。病机是“阳气不通,脑脉痹阻”。此时治疗的第一要务当以“通阳”为主,从而提出单用重用通阳之品治疗的理论,所以选用“通阳宣痹通脉”作为治疗大法,意在阳气一通,痰凝

12、瘀血得化,脑脉窍络得通。我院自制经验方射心通胶囊抗球囊损伤术后再狭窄作用的实验研究表明,能抑制球囊损伤术后平滑肌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显示其具有良好的防止血管重构和干预损伤后再狭窄的作用。西医认为,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都与动脉硬化有关,心脑疾病的临床治疗在很大程度有一定的相似和相通之处。进一步拆方研究发现,主药葱白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成分。我们提取了射心通胶囊中重用通阳的代表药葱白组成脑通胶囊用于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后预防血管再狭窄,通过临床观察具有一定疗效,目前正在开展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3.5开展脑梗死重症患者的中医治疗:以往的临床研究均侧重于选择轻中度病情的脑梗死患者,但对重症患者的救

13、治,中医药的介入将在对患者整体调节的基础上,减少并发症、控制病情进展。因此,提高中医脑病专科对脑梗死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将从整体上提高脑梗死的疗效、降低病死率。3.6进一步开展脑梗死康复技术及康复方案的研究:挖掘整理与脑卒中康复相关的中医药传统治疗方法,尤其是简便有效的中医适宜技术的引进。正确运用现代康复理论与技术,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技术与方法,优化康复方案。二、眩晕中医治疗难点分析眩晕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时的一个主要症状,但由于引起眩晕的病因很多,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主要表现,因此给医生的诊断带来困难;另外,该病以突发性、反复发作性为特点,严重者可合并不可逆的脑缺

14、血等危急征象,均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1.1眩晕的辨证论治思路眩晕是临床上一个常见症状,并非一个单独疾病,而是可以由多种疾病引起的共性表现。病因十分复杂,同一性质的眩晕可有不同病因引起,同一病因又可表现不同类型的晕,要从眩晕主诉中较快地明确诊断确非容易,特别是临床上多见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轻微、短暂缺血所致的头晕,由于缺少明确、完整的症状、体征,依据不充分,诊断常难以肯定。如何结合现代医学,将辨病与辩证结合,提高中医辩证的准确率是我们思考的。1.2 如何预防眩晕复发眩晕作为发作性疾病,西医治疗对缓解发作期眩晕症状有较好疗效,但对于预防眩晕复发疗效不佳,如何针对不同疾病导致眩晕制定有效地预防措施是关

15、键环节之一,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应针对眩晕急性发作期或缓解期采取“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确立治疗的重点。2.1难点一的应对措施2.1.1 首先明确患者主诉是何种性质的晕临床上根据“晕”的感觉、表现不同,可以协助区分病变部位。有“动”的感觉,即睁眼时看到周围景物旋转,闭目后感自身转动,称真性头晕。通常为前庭系统即内耳、前庭神经和神经核、脑干、小脑或大脑颞叶(尤其指前庭周围系统)损害之表现,并且为了进一步定位定性,又可分为前庭周围性头晕(眩晕)和前庭中枢性头晕,前者指前庭神经核以下损害,后者是前庭神经核以上(即脑干、小脑和大脑)损害。若诉有升降、沉浮、头重脚轻、头脑昏沉等,

16、称假性头晕。应考虑病变部位可能在:前庭中枢部分、眼部病变、本体感觉系统病变、其他周围疾病性头晕。2.1.2进一步探索病变的性质和原因在上述初步定位的基础上,进而探索病变的性质和原因,这要根据详细、可靠的病史和是否伴不其他临床表现,再通过必要的有关辅助检查,做深入细致的具体分析,方可明确。2.1.3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及早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常呈一过性局灶脑缺血发作,神经系统症状常只出现几分钟或几小时,有的可持续几天即自行消失,常不易查知,而且下次发作,可能又出现另一侧的神经系统症状,故应及早选择TCD、局部脑血流量测定或椎动脉造影。另外,眼震电图(ENG)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一项主要方法,它可

17、以区别周围性或中枢性损害,有助于进一步定位,即使头晕已愈者,仍有眼震电图异常。另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能敏感地记录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脑干神经细胞生理改变。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TCD、ENG、BAEP三项检查联合应用,可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早期诊断率。2.1.4 针对不同病因进行辨证论治,制定符合临床的有效地诊疗方案。2.2、难点二的应对措施眩晕成因较多,在明确其病因时,给予药物、手术等对因治疗外,中医药在其缓解期的辨证施治,求因治本的治疗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缓解期多偏虚,有气虚、血虚、肾虚之不同,对中气不足,清阳之气不能上荣者,予以益气健脾,升清荣脑,

18、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对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者,予以益阴补血柔肝,药用生地、当归、白芍、何首乌、杞子、菊花等;对肾精亏虚,髓海失养而脑转耳鸣者,予以培补肾精外,必知肾乃水火之宅,有偏阴偏阳之别,对阴精不足者,宜滋补肾阴,药用生熟地、女贞子、旱莲草、首乌、当归等;偏肾阳亏虚者,药用肉从蓉、菟丝子、仙茅、仙灵脾、补骨脂、覆盆子、杜仲等。在使用培补肾精药时,要避免滋腻呆补,必补中寓通,可加入陈皮、谷芽、麦芽、砂仁等健脾开胃药,慎防脾胃受伤,运化失司,复引痰浊内生而致复发。同时,就提高身体素质,量力而行,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劳逸结合;避免体力和脑力的过度劳累,避免强烈

19、、突然的头部运动,少作或不作颈部旋转、弯腰动作,特别已发现某一体位容易引发眩晕时,更应避免以免诱发眩晕;同时要结合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忌暴怒、惊恐等刺激;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结合适当的饮食方法;忌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腻之品,以免伤及脾胃,酿生痰浊而发眩晕。三、痴呆中医治疗难点分析1.1病因病机认识不足痴呆的真正病因迄今未明多数学者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遗传假说:老年性痴呆具有家族聚集性,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慢病毒学说:发现老年性痴呆与已经证实慢病毒感染的C-J病和Kura病在病理上有相似之处,故疑老年性痴呆与慢病毒有关。乙酰胆碱假说:老年性痴呆的胆碱乙酰转移酶水平显著降低,

20、故推测老年性痴呆与胆碱功能低下有关。免疫假说:随着增龄而老年性痴呆患病率明显增高,其增高与免疫系统衰退、自身免疫性疾病增加有关,而且老年性痴呆的老年斑中戴一标记和免疫球蛋白链相似,因而提出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形成淀粉样核心,可能导致神经变性和老年斑形成。铝中毒学说:有人发现老年性痴呆病人脑中的铝含量增高。其它危险因素:老年性痴呆与年龄、性别、种族、脑外伤史、疾病史、社会心理因素、人格等有关。上述因素仅为诱因,老年性痴呆的主要病变在于大脑的器质性损伤,其最特征性的脑损害之是神经元纤维退变,这种不可逆的损伤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另外,痴呆的形成与大脑的某些神经递质、兴奋性氨基酸、自由基、钙超载等病

21、理变化的关系,尚未彻底阐明,因此,使许多治疗难以奏效。 对于血管性痴呆,虽然机制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导致血管性痴呆的主要原因之是由于脑动脉硬化而引起脑血流下降。所谓缺血就是指脑血流低于正常,甚至处于完全性组织坏死状态,继而表现出神经症状。脑一旦处于缺血状态,首先引起血管扩张,继之提高脑对氧的摄取率,从而确保大脑的氧供,这种状态称之为代偿灌流综合征,长期处于此状态,可促使细胞缺血,以致死亡。从脑血管病到发生痴呆,存在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痴呆之所以多发,与卒中的危险因素,如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未得到及时有效的防治有关。中医对于老年期痴呆的研究起步较晚,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范围的人口老

22、龄化趋势的日益严重,作为老年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的老年期痴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有关该病中医研究报道的数量也随之迅速增加,但目前个案报道多,几乎未见大系列病例和多单位验证的研究,结果大多难以重复;而且由于大多数研究未采用严格科研设计,未采用对照方法,结果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所以,这些研究资料所能提供的经验还十分有限。尽管中医古代文献中不乏有关痴呆或类似痴呆症状的描述,但是在这些文字中,很难找到有关痴呆的年龄界定发病因素也多为精神刺激,与现代医学的老年期痴呆尚存在一定的差距。另外,现代人在生存环境、体质素养、文明程度等方面也明显与古人不同。因此,古代中医文献所能提供的理论依据也十分有限。再者由于

23、老年期痴呆本身具有病程绵长,呈渐进性发展的特点,远期疗效和药物的稳定性都不易观察。因此,也给真实评价药物的作用带来困难。目前,中医对痴呆的认识还不完善,临床证候多样,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虽然现代医学根据各种痴呆动物模型,已初步从整体到细胞、分子,从形态到功能、代谢诸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中医药治疗AD 的机理目前还很不清楚,导致中医药治疗AD 临床取效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1.2临床诊断缺少客观的实验指标 对于老年期痴呆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目前主要依据脑组织的病理解剖。以发现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各自特征性的病理变化,但这一诊断方法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对临床诊断也无直接的指导意义。而目前对于

24、老年期痴呆的临床诊断又缺少客观的实验指标,因此,其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种智力量表。量表的优点是肯定的,其一是规范化,使结果更准确,更可比,其二是数字化,不但可以作有或无的定性诊断,还可定量诊断,有助于早期诊断病情轻重以及对治疗干预效果的判断。但量表并非十全十美,它也有一定的缺点。临床所见的病人多种多样,其症状表现各不相同,迄今为止,还没有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量表。另外,即使病人有认知功能和社会/生活功能缺损的证据,仍然未必是痴呆。因为量表的结果并不能告诉我们这些缺损是原先就有的还是新近发生的,他们的社会/生活功能是智力减退所致还是另有原因。因此,由于缺少客观特异的诊断方法,对

25、于老年期痴呆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在临床中尚有一定的难度。1.3 由于社会认识水平参差不齐,临床诊断的痴呆患者基本都处于中晚期,如何早期发现痴呆的病人,目前仍是一个难题。1.4依从性影响临床中医使用。由于老年生理特点的原因,往往对治疗的反应不敏感,因而治疗起慢、疗效差。治疗反应差也影响患者及其家人对治疗的信心。根据以上情况,如何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发挥中医特色,提高老年期痴呆的临床疗效,是当前中医老年病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2.1通过中医流行病学调查,总结分析病因病机和证治规律老年期痴呆是老年人的一大疑难病,其病因十分复杂,许多机理不清,必须增加投入,加大力度,对其危险因素、病理变化及预后转归进行深入

26、细致的流行病学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而且还应当注意紧密结合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如肾虚、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及七情所伤等在老年期痴呆发病中的作用,设计出具有中医特点的统计表,争取发现某些规律性的东西,有所突破。另外,目前对老年期痴呆的研究多着眼于笼统分析和辨证论治,对不同类型的痴呆的辨证论治及证治规律研究尚少。血管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在临床症状和病因病机等方面,虽然有一些相同之处,但两者在某些方面也有差异。因此,应当在多中心、大样本的基础上,对老年期痴呆的证候分布及规律进行研究,总结分析不同痴呆的证治规律,这对于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做到有的放矢将具有重要意义。2.2加强预防

27、措施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大脑重量可减轻2O%3O%,大脑神经细胞数减少可达35%45%,老年痴呆实质上是脑生理性老化反映,然生理性已成定局,不能改变, 就必须积极采取预防措施。从目前看,对老年性痴呆的有效预防手段还很少,一般认为,老年人维持一定的脑力活动对预防老年性痴呆有利,老年人应养成继续用脑的习惯,另外,心理应激可损害免疫调节机能,影响对疾病的易感性。因此,心理卫生措施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史、高脂血症等均为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故预防血管性痴呆需从预防上述危险因素着手,就预防的原则而言,还应按照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进行深入研究。2.3进一步完善

28、诊断方法 用于智力评价的各种智力量表的研究与应用,仍是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由于各种智力量表都有其不足,而且国外研制的各种量表不一定适合中国的国情,所以研究符合我国情况的痴呆量表仍有其重要意义。另外,在诊断方法上迫切需要一种耗时少且易测试的客观检查方法来反映痴呆的认识功能。P300是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的内源性成分,已被公认是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工具,能够反映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程度,有希望成为痴呆的早期诊断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2.4重视基础研究,实现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有机结合 纵观国内近年文献报道,大都局限于零散的个案报道及小样本的临床研究

29、,实验研究开展较少。如何解决好临床和基础研究的脱节的问题,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开展实验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还要进行有关组方的筛选,各药物间的配伍观察,药物剂量和疗效的关系、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等。至于疗效机制,也应结合现代医学手段,进行系统研究,运用动物模型,从整体到细胞、分子,从代谢、机能到形态、结构,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分析,以期探明其基本的病机,为临床提高疗效提供思路和途径。对于崭露良好苗头的有救方剂或单味药,应当进行多中心临床研究,以切实验证药物疗效和可重复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先进时科技手段,阐明其作用机理,争取开发出高水平、高质量的新药。我们申报了湖

30、北省自然基金课题“毒损脑络”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生物学基础研究,该课题利用独特APP三点突变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借助清热解毒治法(黄连解毒汤)反证AD “毒损脑络”的病机,进而揭示AD中“毒”的现代科学内涵,阐明“毒损脑络”在AD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具体生物学基础,从而拓宽了防治AD的中医学思路。2.5开拓思路,让临床用药全方位化 在辨证全面、准确的前提下,选择与之相应的药物,这是老年期痴呆辨证施治的落脚点。从目前中医临床治疗痴呆的实践来看,对痴呆的治疗提出针对性的原则、措施如下:重视标本兼治、综合治疗、动态治疗。2.5.1标本兼治辨证治疗要扶正祛邪标本兼治。扶正要重视补脾肾,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为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