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7 ,大小:93.30KB ,
资源ID:2181453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81453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水运工程测量规范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水运工程测量规范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附录w:本规范于2000年12月23日通过部审,2001年9月5日发布,2002年1月1日实施。本规范由交通部水运司管理和解释。请各有关单位在执行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及时函告交通部水运司和本规范管理组,以便再修订时参考。 页71 共 页2 第1 总 则 1.0.1 为统一水运工程测量的技术要求,保证测量质量,满足水 运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船舶安全航行的需要,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港口与航道工程测量。通航建筑物和修造 船水工建筑物等工程测量可参照执行。1.0.3 水运工程测量应根据测量任务书和现场踏勘情况,充分利 用已有的测绘成果,制定技术方案,编制测量技术设计书。测

2、量结束后,应做好资料整理,编写测量技术报告。测量任务书、测量技术设计书和测量技术报告提纲见附录A。1.0.4 测量仪器和工具,应按国家规定进行计量检定,并及时检验校正。1.0.5 水运工程测量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页71 共 页3 第2 术 语 2.0.1 航道基本测量 为保证船舶安全航行,定期进行的全面测量,包括沿海航道与 港区水域的测量和内河长河段航道图测绘。2.O.2 航道检查测量 为保证船舶安全航行,对沿海航道与港区水域部分要素定期 或不定期进行的以水深测量为主的测量。2.0.3 DGPS 即差分GPS。在坐标已精确测定的基准台上设置GPS接收机,并

3、和移动台上的GPS接收机同步观测不少于四颗的同一组卫星,求得该时刻差分改正数(位置差分、伪距差分、相位平滑伪距差分和相位差分等改正数),通过无线电数据链把这些改正数实时播发给在附近工作的移动台(用户)或事后传送给移动台(用户),由移动台(用户)用所收到的差分改正数对其GPS定位数据进行实时修正,进而获得精确的定位结果。2.0.4 RTK-DGPS 是一种高精度实时相位差分动态定位技术,由基准台、移动台及RTK差分数据链组成。移动台无需在已知点上做初始化,而直接在动态环境下确定整周模糊度,实时接收GPS定位信息,并按基准台发送的RTK差分改正数进行修正,获得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坐标。2.0.5 RB

4、N-DGPS 无线电信标差分GPS定位系统“Radio Beacon Differential GPS”的简称。此系统是利用无线电信标台站向移动台播发差分改正信息,移动台用此对其所接收的GPS定位信息实时进行修正,以确定其精确位置。2.0.6 GPS高程测量 利用GPS相对定位确定测区高精度的三维基线向量,结合基准点的水准测量获得大地高程异常值,推求地面待定点的正常高。2.0.7 全潮 相邻高潮或低潮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为潮期,一个潮期完成一 次潮汐升降运动,称为全潮。2.0.8 适航浮泥层厚度 既能保证船舶安全航行,又不损害船体的浮泥层的厚度。指 高频测深仪的波束反射界面到与适航密度值相对应的浮

5、泥下界面 之间的浮泥层的厚度。2.0.9 适航水深 页71 共 页4 第 用高频测深仪测得的深度基准面以下的深度与适航浮泥层厚 度之和。2.0.10 施工标志 用于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的测量标志和施工导标。2.0.1l 变形监测网 由变形基点、变形观测点组成的变形控制网,包括平面和高程 控制网。2.0.12 静吃水 测量船在漂泊或停泊的状态下,测深仪换能器底面距水面的 垂直距离。2.0.13 动吃水 测量船以正常航速测深时,由于船舶航行引起的测深仪换能 器下沉量。2.0.14 硬底质 水底为风化岩、碎石、卵石、标准贯入击数大于30的砂性土和标准贯人击数大于15的粘性土的底质。2.0.15 中等底

6、质水底为标准贯人击数大于10且小于或等于30的砂性土和标准贯人击数大于6且小于或等于15的粘性土质的底质。2.0.16 软底质 水底为标准贯人击数小于或等于10的砂性土和标准贯入击数小于或等于6的粘性土质的底质。 页71 共 页5 第3平面控制测量 3.1 一般规定 3.1.1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视测区大小、工程性质和测图比例尺等条件进行全面规划,分级布设。3.1.2 平面坐标系统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3.1.2.1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采用统一的高斯正形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投影分带应符合表3.1.2的规定。投 影 分 带 表3.1.2 测图比例尺 投 影 分 带 1:5001:5000

7、1.5、3500O1:10000 3100001:50000 、 6注:对l:500地形测图及港口工程施工测量,测区距投影带中央子午线的距离大于 45km时,可采用任意带投影。 3.1.2.2 一个测区应采用同一坐标系。对港口工程测量和比例尺不小于1:1000的疏浚及航道测量,其长度投影变形不应大于 1/40000;对比例尺小于1:1000的疏浚及航道测量,其投影变形不应大于120000。 3.1.2.3 当采用国家或原坐标系统,其投影长度变形不满足要求时,应进行换带计算或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3.1.2.4 独立坐标系统的建立,可采用任意带的高斯正形投影 平面直角坐标系。投影面可采用国家参考椭

8、球面或主要测区的平均高程面。3.1.2.5 在未建立控制坐标系统的小测区可采用简易方法定向,建立独立坐标系统。3.1.3 平面控制宜在国家等级控制网内建立加密网,依次分为叫 一级、二级和图根三个级别。一、二级平面控制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3.1.4 各级导线网、三角网和三边网的起算点边的精度不应低于 高一级控制网的精度要求。一、二级导线网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 的点位中误差,一、二级三角网最弱边边长中误差及一、二级三边网各边相邻点的相对点位中误差均不得大于0.1m,当测区最大比例尺大于1:1000时,不应大于50mm。3.1.5 平面控制点应选在便于观测和埋设标石的位置。测区首级控制点应埋设标石或

9、在固定地物上凿设标志和点号。控制点埋石、标石规格及埋设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对兼作水准点用的控制点, 页71 共 页6 第应按水准标石规格埋设。对主要控制点,应绘点之记。3.2导线测量 3.2.1 导线宜布设成附合导线、闭合导线和结点网等形式。相同等级导线的边长应均匀,同一测站各方向边长之比不得小于1:3。3.2.2 各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2-1和表3.2.2-2的规定。电磁波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表3.2.2-1 等级 测回数 平均边长 (m) 导线总长 (m) 测角中误 差() 测距相对 中误差 方位角闭 合差() 导线相对 闭合差 DJ2 DJ6 一级 2 4 500

10、8000 5 160000 ?10n120000 二级1 2400 4000 10130000 n16?110000 图根 2000 20 n24?15000 表中n为导线的测站数; 当测区最大比例尺为1:1000,在导线中部联测坚强方向时,一、二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和导线总长可适当放宽,但最大长度不应超过表中规定的2倍。钢尺量距导线主要技术要求 表3.2.2-2 测角中误 差( ) 方位角闭 合差( ) 4200 5 n10? 1/10000二级 100 10 n?201/5000 11000 20 n60? 1/2000最弱点点位中误差取50mm时,平均边长和导线总长不应大于表中规定值的O.5

11、倍;取0.2m时,不应大于表中规定值的2倍; 导线网布设成结点网时,网中起算点与结点、结点与结点间的路线长度应小于规定的导线总长的0.7倍。布没成结点网时,导线总长不宜超过相应等级规定总长的1.7倍; 支导线总长不得超过相应等级导线规定总长的0.4倍。 页71 共 页7 第3.2.3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3.2.3.1 观测水平角时,应严格整平、对中仪器,严禁日光直接照射经纬仪。观测过程中,水准管气泡偏离中心不应超出一格。 3.2.3.2 当采用方向观测法时,若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 零图根控制测量可不归零。各测回间应变换度盘位置,各测回 零方向观测值应相差180n,n为测回数。 3.2

12、.3.3 当方向数多于6个时,应进行分组观测。分组观测时应联测2个共同方向,其中之为共同零方向。两次所测角度之差应小于相应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观测完毕后,应进行测站平差。3.2.3.4 仪器迁站后,当需要重新补测部分方向时,应满足第3.2.3.3款的要求。3.2.4 水平角观测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4的规定。水平角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表3.2.4 仪器类型 读数取位 ( ) 半测回归零 ( ) 一测回2c互差 ( ) 同一方向归零后各 测回互差( ) 12 18 6 36 24 表中2C为2倍照准误差;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大干3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进行比较。3.2.5 当观测

13、结果超出表3.2.4的规定时,应重测,并应符合下 列规定。 3.2.5.1 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测回。 3.2.5.2 某方向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3.2.5.3 同一方向归零后,测回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该方向可靠性较差的测回,并联测零方向。3.2.6 用钢尺丈量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3.2.6.1 丈量距离时,应同时测定钢尺温度,并进行温度、尺长和倾斜改正。3.2.6.2 钢尺量距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6的规定。钢尺量距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3.2.6 页71 共 页8 第 等 级丈量 次数 定线 最大偏差 (mm)每次丈 量读数次 数读数取位

14、 (mm)温度取位 ()两次丈量 (mm)互差边长相 对 中误差一 级50 3 O.5O.5 10S1 20000二 级 5S1 10000图 根70 50001 ;s为丈量长度(m)注: 表中 。1100000 检定钢尺时,其相对中误差应小于 三角测量和三边测量3.3 三角网及三边网宜由近似等边的三角形组成。各三角形的3.3.1 。25120之间;特殊困难地区,个别角度不应小内角应在30宜用经纬仪按相应等级的测角时,三边网的三角形内角大于100 精度对该角进行观测。 的规定。三角网和三角锁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23.3.2 3.3.2 表三角网和三角锁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测角中误差

15、( ) 乎均边 长(km) 三角形 最大闭合差 )( 相对中误差 DJ2 起算边 最弱边52.0 15140000 10 1.0 30 1 2000060 - 110000 1 5000时,平均边长不应大于表中规定5cm注:最弱边边长中误差取220cm倍;时,平均边长不应大于表中规定值的值的0.5 倍。 单三角锁两条起算边及三边网两个起算方位角间的三角3.3.3 。当采用线形锁作为加密控制时,三角形个形个数不宜超过12个 个。数不宜超过10 三角网和三角锁的起算边可用电磁波测距仪按相应等级3.3.4 页71 共 页9 第的精度进行测定。当三角网和三角锁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大于 表3.3.2的规

16、定时,应在三角网和三角锁中央增测起算边或布设 四边形、中点多边形。3.3.5 三边网和三角锁的边长测量应符合下列规定。3.3.5.1 边长均应往返观测,平均边长应符合表3.3.2的规定。 3.3.5.2 边长测距相对中误差应符合表3.2.2-1的规定。3.3.6 当采用交会法插点时,交会角宜在30之间。各种交会方法至少应有一个多余观测值。由两组观测值计算的交会点纵、横坐标互差不应大于相对点位中误差的2倍。当采用后方交会法时,交会点不应位于距危险圆14半径范围内。3.3.7用图解法测定归心元素时,应从三个不同方向按盘左和盘右对觇标标心柱、标石和仪器中心进行投影,投影角应接近60或 120投影示误

17、三角形的最长边,对标石和仪器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5mm,对觇标标心柱中心的投影不应大于lOmm。偏心距应量至毫米,偏心角应量至15。3.4 电磁波测距 3.4.1 电磁波测距仪的等级精度应符合表3.4.1的规定。电磁波测距仪的等级精度 表3.4.1 测距仪等级 精度(一) 表 达 式 m5 D m=(a+bD) 5 m10 10 m20 Dm为测距中误差(mm);a为仪器的固定误差(mm);b为仪器的比D-6);D为测距长度(km)。例误差系数(10 3.4.2 选定测距边时,测线应避开反光物体和发热体,并应离开 地面障碍物1.3m以上,测站不应设在强电磁场干扰区。3.4.3 边长观测的主要技术

18、要求应符合表3.4.3的规定。边长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3.4.3 等 级 一测回读数较(mm) 单程测回较差(mm) 往返较差(mm) 一级 2m D15 30 页71 共 页10 第 1 20 图根 (mm); 2m为测距中误差注:D 2-4次; 一测回是指测距仪照准反射镜一次,读数根据不同情况,测边可采取不同时间段观测代替往返观 测。边长观测时应同时测定测站处的大气温度和气压,并对边3.4.4 长进行改正。温度计和气压计应避免日光曝晒,温度计应悬挂在气压读数应精确,温度读数应精确至与测距仪大致等高处。0.5 。至100Pa各级边长按高差计算水平距离时,高差精度应满足图根点要 3.4.5的

19、规定。按垂直角计算水3.4.5-1求。测距边两端点的高差应符合表 的规定。平距离时,观测垂直角的测回数应符合表3.4.5-2 3.4.5-1测距边两端高差限值 表 等 级 级 一 二 级 根 图 高 差(m) 150D 300D 300D 。D为测距边的水平距离(km)注:表中 表3.4.5-2垂直角测回数的规定垂直 角 级等 510 5 10 DJ6一 级 1或2 3 二级 图 根为25DJ2为15,DJ6注: 垂直角各测回互差, 按三丝法观测垂直角时,测回数可减少一半。 量 3.5 GPS 测网相邻点GPSGPS测量技术建立各级平面控制网时,3.5.1 采用 3.5.1的规定。计算,并应符

20、合表间基线长度精度应按式(3.5.1) (3.5.1)22?)D(b?a? (mm);基线向量的弦长中误差,即等效距离误差式中 GPS (mm);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固定误差aGPS-6 (10接收机标称精度中的比例误差系数;)bGPS (km)。网中相邻点间的距离DGPS 页71 共 页11 第GPS平面控制网的技术要求 表3.5.1 项目 等级 (mm)固定误差 比例误差系统-6) b(10 距平均相邻点 离限(km)一 8 810 - 5-lO二 1616-20 2-5基线端点相对点位中误差小于图上 0.1mm 0.5-2 测量控制网布设应满足下列要求。3.5.2 GPS宜,2个 3.5.

21、2.1 GPS制网中作为起算点的高级控制点不得少于 。使之与待定点构成闭合环用第3个已知点作校核,并应均匀分布,由独立基线构成的多边控制网宜在测区内布设成3.5.2.2 GPS 基线构成的最简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GPS网或附合路线。条。没有包括在条,其余等级网不应多于10数,一级网不应多于8 最简闭合环或附合路线中的观测基线,应进行重复观测。时,宜选用双控制网相邻点间的距离大于20km 3.5.2.3 当GPS 频接收机。先在已知点上进行精RTK-DGPS加密图根点时,应3.5.2.4 当用 其定位精度测试比对,在每个加密点上的观测时间不得少于5s 且不能再用于发展控制点。度应符合图根网的

22、精度要求, 点位置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3.5.3 GPS以15GPS点位的选取应方便使用和保存,在地平仰角 3.5.3.1 ,并宜避开电磁辐射源和可能产生多路上的视野内不宜有障碍物 径效应误差的地点、光滑反射物体或大面积水面。 ,两者之点间需要通视时,应在附近设方位点 3.5.3.2 当GPS 点相同。,其观测精度应与GPS间的距离不宜小于300m 15以上视野内有障碍物或周 当GPS点周围地平仰角 3.5.3.3 应绘制环视图。围有大面积水域时, GPS一、二级点应埋设标石;图根点或临时控制点可 3.5.3.4不埋设标石,只设立临时标志。图根点需要埋石时可参考一、二 级点的规格适当缩小。

23、GPS点和方位点均应绘制点之记3.5.4 测量的外业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3.5.5 GPS C的要求进行检验。 3.5.5.1接收机使用前应按附录,2mmGPS 接收机天线的对中误差,一、二级点不得超过 3.5.5.2。当天线不能在标石中心安置时,可采用偏心3mm图根点不得超过 观测,测定归心元素,将成果归算到标石中心。天线高度应取三次读数的平 测量前、后应量取天线高度。3.5.5.3 页71 共 页12 第,取其平均值,测量前后量高之差不应大于3mm均值,精确到lmm 作为最后天线高。 3.5.5.4 测站观测应满足下列要求: 15o;(1)卫星高度角不小于 观测时间不少于30min;(2) 60s;(3)采样时间间隔为15 2个;(4)观测卫星不少于4颗,卫星分布象限不少于 8;(5)观测时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不大于当采用快速静态定位法观测时,使用双频接收机,并连续跟踪(6) 5颗卫星的信号。观测时间不受限制。不少于 (UTC)。3.5.5.5 外业观测应统一采用世界协调时 观测期间,应注意观察仪器的工作状态,宜避免电源 3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