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1.71KB ,
资源ID:217989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7989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道德经》第十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道德经》第十章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众所周知,儒家有一个著名的“修齐治平”序列,也就是说,一个人外在的地位、事功,必须以内在的心性修养为基础,也就是所谓的内圣外王。而实际上,道家,至少是在老子这里,同样有这样的修齐治平序列,典型地,在道德经第五十四章就有:“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当然了,后来传入中国并被中国大家改造的佛家,更是大谈心的修为。所以,整个中国的学问,最深的基础是心学。没有心学这个内家功法,学问难免粗率。所以,本章的这六个排比句,值得好好琢磨。但是,涉及到心学,好似在反省人的内心世界,有点接近于中医。所以我总觉得阐释本章的内容,最好懂点中

2、医,否则解释起来总有点心虚,这也是我以为本章的难解之处。 “载”是虚词,相当于“夫”。营魄,就是魂魄,内观经上说:“动以营身之谓魂,静以镇形之谓魄。”【案:内观经,是道教经典之一,流行于唐代,作者不详,托为太上老君所作。】也就是说,一个人行动时的掌控者,叫做魂;安静时候的主宰者,叫做魄。因此,“载营魄抱一”,应该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身体,不论行动还是安静,都有一个魂魄作为君主做统领。反之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魂不守舍”、“心不在焉”、“魂飞魄散”等情形。“魂不守舍”、“心不在焉”、“魂飞魄散”,是几种极端的神形分离的状态。比如“魂飞魄散”,我们经常是指一个人遇到危险,面临极大的恐惧,身体能否躲避还不知

3、道,指挥身体的魂魄先行临阵脱逃了。再比如“心不在焉”,是我们灵魂,对我们的身体当下身临其境的事情不感兴趣,灵魂消极怠工了。“魂不守舍”,比如一个男生一边在上课,一边在想着晚上如何求偶。魂魄这种东西,容易和脱离身体的鬼神之类联系起来。显得很神秘,如果我们根据上述几个神形分离的情况,把魂魄进一步具体化为意欲的话,则可以获得更广泛的观察视角。那么,“载营魄抱一”,可以进一步解释为:自己的意欲,与自己身临其境的境况、与自己的境况所要求我们去做的行动,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精神意欲投入我们每时每刻所处的境况,沉入其中。这样扩展一下,竟可以发现我们的整个人生,其实大部分时间处于这种形神分离的状态。比如我说说

4、我们学生的人生。以我自己来说,我记得自己的儿童到少年期间,有个重要变化,就是1977年(我9岁)。77年以前,由于还没有考大学这个希望,我父亲对我的要求也无处表达。那个时候,我们家住在甘肃省下面一个很穷的县的一个镇子里,就是个山沟沟,生活贫乏单调,远离尘世。镇子上连电灯都没有,记得每到晚上8点钟,公社广播站最后一次播音,以国际歌为结束的时候,全家四口人,围着一盏昏暗的煤油灯直打瞌睡,我爸爸只好宣布睡觉。那个时候,我似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每天睁眼起来,说不上什么快乐不快乐,但总有好多事情让人沉浸到里面。学校里永远都有热闹,放学回家,也许会有远道而来的客人给我们家送好吃的东西,或者父母今晚居然买

5、了西瓜、炖了排骨之类的东西。还有院子里的孩子,爬墙头去偷半生不熟的青杏即使是在最百无聊赖的时候,我还可以爬到院子里的晒衣杆上,痴痴地看一轮夕阳西下77年我们家搬到甘肃省一个比较富庶的县城,从此我才感到了时间。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搬家,而在于那个年份,77年,恢复高考。我爸爸开始给我加压,让我的人生有了明确的目标:考大学!这个目标不是我幼小的心灵内生的,而是爸爸的棍棒强加的。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尽管有升学的压力,但比现在的功利教育体制还是要宽松多了,但不管怎么说,我在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乐趣越来越少,我的魂魄,越来越多地集中于中考、高考这两件事情,并越来越以此为基本点,来衡量生活中的一切事情是不是有趣

6、,是不是可乐。那个时间,就是明显地觉得时间的流速在加快。除了高考这个目标,其余的生活都只是手段,尽管我的身体每日每时地处在这些个社会生活之中。如果和现在相比,问题就更严重了,看看北京的孩子们,如果总结他们活到60岁的生命,在现行体制下,我以为大家的生命其实没有这么长,不过10年而已。因为,整个的小学6年的生活,本身都没有意义,都不过是手段,它有没有意义,就看能不能考个好初中,考上了,哈哈,乐一下子。接着中考,考上重点高中,初中三年就有意义,否则就没意义。考上了,哈哈,乐一下子。接着高考,苦上三年的日日夜夜,“三年不知肉味”,考完了,把书本都撕掉,来个“天女散花”,至于什么“十六岁的花季”啦,都

7、不过是高考的工具,都是扯淡。再哈哈,乐一下子。到了大学,再积累点数、考证,好找个好工作。找不上痛苦,找上了也痛苦。工作压抑,没意义,只是因为大家都羡慕这份工作,所以我自己骗自己,也假装有意义。为了在被给定的职业晋升阶梯中上升,获得“人生的意义”,装孙子。升上了,哈哈,乐一阵子;没升上,愁眉苦脸。回家再把压力传导给孩子,然后再逼着儿女继续玩这一套。然后子女大了,自己老了。然后回过神来看看自己的60岁人生,精力最旺盛的、最美好的时代,不过就是“哈哈乐一阵子”的那几个瞬间。剩下的日子呢?都作为提炼“人生美好瞬间”剩下的渣滓被扔进下水道了。当然,我们时代的这些状况,日常生活的功利化、工具化,都和时代的

8、体制不合理有很大关系。但在这里,我不是要控诉这个时代,我只是要提请大家注意,灵魂与身体的分离这种现象。这里的身体,绝不仅仅限于我们的身体本身,它实际上指的是我们的身体及其置身其中的处境。人生的意义,本来就是在这个身体置身其中的处境中生出的。深夜了,外面下起了雨,雨打梧桐的沙沙声,催人入睡,多美的梦境啊,可你为什么睡不着?渴了、饿了,有甘冽的泉水,和新麦子磨的面做出的馒头,你为什么喝不出水的鲜甜,吃不出新麦的馨香?生活当然不仅仅是一些欲望的满足,还包括艰辛的劳作,想想前述作家马丽华的走过西藏,其中所描述的阿里地区的藏民生活,想想古代田园诗中的农家,其日常生活中一定不少艰辛,不少风险。但不管是喜也

9、罢,忧也罢,其中的人们,总是沉入其中,不再追问人生的意义。置身其中的处境,联通的是大自然,是从来如此的社会环境,它给你提供了机会,也给你出了不少难题,生命就在这种挣扎中获得了意义。当然了,还是有灵魂与处境的错位。古代人少一些,现代人则越来越多。对置身其中的处境不满,这也是生命的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魂魄与身体处境的分离,而只是意味着“营魄抱一”的另一种状态,那就是行动。我们想想看,耐心地打理他们的生活和事业的人们,从来不怕麻烦,他们的人生乐趣,不限于结果,还包括整个过程。想想女人们是怎样不厌其烦地逛服装店的场景就明白了,她们不会把购物的旨趣仅仅寄托于“买到合适的衣服”本身,而还在于“逛”。同样道

10、理,爱因斯坦的乐趣也不仅仅在于写出了“狭义相对论”,而还在于“思考”。整个过程中,没有“烦”。营魄始终是抱一的。“载营魄抱一”的人,应该始终是“安”的。始终是回归其所安的。佛家讲打坐,静修,是动用一种既定的程序,回到“安”的状态。看看儒家,论语先进有个孔子与弟子的著名对话,孔子让弟子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各自言其志向,前面三个人,或者要找个国难当头的国家,挽狂澜于既倒;还有的致力于经济,还有的致力于外交礼乐。轮到曾子谈自己的志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二三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结果孔子的评价是:“吾与点也。点,是曾子的字。这里表示孔子赞同曾子的志向。】 猛的看起来,曾皙最不着

11、调,没啥大志向,却最得孔子认同,这就是因为曾皙生活的底色是安的。实际上,这个调子,在庄子那里得到了最深的挖掘,就是所谓的“无何有之乡”。就是安于无为。作为统治者来说,其实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有为,就在于功利。回到我们刚才的回忆,当时代的问题,魂魄与身体的分离,直接地,是被功利的制度体系给逼迫出来的,而这个制度体系是谁给的?还是统治者。是统治者的功利心,有为而治。统治者营魄不能抱一,害得全天下人都不能营魄抱一。这句话,三个关键词:专气、柔、婴儿。其字面意思是说,要把气运到极柔的地步,像婴儿一样。那么,专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至柔?婴儿的柔,又当什么讲?这个都不好理解。道德经全书,除了本处以外,还有

12、三处提到婴儿,一处是第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另一处,是第二十八章,“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还有一处,是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与赤子。赤子既是婴儿。我们常说“赤子之心”。那么,赤子之心是个什么“心”?第一,单纯,对所有事情没有成见,你怎样来,他就怎样反应。第二,喜怒哀乐溢于表面,不掖着藏着,但是过后也不会长期保留,没有心事;第三,没有心机,不会用智巧,是就是,不是就不是。第四,容易满足,没有贪心。但是又处处充满好奇心。所以,说白了,赤子之心就是无心,心无沾滞。这个很像庄子里面说的:“圣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与此相反,

13、所谓的俗人,或者说成人,一般来说,心里就总是藏着东西。因为心里藏着东西,所以就有成见,有机心,也不容易知足,容易有心事,生活也就有了“价值性生活”和“工具性生活”的区别。那么,“专气致柔”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去掉“成心成见”,好像禅宗上讲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擦拭,不使染尘埃”。或者更高的境界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此二首诗,为禅宗五祖传承衣钵时,五祖大弟子神秀(前一首)和后来的六组慧能(后一首)所做。因为人一旦心里有了东西,便不能随自然流变,就僵硬。所以,去掉成心,人心便柔和,所以说“专气致柔”。人到了成人的时候,心里面总会装下很多框框、很多成见,

14、背上很多心理包袱。“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所以我们常常看一个成人的眼睛,就能看出其内心的好多东西。可是看一个孩子的眼睛,却什么也没有,好像一张白纸,一汪清水。相比于婴儿的心境纯一没有杂念,成人的心是被污染了的。之所以被污染,则是由于婴儿成长过程中的经历,因为经历,而有成心、机心、好恶、偏见。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看到自然的本来面目,当然也就无从按照自然的本来面目来应对。“览”是鉴的意思,就是镜子。“涤除玄览”,便是说把所有污染心镜的瑕“疵”,也就是成心,全都去掉。天门开合,能无雌乎?“天门”是什么?争议比较大,有的说天门就是五官等感受器官,另有则认为,天门是心门。庄子天运说:“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

15、弗开也。”天门不开,则口鼻不为动。意思很明白,天门开合,指的就是动心不动心,我们对一件事情不动心,则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动心了,则可以察其精微。这个看来是不错的,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体验。“能无雌乎”,历代注家认为“无雌”说不通,因为道德经的调门向来是“守雌”、“守柔”,所以,这句话应该是“能为雌乎?那么,结合上文,这个“为雌”是啥意思呢?雌的对偶是雄,雄代表主动,雌就代表被动。那么,我以为“为雄”,就是有先入之见。一有先入之见,自然就会按照既定的框框,对事物进行裁剪,一有裁剪,便不能全面看待事物。反之,“为雌”,就是不存先入之见地反映,沉入事物的本来状态。所以,整个这句话,和前面的“涤除

16、玄览,能无疵乎”,在意思上是承接贯通的。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据注家考证,这句话里的“无为”,应该是“无知”之误,否则讲不通。的确,“明白四达”,涉及认知;“无为”讨论的是行动,不对称。故当从注家修正。也就是说:原话应该改为“明白四达,能无知乎?有了前面的基础,这段话就不难解,关键就在一个“知”字,“知”通“智”,也就是智巧的意思。因此,整个一句话的意思是,要通达事情的真相,就不要用智巧。什么算是智巧呢?前面说过,我们不应该有成心,脑子里不应该有既定的框框。那么,一旦我们有了成心,对事情的看法,就会按照我们的成心去挖空心思地建构,雕琢。不用智巧,就是让事情自己呈现为它本来的样子。关于这个问题,

17、我做学问,深有体会。写文章,常常要立意,也就是观点。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于是就要罗织材料来说明。结果,常常出现的一个苦恼是,事实往往难以迎合自己的逻辑,乃至于笔头滞涩,写不下去;或者自己按照自己的逻辑构造了一番,但是文章是文章,事实却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儿。两张皮。我们都知道,上好的文章总是浑然天成。也许它的逻辑细节不够圆满,也许它的整体结构不很严整,也许辞藻不够精炼。但是文章却有充足的气势,润泽的内涵,足以打动人,震撼人。让人神会了,心知了。所以,我写东西写不下去的时候,常常用最粗鲁的语言给自己解困:“有话就说,有屁就放!”意思就是,你看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就说出来好了,不要刻意,让事实自己说话。爱民治国,能无为乎?这句话本来排在上一句的前面,但陈鼓应认为从上下文意上来说,应该排后,有理,故从之。这句话,无为是个关键,无为经常被现代人想当然地按字面意思理解为不作为,那不作为还要你干什么用?无为的正解,应该是不刻意而为,用孔子讲话叫做:“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惠而不费。”(这一个问题在29章有详细讲解,此不赘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