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141.08KB ,
资源ID:217761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7761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模块2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模块2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21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人民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1)现实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解除部分中小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国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等,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4.特点: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

2、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工农联盟,迂回过渡到社会主义。(1)管理方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经济体制:在公有制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在公有制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6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素养对接融会贯通素养1时空观念素养2史料实证探究新经济政策史料一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

3、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史料二列宁指出:“1921年开春以来,我们提出完全不同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逐渐地掌握它们,

4、或者说,做到有可能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实行国家调节。”(1)由史料一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实质和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认识可知,列宁认为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是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手段。(2)由史料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可知,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1)根据史料一,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你认为列宁的思想存在什么局限?试解:【提示】特点: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局限:没有摆脱无私有制、无市

5、场经济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观念的束缚。(2)如何理解史料二中的“改良主义的办法”?【提示】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关系发展生产。(3)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提示】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素养3历史解释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1新经济政策是对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新经济政策充分说明利用商品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苏俄政府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得到恢复和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3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国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和方法,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

6、,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4新经济政策反映了在苏俄这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它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保证了苏俄稳步地向社会主义过渡。5苏俄政府采取的新经济政策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1(2018江苏苏北四市一模)19181919年,在苏俄的交通枢纽、城乡接合部出现一批批贩卖粮食或其他物品的“背口袋的人”,从事黑市交易,尽管政府对这些人的处置十分严厉,但始终无法杜绝。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此时期“背口袋的人”对城市居民的粮食供应数额达58%65%。这说明苏俄()A

7、农业措施没有严格执行 B余粮征集影响民众生活C经济政策不符国家需要 D自由贸易一直没有禁绝B题干中人们背口袋往城市运粮以解决粮食问题或其他物品短缺问题,结合“19181919年”可知,苏俄此时正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征集制影响了民众生活,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19181919年苏俄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巩固苏维埃政权的必要措施,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自由贸易,D项错误。21919年2月14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的关于社会主义土地整理条例和向社会主义农业过渡的措施宣称,“所有私人使用土地的形式都应看作是过渡的和陈旧的形式”,并要求将“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

8、式”。据此可知,当时的苏俄正在()A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B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C积极实施新经济政策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B由材料“土地使用的个体形式过渡到集体形式”可知当时的苏俄企图废除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的公有制,体现了对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探索,B项符合题意;A项是在斯大林时期;C项始于192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也是在斯大林时期。3下面为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其粮食产量出现低谷的主要原因是()A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B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共同作用C企图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D完全放弃市场和商品经济C粮食产量出现低谷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苏俄企图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

9、主义过渡,C项正确;俄国是一战的战胜国而非战败国,排除A项;自然灾害和农民暴动是其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4(2018山东聊城一模)布哈林说:“因为没有西方的普遍革命,我们目前进入这样一个时期,在这里直接通向共产主义制度的道路是不存在的,我们的俄国革命将经历大量的曲折、迂回和转折。”在“这样一个时期”,俄国采取的政策是()A实施五年计划 B取消自由贸易C建立集体农庄 D允许利用外资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1928年开始的,排除;B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排除;C项是1927年开始的,排除;D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符合题意。考点2 从“剥夺年代”到“减速脱轨”“斯

10、大林模式”的形成及改革一、“斯大林模式”(1)苏联的建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表现(1)工业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3)农业政策: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3评价(1)成就: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

11、的生产积极性。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4启示(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二、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工业化对粮食的需求增大)。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

12、已经完成。1内容: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2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3成就: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4缺点:为追求集体化速度,采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加入集体农庄,违背了自愿的原则。把农民的

13、住宅、牲畜、家禽等收归公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农牧业产量一度明显下降。对富农实行过“左”的消灭政策,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农业的投资和发展,对农民剥削过重,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业发展长期停滞落后。(在当前俄罗斯的教科书中,把20世纪2030年代之交的苏联农业集体化称为“第二个农奴法”。)三、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苏联后期的三次改革均是为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在农业和工业领域进行的改革,三次改革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都是失败的改革。项目背景措施结果赫鲁晓夫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农业: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扩大集体农庄

14、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放性勃列日涅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造成苏联社会混乱重点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1975年以后,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戈尔巴乔夫改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严重社会危机经济: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推行政治多元化,

15、实行多党制使苏联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探究1斯大林时代社会主义的探索史料一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3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史料二在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到1937年之前,同一时期的西方正陷于经济萧条,苏维埃的机器产量和金属制造业增长了14倍。苏联已在德国和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

16、。以上史料均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1)史料一中斯大林强调了重工业建设的原因。“和共产国际做斗争”说明苏联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敌视;苏联的重工业基础薄弱;发展重工业对国防建设的重要性。(2)史料二说明了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解读史料时注意数据的变化。苏联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强国说明苏联制定完备的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1)史料一指出了斯大林强调重工业建设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苏联为此采取的措施。【提示】措施: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优先、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解决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条件。(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

17、识,概括斯大林时期工业化建设遇到“瓶颈”的原因及其启示。【提示】原因:排除市场体制,倚重计划体制;国际形势的变动,如西方经济危机的恢复等。启示:适时调整经济政策与模式;积极利用国际机遇,与世界经济密切联系。探究2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史料一赫鲁晓夫所进行的经济管理体制改组作为战后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对后来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应该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开拓者。他勇于突破旧的模式,探索新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但是,他毕竟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对社会主义传统经济模式的弊病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还缺乏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成熟

18、的改革理论和思想。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史料三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1)史料一反映了对赫鲁晓夫改革的全面认识和评价。解读史料时注意转折词“但是”的运用。史料承认赫鲁晓夫是一位改革者,同时说明赫鲁晓夫是一位失败的改革者。(2)史料二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心在重

19、工业方面,特别是在军事工业方面,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未得到解决。(3)史料三反映了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否定,形象地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1)史料一是如何看待赫鲁晓夫改革的?【提示】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改革不会成功。(2)根据史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重点是什么。结果如何?【提示】重点:放在重工业上。结果: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改善。(3)史料三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提示】戈尔巴乔夫剥卷心菜的过程就是其改革的过程,先改革经济,未取得成效后

20、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化”“公开性”,实行多党制,最后使问题全都暴露,导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指向“肿瘤”,“肿瘤”是指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挥向了党的脖子”,体现了戈尔巴乔夫否定了党的领导,否定了社会主义方向,从而造成苏联解体。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和特点1形成原因(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分集中的重要的客观因素。(3)封建专制、封

21、建思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4)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错误处理方法及理论上的失误、思想方法的绝对化等,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2.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单一的公有制。(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二、战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

22、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大锅饭”现象严重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1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指出:“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A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B强调

23、不均衡发展轻重工业、农业的迫切性C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D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BA项与题目材料无关,故错误;从材料看,斯大林是在强调,先片面发展重工业,最后均衡发展农轻重的意图,B项符合题意;这里并没有直接提到农业集体化政策,故C项错误;D项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全面,故错误。2(2019广东六校三联)1928年,斯大林提出:“我们推翻了资本主义,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加速发展着我们社会主义工业,并使农民经济与我们社会主义工业结合起来。可是,我们还没有拔除资本主义的根蒂。这些根蒂到底是深藏在什么地方呢?它们是深藏在商品生产里,深藏在城市小生产和特别是在农村小生产里。

24、”据此可知,斯大林要求()A在农村实行粮食收购制B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的改造C集中力量进行农村建设D发展工业促进农业的现代化B从材料信息可知,斯大林认为,要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拔除”商品生产、城市小生产和农村小生产这些资本主义的根蒂,即需要对小生产进行改造。结合时间信息“1928年”可知,为了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符合题意。在农村实行粮食收购制并不能“拔除”小生产者,故A项错误;当时苏联并未集中力量进行农村建设,故C项错误;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以服务于社会主义工业化,故D项与史实不符。3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它集中反映了()

25、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期间不存在个体经济,故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期间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发展较快,故排除B项;赫鲁晓夫的改革主要从农业入手,不符合图表中工人大幅度增加的内容,故排除D项;斯大林模式确立后大力发展工业和集体农业,符合题干中图表的变化,故选C项。4据统计,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三个五年计划时期,仅在由国家计委编制下达的工农业生产计划中,就包括了约4 000个产品品种,约占工农业产值的80%90%,企业利润的83%左右由国家直接或间接支配。这反映出当时苏联()A国企承担全部物资供应 B不存

26、在市场交易的现象C计划经济体制很完善 D企业可支配权力太小D由材料“约占工农业产值的80%90%,企业利润的83%左右由国家直接或间接支配”可知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计划经济的程度很高,因此留给企业的自主性就很低,故答案为D项。20142018年全国卷考情统计从考情统计来看,全国卷的命题主要集中在斯大林模式、新经济政策和赫鲁晓夫改革上,对斯大林模式的考查,其结论有时是教材没有的,需要对史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将认识的对象置于具体的空间条件下进行思考,得出新结论,体现了高考对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的考查。真题研练感悟考法命题点:苏联赫鲁晓夫改革1.(2018全国卷)1959年,苏共

27、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A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材料反映的是政府计划,C项错误;1959年的苏联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改革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减少了国家的过度干预,D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材料的“计划”突出钢铁等重工业,与斯大林模式一致,故A项正确。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2(2017全国卷)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