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34.93KB ,
资源ID:2165712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65712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中语文选修7屈原列传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中语文选修7屈原列传文档格式.docx

1、“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因此,这篇课文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传记的地方。三、感知课文:听录音,以屈原的活动时间为序,用课文中的五个字概括屈原的一生。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找出文中标志性语句)第1段 “ 王甚任之” 第2段 “王怒而疏屈平”第4段 “屈平既绌” 第10段 “王怒而迁之”第11段 “于是怀石,遂投汨罗以死” 四、课文研讨:第一部分(13节):叙述屈原由被

2、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1、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重点词句第1节: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志:同“记”。明:明晓(形容词作动词);娴:熟练(形容词作动词) ;于:在 。 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辞令。思考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王为什么“甚任之”?“王甚任之” :“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

3、任之”的原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第2节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造为:制定。属:写作。夺: 改变,更改。与:允许,同意。 怀王派屈平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平写作的草稿还没有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更改,屈平不同意。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伐:自夸,炫耀。以为:认为 。 每当一项法令制度定出来,屈平就夸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就没有谁能制定得出来”。2

4、 、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但根本原因应该还是楚王偏听偏信,昏聩不明 。(屈原才能杰出,蒙谗见疏。第3节: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疾:痛心。听:听觉(动词用作名词)。聪:明。谗谄:说好人坏话,谄媚国君的小人(形容词作名词)。邪曲:邪恶的人(形容词作名词) 。方正:端方正直的人(形容词作名词)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屈平痛心怀王听觉不明,是非不清,说好人坏话,谄媚国君的小人遮蔽了君王的眼睛,邪恶不正的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

5、母也。穷:处境困窘。反:同“返”。极:疲困。惨怛() :内心悲痛。 人们处境艰难就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累、辛苦、疲倦、困惫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痛苦、凄惨、悲痛时,没有不呼父母的。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正:使 端正(形容词使动用法)。直:使 正直(形容词使动用法)。事:事奉(名词作动词)。间:挑拨,离间。 屈平使自己的道德端正,使自己的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遭到小人离间,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见:被。而:表转折,却。 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阐明。广崇:广

6、大崇高。条贯:因果关系。靡:没有。同“现”。 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因果关系,没有不完全显现出来。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约:简约。微:含蓄。志趣。行:品行。 他的文笔简约,他的言辞含蓄,他的志趣高洁,他的品行廉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代词,文章的。称:称述;指:同“旨”,旨趣。类:事物。迩:近。 文章表达的文辞涉及小的事物但旨趣却很重大,列举的虽是近在眼前的事例但表现的含义却极为深远。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疏:远离。濯:同“浊”。淖:泥浆。蝉:像蝉那样(名词作状语)。以:而,不译。滋:污浊。皭然:洁

7、净的样子。泥:同“涅”,染黑。滓: 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超脱于尘埃之外,不沾染世俗的污垢,他真是一个洁白干净出污泥而不染的人。3、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1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第二层,“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4、屈原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 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解题:离骚”

8、者,犹离忧也。成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内容: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风格:第二部分 (410节)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第4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绌:通“黜”,指罢免官职。从:合纵,联合抗秦。患:以 为患,担心(意动用法)。详:同“佯”,假装。委:呈献。质:通“贽”,见面礼。 屈平已经被免去官职,那以后秦国想攻打齐国,齐国跟楚国合纵亲善,秦惠王很担心,就叫张仪

9、假装离开秦国,给楚王奉献厚礼,呈献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第5节: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乃:就。介词,用、凭。当:抵得上。如:到。因:介词,凭借。诡辩 :坏话(动词用作名词)。竟:竟然,居然。释:放。 张仪听了就说:“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让他在怀王的宠姬郑袖的面前编造谎言。怀王居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第8节: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咎:责怪(名词用作动词)。同“返”,返回。 楚国人已经责怪子兰,因为他劝

10、说怀王到秦国去却没能回来。第9节: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嫉:痛恨。冀:希望。 屈原早已痛恨他,虽然被流放,仍然眷恋楚国,关心惦记怀王,不忘祖国想返回朝中,希望君王能够一下子觉悟过来,楚国坏的习俗完全改变。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存:关怀,思念。覆:翻转过来。致:表达。焉:代词,之。 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忠:忠臣(形容词用作名词)以:来,连词。为:辅佐。贤:贤良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 做君王的无

11、论愚昧的、聪明的、贤良的,不贤良的,没有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分:资质。内:在国内(名词用作状语)。表被动。外:在外(名词用作状语)。亡:丢失。 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应尽的资质,所以在内为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结果)军队被打败,国土被割削,丢失汉中六个郡的地方,自己远离故国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所耻笑。第10节: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卒:最终。短:诋毁,说坏话(形容词用作动词)。

12、迁:放逐。 令尹子兰听说屈原愤恨他的话后,很生气,最终指使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了。1、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4节:受骗绝齐 兵败丹淅 蓝田退兵5节:复释张仪 6节:诸侯击楚 7节:赴秦身死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3、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态度:嫉之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4 、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

13、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小结: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而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馈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第三、四部分:第三部分(1112节):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

14、世的影响。第11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至于:到(古今异义)。被:通“披”。颜色:指面容、脸色(古今异义) 。形容:形体容貌,这里指整个身影(古今异义) 。 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和容貌都象干枯的树木一样。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举:全。是以:因此。 整个社会都污浊而我独自洁净;众人都昏醉而我独自清醒,因此被放逐。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餔:吃。啜:喝。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才美德(成语)。自令:令自,宾语前置,让自己,使自己。句末疑问语气助词。 众人都昏醉,为什么不一起吃那酒糟、饮

15、那薄酒呢?为什么要特意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用、让。身之察察、物之汶汶:定语后置,洁白的身体、污浊的外物。安:怎么 。皓皓:洁白的样子。温蠖:尘垢。 作为一个人,又有谁愿意让自己的洁白之身受浑浊的外物(污染)呢?宁可跳进江水,葬身在鱼腹之中,又怎能拿高洁的品德受浊世的污垢呢?” 分析:这段是化用楚辞中的渔父篇写成,跟原作只是字句稍有不同。原作是一篇辞赋,是一种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文体。它的作者历来有争论,有的认为是屈原本人所作,有的认为是楚人思念屈原所作。但不管作者是谁,创作的目的都

16、是设为问答来形象化地揭示屈原的内心世界,虽是议论,却跟一般的议论不同。作品中的渔父是一个避世隐者,不是一般的渔父。第一次对话揭示了屈原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举世混浊”“众人皆醉”,“清”者“醒”者必然遭到厄运。第二次对话突出了屈原的高贵品质:宁愿以死坚持真理,保持高洁直行,也决不同流合污,苟且偷生。讨论:这一段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第12节: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

17、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之徒:这类人,这班人。辞:文学 以:凭,介词。祖:学习,效法。从容:言语举动适度得体(古今异义)。日:一天天(名词作状语)。削:削弱。 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类人,他们都爱好文学而以擅长辞赋著名。但他们都只学习了屈原辞令委婉含蓄的一面,而最终没人敢像屈原那样直言劝谏。此后楚国一天比一天削弱,几十年之后终于被秦国消灭。第12节,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屈原的后来者虽然继承了他的文体,但都不能像屈原那样“直谏”。思考 作者写屈原死后的影响,意在何处?第12节写到两个影响:楚辞一体,后继有人,但忠诚直谏,后继乏人;屈原既死,楚日以削,竟为秦所灭

18、。意在突出屈原:文学才华;正道直行、竭忠尽智的高尚品行;对楚国兴衰存亡的重大作用。第13节是司马迁对屈原的评述。 问题探讨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在本文末说他对屈原是“悲其志”。联系屈原生平,说说屈原的“志”是什么。屈原的“志”:忠君爱国疾王听之不聪方正之不容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现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冀幸其存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坚持真理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蝉蜕浮游泥而不滓举世浑浊众人皆醉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司马迁为什么悲其“志”?司马迁与屈原有相似的身世 :一

19、样的怀才,正直,忠君爱国,有志向;一样的受谗被疏,面临生死抉择。唯一不同的是屈原是以死明“志”,司马迁是以生践“志” 。所以司马迁是借写屈原的身世在抒发自己的感愤。1、是对屈原才能、品格的崇敬。2、是对腐败的政治(君昏、臣佞)的控诉。 (谗人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怀王不知忠臣之分,此不知人之祸也 爽然自失 ) 3、是对屈原遭遇的同情 (可谓穷矣 ,能无怨乎,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怪其自令若是)屈原为什么不离开楚国,为什么选择了投江自沉?他的精神过时了吗?谈谈你的看法。忠贞爱国 永垂不朽 拓展思考司马迁是如何看待屈原的“自沉”的? 司马迁既崇敬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的忠君爱国品格,又希

20、望他“游诸侯”,不赞同他去死。探讨:如何看待司马迁思想上的自相矛盾?司马迁的这一思想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五、总结课文:1、内容把握(略,见课文提纲)2、主题思想:本篇人物传记记载了屈原的政治经历和他的政治主张,赞扬了他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也严厉地谴责了楚怀王的昏庸和上官大夫,令尹子兰的阴险,课文有议有叙,夹叙

21、夹议,一吐其蒙冤受辱的胸中块垒,为屈原,为作者自己,形成一篇极为精彩的传记文学。3、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教材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祖本纪、李将军列传 )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写法上,记叙和义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

22、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4、问题讨论:传记的通常表达方式是客观记述,而司马迁为屈原作传却融入了大量议论,你能找出来吗?这是为什么?前人观点史公变调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寓论断于叙事”,而是“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由于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但主要原因恐怕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烧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只要从

23、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小结 “ 传评结合 ”:有人称它是“史太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可能有四:其一、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与秦始皇焚书有关),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其二、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

24、开“评议”。其三、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其四、“评议”更有利于表现屈原的性格。六、课堂研讨:对文中三处议论进行研讨。提示:请大家回顾三处议论,回答下面的一组问题:(1)三处议论,彼此间的关系怎样?是否带有回环往复的特点?(2)三处议论,分别用了怎样的议论方法?(3)三处议论,在笔调上有何共同特点?点拨性小结:第一处带有总纲性质,后两处带有分论性质,后两处与第一处有回环往复的关系,这种回环往复,前人又叫“回挽法”。议论的方法,第一处是述评法,第二处是寓议于叙和抒感相结合;第三处也是寓议于叙,但用的是引譬说理的方法。三处议论,运笔虽不相同,但都带有咏叹的笔调。回

25、环往复的回挽法,加上议论方法的丰富多彩的充满感情的咏叹笔调,就使全文具有离骚的文情笔意,离骚的文情笔意正具有如上特色。九、布置作业:1、积累本文文言文知识。 2、完成相关基础知识巩固训练题。3、进行文言文拓展阅读(见讲义)。七、作业(见第二教材)2019-2020年高中语文选修7报任安书教学目标和要求1、理解本文的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2、理清本文的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3、学习本文叙事、说理、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方法。4、掌握文言实词、虚词与句式,增强语感,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本文的确思路,认识司马迁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意义。2、整理归纳文言知识。教学

26、设想本文词句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弄清句意,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多作指导,串讲。教学课时 3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而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生死抉择中已经做出了响亮的回答:“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趣异也。”不仅如此,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下面,我们就通过报任安书来走近司马迁,走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二、解题: 1.体裁解说:“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