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7 ,大小:38.12KB ,
资源ID:216562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6562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4、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称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思维与存在谁为世界的本原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认知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5、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1)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6、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理论意义。(1)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它强调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强调物质是通过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存在。坚持了唯物主

3、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强调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与旧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第四,它强调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与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7、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1)运动是标志着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无物不动”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无动不物”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物质是一切

4、运动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3)割裂运动和物质辩证关系的错误观点形而上学: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唯心主义:设想存在着非物质的运动8、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2)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暂时的;相互联系:其一,“动中有静”。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其二, “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3)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错误观点如果否认运动,夸大静止,就犯了形而上学不变论错误;如果否认静止,夸大运动,就犯了相对主义诡辩论错误。9、实践的概念、基本

5、特征及基本形式(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2)实践的基本特征: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1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及其辩证关系(1)客观规律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客观性是规律的本质特征。任何规律都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取消和消灭规律。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发现和利用规律,还可以改变规

6、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2)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思想等精神因素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是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之一。主观能动性的表现:第一,人类意识活动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人类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人类意识活动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第四,人类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人们只

7、能认识、利用客观规律,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否则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根本体现和必要条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把握规律,同时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越深刻,人越能获得自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基础。(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革命热情结合起来;(5)反对两种错误观点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夸大

8、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规律性;机械论和宿命论: 夸大客观规律性,否认主观能动性,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联系的观点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2)发展的观点发展特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变化。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不断产生和旧事物不断灭亡。1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1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方法;它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所在。1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1)矛盾普遍性: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起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 无处不在

10、,无处不有(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 方法论:一分为二,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2)矛盾特殊性:含义:每一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每一方面各有其特点; 方法论:坚持重点论和反对均衡论;(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联系:一方面矛盾普遍性(共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个性)之中,另一方面矛盾特殊性(个性)之中包含着矛盾普遍性(共性)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 髓,是掌握唯物辩

11、证法的关键;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 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革命具体实际是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我们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 方法。15、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1)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

12、势;(2)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关系相互对立: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一方面,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另一方面,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因为同一性为斗争性提供场所和条件。(4)方法论意义:辩证法:坚持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两点论,坚持全面的看问题。“同中有异”:同一是包含对立的同一。因此,必须在

13、同一中把握对立,在有同一的地方看到对立。“异中有同”:对立是包含同一的对立。因此,必须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有对立的地方看到同一。形而上学:割裂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坚持一点论,必然走向片面性、绝对化。“同中无异”:同一是绝对的同一。只见同一不见对立,在有同一的地方看不见对立。“异中无同”:对立是绝对的对立。只见对立不见同一,在有对立的地方看不见同一。16、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 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2)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

14、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性质发生根本变化);(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量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量变与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 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4)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注意量的积累;掌握适度原则; 抓住时机,促成发展; 连续性与间断性相统一的原则 一方面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把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与勇于开拓创新的改革精神结合起来。17、马克思主义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辩证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

15、部矛盾运动的结果;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18、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仅为认识的发展提出新的课题,而且为认识课题的解决创造条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是否正确,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的检验。19、认识的本质及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

16、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反映论路线,与唯心主义“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先验论路线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被动直观的反映论划清了界限。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由于脱离实践和辩证法因而是直观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由于把实践和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因而是能动反映论(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是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认识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17、。从认识到实践认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2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片面的反映;感性认识形式有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形象性,表面性的特点。(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和规律性的反映。理性认识形式有概念、判断和推理。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的特点。(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这体现了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这体现了认识论的

18、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因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4)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在理论上导致唯理论和经验论。经验论:夸大感性认识贬低理性认识;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导致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轻视实践经验主义:夸大实践,轻视理论2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是无条件的,无限的,永恒的;第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第二,从人类认识的本性看,最终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

19、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有条件的,有限的,暂时的;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仅仅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某一部分、某一领域,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向前拓展。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仅仅正确反映了客观世界发展的某一层次、某一阶段,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相互区别,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相互统一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汇成绝对真理。另一方面,相对真理之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份和颗粒真理发展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4)割裂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会导致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

20、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相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5)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对我们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意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绝对真理,它真确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又具有相对性,它所揭示的真理是有一定限度的;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一是坚持,二是发展,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真理标准,不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寻找,思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自身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标准。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是认识的对象,也不能

21、直接回答认识是否与其符合。 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是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的实践。(2)这是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实践是唯一能够把主观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检验真理,就是用实践的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进行比照。如果两者一致,表明认识正确。反之,认识错误。2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为本源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的关系问题(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2)

2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精神生活条件的总和,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阻碍作用。24、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它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它

23、制约着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文化等全部社会生活。它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2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特点和独特的发展规律。(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性。这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2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2)生产关

24、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其一,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二,生产力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其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要求:适合保持稳定,不适合变革;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意义:其一,这一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其二,这一规律

25、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理论基础。2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是指同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生产关系的总和;(2)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观念或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其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其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为自己经济基础服务。其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对经济基础起巩固作用其二,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对经济基础起

26、瓦解作用(4)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一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要求: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的意义:这一规律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2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及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个人是指在社会群体中单个的成员,是社会的一个“分子”。按照对历史影响的大小,个人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史作用;评价历史(杰出)人物应该其一,坚持历史分析法。其二,坚持阶级分析法。29、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2)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