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7.92KB ,
资源ID:2163983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63983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西方哲学史莱布尼茨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西方哲学史莱布尼茨Word下载.docx

1、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形而上学论、新系统、神正论、论自然与神恩的原则、单子论等。人类理智新论是他与洛克论战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由于考虑到洛克已经去世而无法答辩,因而没有出版,直到莱布尼茨去世后半个多世纪才得以首次发表。 当莱布尼茨登上哲学的历史舞台之时,17世纪盛行的机械论自然观的局限性已经露出了端倪,经验论与唯理论各自的短长也逐渐明朗化了。他曾经在神正论中把哲学所面临的问题归结为两大“迷宫”:一个是自由与必然之间的矛盾,一个是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两大难题或直接或间接都与机械论的局限有密切的关系。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新系统中,他曾描述了自己思想的

2、演变:早年受古代哲学的影响,也曾深入钻研过经院哲学,后来读了近代作家的作品之后,深为机械地解释自然的美妙方式所吸引,但是进一步研究机械论后,又发现仅仅用广延或量的观点看待物质有许多缺陷,需要重新召回经院哲学的“实体的形式”即质的观念,当然必须给予新的解释。于是,莱布尼茨逐渐形成了他的“单子论”,希图一举解决上述两大难题。 一、机械论的局限 在近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影响之下,17世纪的哲学家们大多推崇机械论的自然观,他们将物体的本质规定为广延即单纯的量的规定,并且把物理学中作用与反作用的力学原理引入哲学,以因果关系作为自然界乃至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这种机械地解释自然的方式固然有其美妙之处,它

3、整齐划一又符合当时的科学,但是当哲学使用这种机械论的实体观解释世界时却遇到了许多困难。 首先,机械论的实体观必然会陷入“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当时笛卡尔一派认为物体乃广延实体,因而是无限可分的,不存在不可分的原子和纯粹的虚空。而伽桑狄等原子论一派则认为物体是由不可分的原子组成的,在原子之间存在着运动的场所即虚空。前者肯定了连续性而否定了不可分的点,后者肯定了不可分的点,却否定了连续性。在莱布尼茨看来,两者都是错误的:实体的概念必然蕴含着统一性,因而应该既具有连续性,同时又是不可分的。所以,用可分的广延来规定实体与实体的不可分性是矛盾的,而以不可分的原子规定实体则无法说明实体的统一

4、性。因此,无论是广延还是原子都不是实体。 其次,机械论的实体观无法解释许多经验事实,也不能说明生物的运动变化。机械论者所理解的运动只是作用与反作用的位置移动,因而物体不能自己运动,其运动的原因只能在它之外。换言之,所谓广延实体一定是被动的、僵死的东西,而这就与“实体”的概念不相符合了,因为“实体(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是不能光就它的没有任何能动性的赤裸裸的本质去设想的,能动性是一般的实体的本质”。1所以说,广延不是实体,它还必须预先假定别的实体。 第三,机械论的实体观不仅难以说明物质世界的本质,更不能解释感觉现象和思想现象。有形体的物质是如何获得精神能力并且形成无形体的意识的,显然不可能用广延或物

5、体的机械组合而得到合理的说明,物体既不能机械地产生理性,也不能机械地产生感觉。 莱布尼茨意识到,必须抛弃单纯从量或广延的角度说明自然事物的观点,应该从质的角度,从能动性的角度,寻求一种单纯的、无形体的永恒实体作为万物的基础。于是,莱布尼茨继布鲁诺之后,区分了三种“点”:(1)“数学上的点”是不可分的,但是它没有广延,只是抽象思维的产物而没有现实的存在;(2)“物理学的点”具有现实性,不过它是无限可分的,因而不是具有统一性的实体;(3)“形而上学的点”是既现实存在又是真正不可分的实体。这种“形而上学的点”就是“单子”。 与近代哲学家大多否定古代哲学权威的情况相反,德国哲学从莱布尼茨开始就试图利用

6、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来改造近代机械论,以弥补其缺陷。这构成了德国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单子论 实体作为世界万物的本质,一方面必须是不可分的单纯性的,必须具有统一性,另一方面必须在其自身之内就具有能动性的原则。这样的实体就是“单子”。所谓“单子”就是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非物质性的、能动的精神实体,它是一切事物的“灵魂”和“隐德来希”(内在目的)。 (一)单子的特性 1、单纯性。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单子”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monas,意即一个或单纯,毕达戈拉斯学派的“一”或“一元”就是这个概念。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复合的,“既然有复合物,就一定有单纯的实体;因为复合物无非是一群或一堆单纯

7、的东西”。所以单子不是别的,“只是一种组成复合物的单纯实体;单纯,就是没有部分的意思”。2既然没有部分,也就没有广延或形状,因而是不可分的。所以,单子一定是精神实体,莱布尼茨有时也称之为“灵魂”或“活的零”。单纯性是单子的基本规定,莱布尼茨由此而推演出了单子的一系列特性。 2、复多性。单子是无限多的。因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复合的和无限的,因而组成这些事物的单纯实体就不是两个或三个(笛卡尔),也不是一个(斯宾诺莎),而是无数多个。 3、永恒性。单子是单纯的实体,因而没有广延、形状或部分,所以是不可分的。这就是说,单子不会象自然事物那样通过各个部分的组合而产生,通过各个部分的分解而消灭。“单子是只能

8、突然产生、突然消灭的,这就是说,它们只能通过创造而产生,通过毁灭而消失”。3因此,单子的产生与消灭只能出于上帝的创造和毁灭,这无异于说单子是永恒存在的。 4、单子之间相互独立。既然单子是单纯的,没有广延或部分,就不可能有什么东西可以进入其内部而造成变化,单子的“偶性”也不可能离开实体而进入其他的单子。所以,单子之间没有“物理的影响”,不存在任何真正的相互作用。莱布尼茨形象地说:“单子并没有可供某物出入的窗户。”4 5、质的区别。单子是单纯的,没有广延,因而相互之间不存在量的差别而存在着质的差别。因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多种多样,如果组成事物的实体即单子没有量的差别,就必然具有质的差别。于是,

9、莱布尼茨提出了一种“普遍差别原则”或“个体性原则”:“每个单子必须与任何一个别的单子不同。因为自然界中决没有两个东西完全一样,不可能在其中找出一种内在的、基于固有本质的差别来”。5由于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其本性在于表象或知觉,所以单子知觉的清晰程度不同就造成了它们在质上的区别。 6、单子是自因。单子是单纯的,没有部分,因而它的变化和发展不可能来自外部,只能出于它的内部原因,这也符合实体独立自存而能动的原则。所以,单子一定是自身完满的“自因”:“我们可以把一切单纯实体或创造出来的单子命名为隐德来希,因为它们自身之内具有一定的完满性,有一种自足性,使它们成为它们的内在运动的源泉,也可以说,使它们

10、成为无形体的自动机”。6既然如此,每个单子就都是“携带着过去”又“孕育着未来”,出于自身目的而活动的实体。 莱布尼茨将单子的这种内在的原则和能动的本性称之为“力”,每个单子都是一个“力的中心”,它表现为“欲求”或“欲望”,单子就是在“欲求”的推动下自己实现自己的本性的。由此可见,莱布尼茨所说的“力”不同于机械论的外力,而是事物的内在目的。 (二)单子的等级 单子作为单纯的精神实体具有“知觉”和“表象”的能力,由于单子“知觉”的清晰程度有所不同,在单子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别,因而整个宇宙可以看作是一个单子的等级系列。 布鲁诺曾经将个体意识比作打碎了的大镜子的碎片,在无数个碎片中出现了无数个太阳。莱布

11、尼茨也提出了类似的比喻。单子有“知觉”,能够凭这种能力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整个宇宙。因此,自然是“大宇宙”,单子是“小宇宙”,它们是“宇宙活生生的镜子”。由于每个单子知觉的清晰程度不同,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象宇宙,因而就构成了相互之间的质的区别。如此说来,单子在宇宙之中,宇宙也在单子之中,整个宇宙就表现为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 单子之间可以划分为无限多的等级,主要的等级有:无意识的无机物以至植物,它们的单子只有最不清晰的一些“微知觉”,莱布尼茨也称之为“原始的隐德来希”;动物的灵魂具有较清晰的知觉和记忆,可称之为真正的灵魂,当然还只是感性灵魂;人的灵魂具有更清晰的知觉和自我意识,即理性灵魂,有了“

12、统觉”和“理性”;在人之上还有无数更高级的生物或单子,例如“天使”;最高的单子就是上帝,他是唯一的创造一切单子的单子,全知、全能、全善,因而是“单子的单子”或“太上单子”。 上帝是最完满的单子,其他一切单子为上帝所创造。“创造物有它们由于受上帝影响而得来的完满性,但是它们也有由于它们自己的本性而来的不完满性,所以不能没有限制,因此创造物与上帝的区别就在于这一点上”。7 莱布尼茨根据单子的“知觉”和“欲求”以及相互之间的等级,提出了“连续性原则”。 (三)连续性原则 从“单子的单子”上帝到最低级的单子,其间存在着无限多的等级,这些等级之间没有分离的间隔,因而整体是连续的。不仅如此,每个单子从一种

13、知觉到另一种知觉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所以他说:“从我们本身开始到最低级的事物,这是一个下降的阶梯,是由极小的阶梯和事物的连续序列构成的,每一级和相隔一级的区别是非常小的”,因此“任何事物都不是一下子完成,这是我的一条大的准则,而且是一条最最得到证实了的准则,自然决不作飞跃”,这就是“连续律”。“这条规律是说,我们永远要经过程度上以及部分上的中间阶段,才能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8这就是说,在单子与单子之间存在着无数等级的单子,因而在相邻的两个单子之间,一方面有差别,另一方面其差别又是无限小的。因而所有的单子就构成了一个从上帝这个最高的单子到最低级的“原始的隐德来希”的无限的连续的序列。每个单子

14、都是“不可分的点”,而全部单子又构成了一个连续性的整体,莱布尼茨就是这样来解决机械论实体观的矛盾。 然而,问题还没有最终解决。上述宇宙图景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构,然而每个单子都是自因的自动机,而且单子与单子之间没有相互的物理影响,所以任何单子的发展变化都有可能破坏整个宇宙的连续性的整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莱布尼茨提出了“预定的和谐”的理论。 (四)预定的和谐 “连续性原则”只能说明在静态条件下宇宙的连续性,而无法解释单子的动态的变化和发展。那么在动态的情况下,宇宙这个单子的无限等级序列是如何协调一致呢?莱布尼茨的回答是,因为宇宙万物有一种“预定的和谐”。 上帝在创造每一个单子的时候就已经预见到了一

15、切单子的全部发展情况,他在安排好了每个单子各自独立的发展变化的同时,也使其余的单子各自作相应的变化发展,因而全部单子的变化发展就自然而然地和谐一致,始终保持着整体的连续性。因此,整个宇宙就好像是一支庞大无比的交响乐队,每件乐器各自按照预先谱写的乐谱演奏不同的旋律,而整个乐队所奏出来的是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 莱布尼茨不仅用“预定的和谐”来说明由无限多的单子所组成的整个宇宙的和谐一致,而且以此来解决笛卡尔遗留下来的心身关系问题。 在心身关系问题上,笛卡尔最初持二元论的立场,后来又转向了心身交感论,其中存在着明显的矛盾。马勒伯朗士和以格林克斯为代表的荷兰笛卡尔学派以“偶因论”来解决问题,认为心灵与身

16、体就象是两座钟,它们之间的和谐一致是由上帝来协调的,而它们各自都不是对方运动的原因,最多只是“偶因”或“机缘”而已。莱布尼茨认为,心身交感是不可能的,至于偶因论则等于把上帝看作是“很坏的钟表匠”,自己制造的钟表竟然必须随时亲自调整才能走时一致,这显然与上帝的尊严不相称。在他看来,上帝所制造的这两座钟应该自始就走的非常准确,而且相互之间又自然地彼此一致,这就是心身之间的“预定的和谐”:“灵魂遵守它自身的规律,形体也遵守它遵守的规律,它们的会合一致,是由于一切实体之间的预定的和谐,因为一切实体都是同一宇宙的表象”。9 莱布尼茨还以“预定的和谐”来证明现实世界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至于在这个最

17、好的世界中为什么还有恶的存在,他的回答是,一切可能世界中最好的世界并不意味着其中就没有恶,而是说在这个世界中善超过恶的程度比任何可能世界都更高。 既然一切都是上帝的预定和谐,那么应该怎样理解“自由”呢?从表面上来看,莱布尼茨的“预定和谐说”和机械决定论无异,必然与自由是对立的。但是,莱布尼茨对自由有一种特殊的理解。在他看来,自由不是意志的选择能力,而是从潜能向现实的自我发展。虽然单子被决定以某种特殊方式活动,但是,正是单子的内部本性而不是外部力量决定它活动,这就说明单子是自由的。或者说,自由是某物不受阻碍地变成它注定要变成的那种东西。对于人来说,“自由是自发性加上理智”。“自发性”是自由的必要

18、条件,但光有自发性还不足以称为自由,自发性还必须加上理智才构成自由。一个自由的人应该能够认识到他为什么要做他所做的事。自由的行为就是“受自身理性决定”的行为。“被决定”是必然,但是,“被自身决定”就是自由。这样,莱布尼茨就把必然和自由统一起来了。 由此可见,在莱布尼茨的哲学中,“预定的和谐”既是宇宙整体的连续性秩序的基础,也是心身关系协调一致的保证,因而是其哲学中不可缺少的关键部分,构成了其哲学的最大特点。虽然上帝在这里扮演了“急救神”的角色,不过莱布尼茨主要是以“预定的和谐”这个最大的奇迹排除了其他所有的奇迹,也排除了上帝对自然过程的任意干预,所以他的上帝类似自然神论的上帝。 如果单子是精神

19、实体,那么单子与物体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莱布尼茨一方面与当时的哲学家们一样认为物体是僵死的、被动的广延,视精神为单纯的能动性的实体,所以单子是实体,物体只是形相、现象或外部表现。然而另一方面,单子与物体虽然有别,但两者又是不可分离的。除了上帝之外,既没有完全与形体分离的灵魂,也没有无形体的精灵,一切心灵、一切单纯的精神实体都永远和一个形体相结合。因此,尽管原则上物体是无限可分的,然而“在物质的最小的部分中,也有一个创造物、生物、动物、隐德来希、灵魂的世界”。10当然,这并不是说灵魂与形体的结合是永恒不变的。实际上,“一切形体都在一个永恒的流之中,好象河流一样,继续不断地有些部分流出和流进

20、”,因此“灵魂只是逐渐地和逐步地更换其形体,在动物中经常有形态的改变,而绝无灵魂的更替,绝无灵魂的轮回”,这就是说,“从来没有完全的生,也没有严格意义下的绝对的死存在于与灵魂的分离之中。我们所谓的生乃是发展和壮大,而我们所谓的死乃是隐藏和收敛”。11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复活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因素和能动性原则来克服机械论的缺陷。首先,他将能动性引入了实体概念,认为独立自存的单子其本性以及运动变化皆源于自身内在的原因。其次,与当时自然观中盛行量的观点相反,莱布尼茨强调质的规定性,例如“普遍差别原则”或“个体性原则”将事物的差别和多样性归结为质的不

21、同,与斯宾诺莎的整体性原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三,无论是“连续性原则”还是“预定的和谐”都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最后,关于一与多的辩证关系。每个单子都是一与多的统一:它是单纯的一,但又可以反映多。同样,整个宇宙也是一与多的统一,它是一个由无数多个个体组成的连续的整体。 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莱布尼茨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限制。例如他的出发点仍然是精神与物质的差别,视物质为僵死的被动的存在,因而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他的单子是单纯的精神实体,各自独立而没有相互间的作用和影响;他将连续性原则极端化,主张自然从来不飞跃,并且把发展和变化都看作是由上帝预先决定的等等。尽管如此,莱布尼

22、茨哲学所倡导的能动性、个体性和内在性等原则的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三、认识论 一般说来,莱布尼茨的认识论以单子论为基础和前提,或者说,他的认识论思想是单子论的组成部分,即关于人的心灵这种单子如何表象或知觉宇宙万物的学说。 莱布尼茨维护和发扬了笛卡尔所确立的唯理论的基本原则,与洛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全面地阐述了他的经验论原则,而莱布尼茨则写作了人类理智新论,逐段地对其进行了批判,阐发唯理论的认识论思想。可以说,这是近代哲学史上少有的不同流派哲学家之间的直接交锋。经过长期的争论,经验论与唯理论各自的立场连同它们所遇到的问题都日趋明朗化了。就莱

23、布尼茨而言,他在继承笛卡尔唯理论的同时,既看到了经验论的局限,亦意识到了笛卡尔哲学的困难。因此,莱布尼茨在同洛克论战时,也在考虑如何吸取经验论的长处来弥补唯理论的缺陷。由于莱布尼茨的认识论思想基本上是在人类理智新论中与洛克论战时阐述的,所以我们就根据他与洛克争论的主要问题来讨论他的思想。 (一)对经验论的批判 首先,莱布尼茨揭示了感觉经验的局限性。他认为“人类的认识与禽兽的认识的区别”在于“禽兽纯粹凭经验,只是靠例子来指导自己,因为就我们所能判断的来说,禽兽决达不到提出必然命题的地步,而人类则能有经验证明的科学知识,也是因为这一点,禽兽所具有的那种联想功能,是某种低于人所具有的理性的东西。”1

24、2经验主义者的联想能力与禽兽的纯粹联想一样,总以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在以后相似的场合下还会发生。然而,经验是个别的、偶然的和有条件的,不具有必然性,当条件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经验就不适用了,如果固守过去的经验,必然就要犯错误。人之所以如此容易捕获禽兽,单纯的经验主义者之所以如此容易犯错误,便是这个缘故。莱布尼茨认为真理必须具有普遍必然性。他敏锐的看出,经验论和唯理论争论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究竟是一切真理都依赖于经验,亦即依赖归纳与例证,还是有些真理更有别的基础。因为如果某些事件我们在根本未作任何实验之前就能预见到,那就显然是我们自己对此也有所贡献的。感觉对于我们的一切现实认识虽然是必要的,但是不

25、足以向我们提供全部认识,因为感觉永远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例子,尽管数目很多,也不足以建立这个真理的普遍必然性,因为不能因此便说,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将来也会同样发生。”13 莱布尼茨的批评的确切中了经验论的要害。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后来休谟为什么走向了怀疑主义。所以,莱布尼茨不仅没有从笛卡尔的立场后退,而且全面贯彻了他的天赋观念论。 (二)天赋观念论 笛卡尔认为人的心灵中有些观念是天赋的,洛克则反对天赋观念论,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心灵就好象一块“白板”,感觉经验在上面打上了印痕,从而产生了观念和知识。在莱布尼茨看来,正如绝对平整一色的白板不可能存在一样,人的心灵原本也不是空无所有的。在这个问题上

26、,莱布尼茨一方面比笛卡尔走得更远,另一方面也吸收了经验论的一些原则。 首先,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论比笛卡尔更彻底,他从单子的单纯性和内在原则出发,主张我们的所有观念都是天赋的:“我一向并且现在仍然赞成笛卡尔先生曾主张的对于上帝的天赋观念,并且因此也认为有其他一些不能来自感觉的天赋观念的。现在,我按照这个新的体系(指单子论引者注)走的更远了;我甚至认为我们灵魂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是来自它自己内部,而不能是由感觉给予它的”。14 另一方面,莱布尼茨也接受了洛克对天赋观念论的批评,放弃了“天赋观念直接呈现说”,而发挥了“天赋能力潜存说”。按照这种观点,真理或普遍必然的知识不是现成地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或现

27、实地呈现于每个人的心智之前的,“我们不能想象,在灵魂中,我们可以象读一本打开的书那样读到理性的永恒法则,就象在布告牌上读到审判官的法令那样毫无困难,毫不用探求”。15观念和真理不是作为现实天赋在我们心中,而是“作为倾向、禀赋、习性或自然的潜能天赋在我们心中的”。在这个意义上,他把人的心灵比喻为具有天然花纹的大理石。每一块大理石的天然花纹不同就决定着它能够雕刻成不同人物的像,虽然人物的形象不是现成地存在于大理石之中的,但是可以说是潜在地存在于大理石之中的,经过人们的加工、琢磨,就使那些纹路清晰地显示出来。人的天赋能力与人的心灵是永相伴随并相互适应的,只不过我们常常感觉不到它们的作用而已。 既然在

28、人的心灵中,天赋观念就如同大理石的纹路一样是潜在的,因而就需要“机缘”的帮助才能使它由潜在而变为现实的,这种“机缘”就是感觉。“只要凭感觉所供给的机缘,集中注意力,就足可以在我们心中发现这些法则”。即使在数学中,“算术和几何学所见到的那些必然的真理有些原则不靠举例便可以得到证明,也不依靠感觉的见证”,但是“没有感觉我们是不会想到它们的”。16只是在感觉经验的诱发之下,人们对心中的观念进行了反省,才使它们清楚明白起来。 由此可见,莱布尼茨为了解决知识的来源问题,在唯理论的认识论中亦引入了经验论的一些原则,肯定了感觉经验的一定作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莱布尼茨所说的感觉经验与经验论的规定是不同的,它并不是指感官对外部事物的知觉,实际上也是心灵内在的东西,亦即单子本身固有的“微知觉”。因为根据他的单子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