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不应干预学生的思维过程,只需要在学生做出肯定的判断后做适当的总结,将这一成果进一步强化;如果学生的思考遇到了“坎”,教师应该把握时机,及时适当地提醒,为学生铺设一个桥梁,让学生跨“坎”而过。 2、当一项新的研究活动开始时,需要教师指导,使之明确要做什么以及怎样合作。明确了活动的目的性,学生就有了探究的方向,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会更集中,思维才会更加深入。 3、当交流中学生词不达意时候,需要老师的指导。学生因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很多时候往往会出现他自己懂但很难让别人理解的话语,这时候教师就要适时地给予点拨,帮助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教师应给予怎样的指导? 科学课堂
2、的载体是一个个的活动,而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赖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指导,可以这么说谁在课堂上真正地把握住了指导,谁就赢得了课堂。 1、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暴露学生原有认识。 情境教学正是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把从生动、直观的形象思维入手创设情境作为教学过程的启动契机,从而带动语言的训练,促进智力的发展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如要学生回顾热空气上升的知识,设计用塑料袋罩住点燃的蜡烛,让学生猜测袋子会怎样,再让他们观察袋子飞上天的情境,学生自然会想到袋子为什么会升上天的原理了。 又如,在解释为什么长蜡烛先灭的原因时,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解释,而是依据看到的现象再创设情境:如果我们拿一支比长蜡烛更长的蜡烛放
3、到杯子里,它的熄灭时间会怎样,如果拿一支更短的呢?学生就会顺着这个情境去思考,蜡烛越短烧在杯里烧得时间越长,为什么会这样,再联系前面热空气上升的知识,就形成了自己的解释。此处指导的意义在于引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实质。 2、组织学生充分讨论,明确探究的目的。 对于“如何保持蜡烛继续燃烧”的活动,我们有两种设计,一种是“尝试在先,指导在后”,根据学生“尝试”的情况,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活动中教师给予提示卡片,适时进行指导。还有一种“指导在先,动手在后”,先让学生充分讨论设计方案,明确目的,学生明确了活动目的,可以有针对性进行活动。当然教师的指导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去做,而是在学生充分思考的
4、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可以让其他学生评价他们的方案是否有不完善的地方,通过这些途径引导学生完善方法、发展思维。 3、帮助学生梳理概括,进行有效交流。 学生交流的过程,往往是个体思维转化为语言表达的过程。倘若教师听之任之,那么诸多的交流结果就会杂乱无章地堆砌在学生的头脑中,这种状况只能混淆学生的思路,增加学生思维的负担。那么,在此时的教师到底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呢?我认为,教师应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学生交流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引导学生重组、整合各类信息,帮助学生在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概念。如在设计如何使蜡烛继续保持燃烧活动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对众多方法进行比较、归类,将各种方法整理沟通,并
5、让学生自己悟出是如何得到多种方法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脉络,合理建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智慧的火花也不断闪现,真正体现了交流的有效性。 三、我的指导有效吗? 检验教师指导是否有效,我认为依据下列几个方面可以初步作出判断: 教师的指导能否使活动顺利展开; 教师的指导能否使学生的思考有明确的方向; 教师的指导能否帮助学生开启心扉,产生更多的问题和想法; 教师的指导能否促进群体智慧产生共振。 下面以“如何保持蜡烛燃烧”的活动指导为例,谈我的指导效果。 如何使蜡烛保持燃烧实验,我第一次设计是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在实验中发现方法,进行验证,边实验边设计。这种设计看似尊重了学生
6、的自主探究兴趣,实质上并未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只是在“做”,更准确地说是在玩的成份多一点,十几分钟的时间只有几分钟时间是有价值的。这种设计对老师来说是较轻松的,可对学生来说是相当累的,他们既要想方法,又要设计实验,还要进行操作,一脑多用,精力分散了,自然效果就不言而喻了。虽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给他们一些卡片,这些卡片分别记录了一些实验提示及新的方法,可是,学生自己在做的时候有些内容与教师提供的有些重复,另外,这些方法或问题不是学生自己设计或提出的,他们兴趣不浓,实验的效率也不高。 鉴于以上原因,我对实验前指导环节进行修改,在活动前首先让学生讨论设计方案,想出使蜡烛继续燃烧的方法。这样
7、一来,学生的思考有了明确的方向,目的单一、精神集中,思维的火花极易被点燃。 教学片断:实验前的指导 学生做垫棋子的实验,观察到蜡烛最终都熄灭了。 师:看来外面的氧气有没有进来? 生:没有。燃烧时,热空气上升,由杯子顶部向下降,等达到蜡烛的火焰部位,蜡烛也就灭了。今天我们的挑战任务是,使这个装置里的蜡烛烧得越久越好。你可以看看桌上的材料,有橡皮球、吸管、棋子,利用这些材料,你能想出使蜡烛继续燃烧的方法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1分钟。然后开始汇报。人工放气。放什么气?氧气。放我们外面没烧过的氧气。你要放到哪个部位。放高的地方。(师让一生上来指。)还有别的想法吗?我们可以有很多的想法。在上面打个洞。我等
8、会给你一个其他的有洞的杯。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可以将棋子垫得更高一些。用橡皮球把上面的热空气吸出来。你的方法是把烧过的不支持燃烧的热空气吸出来。我把吸管放到杯里的最顶端去吸。你为什么想到把吸管放到顶端去吸呢?我们要把烧过的热空气吸出来。如果吸下面的气有没有用。现在我们有一定的时间可以试试。(师出示报告单,提示学生作好相应的记录。(学生做实验,课堂有序地进行着) 科学课堂中教师的有效指导 有了教师的指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开启心扉,产生更多的问题和想法,在大组交流中群体智慧产生共振。他们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使蜡烛保持燃烧,如加气法、吸气法、垫高法、破顶法等。此时的学生思维活跃,兴趣高涨,急于动手验
9、证自己的想法。有了这种思维铺垫和动手热情,再让他们做实验,活动自然能够顺利展开。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依然能够保持这种热情,在实验中他们会想到许多新方法进行动手验证,如扇风。然后作出尝试性的解释,最后进行总结哪种方法更为有效。这些方法都是他们自己思维的结晶,因此,他们的理解会更深入,学到的就会更多。 我认为,这种指导是有效的。 教学片段2:15分钟探究活动后的交流汇报: 生A:我们要做的实验是让杯子里的蜡烛保持不灭,我们观察到的现象是用橡皮球不断地吸气,蜡烛就可以多维持几秒。我们是这样想的,只要吸杯子里的热空气,外面的氧气就会流进杯子里,杯子里的空气又可以维持一段时间。与他们小组做一样的有没有
10、? 生B:我们就一按一吸橡皮球就马上灭了。不是这样吸的,我们是在外面按气,再在里面吸出来的。你们这种方法使蜡烛延长了多少时间。多了30多秒。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C:我们是用嘴吸。这样做对人体是有危害的。有没有把外面的空气输进去的方法的呢? 生D:我们制造了风,打的力度要大,才可以使蜡烛保持燃烧。刚才有一小组把杯子打个洞,有没有用。试过了,有用。我们垫高,烧了很久,可是被我们玩灭。如果不玩灭,可以烧多久。可以一直烧下去。我们刚才都用了什么方法能使蜡烛保持燃烧?垫高、吸气。吹风、打洞。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使新鲜的空气补充到火焰部位。都能使空气动起来。烧过的空气跑掉,没烧过的补充起来。可见,保
11、持蜡烛继续燃烧必须要达到什么条件。空气要流动,有新鲜的空气进来。那么除蜡烛外,其他的可燃物要保持继续燃烧要达到什么条件。跟蜡烛一样,也要补充新鲜空气,也要使空气流动。不断地补充空气,保证空气的流通,是保持可燃物继续燃烧的必要条件。 当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做法时,教师适时地给予补充、点拨,带动学生全体的交流,使学生整体产生共鸣。接着教师以提问的方式予以指导,即我们刚才都用了什么方法能使蜡烛保持燃烧?可见,保持蜡烛继续燃烧必须要达到什么条件?那么除蜡烛外,其他的可燃物要保持继续燃烧要达到什么条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前面的实验,自己得出了结论。学生在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引下,获得了极大的成就感,教师也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指导是一门学问,不是通过一两篇的文章的学习就能够获得的,也不是通过专家的一两个讲座所能感悟的,它需要科学老师不断的实践、积累、总结、反思。指导更是一门艺术,它让人感受到四两拨千金的教师魅力,感觉到课堂的流连酣畅、浑然一体、润物无痕。我要在课堂上多思考,多实践,真正地把握好教师指导与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之间的关系,往课堂的多元与深层去生成,为学生真正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