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33.67KB ,
资源ID:2162318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6231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佛学常识课本 李炳南老先生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佛学常识课本 李炳南老先生Word下载.docx

1、你看着是圆,结果他却是方。差不多总给你猜的相反,所以人就感觉着苦闷了。佛法就是对于宇宙人生,万事万理的一个解答者。因他有这等的重要性,所以人人都应当去研究。不过宇宙人生,一切事理,千头万绪,颇为复杂,佛法也就显得玄妙了。有一般人,尝责备佛法,立论太高,陈义太深,极不通俗化,所以不易普及。且不要错怪!这并不是佛法本身问题,其实是宇宙森罗万象,本不简单。佛法要解答这许多问题,自然就显得高深了。但是,佛法虽然头绪复杂,义理高深;假能寻一条线索,提几条大纲,作一个初步的介绍,先使学者得到一个轮廓,或可就引起探讨的兴趣,这是编这本书的意义。古人说:登高自卑,行远自迩。大家要想深入佛海,这本书也未尝不可作

2、个津梁。这本书的编辑,就是本着上面说的意义。材料取纲要,组织取条贯;并且词采语体,篇采简短。举纲要,有条贯,就可得一个轮廓;语体便是通俗化;篇短免去用脑厌烦。用他教课或是自修,似乎都还适用。这本书虽然才三十六课,也等于广大的佛法,缩了一个小影。说是见了一斑固可以,说是见了全貌也可以。中华民国(四十二年)岁次癸巳冬至日编者识佛经三藏,浩如烟海,求学的人,差不多都存着望洋兴叹的感想。况且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所有宇宙万象,自是应有尽有。这样说来,不但数量繁多,内容也就很复杂了。一般学人,莫说三藏精通,就是在具体上,能有大概的正确认识,这人的佛学,也就算是善知识。话虽这样说,但是发大心求深造的人,还是

3、很多。我的看法,经典繁多,只要时间允许,费上四五年的功夫,耐烦读下去,便可圆满;内容复杂,只要世间学术博洽的,也能融会贯通,得到解决。除此以外,却有很大的两块拦路石,每每为他阻碍前进,这确成了严重问题。一是真如实相难明难悟,一是术语名数难记难解。说到欲明真如实相,那就得靠着多听多问、思维体验,等等条件帮助开悟;因无迹象可寻,困难感觉大。若求了解术语名数,只要分类摘出,加以说明,一看一听,便能明白,了解以后,记忆也就容易了;因有迹象可寻,困难感觉小。这本书的编辑,术语名数成分比较多;因一大藏经教,处处离不开术语名数。初步佛学,术语名数似乎就是根基,也就是通常知识;如果术语名数记忆不忘,了解清楚,

4、真如实相明悟,也就快接近了。更应知真如实相是大道,术语名数是学问。从根本上讲,学佛贵乎明道,其次才是学问。但是大家读了这本书,当然可称是有学问,不过还希望进一步,再求明大道!中华民国丁酉(四十六年)年十月编者谨志佛是印语佛陀的简称,在中国文字是觉的意思。此觉与普通说的觉不同,因常人的觉多是错觉;此觉乃是对一切事理,能真正证明的实智。任何人能证得实智,就是佛。法是种种事物及道理的总名;在这里讲是专指佛的教法,就是教内一切经典。因为经中说的就是种种事物及道理,所以称之曰法。僧是印语僧伽的简称,译成中文是众的意思。三人以上曰众。僧字也是比丘三、四人以上的名辞。但是今日相沿,比丘一人就称他是僧,这也未

5、尝不可。例如古时兵制,万二千五百人为军,若指其中一人叫他军人,亦讲得通。佛是来救度众生的,法是佛度众生的工具,僧是佛的传教度众代表人。佛家的教义,以慈、悲、平等三事为根本;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三事为行持。前三事是体,后三事是用。给与众生一切安乐,是名曰慈。救拔众生一切忧苦,是名曰悲。但是与乐拔苦的目标,是不分那一类的有情,也不分别亲故怨仇,这样的存心,名曰平等。必须有平等心,慈悲方能作到圆满!怎样是诸恶莫作?就是事无大小,只要有害众生,便避兔不作。怎样是众善奉行?就是事无大小,只要有利众生,便努力去作。怎样是自净其意?因众生的心意是染污的,不断虚妄分别是非人我,所以自害害他;若能修到

6、不起妄念分别,染污的心就转成清净的心,断恶生善才能圆满!教主名释迦牟尼,是中印度迦毗罗国净饭王的太子,母是摩耶夫人,国城在恒河支流罗泊提河岸。太子俗名悉达多,生时距今二千五百余年,旧说二千九百余年。印度阶级很严,分为四等:一、婆罗门主持宗教,二、刹帝力为王族掌理政治,三、吠舍为商贾,四、首陀罗为农人奴隶。太子即是刹帝力种,娶夫人名耶输陀,生子名罗侯罗。太子少年游览田野,见农夫劳苦,更见耕地出虫,鸟来啄食,因此察知动物界生活,多是害他存自,很觉痛心。又因出游见到老者、病者、死者,觉到人生,空、苦、无常,遂决意寻求解脱。太子到了十九岁,决心舍去富贵出了家,在雪山苦行六年,坐菩提树下证了佛果,说法度

7、众四十九年,后在拘尸城外娑罗双树下涅盘。佛灭度以后,诸弟子恐怕佛说的法日久失传,又怕有人搀入异见邪说,所以有结集的组织。结集的法,是多数的比丘组织一会,推一人升座,众人发问,使其答复,再问会众证明不错,就记载出来,定为佛典。但是结集并非一次,各经说法所以不同。大概的情形,可分三说:一是王舍城外七叶窟,五百阿罗汉结集,阿难诵经,优波离诵律,富楼那诵论,大迦叶为上首,名界内上座部;未及入窟的,尚有多人,也组织结集,婆师婆为上首,名界外大众部;这是小乘的结集。文殊、弥勒二菩萨,将阿难在铁围山升座,说出菩萨、声闻、戒律三藏,是大乘的结集。金刚手菩萨、阿难尊者,又记出金、胎两部大经,这是秘密结集。众生皆

8、可学佛,不分在家出家,学佛一律平等,因为戒相少示差别。出家的男女众有五类:一、比丘,男子受过二百五十大戒的。二、比丘尼,女子受过五百大戒的。三、式叉摩那尼,是沙弥尼欲受五百大戒以前,先学六法的,比喻学校预科的制度。四、沙弥。五、沙弥尼,男女受过十小戒的。在家的男女众二类:一、优婆塞;二、优婆夷。即男女受过五戒的;但虽未受五戒,曾受三皈依的,亦是佛弟子。比丘的意义有三,为乞士、破恶、怖魔。沙弥是息恶行慈的意思。式叉摩那是学法的意思。优婆塞、夷是亲近、奉事三宝的意思。世是去来今,界是方位,这是竖说时间,横说空间,也就是说天地的意思,更表明天地原是迁流变化无常的。世界先以须弥山为中心,最下层是空轮,

9、层层向上是风水金等四轮体,金是指含金质的固体地形。从地面向上,至须弥山之半,是第一层天。至山顶为二层天,再往上有四层天,因这六层天,都有男女饮食之欲,所以称是欲界天。再向上有十八层天,分为四禅,只有庄严形色,所以名为色界天。再向上还有四层天,不着形色之相,所以名为无色界天。须弥山四方有四个大星球,有八个中星球,有数万小星球,前人称名曰洲,外围层层有七山八海,更有铁围山为外廓。合计须弥、铁围两山环抱的大小星球,及七山八海,下自空轮向上,一直到色界的初禅天为止,这名一个世界。以这样一个世界的横竖范围为标准,集合一千个世界,上至色界二禅天为止,名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的范围为标准,集合一千个小千世界

10、,上至色界三禅天为止,名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的范围为标准,集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上至四禅天为止,名大千世界。因此数中有小千、中千、大千的分别,所以有三千大千之名。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非止一个,是无量无边说不穷尽。这无量无边大千里的六道众生,也是说不穷尽。但是世界是不断成、住、坏、空的迁流,众生也不断生、住、异、灭的演变。三界本来无常,在内的众生又被一切烦恼缠缚,不得自由,不断生死,所以称三界为火宅,称众生为凡夫。凡夫共分六类:一、天,二、人,三、阿修罗,此三强称曰善道,因着虽处火宅,尚享有小安乐;四、畜生,五、饿鬼,六、地狱,此三直称曰恶道,只是受苦罢了。总起来看,众生烦恼未尽,生死不断。被业

11、力牵引,此道死,彼道生,往来奔驰,似车轮般旋转不息。偶生善道,虽享小乐,也是暂时不究竟的。若能除尽烦恼,就能脱离六道,超出三界,断了生死,不生不灭,这样名曰界外圣人。共分四类:证小乘果的是声闻、缘觉,证大乘果的是菩萨、佛。乘是运载的意思,如船车等,坐在上面,就能载到目的地。佛法称乘,原是比喻,是说希求的道果,依着佛法就可达到。菩萨上求下化,圆成佛果为究竟。这果是具足三德:一、圆一切种智,名曰般若。二、出三障,具一切功德,名曰法身。三、灭尽一切苦,脱离了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名曰解脱。这样广大成就,普遍度众,所以称是大乘。声闻、缘觉证到阿罗汉果,便为满足,只不过脱了分段生死,得了一半解脱。其余的般

12、若、法身,尚未思证,对于度众,还未发心,这样成果,比佛狭隘,所以称是小乘。凡夫有善道两种成就,圣人有界外三种成就,合起来看,共分五类,皆称证果;不过有究竟、不究竟的分别,所以统叫作乘。只守五戒不失人身,能行十善可得天身,这是不究竟的凡果。明四谛证声闻果,观十二因缘证缘觉果,这比凡果得称究竟。修六度固然是菩萨,必由这个阶段才能证得佛果,这是最究竟的圣果。为什么还说不究竟的法,这是为众生根器不同,不得已的方便。一、利根的听到圣果教义,固能开悟,钝根的就不了解,只好为说方便,免他再堕三途。二、有的听了能解,却没勇气承当,也只得先说方便,引他前进。三、圣果义既不了解,或是不肯承当,这等众生自是很多的,

13、若不别开方便,那就把众生为善的路塞绝了。这五乘有一比喻:人乘比幼儿园,天乘比小学,声闻乘比初中,缘觉乘比高中,菩萨乘比大学。这是够什么程度,方能入什么学校,佛法更是要观察根器而说,不然就不契机了。万法因缘生,这是说一切事的发生,先必有因,再遇见缘,他就发生结果。因是事的本原,缘是一种助力,果是后来的结局。由因得果,全是缘的力量,这是值得注意的。缘有四种:一、亲因缘,二、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兹举一喻:因比一粒种子;亲因缘比种子本身的生机;无间缘比使种子的生机不断;所缘缘比这粒种子的希望;增上缘比风日水雨等;果比这粒种子生成结的果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与果是不会错的。这就是说作善定

14、得善果,作恶定得恶果;因果定率,最合科学。不种善因,专去信命运,或是祷天求神,希望得福,皆是枉然。因结成果,是有时间性的,分为现果、来果、后果。当生成熟的称现果;再生成熟的称来果;多生成熟的称后果。这是什么道理?一是因的迟早力量。譬如一粒瓜种与一粒桃核,同时种在地里,瓜种是当年生成,可以结瓜的;桃核生出,须经三、四年才能结桃。二是缘的强弱力量。四种助缘,次第推进,自然成熟的就早些;或是几种缘不充足,譬如土壤不良,以及风日雨水短了成分,自然成熟的就迟些。因果定率,尚有应当知的两个要点:一是因果永不消灭,遇缘便起现行。要想不受恶报,必须断尽烦恼,证得界外圣果,方能免除。二是善恶不相抵销,分受其报。

15、但是多增善缘,可使恶报由重转轻;勤杜恶缘,能使善果疾速成就。真性是众生本有具足的万德万能,所以叫做本性。但是从无始以来,染了虚妄,盖住本体,具足的德能,就不能显现了。虚妄名曰无明,这是比喻。性如镜子,本来光明,染了尘垢,就掩蔽了光。尘垢就是镜子的无明,虚妄就是真性的无明。为什么真性无始就有虚妄?这还得另举一喻:金是从矿里出的,却是无始就与尘沙混杂;真性染虚妄,也是这个道理。镜子去一分尘垢,放一分光明;去十分尘垢,放十分光明。真性去一分虚妄,显一分德能;去十分虚妄,显十分德能。可知为善为恶,是真性染净的关系;超升堕落,也是真性染净的关系。矿金经过熔炼,汰去尘沙,以后自不再为尘沙混杂;真性经过修持

16、,断绝虚妄,以后自不再被虚妄染污。本性光明名觉,无明盖住名迷。无明愈盖愈厚,本性愈迷愈深,这样就失了自在,称作烦恼。其实无明与烦恼不是二事,无明是说因,烦恼是说果。烦恼有根本与随起的分别。若按百法明门论来说,根本烦恼,共有六种,这是应该先知道的。一名贪,就是贪爱五欲六尘,不肯暂舍。二名嗔,就是有不如意的事,便发怒气,或是憎恶。三名痴,就是昏昏迷迷,不明事理。四名慢,就是自高自大,轻慢他人。五名疑,就是对于实事实理,犹豫不定,似信非信。六名邪见,就是颠倒邪正,谤无因果。因为这些烦恼,迷住本性,以后起心动念,皆是烦恼来用事,自然多造作恶业,长受苦的果报。无明盖住本性,是由觉入迷,名起烦恼,从此就入

17、了生死苦海。本性要求解脱,是由迷转觉,名发菩提,仗此能达到涅盘乐岸。了知烦恼是性的贼,必借菩提来充门卫。但是防贼不是偶尔的事,总要随时加以警觉,稍一疏忽,贼就会冲进来。菩提也须时刻发心,若稍懈怠,烦恼就来缠缚本性。烦恼是本性从来的冤家,菩提是本性原有的能力,却是地位相反,互不相容,各有各的相当力量,双方交争的胜败,全在发展力和相续力。菩提若不住的发展相续,自然能断除烦恼;烦恼若不住的发展相续,也会挫毁菩提。涅盘译为圆寂。圆是一切德能圆满;寂是不生不灭,万缘寂静。本性原自清净,这名本觉;染了无明,变成不觉。发菩提心,称作始觉;证得涅盘,是究竟觉。证涅盘后,即得常、乐、我、净四种净德。脱了出胎、入

18、胎轮回生死,才是真的常存;既不生死又具德能,才是真的安乐;离开四大和合假相,获到佛性自在法身,才是真的我体;从后不受欲尘,及一切烦恼的染污,才是真的清净。得到真我真乐,这就是圆满;得到真常真净,这就是寂静。漏是向外泄漏的意思。这漏是说的烦恼,不过取一比喻。假如一个水瓶,若有孔洞,那水是要向外漏的。漏有四种解释:一、由眼、耳等六根不断攀缘欲尘,引的生起烦恼,向外泄漏。二、烦恼比瓶破处,心比注水,只有烦恼,就有漏心。三、因起烦恼,正道就会漏失。四、因有烦恼,就能漏落生死。世间诸法,未知烦恼为害,不思断除,不问事是善恶,总是有漏的。出世法,就是专断烦恼,证取涅盘,所以名为无漏的。眼比镜子,能照事物,

19、不但能见,并且能察。有形的物体,见须用眼,这名曰看。无形的事理,观察须用智慧,这也名看。既统曰看,不问见与观察,就不妨说是眼的能力。五眼是肉、天、慧、法、佛等。肉眼就是只见有形色的,肉体眼睛,遇暗遇阻,就不能见了。天眼不问远近昼夜,都能见到,是无阻碍的。慧眼能看破假相,识得真空之理,不致误假当真,着迷颠倒。法眼是世出世间一切法门,都已彻了。佛眼是兼有前四种眼,能以圆融。前两种眼,却是实用眼睛来看。三、四两种,就是用智慧观察。后一种用眼用智,圆融无执。神是神奇不测,通是通达无碍。有了这样的能力,那就得到自在了。一、神足通,是自身变化随意,远近飞行自在。二、天眼通,是远近昼夜都可看到。三、天耳通,

20、是远近声响都能听到。四、他心通,他人心里的念头,都能尽知。五、夙命通,自己及他人若干前生的状况,能以晓了。六、漏尽通,就是断尽烦恼,得了解脱。得到神通,大略可分二种原因:一是报得通,就是依靠报身自然感得来的,如诸天有前五通,鬼神也有小通等类。二是修得通,如阿罗汉证得六通,外道仙人修得前五通等类。但是神通也有究竟、不究竟的分别,只有前五通,是不究竟的,若得漏尽通,才是究竟。皈是归顺投托,依是依靠仗赖。众生在娑婆世界备受诸苦,生死海里头出头没,这样的环境中,一切不得自由,不得解脱,是必归顺一种圣教,依靠着寻一个出路。这必须仔细审察,真能解决诸苦及生死的圣教,才可皈依;免得走错了路,反而苦上加苦,越

21、坠越深。佛是天中天、圣中圣,万德万能的。法是经典,一切谛理说的无余无欠。僧指出家受具足戒的比丘,是依照教义自修化他的实行者。这名三宝一体,是应当皈依的。皈依就是以三宝为师,要依着三宝指示的教法去作,求到一个光明的归宿。第二十一课 五戒众生我见太重,一切动作,往往有害对方。现造恶因,将来定受苦果,合起来看,正是损人损己。戒是禁止的意思,就是损害对方的事,不许去作。不造恶因,也没苦果,合起来看,正是利人利己。一、不杀生 凡是动物,皆爱生命,若被杀害,皆有恐怖,皆有痛苦。应该发同情心,所以要戒。二、不偷盗 明抢暗窃,固然是盗,就是对方未曾许可,自动检取,也称作盗。使他损失,又伤自己的廉洁,所以要戒。

22、三、不邪淫 正式夫妇同居以外,男女须要严分界限。奸邪的行为,最是无耻,又能扰乱社会,破坏风化,所以要戒。四、不妄语 有的说无,无的说有,皆是欺骗他人。正直人要说真实话,所以要戒。五、不饮酒 这件事好像不与对方相干,但是醉了以后,心性就会迷乱,便要妄作非为,所以要戒。第二十二课 十善业业是众生造的一切事业。这业有善有恶,凡夫知见不正,却还辨不清楚。有些人不断造恶业,能自觉悟的,实在很少。这事虽然复杂,佛经里也有个简单标准。这须分三类来说。第一是身的动作 犯的恶业有三种:一、杀生,就是自出生以来,直接间接杀的生物。二、偷盗,就是检取非本分应得的财物。三、邪淫,就是不合理的行淫,正式夫妇若不论时间,

23、不管地点,也是邪淫。抬手举足,造这样的业,岂不是个恶身?若能不犯这三种恶业,才能称是身善。第二是口的动作 犯的恶业有四种:一、妄语,就是欺骗人不实的话。二、两舌,就是对甲乙两方挑拨是非。三、恶口,就是骂人的秽语,及粗暴伤人的话。四、绮语,就是演说淫秽的话。摇唇鼓舌,去造这样的业,岂不是个恶口?若能不犯这四种恶业,才能称是口善。第三是意的动作 犯的恶业有三种:一、贪,就是贪爱五欲,迷恋不舍。二、嗔,就是稍不随意便生怨恨。三、痴,就是迷惑颠倒,不信因果。起心动念,去造这样的业,岂不是个恶意?若能不犯这三种恶业,才能称是意善。第二十三课 四谛(一)谛是真实道理,丝毫没错的意思,有苦、集、灭、道四类,

24、这须要分开说明。苦是心、身受到的痛苦;种类很多,略说分已定、未定两种。(甲)已定的苦有八:一、生苦,在母腹中作胎的时候好像坐牢狱。二、老苦,风烛残年,身体衰败,精神昏沉。三、病苦,脏腑伤损,皮肉疮痈,全身疼痛。四、死苦,绝命的时间,风刀解体,又好像生龟脱壳。五、爱别离苦,父母夫妇子女兄弟眷属,不是生别,就是死离。六、怨憎会苦,冤家仇人,偏要时常遇到。七、求不得苦,希望富贵平安的事,随了心愿的很少。八、五阴盛苦,因有这假心、身,就时刻爱取欲尘,如火不息。(乙)未定的苦,就是水、火、旱、潦、大风、地震、贼盗、刀兵、牢狱,这些天灾人祸。集是心、身积聚的罪恶。心里起的贪、嗔、痴、慢等烦恼(参第十四课)

25、,身口造的杀、盗、淫、妄等恶业。灭是清净寂灭。声闻、缘觉得的小涅盘(参第九课),既除了已定、未定两种苦,也脱了生死轮回出头没苦(参第八课)。道是法要,也就是依着修行的门径。在这一谛里有三十七道品,分为七科,便是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等,义理很繁多,必须专列一课,分别述说。第二十四课 四谛(二)四谛有两重因果。苦、集二谛,是说的世间因果;灭、道二谛,是说的出世间因果。苦、是得到的恶果;集、是造作的恶因;灭、是得到的乐果;道、是修种的乐因。这要明白:凡是受果,必有前因。这个法门,是佛成道以后,在鹿野苑初次说的;连续着说了三次,称作三转*轮。第一次,只说苦、是有逼迫性

26、的;集、是有招感性的;灭、是可以证的;道、是可以修的。这次的说法,名曰示转。上根的人听罢,就觉悟了,起了信心。第二次,说苦、汝应该知晓;集、汝应该断去;灭、汝应该去证;道、汝应该来修。这次说法,名曰劝转。中根的人听罢,也得觉悟,发起信心。第三次,说苦、我已知晓了;集、我已断除了;灭、我已证到了;道、我已修过了。这次说法,名曰证转。下根的人听罢,才有觉悟,肯发信心。 第二十五课 三十七道品(一)(此即前课四谛法之道谛)(甲)四念住念是观念,住是安住。这是用智慧把妄心安住在某一处,不让他迷惑散乱,使对宇宙人生得一个正确认识。(一)观身不净 自身后来有九种现相,宜于常常提念:一、死,二、胀,三、青瘀

27、,四、脓烂,五、坏,六、血涂,七、虫啖,八、骨锁,九、分散。观他有五法,即种子、住处、相、体、毕竟,俱不清净。(二)观受是苦 身、心本有八苦交煎;逆境现前,更有饥渴、寒热、劳役、刀杖的逼迫,这是苦上加苦,名曰苦苦。偶有假的乐来,总是要散的,散时仍感觉苦,名曰坏苦。不苦不乐的境虽好,但是刹那变迁,保持不住,这还是苦,名曰行苦。(三)观心无常 念头起灭,变迁无常,对于一件事,忽然欢喜,忽然又厌恶,一念才去,一念又来,好像波浪滚滚,这样就教八识田里撤下许多生死种子。(四)观法无我 这我字当主体解。应知一切事物,皆是众缘和合,现出一个假相,并无自体,这是万法的真相。第二十六课 三十七道品(二)(乙)四

28、正勤正指正当的事业,勤是不懈怠的去作。凡一切善的事业,皆是正当的;恶的事业,就不是正当的。善的事业,须要勤作;恶的事业,更须要勤断。并且要把身、口、意三业合起来省察,才得究竟。(一)已经生起的恶业,要勤恳的把他除断。(二)还未生起的恶业,勤恳的防备,不使他发生。(三)还未生起的善业,勤恳的使他生起。(四)已经生起的善业,勤恳的再使他增长。第二十七课 三十七道品(三)(丙)四神足欲、勤、心、观是四种禅定。神是神通,足是身的两足,这是比喻话。身能起立,全依两足;神通的发生,全是依靠禅定。上来的四念住、四正勤,修圆满了,就可发生四种善根:一、暖法,圣道比火,见火必先和暖;见道以前,也有一番和暖气象。二、顶法,好比到了山顶,说不定要进要退;是说行人虽然进到高处,仍要提防退转。三、忍法,决定四谛是最胜的法,把心安住了。四、世第一法,有漏的智慧,已达到极处,再进一步,就得无漏智慧。但是这四善根的进级,仍是要修观四谛作成的。在四善根上,依着很胜的希望力,修到的定名欲;依着精进力修到的定名勤;依着一心止住力修到的定名心;依着观察力修到的定名观。能修到这四种定,自然会发神通。神足的名称,是总合因果来说的。第二十八课 三十七道品(四)(丁)五根五力根力都是譬喻。根譬树木有根,才能生长;力譬树根坚固,才能茂盛。二缘和合,才能开花结果。求道若能立住根本,再得了坚固力,才能得到道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