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9 ,大小:48.59KB ,
资源ID:21617532      下载积分:1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61753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西医资格考试快速记忆知识点 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西医资格考试快速记忆知识点 2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多为阳衰寒盛或邪正剧争所致。可见于伤寒欲作战汗或疟疾发作口动:口频繁开合,不能自禁,是胃气虚弱之象;若口角掣动不止,则为热极生风或脾虚生风之象 寒痰色白清稀热痰 色黄质稠风痰 清稀有泡沫湿痰 色白量多燥痰量少而粘 小儿指纹 色鲜红为外感表证;色紫红为热证 口中泛酸属肝胃蕴热,口中酸馊属伤食,口苦属热证。 咳声不扬,咯痰黄稠不易出者,属肺热咳嗽;咳声清脆,痰少而粘,难于咯出者,属燥热咳嗽咳声重浊,痰液稀白者,属风寒咳嗽;咳声紧闷,痰白滑量多,易咯出者,属湿痰咳嗽;咳声低微,咳出白沫者,属肺虚咳嗽 手少阴心经之别系舌本,“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肾藏精,足少阴肾经

2、夹舌本。肝藏血,主筋,其经脉络于舌本。肺系上达咽喉,与舌根相连。 谵语 为热扰心神 郑声为心气大虚 独语为心气亏虚或痰浊扰心 错语为心气不足 谵语和郑声一定是在神志不清时发生的。- 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芫遂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解表药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兼有表证者。 紫苏 解鱼蟹毒 生姜能解生半

3、夏、生南星和鱼蟹之毒 熊胆内服,0.250.5g。 甘遂0.51g、 大戟1.53g、 芫花煎服,1.53g。入丸散剂,每次0.6g、 牵牛子煎服,39g。入丸、散剂,每次1.53g。本品炒用药性减缓。、 巴豆0.10.3g大多制成巴豆霜用,要药 麦芽:回乳消胀 使君子蛔虫病,蛲虫病;小儿疳积;苦楝皮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疥癣,湿疮。;槟榔杀绦虫、蛔虫、截疟 小蓟善治尿血、血淋;地榆宜下焦血热的便血、痔血、血痢、崩漏等;侧柏叶肺热咳嗽;白茅根胃热呕哕;茜草血热夹瘀 川芎“血中气药”;治头痛的要药;延胡索“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 朱砂忌火煅,火煅则析出水银,有剧毒 复发:恢

4、复期,已稳定退热一段时间,潜伏于组织内的病原体再度繁殖至一定程度,使初发的症状再度出现。再燃:恢复期,体温未稳定下降至正常,又再升高。再感染:完全痊愈后,经过一定时间,被同一病原体感染。重复感染:发病过程中,被同一病原体再度侵袭而受染。 IgG是唯一可以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 最早提出制方理论的医书是 黄帝内经 我国最早由政府组织编撰的成药典是和剂局方 大枣在十枣汤中是 佐药 六味地黄丸中 熟地黄与泽泻 针对少阴肾的补泻;山萸肉与丹皮针对厥阴肝的补泻;茯苓与山药针对太阴脾的补泻 含有罂粟壳的方剂是 真人养脏汤 当归用量独重的方剂是 生化汤 当归补血汤 中黄芪与当归的配伍剂量比为5:1 补阳还五汤

5、中黄芪用量约10倍于其他药物 麦门冬汤中麦冬与半夏的配伍比例为7:1 逍遥散中体现治肝体用兼顾的药对是柴胡与白芍 乌梅丸中体现安蛔法的配伍特征为 酸苦辛并用 药味配伍中的酸甘合化的主要功用是滋助阴液;辛甘合化的功用是扶助阳气 使用十枣汤时应煎大枣取汤,余药味另研散,送服 镇肝熄风汤组成药味中全部药味均用生品 半夏泻心汤是 以 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为配伍特征的方剂 百合固金汤制方原理主要涉及金水相生 配伍中含有寓升于降原理的方剂是黄龙汤; 寓降于升原理的方剂是川芎茶调散;寓敛于散原理的方剂是桂枝汤;寓泻于补原理的方剂是六味地黄丸 攻补兼施方是黄龙汤 ;表里同治方是小青龙汤;气血并调方是血府逐瘀汤;

6、寒热并用方是半夏泻心汤;阴阳双补方是地黄饮子 雷头风的治疗首选清震汤病机为湿热夹痰上冲 太阳经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厥阴经头痛:吴茱萸 藁本阳明经头痛:葛根 白芷知母- 唐代颅囟经是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 扁鹊:是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学纲领 万全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 小儿体重公式:出生时:约3kg6个月体重(kg)=3+0.7月龄712个月体重(

7、kg)=7+0.5(月龄-6)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 身高:新生:约50cm。1岁:约75cm,(前3月约增长12cm)。2岁:约85cm。212岁:身高(cm)=70+7年龄。 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22.5岁出齐;顺序是先下后上,自前向后依次萌出,唯尖牙例外。2岁乳牙数=月龄-4(或6);6岁+-萌出第1颗恒牙,78岁始,乳牙代之以恒牙 小儿收缩压(mmHg)=80+2年龄;舒张压=收缩压2/3 运动发育:反射性和不自主活动;1月:伸欠;2月:抬头;4月:手撑起上半身;6月:能坐;8月:会爬;10月:可扶走;12月:能独走;18月:可跑步和倒退行走;24月:可双足并跳;36月:

8、会骑三轮车。 语言发育:会哭叫;2个月能发出和谐喉音,3个月发出咿呀之声;4个月能发出笑声;78个月会发复音,如“妈妈”、“爸爸”等;1岁时能说出简单的生活用语,如吃、走、拿等;1岁半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2岁后能简单地交谈;5岁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新生儿用药为成人量的16,乳婴儿用13,幼儿用12,学龄儿童23或接近成人用量。 小儿感冒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 清代谢玉琼麻科活人书:肺炎喘嗽病名 邪热闭肺是肺炎喘嗽的基本病机,热、咳、痰、喘、煽,是肺炎喘嗽典型症状。 鹅口疮是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 口疮风热乘脾以口溃烂为主;心火上炎以舌溃烂为主 厌食 :不涉他脏

9、,食欲不振为主,精神尚好;积滞:厌食+ 脘腹胀满(未伤津)疳证 :厌食+形体消瘦+精神改变(已伤津) 疳之有积无积,须视腹之满与不满,腹大肢细是典型体征。若脘腹胀满,嗳气纳差为食积;大腹胀满,叩之如鼓为气积;腹胀有块,推揉可散为虫积;腹内痞块,推之不减为血积 急惊风四证(痰、热、惊、风)、八候(搐、搦、颤、掣、反、引、窜、视) 急性肾炎记到家;浮肿血尿高血压;并发症三个别记差;高血压脑病眼睛花;循环充血肝脏大;急性肾衰尿不下 肾病综合征以大量蛋白尿为主,伴低蛋白血症及高脂血症,指陷性浮肿。 急性肾炎则以血尿为主,非指陷性浮肿。 五迟指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脚

10、软、肌肉软。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望色内容及临床意义:常色:正常为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分为主色(生来就有)、客色(随季节、气候变化)。病色:为晦暗、暴露,分为善色(光明润泽)、恶色(枯槁晦暗)。五色主病 :赤色:属热证。白色:属虚证、寒证、失血证。黄色:属脾虚、湿证。青色:属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黑色:属

11、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临床医学的发展:针灸学的发展:金元王唯,铸铜人(675个输穴)、针灸铜人图经,对针灸学发展有重大影响。妇科学的发展:北齐徐之才十月养胎法,及唐孙思邈的经、带、胎、产。儿科学的发展: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是小儿痘疹、脏腑辨证的纲领。外科学的发展: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对正骨、金镞专著: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外科病症及手术: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法医学的基础:金宋慈洗冤集录。-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走向:手三阴经 从胸部走向手指末端(从胸走手 胸内手)。手三阳经 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从手走头 手外头)。足三阳经 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从头走足 头外足)。足三阴经 从足趾

12、的末端走向胸部(从足走腹 足内腹)。交接: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 交接于手指末端。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 交接于手头面部。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 交接于足趾末端。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 交接于胸腹。 反映经络学说早期面貌,而又早于黄帝内经的古代医书为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 灵枢:又被称为针经,提出穴位有160个穴位。 最早的针灸工具:砭石。 针灸甲乙经:最早的第一部针灸专著,有349个穴位。 难经:首先提出八会穴。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第一部输穴学,有348个穴位。 灸法:古代称为灸焫,起源于北方,又称艾灸,是指用艾火治病的方法。 拔罐:古代称为角法。 明代的针灸学重要著作: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经穴有3

13、59个穴位)。陈会的神应经。徐凤的针灸大全(评述针灸手法)。高武的针灸聚英。汪机的针灸问对。李时珍的奇经八脉考。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首绘彩色明堂三人图,提出阿是穴,手指同身寸取穴法,预防医学。 医事制度始于唐代,设太医署;元代滑伯仁的十四经发挥首创十四经。 宋代王惟一:铜人输穴针灸图经,第一个铸造铜人。 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以辨证取穴,针药并重,提出361穴。 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 一源三歧:八脉中的任督冲脉皆起于胞中,任脉位于身前正中线,督脉位于身后正中线,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挟脐两旁而上行(阴脉之海为任脉,阳脉之海为督脉,十二经之海或血海为冲脉)。 十五络脉

14、的分布: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于腹部;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于胸胁。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 离、入、出、合: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在浅出于体表上行于头部(出),在头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的经别合于其表里的阳经经脉(合)。 六合:十二经别中,阴阳两经别相合组成。 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标本:主要指经脉输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根结:是指经气的所起、所归,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气街: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四海:髓海(脑),血海(冲脉),气海(

15、膻中),水谷之海(胃)的总称 在特定穴中,治疗表里经疾病选用络穴,急性病选用郄穴,五脏病选用井穴,六腑病选用下合穴。 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临床常用的针刺基本补泻手法是捻转和提插补泻;疾徐、迎随、呼吸、开阖等是其它补泻手法 复式补泻手法:1 烧山火(热补):三进一退,重插轻提,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徐进疾出,顺经而刺,呼进吸出,出针时按闭针孔。2 透天凉(凉泻):一进三退,重提轻插,食指向前,拇指向后,疾进徐出,逆经而刺,呼出吸进,出针时不按闭针孔或摇大其孔。 经脉循行的特点:(1)胃 经:十四经中分支最多,

16、有4条分支(面部支脉、胃下口部支脉、胫部支脉、足跗部支脉),胸部通过乳部距任脉4寸,至腹部距任脉2寸(上至缺盆,下至气街),共45穴。(2)肝 经:与督脉会于头顶,至内踝上8吋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有2条分支(目系支脉、肝部支脉),共14穴。(3)胆 经:是经脉中以头部最为复杂,有3条分支(耳部支脉、外眦部支脉、足背部支脉),共44穴。(4)膀胱经:是经脉中最长且腧穴最多的,有3条分支(巅顶部支脉、腰部支脉、后顶部支脉),共67穴。(5)肾 经:出入脏腑最多的经脉,共27穴,首穴涌泉(绝大多数的井穴在手足,唯肾经井穴在足心)。 脏病取原穴,腑病取合穴,脏腑病俞募相配,表里病取络穴,急病取郄穴或

17、井穴。 阴经:阴井木,阳井金(井穴为肝病,荥穴为心病,输穴为脾病,经穴为肺病,合穴为肾病)。 十四经脉首末穴 任 脉:首穴会阴,末穴承浆。督 脉:首穴长强,末穴龈交。手太阴 肺经:首穴中府,末穴少商。手阳明大肠经:首穴商阳,末穴迎香。足太阴 脾经:首穴隐白,末穴大包。足阳明 胃经:首穴承泣,末穴厉兑。手少阴 心经:首穴极泉,末穴少冲。手太阳小肠经:首穴少泽,末穴听宫。足少阴 肾经:首穴涌泉,末穴俞府。足太阳膀胱经:首穴睛明,末穴至阴。手厥阴心包经:首穴天池,末穴中冲。手少阳三焦经:首穴关冲,末穴丝竹空。足厥阴 肝经:首穴大敦,末穴期门。足少阳 胆经:首穴瞳子髎,末穴足窍阴 既是原穴又是八会穴:

18、 太渊,既是络穴又是八脉交会穴:内关- 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记载了用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 宋代王怀隐的太平圣惠方确立和完善了“五善七恶”学说,记载了用砒剂治疗痔核。 陈司成的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病专著。 近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以膏药疗法为主的外治专著。 辨脓操作方法有:按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蛇眼疔修除嵌甲;蛇头疔成脓侧切;蛇肚疔侧切,切口不可过上下关节;托盘疔、足底疔应按手足掌横纹切开,红丝疔用砭镰法,寸寸点断红丝,锁喉痈则循经切排- 中医内科学课程考试常考知识点 第一篇肺系病证 感冒的基本

19、病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肺气失宣 咳嗽病位: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 哮证和喘证的鉴别要点:喉中哮鸣 哮病的病位:主要在肺,关系到脾肾肝心,病机:痰阻气道,肺失宣降;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伏痰);治疗原则: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朱丹溪)即发时治标,平时治本 喘证病位:在肺和肾涉及肝脾;辨证要点:首辨虚实,实喘在肺,虚喘责之肺肾 肺痈的基本病机:邪热蕴肺,热雍血瘀成痈,血败肉腐为脓 肺痨的临床特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身体消瘦;病理性质:阴虚并可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补虚培元、抗痨杀虫 十药神书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肺胀病位: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于心;痰

20、浊水饮血瘀 第二篇心系病证 心悸的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病机:虚为气血阴阳亏耗、心失所养,实为痰饮气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胸痹的病位:在心,涉及肝脾肾三脏,基本病机:心脉痹阻(阳微阴弦);本虚标实 不寐的基本病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补虚泻实,调整阴阳,安神定志 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足,神机失用; 第三篇脾胃系病证 胃痛的病位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理气和胃止痛 呕吐病机: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和胃降逆止呕 口壹膈的病理性质: 呃逆的基本病机: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泄泻病位: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其病理因素

21、离不开湿,治疗原则:健脾化湿 痢疾的临床特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基本病机: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刘和间提出: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第四篇肝胆系病证 胁痛的基本病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有虚有实,实多虚少,治疗原则:疏肝和络止痛 黄疸的病位:脾胃肝胆,基本病机: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阳黄-湿热;阴黄-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 积聚的病位:肝脾,基本病机:气机阻滞,瘀血内结,治疗原则: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 鼓胀的病位: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头痛引经药的应用

22、:太阳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吴茱萸、藁本 眩晕病理性质: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 素问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

23、于热。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 瘿病的病位:在肝脾,与心有关;气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 瘿病的病理演变:初期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第五篇肾系病证 水肿病位:在肺脾肾,关键在肾,基本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水肿辨证首辨阴阳,治疗原则: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治水三法) 内经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淋证的基本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治疗原则:实则清利虚则

24、补益 淋证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 癃闭基本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素问痿论指出痿证的主要病机是“肺热叶焦”,将痿证分为皮、脉、筋、骨、肉五痿。在治疗上,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的基本原则 遗精的治疗原则:实则清泄虚则补涩 第六篇气血津液病证 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越鞠丸) 血证的治疗原则:治火治气治血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 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痰饮的病位: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痰饮的基本病机: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治疗原则:温阳化饮(“用温药和之”) 消渴的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基本病机:阴虚燥热 消渴的本证(三多一少)与并发症(肺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偏瘫、水肿)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辨阴阳虚实,虚证:自汗气虚不固;盗汗阴虚内热,实证: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 厥证的病位基本病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 虚劳辨证要点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肥胖的基本病机:阳气虚衰、痰湿偏盛,治疗原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