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3 ,大小:77.86KB ,
资源ID:2159316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59316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学辅导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教学辅导Word下载.docx

1、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这里特别要注重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1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 这里,实际上就是要用最简单的表述方式,回答什么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一是要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二是要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可以通俗地说成“人和社会”,教材概括为“人的社会存在”。为什么作这样的概括呢?因为人文社会科学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总称。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人文学”,侧重研究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历史上的“人文

2、学”往往用人的精神意识而不是用社会存在去解释人的本质,其结果往往缺乏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个人都是“社会存在物”。要客观地科学地认识人的本质,认识人的自然、社会、精神等多重属性,就必须完整地把握人的社会关系,必须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其成果(也就是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反过来考察人本身。至于社会科学,自然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生活共同体;社会现象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就是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正因为这样,教材指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同是人类的自我认识;人文社

3、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社会存在。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目的是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能被人认识吗?人类社会发展有没有规律,这种运动规律能被人掌握吗?这些问题,古已有之,现在仍然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教材对这些问题作出了肯定的回答,并且进行了初步的说明和论证。应当看到,人文社会现象比自然现象要复杂得多,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可能远远比不上对于人以外的宇宙万物的了解。当今世界出现的一些邪教,正是利用人类的自我认识尚有不少盲区,搞秘密结社、教主崇拜、精神控制,宣扬“世界末日”,从事反科学、反文明、反社会、反人类的邪恶活动,危害甚大。面对诸如此类的挑战,人类在进一步探求自然界奥秘

4、的同时,也在加倍努力探究自身的奥秘、社会的奥秘。科学总是同认识本质、发现规律联系在一起的。日益深入地认识、理解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从而实现人类对自身发展和社会运动方向的自觉调控,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核心目标。事实上,从古至今,一部人文社会科学孕育、形成、发展的历史,正是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逐步被人类自身发现和揭示的历史。2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 教材第一章有个重要的观点:各门人文社会学科研究的最终目标都是人,只是研究人的角度、领域和层次不同。由此出发,参照各方面的意见,教材把近20门学科列为主干学科。其中,哲学探索人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以及人的本质,历史学研究“过去时间中的

5、人”,文艺学关注人类文学艺术创作的规律,宗教学家思考人类一种重要而特殊的信仰,语言学探究人类语言的奥秘,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人类学家考察人类的生理特征和文化特征,社会学家讨论人类的群居生活状态,经济学解释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政治学阐述人类社会的权力关系,法学研究人类社会强制性规范,教育学研究人的培养和发展的规律,管理学研究人的管理也就是社会关系的调控,传播学研究媒介与人、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的规律,等等。除了哲学的研究对象涉及整个客观世界之外,其他多数主干学科分别从不同角度研究人与社会的某个特定领域,这些角度和领域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是相互交叉重叠,所以,各

6、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互渗互补,构成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开放型的主框架。 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由众多学科组成的庞大的学科群。为了叙述和掌握的方便,教材借鉴传统的学科结构层次分类法,把上述主干学科即“门类学科”划为十级学科,把分别从属于各主干学科的“专业学科”划为二级学科,把分别从属于各专业学科的“分支学科”划为三级学科。正如教材指出的那样,单一的分类视角不可能对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这样一个极为复杂的知识大系统的结构体系作出完善的概括,何况人文社会科学正处在迅速发展的时期,学习者应该留意其他的分类结构模式。3关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与联系 两大部类科学的区别与联系,来自它们各自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

7、、研究方法的区别与联系。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但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而且通常还要对研究对象作出直接或间接的价值判断,也就是通常还要回答“合理不合理”、“应该怎么样”。正因为如此,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就通常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这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个性特征,也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主要区分点。但是人文社会科学是科学,具有科学的一般特征,这便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主要共通点。学习者全面掌握了我们上面在“知识结构”部分所概括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也就掌握了两

8、大科学部类的区别与联系。这里需要强调指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并不存在无法跨越的鸿沟,相反,由于人类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产物,自然界也越来越多地被打上了人的印记,两大科学部类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出现了交叉融合的趋势。人文社会科学中的若干主干学科,如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管理学等,都具有兼跨两大科学部类的特点,心理学等还被认为主要是从属于自然科学部类的学科。这是当代科学文化综合化潮流的具体表现。 第一章的难点和重点都是第一节“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基本含义”可讲的内容很多,教材从三个视点进行扼要阐释。首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实际上给出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简要

9、定义。这个层次中比较难懂的部分,一是历代思想家对于人的本质的解释,二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学科交叉等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内在联系,三是从科学发展的历史和趋势看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内在统一性。其次,“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难点在于涉及一大批学科名称,又涉及科学分类的观点和方法。这些地方不少问题要留待后面逐步解决,学习者也不需要进入细节,只须了解轮廓、领会精神即可。所谓了解轮廓,主要了解做重要的主干学科有哪些,学科结构的层次分成哪三级;所谓领会精神,主要领会学术界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主干学科和结构体系还有其他许多看法,教材所提供的观点只是比较简明

10、的一种。再次,“人文社会科学的孕育生成和拓展”。学习者的目标应该是初步形成四个观念:一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人类对于自身的科学认识是没有止境的;二是迄今为止人文社会科学的演进轨迹大体可以分作三个阶段,其学科体系正式形成的时间大约在18 世纪末到19世纪,各主干学科还相当“年轻”,发展的余地还很大;三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革;四是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社会的历史文化环境之中,近代人文社会科学在中国的形成和发展严重受阻。第二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第二章的重点为: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功能、思想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

11、、经济建设功能、社会管理功能。特别要注重理解认识功能,文化、政治、经济建设功能,社会管理功能。1关于认识功能 理解人文社会科学的认识功能,要重温第一章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含义、特征、发展规律的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功能就是在于提高人们对于人和社会的科学认识水准。2关于文化、政治、经济建设功能(1)经济、政治、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三大基本领域。教材先谈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和文化建设功能,特别是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教育功能,充分考虑了人文社会科学的特征和优势。可以说,人文社会科学首先正是通过它的思想建设功能对社会经济、政治领域发挥积极影响的;人文社会科学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柱。从这样一个视

12、点去理解思想文化建设功能,更能抓住问题的关键。(2)教材讨论人文社会科学的政治建设功能,同它的思想文化建设功能有一个交叉部位,那就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对社会政治思想意识观念的积极影响;讨论经济建设功能,同它的思想文化建设功能也有一个重要的结合部,那就是人文社会科学有助于提高国民精神文化素质。很明显,人的发展是社会经济、政治、化发展的中心课题。(3)教材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化、政治、经济建设功能,其层次结构有如下共同点:先是对文化、政治、经济等概念进行说明,然后逐层介绍人文社会科学相应功能的具体表现,最后说到人文社会科学某些具体学科同相关领域的直接或和间接关系。学习者掌握了这样的脉络,很容易抓住每

13、一小节的要点。3关于社会管理功能社会管理功能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社会决策功能、咨询功能,都具有综合性,是人文社会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综合发挥其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功能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标志。第二章的难点主要在两处。一处是第一节“人文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定位”的第二段“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实现的特殊条件”。这一段教材是从当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的角度进行阐述的;学习者可以按照指导书的概括,从正面进行理解。另一处是第二节分别阐述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八个段落,每一段落都有不少篇幅用于基本概念的界定,如“认识功能”、“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管理”、“社会决策”、“咨询”等;学习者

14、宜抓住要点,领会基本精神,不必死记硬背,也不必过多旁及不同观点。第三章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的重点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教材介绍的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如上所述,各为三种。指导书对于每一种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的要点,都作了必要的提炼和梳理;如果就知识论知识,那么掌握这些要点也就够了。但是为了达到对这些要点的理解,尚须进一步弄清楚三种一般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1三种“一般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首先,教材阐述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指的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有而又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方式。每一种“一般方法”,都由处于两极的认识方式综合而

15、成。第一种“一般方法”的一极是“理性批判”,这种积极的理性的批判,是一种具有明确创造意识的深层次的理性认识方式;另一极是“情感激发”,这种科学工作感情的激发,既是创造性研究活动的重要动力,又有使研究主体以体验的方式感受和理解外部信息的重要功能,同样可以看作是一种认识方式。第二种“一般方法”的一极是“定性研究”,这是一种要求直接穿透人文社会现象整体把握对象本质的认识方式;另一极“定量研究”,则要求运用数学思维去测算、描述对象的“量”,是一种高度理性的、追求“精确”的认识方式。第三种“一般方法”的一极“直觉领悟”又是一种强调感受、经验的认识方式,另一极“技术分析”则又是一种强调理性的认识方式。这样

16、,我们可以发现,三种“一般方法”有个共同点:它们的两极中的一极同讲求实证的自然科学认识方式一致,另一极同讲求感受、体验、领悟的人文艺术认识方式相通。教材认为,把处于两极的自然科学认识方式和人文艺术认识方式相沟通、相融合,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共同特征。其次,三种“一般方法”的形成说到底都取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我们说过,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但要像自然科学那样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而且通常还要对研究对象作出直接和间接的价值判断,回答“合理不合理”、“应该怎么样”。这就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不但要运用理性批判、定量研究、技术分析这一类认识方式,而且要运用

17、情感激发,定性研究、直觉领悟这一类认识方式,更要把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技术分析与直觉领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在研究成果中体现事实与价值、数量与质量、真理性与合理性的辩证统一。三种“一般方法”在这个根本点上是一脉相通的。归纳起来,三种“一般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为:它们都适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需要,把对应于两极的自然科学认识方式和人文艺术认识方式相沟通、相融合。2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教材把四种具体研究方法即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方法,主要归属于技术分析的范畴,原因在于:这四种具体方法,总的来说,较多地体现了具有实证性、规范性的理性认识

18、方式。但是仔细推敲一下便可看出,这些具体方法与一般方法的内在联系,不仅在于具体方法可操作性强,是一般方法在操作层面上的表现,更在于各种具体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一般方法的“适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需要,是对应于两极的自然科学认识方式和人文艺术认识方式相沟通、相融合”的根本特征。先看调查研究。教材所说的调查研究主要特指统计调查方法。这种方法有一个明确的宗旨,就是从定量研究入手,达到给研究对象定性的目标。所以称统计调查方法是定性和定量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我们可以从教材举出的案例中看到,无论是问卷设计方法还是抽样方法,其研究成果是否科学,都同研究者主观条件密切相关。譬如问卷设计方法,它

19、的格式、内容、提问顺序,都有赖于研究者从实际出发进行“设计”,唯科学主义的态度解决不了问题。 再看实验研究。这是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无论是实验室实验、模拟实验,还是现场实验,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教材对此作了专门探讨,反映出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验研究很难达到自然内科学实验研究那样的功能,其原因在于实验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动物。第三,实地研究。实地研究中的观察、访谈等具体方法并非纯技术方法,更不可能“天然”地产生“纯客观”的结论,而是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方法的根本特征。还有文献研究。无论是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还是历史比较研究,都十

20、分突出地存在一个认识主体如何理解、如何解释的要害问题;也就是说,这种具体的可操作的文献情报方法,运用起来必须对各种科学的认识方式进行辩证综合,必须接受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的指导。在这方面,大大小小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十分丰富。总之,教材所阐述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从认识方式的角度看,在实质上同“一般方法”是相通的。 第三章的难点主要在导言部分和第一节,特别是导言和第一节中的“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导言(以及第一节开头的综述部分)是从方法论的意义上概括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和价值。所谓方法论,可以说是关于方法的理解体系,属于哲学范畴。为了便于学习者理解

21、和初步掌握这部分的基本精神,指导书在“重点辅导”中,对教材的相关内容作了简化处理,学习者可以据此解读。这个部分涉及的术语较多,最重要的已纳入指导书,其余的一般不必深究。“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不少内容习者会感到陌生;指导书也对教材的相关内容作了必要的提炼和归纳。要点之外的理论概括和例证阐述只要求作一般性了解。为了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指导书对三种一般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了补充性的解说,仅供学习者参考。教材和指导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采用不同的称呼,如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主体

22、、认识主体等。同样,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称呼也因语境的不同而有所转换。第四章 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综述第四章的重点为: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脉络;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特别要注重了解20世纪下半叶全球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概况,理解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1关于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脉络(一)要了解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教材从纵向疏理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主线的角度第一,教材第一章把14世纪以前人类文化发展的漫长历史时期划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孕育阶段,把14世纪到19世纪划为人文社会科学生成发

23、展阶段,认为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蓬勃发展,进入了拓展反思阶段。第二,可以从纵向选择不同的角度分析和概括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脉络。第四章采取的主要视角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形态,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整体发展水平。所谓“发展形态”,包括分化性发展、综合性发展、系统分化和系统综合相协同的发展等。20世纪上半叶以分化性发展为主导倾向,20世纪下半叶逐步以综合性发展为主导倾向,20世纪末围绕回顾与前瞻加快系统化发展步伐:这三个“阶段性特征”的概括,着眼点都是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发展形态,兼及整体发展水平。须强调的是,分化和综合同属一个完整统一的运动过程,不能把这两种相互对应互相互依存的发展形态,绝对

24、化地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这个观点,第四章反复重申,第八章还将进一步阐述。第三,20世纪全球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阶段性,与时代主题的三次转换直接相关,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阶段性,则与中国社会革命的进程直接相关。了解20世纪世界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脉络,须同第一节“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的学习联系起来。(二)要充分认识20世纪上半叶人文社会科学分化发展的历史价值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所造成的人文社会科学体系性分化的重大革命意义第一,充分肯定分化发展的历史价值。教材第一章指出:人类科学发展,一般沿着较低水平的综合向较为精细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较高水平的综合螺旋式路线前进。第四章

25、又强调,从历史的眼光看,有分化才有综合。20世纪上半叶人文社会科学的分化发展,包括意识形态背景的分化,基本思想方法的分化,学科流派的分化,标志着人文社会科学的重大历史进步。第二,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分化发展(以及综合发展)的重大影响。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是对19世纪中后期之前世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次跨学科的大综合;如资本论,就把经济学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法学等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正如第一章所说的那样,从根本上把对人和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从20世纪起,马克思主义广为传播,从意识形态背景到基本思想方法领域,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

26、上造成了一次具有重大革命意义的体系性分化。1995年9月在法国巴黎召开了“马克思主义100年回顾与探索”为主题的大型国际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上千人,其中学者近500人;会议宣告“马克思没有死”,对于当代全球问题的研究,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最有生命力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一直处在发展过程之中。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当然,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内涵,不能替代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和发展。第三,在讨论基本思想方法的

27、分化这一问题时,不可忽视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科学主义方法和人文主义方法的分化和交锋的积极意义。关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里只作粗略了解,后面将进一步接触这方面的知识。第四,学科流派的分化,教材作了比较具体的阐述,须掌握其要点。(三)要着重了解20世纪下半叶人文社会科学逐步以综合发展为主导倾向的主要标志和历史价值对于逐步以综合发展为主导倾向,教材的表述方式是“逐步走向整体联动”。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的创始人、美国数学家维纳说过,从18世纪起,科学日益成为专门家在愈来愈狭窄的领域内进行着的事业。这句话说明了分化发展的局限性。20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界自觉追求

28、的目标。第一,第四章从五个方面概括20世纪下半叶人文社会科学逐步以综合发展为主导倾向。这五个标志是:哲学领域的对话和交流日趋活跃;系统科学的兴起产生连锁效应;综合学科成批涌现;世界性话题的研究推进以“人学”为中心的“整体联动”;研究骨干的通才化和研究人员的群体化。前三个标志与20世纪上半叶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形态的三种主要表现,存在明显的对应、比较关系;第四个标志同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中“日益尖锐化的当代全球问题”直接相关;第五个标志说的是人文社会科学展所带来的研究主体的智能结构和组合形式的深刻变化。对这五个标志,第四章作了比较具体的解说。在全面了解五个标点的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

29、础上,学习者可选择自己有部分,着重学习思考。第二,充分认识综合发展的历史价值。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人与社会,是一个多层次、多序列、多结构、多变动的复杂整体。人文社会科学的分化发展,有利于比较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某个专门领域的现象,但是如果停留于此,将难以揭示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随着社会历史文化条件变化,“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等呼声日益强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体的观念、知识能力结构、组织形式都发生了重要的变革,早已启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化进程终于在20世纪下半叶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跟上了

30、时代前进的脚步,出现了文文沟通、文理沟通,共同创造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的现实可能性。这不仅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而且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里程碑。第三,充分肯定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取得的重大成就。第四章第三节“20世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概貌”的重点,在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文社会科学在若干重要领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成就。要重点了解1978年以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独特道路和重大进展,理解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理论,“也是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精华的综合体现”这一观点。与此同时,还要深入领会邓小平1979年关于“我们已经承认自然科学比外国落后了,现在应该承认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就可比的方面说)比外国落后了”的重要论断。第四,密切关注世界和中国普遍推行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潮流;领会这场改革与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内在联系。(四)要了解20世纪末期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主题和发展态势第一,90年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总主题是反思与展望。第二,90年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步伐加快,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