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市应急委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市、区县两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体系,形成市、区县两级管理,分级负责、分类指挥、综合协调、逐级提升的突发环境事件处置体系。针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不同类型,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和各专业队伍的优势,提高快速反应能力。(3)坚持资源整合,综合协作为主。加强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整合现有环境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和环境监测网络,充分利用在京专家资源,建立专兼结合的应急队伍,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和演练。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本预案所称的突发环境事件包括以下二类
2、:(1)辐射污染事件:指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物质因事故导致人员受到超剂量照射或造成环境污染的事件。核设施事故的应急工作,按照北京市核应急预案组织实施。 (2)因安全生产事故、自然灾害和林业生态破坏、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等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一是危险化学品在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和废弃处置过程中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二是自然灾害和林业生态破坏等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三是因企事业单位严重违反环保法律法规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其他突发环境事件。静稳、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等重污染天气环境事件的应急工作,按相关应急预案组织实施。1.4 事件分级 按照突发环境事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根据国
3、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和环境保护部突发环境事件分级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级)和一般(级)四个级别。1.4.1 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级)因环境污染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1)死亡30人以上,或危及5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中毒(重伤)100人以上; (2)因环境事件需疏散、转移群众5万人以上;(3)因环境污染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4)区域生态功能严重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遭到严重污染,或因环境污染使当地正常的经济、社会活动受到严重影响; (5)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饮用水源地取水中断; (6)因危
4、险化学品(含剧毒品)生产、贮存、运输中发生泄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7)类、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急性死亡。1.4.2 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级) 因环境污染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环境事件: (1)发生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2)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较大影响,疏散转移群众1万人以上、5万人以下;(3)区域生态功能部分丧失或濒危物种生存环境受到污染;(4)因环境污染造成重要河流、湖泊、水库污染,或区县饮用水源地取水中断;(5)类、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
5、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下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1.4.3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级) 因环境污染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1)发生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中毒(重伤)50人以下;(2)因环境污染使当地经济、社会活动受到影响;(3)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10人以下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1.4.4 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级)因环境污染造成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1)发生3人以下死亡;(2)因环境污染引起一般群体性影响的;(3)类、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
6、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2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2.1应急指挥机构及其职责由市环保局牵头,相关部门组成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后,必要时,在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框架基础上,组建突发环境事件临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临时应急指挥部”)。临时应急指挥部的职责为:指挥、组织、协调本市重大、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指导、检查区县开展较大、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2.2办事机构及其职责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作为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临时应急指挥部)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突发环境事件相关预防和
7、应急工作。3 预防与预警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负责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和预警工作。预防工作以风险源调查、风险评估、研究制定标准规范、应急能力建设为主;预警工作按照“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及突发环境事件等级、发展趋势、危害程度,及时发布预警或提出相应的预警建议,组织实施相应的预警行动。3.1 预防行动和措施3.1.1 加强调查,建立环境风险源档案各区县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对辖区内生产、销售、贮存、运输、使用危险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和危险废物处置单位等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定期进行检查、监控,并监督有关单位事故状态下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建立风险源档案并报市
8、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3.1.2 明确重点,监督整改到位各区县政府要加强对环境风险源单位的日常监管,组织、监督重点风险源单位的环境安全防范工作,限期整改事故隐患,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和培训。3.1.3 明确职责,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成员单位要履行相应工作职责,明确防范重点,制定本单位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严格的管理制度,组织实施应急演练,保证应急物资的储备,做到“责任落实、组织落实、方案落实、装备落实”。3.1.4 督促企业自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企业应当依据有关规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明确重点防范部位,建立完善事故状态下防治污染的设施;严格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9、健全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体制、机制,落实环境安全责任人制度,根据有关要求制定本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完善资金、物资储备、应急队伍的建设,开展应急演练。3.1.5 以科技和制度为支撑,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科研和应急响应系统建设;各级环保部门要加强监测仪器和个人防护用品等装备建设,建立健全各项日常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落实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所必需的个人防护和环境应急监测能力。3.1.6 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应急救援队伍结合本市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依托社会专业力量,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及时、有效的联动机制。3.2预警分级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即将造成的危害程度、发展情况和紧迫性等因素,突
10、发环境事件的预警由低到高分为四级,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红色加以表示。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蓝色预警:因外省市、本市发生突发事件或本市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日常监督检查、排查中发现环境安全隐患,预计本市将要发生一般突发环境事件时,发布蓝色预警。黄色预警:因外省市、本市发生突发事件或本市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日常监督检查、排查中发现环境安全隐患,预计本市将要发生较大突发环境事件时,发布黄色预警。橙色预警:因外省市、本市发生突发事件或本市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日常监督检查、排查中发现环境安全隐患,预计本市将要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或因在敏感时间、敏感地点发生突发环境事件,
11、极易造成严重后果时,发布橙色预警。红色预警:因外省市、本市发生突发事件或本市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日常监督检查、排查中发现环境安全隐患,预计本市将要发生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时,发布红色预警。3.3 预警发布3.3.1蓝色预警由区县政府组织对外发布,并上报市应急办备案,同时抄报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3.3.2黄色预警由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对外发布,并上报市应急办备案。3.3.3橙色预警由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提出预警建议,上报市应急办,经分管副市长批准后,由市应急办或授权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对外发布。3.3.4红色预警由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提出预警建议,上
12、报市应急办,经市应急委主要领导批准后,由市应急办或授权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对外发布。3.3.5预警级别的变更、取消与发布程序相同。3.4 预警响应3.4.1预警信息发布后,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区县政府根据事件具体情况和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后果,采取针对性措施。3.4.2 蓝色预警响应发布蓝色预警后,区县政府应立即组织召集辖区内有关部门、单位和相关专家进行会商,研究制定污染预防及隐患消除的具体方案,及时掌握事态发展,确保不造成环境污染。必要时,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成员单位赶赴现场,协助处置。3.4.3 黄色预警响应发布黄色预警后,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应立即组织
13、召集相关成员单位、区县政府和有关专家进行会商,研究制定具体应对方案,掌握事态发展。3.4.4 橙色预警响应发布橙色预警后,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应立即组织召集相关成员单位、区县政府和有关专家进行会商,研究制定具体应对方案,快速开展污染预防及隐患消除工作,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必要时,分管副秘书长、市应急办有关人员赶赴现场、参与会商和协调。3.4.5 红色预警响应发布红色预警后,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应立即组织召集相关成员单位、区县政府和有关专家进行会商,研究制定具体应对方案,迅速开展污染预防及隐患消除工作,高度关注事态发展。必要时,分管副市长赶赴现场,参与会商、指挥调度。4. 应急响应
14、4.1 应急处置程序按照事件级别启动相应的响应措施。事件涉及的单位和部门应立即派有关人员到指定地点集结,研究制定处置方案并组织实施。4.2 分级响应4.2.1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级)的应急响应一旦发生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启动临时应急指挥部,经市应急委主要领导批准后启动I级应急响应。临时应急指挥部总指挥赶赴现场,成立由相关成员单位组成的现场指挥部,负责组织制定现场应急处置方案,指导、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开展工作;临时应急指挥部副总指挥负责突发环境事件的具体指挥和处置工作。4.2.2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级)的应急响应一旦发生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启动临时应急指挥部,经临时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批准后启动级应
15、急响应。临时应急指挥部副总指挥赶赴现场,成立现场指挥部,负责组织落实市应急委和临时应急指挥部的决定,制定现场应急行动原则及具体方案,协调和调动相关成员单位开展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4.2.3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级)的应急响应由区县政府负责启动级应急响应,并负责具体处置工作。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及相关成员单位有关人员赶赴现场,组织救援。必要时,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或市应急办有关负责人到现场协调指挥。4.2.4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级)的应急响应由区县政府启动级应急响应,并负责具体处置工作。必要时,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参与处置。4.2.5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
16、时间的突发环境事件不受分级标准限制,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及区县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市应急委要求,积极组织做好应急响应与处置工作。4.2.6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伤亡、失踪、被困人员中,如包括港澳台人员或外国人,或者事件可能影响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门和台湾或有关国家、国际组织进行通报时,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应及时上报市应急办,启动相关应急预案。4.3 扩大应急当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已十分严重,超出本市自身控制能力,需要国家或其他省市提供援助和支持时,依据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由市应急委将情况立即上报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协调调动各方应急资源,共同参与突发环境事
17、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一旦国家启动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本市全力配合开展事件应对工作。4.4 应急终止4.4.1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急终止:(1)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发生条件已经消除,无继发可能。(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3)事件现场的各种应急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4)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免受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合理的水平。4.4.2一般和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由启动预案的区县政府宣布应急终止;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经临时应急指挥部总指挥批准后宣布应急终止;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经市应急委主要领导批准后宣布应急终止。必要时,应及时通过新闻单位
18、向社会发布应急终止消息。应急终止后,必要时应继续进行一定频次的环境监测。5 信息报告与发布5.1 信息受理市、区县政府及公安、环保等有关部门负责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受理、接报。5.2 调查核实市、区县环保局接到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调查核实,查明引发事件的污染源,确定污染的基本情况。区县环保局调查核实一般、较大突发环境事件,必要时,市环保局给予帮助。区县环保局应组织先期调查核实重大、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以及辐射污染事件,市环保局负责最终调查核实。5.3 信息报告时限要求5.3.1突发环境事件的责任单位及主管部门、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应立即向所在地区县政府及公安、环保等有
19、关部门报告。5.3.2发生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市环保局、相关部门和区县政府应当立即向市应急办报告,详细信息最迟不得晚于发现或得知突发环境事件后2小时上报,并及时续报事件处置进展情况。市环保局按照有关规定向环境保护部报告。5.3.3对于一些事件本身比较敏感或发生在敏感地区、敏感时间,或可能演化为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不受分级标准限制,相关单位和部门要立即向市应急办、市环保局报告。5.3.4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市环保局、各相关单位在向市应急办报告的同时,应及时通报属地区县政府和相关单位。各区县也应及时向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和有关单位通报。5.4 信息报告方式与内容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
20、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辐射事件的信息报告还须按照有关核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报告。5.5 信息发布与新闻报道5.5.1 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发布和新闻报道工作,应严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及本市有关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相关规定,在市委宣传部、市应急办的管理与协调下,由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5.5.2 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应及时向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报送相关事件信息,做好突发环境事件的新闻发布保障工作。6 后期处置6.1 总结与评估 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应在事件处置结束一周内,将事件处置工作情况的总结报告报市应急办。由相关部门
21、适时组织事故处置调查评估小组,开展事故原因分析、事故责任调查评估。6.2 善后恢复 在市应急委的统一领导下,区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损失核定和善后恢复工作。7保障措施7.1 技术保障(1)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家信息库,提供人才保障。(2)与相关单位建立技术协作网络,提供专业技术支撑。(3)市信息办、市通信管理局组织协调本市通信资源,保障应急处置工作通信畅通。 7.2 物资保障 (1)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区县政府和相关部委办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救灾物资生产、储存、调拨体系和方案。(2)各区县负责本地区物资保障应急方案的实施,落实应急货源渠道和供应网络。7.3 装备保障(1)市、区县环保局在积极
22、发挥现有检验、鉴定、监测力量的基础上,应根据职责要求和工作需要,加强危险化学品、放射性物质检验、鉴定和监测设备建设。(2)相关部门、单位也应配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并适时更新,以满足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的需要。7.4 资金保障 为保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的正常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有关条款,每年按照财政支出额的适当比例安排政府预备费,主要作为公共财政应急储备资金。8 宣传教育、培训与演练8.1 宣传教育市、区县环保局应加强环境应急宣传教育工作,普及基本常识,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和防护能力,鼓励公众及时报告突发环境事件。8.2 培训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及各成员单位应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和相关人
23、员进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培训,增加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知识,增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8.3 演练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各区县和相关部委办局应根据相关应急预案,组织专业性或综合性的应急演练,做好跨部门的协调配合及通信联络,确保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沟通和统一指挥。各区县有关部门组织本区域单位和群众开展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演练。9 附则9.1 名词术语(1)突发环境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对全市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威胁和损害,有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2)环境应急:针对可能或已经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需要立即采取某些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以避
24、免事件发生或减轻事件后果的状态。(3)应急监测:环境应急情况下,为发现和查明环境污染情况和污染范围而进行的环境监测。包括定点监测和动态监测。(4)射线装置:x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以及含放射源的装置。(5)放射源的分类: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类放射源:为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类放射源:
25、为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6)本预案有关数量的表述中,“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9.2 奖励与责任追究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对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在事件应对工作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违法违纪行为的,会同有关部门,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9.3 预案管理9.3.1 预案的制定和解释本预案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本预案相关的子预案,由市环境应急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和解释。9.3.2 预案审核本预案由市应急办组织审核。9.3.3 预案修订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机构调整或应急资源发生变化,以及应急处置过程中和各类应急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适时对本预案进行修订。子预案的修订由市环保局负责。9.3.4 预案实施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