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117.43KB ,
资源ID:2153556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53556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912课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精品教案 单元合集912课Word文档格式.docx

1、n) 诣(y3播放【影视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及相关工具书翻译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小组长负责明确整理重点字词的解释。【学生交流明确】(1)重点词语解释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平旷:平坦宽广。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孩子。怡然自乐:高高兴兴,自得其乐。要(yo):通“邀”,邀请。妻子:妻子和儿女。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诣(y):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规:计划。寻:

2、随即,不久。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寻的意思。津,渡口。(2)通假字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3)古今异义芳草鲜美: 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4)重点句式判断句示例: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点拨:“也”,这句是判断句式的基本形式。省略句【示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本句应为“桃源之人”见渔人,省略了主语“桃源之人”。【示例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本句应为“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省略了对话的过程。4学生再读课文,理清文

3、章的层次结构。【明确】文章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展开对桃花源的描写的,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部分(第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第二部分(23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第三部分(45段)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三、总结拓展成语“世外桃源”众所周知,因为它描写的是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陶渊明生逢乱世,怀才不遇,只能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憧憬诉诸于笔端,通过自己大胆的想象搭建心灵的乐园。同学们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进桃花源,看一看桃源美景,并把它们写下来吗?要求:想象合理,构思巧妙,不与渔

4、人所见雷同。四、作业设计仿写训练:“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以上两段自然景物和环境的描写,言简意赅,形象栩栩如生,让人如临其境。仿照上文写一段描写自然景物的文字,字数200字左右。五、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发现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离开(再寻)桃花源 第二课时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做到了粗通文意并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探究作者的社会理想。二、局部探究(一)句式特点本文的一大句式

5、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省略句,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省略句,并加以赏析。【示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赏析:这句话是一个典型的省略句。在不妨碍理解的前提下,省略掉具体的指称,可以使行文简洁、流畅。这种省略不仅文言文中常见,在现代书面语和口语中也常见,只是在文言文中出现得更为频繁罢了。这就是钟嵘所谓的“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参考预设】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语言做到简洁生动而又含蕴丰富,是与剪裁的功夫分不开的。从这句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在剪裁方面所下的功夫。村人问“今是何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

6、”作者不正面地详细叙述这一对话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出陶渊明的语言风格。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语言做到简洁生动而又含蕴丰富,又是与恰当运用指代词语,避免重复前文内容分不开的。“如此”,是指代语,指上文所说。渔人见太守的目的是告诉他武陵郡中有此“绝境”,希望他派人去探个究竟,因此他一定会谈到自己发现桃源村的经过、村中的生活情状,还会谈到他归途中做标记的事。(二)疑难探究1桃花源真的存在吗?【明确】仔细分析课文内容,联系历史背景来讨论这个问题。桃花源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作者的心中,是作者所憧憬的理想社会的曲折反映。

7、可参考【微教案】心中的桃花源2写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是否为“蛇足”?【明确】“画蛇添足”本是指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得不偿失。南阳刘子骥寻桃花源未果看似与主题无关,但分析文中对南阳刘子骥的评价,说他是“高尚士也”,可以看出他是与陶渊明有共同志趣的人。在文章结尾提及他,作者显然是别有用意。这不是“蛇足”,一方面它再次点明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同时暗示了这不是自己一个人的追求,另一方面实际上说明了这样的理想社会并不存在,同时委婉地表达了那种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可参考【微教案】末尾段的作用3如何评价陶渊明“桃花源式”的理想?【明确】评价一个人的思想,应该采用辩证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入手来进行。当然,没

8、有必要要求古贤超越历史的局限。在当时兵荒马乱,社会污浊,官场黑暗的社会环境中,陶渊明的这一“桃花源”式的理想,不仅表达了他自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广大人民反对战争,反对剥削的愿望,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陶渊明归隐山林,消极避世在今天看来也并不可取,反映了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可参考【微教案】作者的社会理想4播放【课文解读】,系统了解课文内容。(三)写作特色1层层设疑的写法桃花源记不是写作者本人“游仙”,但渔人的桃花源之行颇与“游仙”相类。为了把桃花源写成一个似有若无的仙境,作者采用了层层设疑的写法。因此,开头虽然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但并未确切指出年

9、代和地名;主人公也只说他是个渔人,不著姓名,这些都无从查考。接着写桃林奇景,似为人间所有又似为人间所无,又不说出它的确切地点,因为渔人已“忘路之远近”。写桃林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可入,正是“洞天福地”的景象。待到渔人进入桃源后,眼前出现的又是一幅活生生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可是,后来渔人出而复寻,本已做好的标记却又全部消失,桃源似乎又成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世界,无迹可寻。最后再虚写一笔,说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给好奇的读者带来微茫的希望,但刘子骥又“未果”而“病终”。这样一来,桃源这个虚实难定的境界就真的成为“千古之谜”了。这种层层设疑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

10、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2叙述详略的安排本文在剪裁方面,与木兰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文中详写了渔人在桃花源里的见闻,目的是介绍美好的世外桃源。略写的地方是,渔人进村前和出村后的情形。这样安排其原因即在于要寄托理想化的社会理想,只能通过多介绍桃花源里的情形。因此要具体详细地描述,而其余的只能是起辅助作用,只需简单介绍。3简洁生动、朴素自然的语言作者用一种纯然的“田家语”来描写景色和人物。“田家语”在审美上的特色就是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平易近人,有时,又显得十分简洁生动。桃花源记这篇散文在语言上就有这样一种特点。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都显得十分自然简洁和生动。另外,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至今还有其生命力。“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这些词语都几乎成了人们熟悉的成语。其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用来表现桃源人与世外隔绝之久,而又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情形,非常贴切,又非常生动具体。四、总结拓展这节课,我们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这样那样的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的。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多少年过去了,与东晋时代相比,如今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毛泽

12、东同志有这样的诗句:“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神州大地,山川锦绣,人民富足,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图片资源:湖南桃花源实景,桃花源景区】【影音资源:】武陵源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美丽的九寨沟五、作业设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可参考【背诵指导】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3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消极逃避,你是如何认识的?辩题:桃花源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正方)桃花源陶渊明的消极逃避(反方)请同学根据辩题,写一份200字左右的辩论词。要求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六、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 山重水复疑无路 (喜) 寄 托 社桃花源记 进入桃花源 柳暗

13、花明又一村 (惊) 会 理 想再寻桃花源 未果,成迷 (迷)桃花源记【教学目标】 1、运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进行学习,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3、体会作者通过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寄托着作者自己理想的写作意图,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教学重点】: 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的美。【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桃花源”的理想社会的描述,认识作者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品味、领悟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出示资料):陶渊明(

14、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四十一岁辞官回家后,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师:陶渊明生活的东晋时期,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桃花源记。我们现在有个成语叫“世外桃源”,就出自这篇文章,那么作者描绘的桃花源是个怎样的地方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二、读课文。1、 读准字音:(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生听读并画读错的

15、字。(2)生点评,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 ,老师明确正确读音。2、读出长句节奏和文言语感:(1)播放课文朗读语音,学生听读,感受并画出长句节奏。(2)请学生画出下列句子节奏。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3)齐读课文,读出文言语感。3、读懂课文 (1)讨论:预习中遇到的疑难字词,小组讨论。(2)把全班分成两大组,相互提问。(内容是词、句、文意理解。提问方点评) (3)老师出示重点词语,检查学生学习情况。4、复述课文。 (1)师:本文表达方式:记叙,本文记叙的六要素分别是什么? (2)文章围绕桃花源,如何安排故事情

16、节的?师明确(板书):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寻找桃花源 (3)请学生安记叙六要素和故事情节,复述课文。三、加深理解。 1.理解、分析。 (1)下列对文章理解正确的是( ),并简要说明理由。A.渔人是无意之中发现桃源的,渔人进入桃源后,发现桃源人生活得并不快乐。B.桃源人对外面发生的事情很清楚,无论秦、汉,还是魏晋,更别说其他的事情了。C.桃源人都很热情好客,渔人进入桃源后,受到了桃源人热情的款待,并对外面发生过的事情一无所知。D.桃源环境优美,百姓和睦、生活快乐,对外面来的人都不欢迎。2.在理解课文基础上,用原文句子回答下列问题。(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2)

17、渔人如何进入桃花源的?(3)渔人进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4)桃源人是怎样对待外面进来的渔人的?(5)桃源人是怎样来到桃源的?为什么来这里?(6)渔人离开桃源后,又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四、小结 五、作业 1.归纳整理本课重点文言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体会、感受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 (1)探讨一:请你用一个词语概括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 假如让你用一个词语概括桃花源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会用哪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环境优美,百姓和乐,热情好客、地方神奇) 格式:我认为桃花源,我从可以看出.” ( 预设):“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

18、纷”(风景美)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美、生活平静美)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百姓和乐) “往来种作”(和平劳动之美)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文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2)探讨二:结合陶渊明的时代背景说说,陶渊明所描写的桃源和他生活的环境有什么不同?(3)小结: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没有战争纷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作,百姓安居乐业的一个理想的、人人向往的地方。二、探究主题 桃花源如此美好,怪不得引得人们无限遐想,那它究竟存不存在呢?1、存不存在?请说出理

19、由(开头和最后两段) 预设:存在:在那时,人烟稀少,没有被发现的地方不是没有。不存在:“忽逢桃花林”“不足为外人道也” “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未果”“后虽无问津者” 2、师:同学们,如果细心阅读全文,就会感到作者处处在暗示这个桃源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社会里根本找不到,它再美丽,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作者心中的理想国而已。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陶渊明写桃花源的用意何在?生:阐述自己观点 师小结: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如此美好的地方,在当时,应该说根本不存在的。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正是因为这样的理想社会不存在,作者才通

20、过这篇文章来寄托了自己对那种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这也正是文章所表达的主题。三.拓展 1.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说说陶渊明所描绘的桃源人的生活和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相同之处?2、用你们的笔写写你理想中的“桃花源”是什么样的?3.写完后同学们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好的当着全班同学读一读。四、课堂小结:五、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课后练习题。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5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6认识作者通过描

21、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2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2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课时划分:二课时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

22、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二、作者简介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有陶渊明集传世,主要散文有归去来兮辞(并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

23、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三、检查预习 晋太元中(jn) 缘溪行(yun) 便舍船(sh) 豁然开朗(hu) 屋舍俨然(sh)(yn) 阡陌(qin m) 黄发垂髫(tio) 便要还家(yo ) 遂与外人间隔(su)(jin) 及郡(jn)下,诣(y)太守 刘子骥(j四、初读课文,感知内容。1范读课文,清楚、流畅。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24、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节奏。3.成语:世外桃源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鸡犬相闻怡然自乐 黄发垂髫 无人问津 不足为外人道4.通假字:要:5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味道)新鲜 今义:指运输事业 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专指男子的配偶 今义:连词,不管 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不足 古义:不值得没有出路的境地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6一词多义 舍:舍弃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详细地 志:作标记 遂:终于 寻:寻找

25、所作的标记 于是,就 随即,不久7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缘、扶:沿着四、学生自读课文。五、小组合作,课文翻译。六、熟读课文,理清思路。(一)本文的写作线索是什么(渔人行踪。(二)概括各段内容。第一节(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故事的开端)1. 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第二节(2):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发展)1渔人入

26、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 何以见得? (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第三节(3):交代桃花源中人的由来及他们的纯真热情。(经过)1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什么? “大惊”写出对陌生人到来的惊异。显示出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这与下文“自云.无论魏晋”相呼应。“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2文中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民风纯朴,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3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4探讨:渔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