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106.59KB ,
资源ID:2151869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51869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BZ振荡反应实验报告Word格式.docx

1、化学震荡:反映系统中某些物理量(如组分浓度)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B-Z反应机理:在硫酸介质中以金属铈离子做催化剂的条件下,丙二酸被溴酸氧化FKN机理(共十步)系统中Br-、HBrO2,Ce4+/Ce3+都随时间做周期性的变化。测量及数据:我们用溴离子选择电极和铂丝电极分别测定Br-和Ce4+/Ce3+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处理数据得到诱导期时间及震荡周期。由1/t诱,1/t振分别衡量诱导期和振荡周期反应速率的快慢,综合不同温度下的t诱和t振,估算表观活化能E诱,E振。2 实验操作2.1 实验药品、仪器型号及测试装置示意图2.1.1 实验仪器计算机及接口一套;HS-4 型精密恒温浴槽;电磁搅拌器;反应

2、器1 个;铂电极1 个;饱和甘汞电极1 个;滴瓶3 个;量筒3 个;2ml 移液管1 支;洗瓶1 个;镊子1 把;2.1.2 实验药品0.02 mol/L 硝酸铈铵;0.5 mol/L 丙二酸;0.2 mol/L 溴酸钾; 0.8 mol/L 硫酸。2.2 实验条件(实验温度、湿度、压力等)实验室温度16.3,大气压102.19kPa2.3 实验操作步骤及方法要点1.检查仪器药品。2.按装置图(如图1 所示)接好线路。图1 . BZ振荡反应实验装置图3.接通相应设备电源,准备数据采集。4.调节恒温槽温度为20。分别取7ml丙二酸、15ml溴酸钾、18ml硫酸溶液于干净的反应器中,开动搅拌。打开

3、数据记录设备,开始数据采集,待基线走稳后,用移液管加入2ml硝酸铈铵溶液。5.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观察反应曲线,出现振荡后,待振荡周期完整重复810次后,停止数据记录,保存数据文件后记录恒温槽温度,从数据文件中读出相应的诱导期t诱和振荡周期t振。6.升高温度4,重复步骤4和5,重复次数5次。2.4 注意事项:1. 各个组分的混合顺序对体系的振荡行为有影响。应在丙二酸、溴酸钾、硫酸混合均匀后,且当记录仪的基线走稳后,再加入硝酸铈铵溶液。 2. 反应温度可明显地改变诱导期和振荡周期,故应严格控制温度恒定。3. 实验中溴酸钾试剂纯度要求高。4. 配制硝酸铈铵溶液时候,一定要在硫酸介质中配制,防止发生

4、水解呈浑浊。5. 所使用的反应容器一定要冲洗干净,转子位置及速度都必须加以控制。3 结果与讨论3.1 原始实验数据 3.1.1 第一组:T=20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在Origin中作图结果如下:图3 25摄氏度时电位-时间曲线 3.1.3 第三组:T=30 根据实验测得的数据在Origin中拟合作图得到结果如下:图4 30摄氏度时电位-时间曲线 3.1.4 第四组:T=35图5 35摄氏度时电位-时间曲线 3.1.5 实验现象: 刚刚加入硝酸铈铵时,溶液显黄色,随后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在振荡过程中,当电位在最高点时黄色最深,然后逐渐变浅,在最低点时几乎无色。 3.1.6 文献值查阅表观活化能文献

5、值得:E诱 =35.45 kJ/mol,E振 =63.79 kJ/mol 3.1.7 其他实验条件 实验时实验室温度21.5度。3.2计算的数据、结果 3.2.1 求t诱和t振 根据自己记录的诱导期起点时间,再根据BZ振荡曲线中取得的诱导期终点,计算得出诱导期t诱,然后将8次振荡周期最高点作为周期点,取平均作为振荡周期t振。得到诱导时间和振荡时间如下:温度()20253035t诱(s)677.6487365263t振(s)12183.650.933.43.2.2 计算活化能 由:t诱 r诱 =常数 又由:lnk=lnA- 从而:ln1/t诱 =lnA-分别作ln(1/t诱)-1/T,ln(1/

6、t振)-1/T图,由直线斜率再乘-R即可求出表观活化能。首先计算ln(1/t诱),ln(1/t振),1/T数据如下表:T()2932983033081/T0.0034130.0033560.00330.003247ln(1/ t诱)-6.51856-6.18826-5.8999-5.57215ln(1/ t振)-4.79579-4.42604-3.92986-3.50856然后使用Origin软件作图并且线性拟合如下(图6与图7):图6 1/T与ln(1/ t诱)关系图线图7 1/T与ln(1/ t振)关系图线根据Origin软件拟合得到两条直线斜率,进而求出活化能的值如下:斜率表观活化能(k

7、J/mol)拟合直线R2诱导-5644.1446.9240.999振荡-7860.9965.3560.9943.3讨论分析3.3.1 数据与计算结果的分析比较计算得到的结果46.924kJ/mol和65.356kJ/mol与文献值E诱 =35.45 kJ/mol,E振 =63.79 kJ/mol有一定偏差,尤其E诱偏差比较大,分析如下:1)本实验由曲线选取诱导期终点时主要靠人工从光滑曲线上选取,这会带来不准确。我选取的方法是计算所有数据点处的曲线斜率,找到极值点作为诱导期的终点,这虽然减小了一定人工误差,但仍然可能与实际诱导期结束时间不一致。2)本实验求振荡周期时为减小误差,取的均为每个振荡周

8、期最高点,因此可有效减少人工判断带来的误差。3)实验室软件所得数据拟合R2为0.999和0.994,说明数值线性程度较高,故实验过程中温度、试剂量均较稳定准确,操作基本无误。3.3.2 现象分析如前所述,刚刚加入硝酸铈铵时,溶液显黄色,随后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在振荡过程中,当电位在最高点时黄色最深,然后逐渐变浅,在最低点时几乎无色,如此反复。这主要是由于在电压的上升沿,Br量比较少,HBrO2通过自催化反应增加,Br被更加快速地消耗,同时也产生了Ce4+,使溶液颜色变黄;在电压的下降沿,Ce4+通过过程C消耗,生成Br,体系中HBrO2的自催化生成受到抑制,系统又从B转换到A,可观察到溶液颜色变

9、浅。4 结论B-Z 振荡反应的表观活化能测定值分别为:E诱=46.924Jk/mol,E振 =65.356kJ/mol。5 参考文献1 贺德华,麻英,张连庆编. 基础物理化学实验.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2 朱文涛编著. 基础物理化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9.6 附录(计算的例子、思考题等)6.1 思考题1 已知卤素离子(Cl- ,Br ,I )都很易和 HBrO2反应,如果在振荡反应的开始或是中间加入这些离子,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试用 FKN 机理加以分析。答:若在振荡反应的开始加入,则因卤素离子与 HBrO2 反应,会减缓 HBrO2的积累速率,如果卤素粒子过多,

10、会导致 HBrO2 无法达到触发振荡反应的临界浓度,无法发生振荡。若在振荡中间加入,因临界溴离子浓度较小,会使得Br- ,体系转化至步骤 A,如果量大的话,可能会使得振荡反应终止。 2 为什么 B-Z 反应有诱导期?反应何时进入振荡期?因为振荡涉及的关键物质 HBrO2 在一开始并不存在,需要由一系列的反应来进行积累,而且还存在着自身的分解反应,故需要一个较长的积累期,当它的生成速率与分解速率相等时,反应便进入振荡期。 3 影响诱导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卤素离子等杂质浓度、搅拌均匀程度。 4 体系中什么样的反应步骤对振荡行为最为关键?步骤 A、B 形成竞争关系,通过 HBrO2 这个关键物质的生成、分解反应的相互竞争,来调配振荡过程的进行,通过催化剂铈离子来体现周期性的电位变化、颜色转化,而这个振荡所需的能量则由反应物丙二酸和溴酸根离子来提供,二者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来维持振荡,当这两者消耗完或者低于某一临界浓度时,振荡终止。6.2 实验总结本次实验总体上比较满意,在实验中学习了B-Z反应的机理,同时也知道了如何测定其表观活化能。最后E诱与文献值相差较大,但询问同学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可能以后还应想到更好的判断诱导期的方法,从而提高实验精度。总体上感觉通过这次实验收获很大,也很感谢助教对实验操作的讲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