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情绪和情感总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离开了具体的客观事物,人不可能产生情绪和情感,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就是这个道理。客观现实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源泉,人的情绪和情感是客观现实的反映。2.人的情感是与人的需要、愿望、观点相联系的。(人的性格、爱好、形象)明媚的春光、清闲的空气、悦耳的歌声、高尚的品德、温和善良、清洁、整齐3.情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也是对现实的反映,其反映的内容不是客观事物本身,是有一定需要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如同事、同学、朋友等)。在主客体关系中,不是任何事物都能引起人的情感体验。例如,看到一位同学谈吐优雅,行为端庄,是对该表现的一种体验或感受。又如:车声、铃声、噪音在一般情
2、况下,引不起我们的情感体验,但当我们在聚精会神地思考某些问题时,这些声音就会使我们觉得很讨厌,当你急切地盼望下课时,或在车站伫立等候来车时,铃声和车声又会使你感到愉快、高兴。(二)情绪和情感的关系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1)从需要的角度看,情绪是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的体现形式,如喜、怒、哀、乐等等。情感是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体验形式,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如与人交往相关的有友谊感、与遵守行为准则相关的道德感、与精神文化需要相关的美感与理智感等。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2)从发生的角度看,情绪是原始的,发生较早,
3、为人类和动物所共有。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情感发生较晚,是在幼儿与社会接触过程中,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婴儿对母亲的依恋与爱的情感就是在不断受到爱抚关怀的过程中,愉快的情绪体验持久而稳定下来,从而逐渐培养起来的。(3)从稳定程度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随着情景的改变及需要满足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人的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所以,有的人情绪表现常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情感则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的心理体验,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因为
4、如此,情感特征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4)从表现形式看,情绪一般发生得迅速、强烈而短暂,有强烈的生理变化,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部表现;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而情感则比较内隐、深沉和久远,多以内在体验的形式存在,不轻易流露出来。2.情绪和情感的联系情绪和情感虽然不尽相同,但却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情感是在情绪稳定固着(多次情绪体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情绪的形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情绪离不开情感。情绪是情感的具体体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感的深度决定着情绪表现的强度,情感的性质决定了在一定情境下情
5、绪表现的形式,在情绪发生过程中,往往深含着情感因素。当人们干一件工作的时候,总是体验到轻松、愉快的情绪,时间长了,就会爱上这一行;反过来,在他们对工作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之后,会因工作的出色完成而欣喜,也会因为工作中的疏漏而伤心。由此可见,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 (三)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1.情绪和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区别(1)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属性,而情绪和情感过程则反映主客体(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2)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属性,而情感则通过态度体验来反映主客体(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3)认识过程有较强的有意性,人
6、们可以随意地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和思考,也可以随意停止这种认识活动;而清雪和情感有着较强的自发性,人的情感只有在认识的作用下才会增强随意性。2.情绪和情感过程与认识过程的联系(1)认识过程是产生情绪和情感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对事物本身属性的认识,才能有主客体之间需求关系的反映,从而产生情绪和情感;没有对事物的认识就不能产生情绪和情感。只有那些被人认识的客观事物才能引起情绪和情感。如当我们听到一首乐曲的时候,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从感知来说,只有感知到了某一事物,才能产生相应的情感。如聋者不知道噪音之可厌,盲者不知道丽色之可喜。对同一事物,由于认识不同,产生的情感也会不同。如:阴雨绵绵,对
7、于旱盼甘雨的农民来说是喜悦,对于因此推迟飞行的乘客引起的是焦躁。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认识、评价可能不同,因而产生的情绪情感也就不同。例如,同是一杯酒,同是一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下,唤起的情感可能不同;“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右愁”,是愉快的情感;“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不愉快的情感。同样是一杯茶水,对于喜欢品茶的人来说会引起愉悦感,对于喜欢喝咖啡的人来说,则多少有些失望。情绪总是伴随一定的认识过程而产生。有些感觉使人愉快,有些感觉使人不快,这种伴随感觉过程同时产生的情绪称为感觉的情绪色调或情调。“,见景生情”是知觉过程中的情绪。“回忆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8、”是记忆中的情绪情感。发现问题时的惊讶,分析问题时的怀疑与坚信,想象到祖国未来的美好前景时的心花怒放,是思维和想象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逐步深入和不断发展的,这就使人们对事物所抱的态度和所产生的情绪和情感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正如古语报所说“知之深,爱之切”。(2)情感反过来影响认识。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情感可以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而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则会阻滞认识的发展。(四)情绪和情感与机体变化1.机体的生理变化。情绪和情感是在大脑皮层调节下整个神经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情绪和情感发生时会伴随着一系列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这些生理变化和外部表现是了解情绪和
9、情感的客观指标。 (1)呼吸系统的变化。在情绪、情感状态中,人的呼吸系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呼吸的频率、深浅、快慢、是否均匀等方面。(2)循环系统的变化。情绪情感状态中,人的循环系统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表现在:心率、血压、血管的舒张与收缩,心脏的排血量等。(3)消化系统的变化。愉快时,胃肠蠕动加快,消化液分泌增加,提高消化系统功能,胃口好;悲伤、忧郁、紧张时,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能力下降,食欲减退。(4)内、外分泌系统的变化。在情绪、情感状态中,内分泌腺会发生变化。在极度紧张、愤怒时,肾上腺分泌增加,导致血糖、血压升高,唾液、消化液分泌减少,以及其他腺体活动的化;恐惧、焦虑时,肾上腺抗
10、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排尿次数增加。外分泌腺主要包括:汗腺和泪腺的变化。2.情绪的外部表现。情感发生时,除了身体内部会有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人的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姿态也会发生明显变化,这些行为反应被称为表情。表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形式,是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手段,也是了解感情主观体验的客观指标之一。表情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1)面部表情。脸部的表情动作称为面部表情,是传递情绪、情感的鲜明标记。人的面部除耳外,眉、眼、鼻、嘴及颜面肌肉都能以各种变化随意或不随意表达特定的情绪、情感。面部表情最能精细地显示不同性质的情绪因此是鉴别情绪的主要标志。如眉开眼笑、眉飞色舞、眉目传情、愁眉苦脸、怒目而
11、视、目瞪口呆、咬牙切齿、张口结舌等,都是指面部的表情。2、体态表情除颜面以外,身体其他部分的表情动作称为体态表情。如欢乐时手舞足蹈、捧腹大笑。骄傲时趾高气扬、挺胸阔步,慌张时手足无措,紧张时坐立不安等。其中,手势是一种重要的体态表情,它协同或补充表达言语内容的情绪信息。如鼓掌表示兴奋,搓手表示焦虑,摊手表示无奈、捶胸表示痛苦。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手势表情是后天习得的,由于社会文化、传统习惯的影响而往往具有民族或团体的差异。3、言语表情情绪在语言的音调、节奏和速度方面的表现称为言语表情。如悲哀时音调低沉、语速缓慢、喜悦时音调高昂、语速较快,愤怒时声音高尖且有颤抖。此外,请求、感叹、惊讶、烦闷、讥讽
12、、鄙视等也都有一定的音调变化。可见,言语不仅是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表达情绪的手段。二、情感的种类(一)按情绪状态分类根据情感发生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等特性,可以把情感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种表现形式。1、心境含义: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人逢喜事精神爽,面临不测忐忑不安、工作中的成败、人际关系的亲疏、健康状况的好坏,乃至生物节律的起伏、天气晴雨的变化等都可以成为某种心境的成因。心境可能是愉快的或忧郁的,也可能是恬静的或朝气蓬勃的;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特点:心境的主要特点是渲染性弥散性。所谓渲染性是把当个体处于某种心境之中时,他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都会蒙上一层相应情绪色彩。
13、所谓弥散性,是指心境不具有特定的对象而是作为人的情绪的总背景起作用的。例如,有的学生考试受挫,成绩不佳,导致闷闷不乐的心境,这时他课思维相对迟缓,注意不易集中,课后做事也无精打采,甚至说起话来也降低音量、减慢语速,周围世界对他来说都似乎黯然失色。与之相反,有的学生学习顺利,又获得奖学金,心里乐滋滋的,在这一心境下,他上课时人特别精神,思路敏捷,反应快,课后做事也显得格外轻松、利索,与人交谈兴致勃勃,甚至进进出出还伴随歌声和笑语,周围一切对他来说仿佛变得更富有生气和美好。种类:心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境,使人振奋乐观,有利于发挥情感对人的实践活动以及对人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消极的心境则使人
14、颓丧悲观,易导致情感的消极作用对人的各方面影响。由于在各种情绪状态中,最经常为人们所经历的是心境状态,换言之,人们更多地是在某种心境状态中进行活动的,因此,如何保持良好的心境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2、激情激情是一种短暂而猛烈的情绪状态,如果把心境比喻为“和风细雨”式的情绪现象,那么激情便可描绘成“狂风暴雨”式的情绪表现。诸如欣喜若狂、悲痛欲绝、暴跳如雷、惊恐万状等都是激情的不同表现。在激情中人们总伴以剧烈的生理反应和表情行为,引起激情的原因,一般是重大事件的强烈刺激,如巨大的成功、严重的挫折、莫大的羞辱等。激情具有爆发性冲动性的特点。所谓爆发性,是指整个激情的发生过程十分迅猛,大量心理能量在极短
15、时间内喷薄而出、强度极大。所谓冲动性,是指个体处于激情状态时,往往失去意志力对行为的控制。处于激情中的人往往有一种“情不自禁”、“身不由已”的感受,激情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意识控制减弱,人的行为服从于体验的情绪;二是失去意志控制,人的行为完全超出平常的反应;三是激情平息,感到异常平静、乏力、冷漠,有时甚至会出现精力衰竭、精神萎靡的情形。分类: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激情的积极表现,可以使人的情感完全卷入于当前的活动,产生相应的情感效应,并能成为动员人的潜能投入行为巨大的动力。这在见义勇为、冲锋陷阵的特定环境中,作用尤为突出。在教学中,教师讲课讲到高潮处,也应带一定的激情性,使讲课更投入,
16、更富有感染力。至于激情的消极表现,则具有很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不小人正是在激情中,因一时冲动失去理智而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结局。青少年犯罪中的激情性犯罪,就是一种无预谋、仅因一时激情造成的犯罪行为,是激情性表现的典型。3、应激应激是一种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它往往发于出乎意料的危险情境或紧要关头,例如,突然遇到火灾、碰到地震、遭到歹徒袭击、参加重大比赛、进行至关重要的考试等,都有可能使人处于应激状态之中。 应激具有超压性和超荷性,所谓超压性,是指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往往会在心理上感觉到超乎寻常的压力。无论是出于危险情境的应激状态,还是出于紧要关头的应激状态,都会由于客观事物的强烈刺激而导致个体
17、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并集中反应在情绪的紧张维度上。所谓超荷性,是指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必然会在生理上承受超乎平常的负荷,以充分调运体内的各种机能资源去应付紧急、重大的事变。应激时的生理的反应大致如下:当紧张刺激作用于大脑时,下丘脑产生兴奋,肾上腺髓质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状腺素,从而大大增加通向体内有关部位(如心脏、骨骼肌等)的血液量,提高机体对紧张刺激的警戒能力和感受能力,增强体能应对环境。但经常处于这一状态,则会削弱自身免疫功能,导致疾病。个体在应激状态下的反应也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情况。积极反应表现为急中生智、力量倍增,使体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调动,以获得“超水平发挥”。有的学生平时成绩尚好,但
18、初次参加重大考试或比赛,往往临场发挥不佳,考砸了锅,便是应激的消极反应所致。在一般情况下,应激更易导致的是消极反应。若要增加积极反应的倾向,事先的演练是有效手段。军人的实战训练,民兵的防空演习,学生的模拟教育等,都旨在促成应激状态下的积极反应。(二)按社会性内容分类(一)道德感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言行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如果自身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就会产生幸福感、自豪感和欣慰感;如果自己的言行不符合道德标准,就会感到不安、内疚、自责。同样,当他人的言行符合道德标准时,便产生满意和肯定的体验,如爱慕、敬佩、赞赏等;不符合便产生不满和否定的体验,如厌恶、反感、鄙视、憎恨等,
19、道德感和道德认识、道德行为是紧密相联的,它是品德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道德感对人的言行有巨大的推动、控制和调节作用,是一处重要的自我监督力量。小学生的道德感有如下特点:第一,小学生道德感在很大程度上仍带有直接的经验的性质。小学生道德感的内容与幼儿相比更加丰富,他们已有集体感、荣誉感、自尊感、爱国主义情感等,他们已能区别一些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第二,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常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道德感从形式上可分为直觉的情感体验,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和理论道德情感体验三种。小学生的道德感从形式上说还属于与具体道德形象相联系情感体验。(二)理智感理智感是人们在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0、。例如,人们在探索新事物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矛盾事物的怀疑感和惊讶感;判断证据不足时的不安感;问题解决时的喜悦感和快慰感;对科学的热爱;真理的追求;对偏见、迷信和谬误的痛恨等等,都属于理智感。理智感在人的智力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的动力,也是推动人们探索、追求真理的强大动力。(三)美感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如人对对桂林山水、昆明石林、北京故宫、苏州园林产生的陶醉、欣赏、赞叹和愉悦等情感,都属于美感。美感与道德感有密切关系,因为不仅对美与丑的评价鉴赏能使人产生美感,而且对善恶的评价也能引起人的审美感受和体验。美感是人们欣赏美、展示美与创造美的动力。小学生对事物美的评价有两个特点:一是受事物外部特征所吸引,如色彩鲜艳新奇性;二是真实感,凡是与实物十分想象的作品形象就是好的,不想象的就是不好的。对美的体验仅与事物的具体形象相联系,还不会欣赏抽象的、概括化的艺术作品,比如:维纳斯石膏像就不能使小学生产生美感,而对形态逼真的动物塑像,则使小学生爱不释手,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美的体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