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2.84KB ,
资源ID:214804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4804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课程论文评价斯大林模式1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课程论文评价斯大林模式1Word文件下载.docx

1、学 号:2015006092 姓 名:XXXX 成 绩:目录摘要 3第一章 苏联模式的概述 41.1什么是苏联模式 41.2苏联模式的由来 41.3 苏联模式的特征 41.3.1苏联模式的根本特征 41.3.2苏联模式的经济特征 5第二章 苏联模式的功与过 62.1 斯大林模式的功劳 62.2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7第三章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83.1 斯大林模式的正面历史地位 83.2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局限性 9结论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摘要摘要: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时期在苏联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体制。它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这种模式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 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的同

2、时, 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问题。本文在一般地论述了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之上,重点阐述了这种模式的功劳与弊端,评价了斯大林模式的正面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局限性。关键词: 苏联模式,经济特征,弊端;第一章 苏联模式的概述1.1什么是苏联模式所谓“苏联模式”,一般是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曾经一度被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苏联的社会主义实际上出现过两种模式:一种是新经济政策;一种是斯大林模式。但是,新经济政策模式被斯大林抛弃了,我们通常所说的苏联模式是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建立的,也称斯大林模式。1.2苏联模式的由来苏联模式是一种以经济高度集中和政治高度

3、集权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是苏联经过二三十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逐渐形成的一套社会管理体制。由于这种体制是在斯大林领导下、并主要根据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而建立起来的,人们便习惯地称之为“斯大林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而成为世界体系,苏联模式迅速向东南欧8国、东亚4国和拉美的古巴扩展,从而成为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共同的传统模式。1.3 苏联模式的特征1.3.1苏联模式的根本特征斯大林模式是一种经济、政治、文化等一切社会领域同质同构、高度一体化的“ 总体主义”模式。因此,与其像时下许多论著那样分别从经济、政治去罗列现象, 不如一上来先讲明它的根本特征

4、。这种根本特征就在于, 它是一个由少数特权领导者阶层高居社会之上,代替工人阶级去实行管理的社会, 也就是特卡乔夫所主张的那种“少数革命家” 统治的社会, 而不是先前马克思所预言的由工人阶级自己去实行管理的社会1。1.3.2苏联模式的经济特征在经济领域中, 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无所不包的集中控制, 从生产到流通, 从分配到消费, 统统按国家最高计划部门实际上往往就是领袖的指示下达的指标执行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 宏观上缺少灵活性, 微观上缺少激励机制, 对于在人力物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统一分配资源、最大限度地集中力量推行工业化, 固然可以奏效于一时, 但不能适合高度复杂的现代化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 从

5、长远来看弊病极大。因此, 这一体制历来最受垢病, 批评者从自由主义者直到当代各种马克思主义者, 所在多有。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包括:(1)单一的公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完全公有;(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管理体制上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4)发展方向上推行高速度和重工业优先发展原则,分配原则上实行按劳分配和平均主义。具体体现如下:(一) 单一的公有制:新经济政策时期是多种经济成分, 在工业方面, 除了国营企业外, 还有租让制、租赁制和个体手工业者三种形式。由于强调发展重工业, 发展壮大社会主义成分, 1930年党中央正式作出决定, 停止租让制合

6、同, 并对国内的私营企业加以排挤,对个体手工业者实行打击和取缔。在农业方面, 为了发展工业, 为了使国家能够掌握必需的粮食和农产品, 只好通过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在很短时期内, 把农村千百年来的个体所有制改变为集体所有制, 国家对集体农庄实行监督、管理和控制。这样, 苏联就形成了两种所有制, 而国家所有制又得以紧紧控制住集体所有制2。(二) 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 排斥市场机制, 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人们的观念中, 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 两者截然对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出现商品生产、流通和市场, 是不得已的, 必须加以限制和消灭。所以,斯大林尽量地把商品的范围限制

7、起来, 生产资料大部分不算商品, 不通过市场而由国家统一调拨。由于强调计划经济, 进而强调计划的指令性, 它不仅使计划工作具有法律效力, 而且还使计划范围极广, 无所不包, 从上到下订得十分死。(三) “四个强调”:四个强调,即强调独立自主, 强调高速度, 强调发展重工业, 强调高积累。由于苏联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采取敌视态度, 就只能依靠本国的力量发展。经济结构上, 在工农业之间以工业为主导, 在轻重工业之间以重工业为优先, 在速度和效益关系上强调速度第一, 在生产和消费关系上则是生产第一。随之而来的, 发展重工业需要大量资金, 资金从何而来?主要依靠内部的积累。为

8、了积累资金, 国家除了向农民征收普通税之外, 还通过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而向农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这种额外税也可之为“贡税”, “不用说, 这件事是令人不愉快的, 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 “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剪刀差, 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3”。“我们用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的字眼来称呼这种额外税是否正确呢? 无疑是正确的。用这些字眼可以提醒我们的同志: 征收这种额外税是令人不愉快的, 不是出于本愿的, 把它长期保留下去是不可容许的4”。同时,在政治上,斯大林模式高度集权,党政不分,缺乏群众监督。

9、因此,斯大林模式存在以下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第二章 苏联模式的功与过2.1 斯大林模式的功劳斯大林恢复了被列宁否定的军事共产主义体制。他干了三件大事。第一,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不仅消灭了“富农”,而且消灭了全体小生产者农民,剥夺了农民的土地、农具、牲口,剥夺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独立自主权,其第一个苦果就是1932-1933年的饿死几百万人的大饥荒。第二,取消市场机制,实行指令性计划,实行超高速度的重工业化、军事工业化。这种做法使苏联成为军事强国,但是也造成居民日用消费品的严重短缺,农轻重严重失衡。

10、第三,贯彻“阶级斗争尖锐化理论”,加强专政,在国内实施大规模镇压,从列宁的战友到各级干部,到工人农民,到知识分子,千百万人成了冤鬼到底有多少镇压的牺牲者,至今也没有完全查清楚。结果在1930 年代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的、军事动员型的计划经济体制5。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二战”为界可分为三个阶段6。“二战”前在国际环境非常恶虐的情况下保证了苏联的政局稳定、重工业高速发展, 迅速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综合国力的迅速增长, 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战”中苏联是欧洲战场抗击德军的主力, 以斯大林为首的最高统帅部, 集中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

11、经过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在付出惨重代价后, 共歼灭德军万德军在“二战”中投人的总兵力为万, 终于维护了自己的生存。“二战”后遭受重创的苏联被西方舆论断言“ 将从世界大国的名单中被勾销” , 但在斯大林领导下, 经过短短年, 它便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苏联国民文化素质普遍得到提高, 不但扫除了文盲, 而且培养了各领域大批专家。以后, 尽管从赫鲁晓夫开始便试图加以改革, 但直到戈尔巴乔夫进行完全否定社会主义的革命之前, 斯大林模式没有根本变化。苏联凭此制度与美国二分天下, 争权夺霸, 风光了半个多世纪。即使解体后, 前苏联的雄厚军力使俄罗斯至今稳坐世界第二军事大国的交椅, 在政治、外

12、交、文化等方面俄罗斯也多有受益。 2.2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20世纪50年代开始, 斯大林模式的严重弊端也逐渐暴露,归因为一个“权”字,即一党揽权、个人专权、层层集权、干部特权、对外霸权。具体表现在, 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 干部职务终身制, 个人崇拜盛行, 缺乏社会主义民主, 有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严重的家长制, 甚至多次发生大规模的政治“大清洗”,至少300万人遭到迫害。经济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否定价值规律,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 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

13、 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 造成苏联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民族关系方面实行大俄罗斯民族主义, 肆意侵害其他少数民族。对外关系方面推行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 穷兵默武, 任意践踏弱小国家。这些弊端日积月累, 长期得不到根本纠正, 致使苏联逐渐走向衰落。在戈尔巴乔夫的激进的反社会主义革命之下, 苏联最终解体。第三章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就制度而言,对斯大林模式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而要进行实事求是地、全面地、科学地分析,任何极端的观点都是错误的。但就基本的方面来看,斯大林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和追求是坚定的。他曾说:“不知道为什么建设,就不能真正建设,不知道前进的方向,就一步也不能前进

14、。”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我们认为,强调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与强调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同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方面。而问题的出现和存在则大都源于手段和目的剥离,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所要竭力避免和克服的。3.1 斯大林模式的正面历史地位斯大林模式在本质上属于典型的后发型工业化模式, 它反映的不仅是前苏联工业化的经验, 也是世界上后发展国家选择工业化道路时普遍发生的一种规律。后发展国家出于对付外来压力和维持生存的需要, 优先发展重型工业, 并必须保证有限资源的高度集中和生产组织的高度集中, 从而实行一种政府主导的、以指令计划为特征的产权国有制经济。实行这种发展战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19

15、281940年的12年间, 苏联工业以每年增长21%的速度发展, 迅速建立起相当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 工业总产值的绝对值超过了英、法、德诸国, 从原来的欧洲第四位、世界第五位一跃而为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使前苏联一度跻身世界科技先进国行列。依托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 前苏联不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成为联合国发起国之一, 并以“社会主义阵营”核心国的身份, 成为冷战时期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因此, 斯大林模式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 仍不失为一条依靠自己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之一。.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局限性我们在充分肯定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的同时, 也

16、必须指出这种体制是有缺点的。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经济管理体制以及由此产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文化体制, 极大地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全社会的创造性, 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发展所必需的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动力, 为日后苏联解体埋下了隐患。为了实现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诉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率, 追求高速度,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使农业、轻工业和第三产业长期得不到发展, 重工业产品严重积压, 消费品生产供应严重不足, 不仅人民生活水平难以真正提高, 而且使得国家缺乏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前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复杂化, 这种体制的弊病越来越突出了。上世纪60年代以后, 这种体制已日

17、益不适应、甚至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势在必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重大失误就是在经济体制已经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 没有及时进行改革, 或者只是在原有体制的框架内采取一些修修补补的改进措施, 因而经济出现停滞现象。对此, 邓小平同志曾有深刻的评述, 他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我们今天研究斯大林模式, 就是要吸取前苏联经济建设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提高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 大胆改革, 勇于探索,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来。当前,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

18、的党中央强调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切都是吸取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的, 很有现实针对性, 这既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 也有别于斯大林模式, 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论斯大林模式有其积极的历史地位,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在评价斯大林模式时,我们既要肯定它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同时要看到它在经济、政治方面的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等共同构成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在吸取前苏联经济建设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提高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

19、识,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参考文献1 张光明,苏联模式的根本特征J.俄罗斯研究,2003,1-17.2 徐春莲,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评价J.考试周刊,2007,38.3 斯大林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39-141.4 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146.5 郑异凡, 斯大林模式的来龙去脉M.圆桌会议.致谢本论文作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实践课程论文,是通过XXX老师悉心教授科学社会主义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完成的。感谢XXX老师在课堂上无私地传授课程内容。X老师渊博的知识,灵敏的思维,清晰的思路,在撰写论文时给了我很多的启迪。同时,感谢我身边的同学,我们共同讨论论文的撰写,讨论斯大林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其历史意义,不断交换意见。他们卓越的探索精神、敏锐的思维方式非常值得我学习。最后,感谢XXX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精力评审我的论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