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6KB ,
资源ID:2146588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4658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社会心理学论文范文独家整理6篇Word格式.docx

1、 社会认知; 社会行为;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 各种网络借贷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大学生信贷市场更成为各家金融机构争夺的阵地。但在其蓬勃发展的背后, 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隐患。比如20xx年, 网络借贷平台借贷宝流传出来的一份裸条8.75G压缩包, 其中包含了167名女大学生的裸照及视频, 更是把非法校园贷推向了风口浪尖。校园贷存在的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等风险, 以及进一步衍生出来的非法逼债、高利贷、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从20xx年开始, 互联网金融已经连续四年写入政府报告, 20xx年更提出了高度警惕风险的话语, 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相当重视。本文

2、以计划行为的理论为视角, 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对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实现过程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 希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态度, 规范大学生的网贷行为。 一、大学生网贷行为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的网络借贷可以称为校园贷, 就是利用网络平台办理借贷业务。现在市场上受大学生欢迎的网络贷款平台主要有蚂蚁花呗、蚂蚁借呗、京东白条、分期乐、趣分期等等。大学生通过借助各类网络借贷平台资源满足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需求, 他们的网贷行为其实具有一定的共性, 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借贷金额少, 借款时间短。大学生乐于接受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 能满足暂时性资金需要;二是申请方便, 放款迅速。贷款人只需要提

3、供学生证、身份证照片和个人学籍信息截图, 轻松简便的方式迎合了学生怕麻烦的心理;三是大学生缺乏对征信和个人信誉的认识, 经常出现违约情况。表明缺乏对经济财务规划的能力。学者宋慧燕中指出, 大学生追求的是即时满足的网贷心理, 更愿意花明天的钱满足当前幸福1;四是大学生网贷行为是情绪化、感情化消费下的产物。大学时期是培养独立性、自主性人格特质的重要阶段, 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依然缺乏对事物的客观认识, 特别是在消费行为中, 情感和直觉依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他们不仅追求商品的实用性, 更追求情感上的满足感和虚荣心。 二、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IcekAjzen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 研究人

4、的行为意向是如何转变为实际行为的。这一理论包含五个要素, 分别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行为意向、实际行为3。本文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这三个变量进行分析。 (一) 行为态度 大学生信贷规模增长如此迅猛, 表明大学生对于这种模式是接受甚至非常喜欢的, 但对于网络贷款给自身带来的变化却显得社会认知能力较低。按社会心理学上的解释, 社会认知也叫社会知觉, 是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及如何解释与判断社会行为与事件的过程。 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认知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认知能力较低, 主要是缺乏实际的社会经验, 缺乏信用知识和网络贷款风险的认识。网

5、贷公司常常打着零利息零首付、放贷门槛低、放贷时间快, 申请程序少等口号招揽客户, 但其实是贷款公司的一种诱惑式宣传, 学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网络借贷公司的实际利率明显要高于市场, 甚至有的直接在本金上扣去利息, 损害大学生的合法利益, 学生更是忽略了合同中过高的服务费和逾期费用, 最终让自己承受过高的还贷压力。二是大学生缺乏自我监管能力, 导致社会行为能力较差。自我管监管能力会受到知觉力和判断力的影响, 特别是在外部利益等刺激情况下, 会出现明显的变化。比如, 据网上报道河南牧业的大二学生郑某, 从20xx年2月在网络平台接触赌球, 在足彩中赢得7000元奖金, 这种不劳而获的心态让他深陷其中

6、, 并冒用同学信息在各种网贷平台借款, 直到借高利贷无法自拔。自我监控能力是一种人格特质, 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会急剧降低, 不受控制。郑某面对诱人的利益回报参与赌球, 到最后背负沉重的贷款负担, 陷入借钱赌球的深渊, 在此过程中, 他已经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 导致最后无法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 (二) 主观规范 1. 家庭环境差异下大学生社会情绪上产生的相对剥夺感。 物质、地位等家庭环境的差异会给大学生带来社会情绪上的相对剥夺感:一方面是家庭客观情况不同, 所带来的身体属性、社会属性以及地域属性的鸿沟, 表现在大学生消费水平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理念不同导致大学生

7、社会行为的不同。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 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5种层次, 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发展的需要。对大学生而言, 生存和安全的需要是可以得到满足的, 但是他们又希望追求更高层次的学习需要和娱乐需要, 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 家庭经济情况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他们消费方式、消费层次上的不同, 很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父母作为孩子社会化过程中的第一任老师, 应该引导其社会意识和社会行为。但是, 面对大学生超出经济能力的畸形消费, 一些父母往往会放弃原则地买单, 甚至借钱支持孩子的高消费。父母的溺爱导致孩子在面对现实物质世界时产生相对剥夺感, 当面对超出自己经济

8、能力的需求时, 选择网贷的方式, 填补剥夺感来满足优越感。 2. 同辈群体影响下大学生产生的从众心理。 同辈群体的显着特征就是共性强, 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学生所处的团体就属于相似性极强的封闭性同辈群体, 长期处于其中往往会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 模仿其他人的行为规范, 这就是所谓的从众行为。4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指出从众行为的两个目的:一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赞赏, 或者是参照他人做出正确的行为, 免受排挤。5大学生的网贷从众行为, 一方面, 保持与同辈群体一致的时尚购物方式, 有共同的切合点;另一方面, 信息影响, 获得重要信息, 了解同辈群体的消费喜好, 从而得到团队的认可

9、。比如, 这几年深受大学生追捧的苹果手机, 被网友戏称为卖肾手机。苹果手机更新换代较快, 而且价格较高, 多数大学生都是采取贷款或分期的形式购买, 有的甚至背负较高的债务。例如, 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一位大二学生为了购买苹果6手机申请网上贷款, 由于不能按时还款产生了较高的违约费用, 为了填补资金缺口, 不得已在多个平台上借贷, 最终欠下70多万元的巨款。在同辈群体交往中, 大学生有着强烈被关注和尊重的需要, 希望得到同辈群体的喜爱和赞赏, 强化了自身在网贷消费中的从众行为。 三、思考与建议 在校园贷发展过程中, 这些或隐或现的危机不仅仅揭示了大学生缺乏经济规划能力, 更反映当代大学生对物质追求的

10、一种病态社会心理, 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如果不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 对网贷形成正确的社会认识, 势必会降低新一代年轻人在社会中的形象, 降低社会对他们的认同感。大学生应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生活认知能力, 学会自我调节, 摆脱现实附加在人身上的社会特征, 树立正确的社会认知, 发挥从众的积极影响, 避免其消极影响, 促进心理健康良性发展。学校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性消费, 提高财务规范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贷款知识的宣传警示, 比如, 将非法校园贷案例制作成宣传片, 给同学们放映起到警示作用。黄志敏等学者指出, 政府应完善监管制度, 全面排查风险, 开展专项打击, 确保校园贷类P2P平

11、台的良性发展。6企业自身应守法经营, 做有责任的良心企业。总之, 解决大学生校园贷的问题,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 更需要大学生提高自身的社会认知能力, 规范网贷行为。 参考文献 1宋慧燕.大学生网贷行为的社会心理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xx (5) . 2付晓丽.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社会学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 20xx (9) . 3段文婷, 江光荣.计划行动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 20xx (2) . 4齐原.大学生从众行为的调查与社会心理学分析J.出国与就业, 20xx (18) . 5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xx 社会心理学论文二 题目:从废柴

12、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 摘要:丧文化是指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 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 是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 它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 在一种程度上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青年丧文化产生与流行的原因主要包括虚拟网络的现实拟构性、青年自我的主动污名化、集体和社会的无意识和有意识、微时代的情绪感染:从微到大等四点。应当采用理性与谨慎并行的方式对待青年丧文化, 应当运用优势视角对青年丧文化展开研究, 应当引导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

13、促进青年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丧文化; 废柴; 葛优躺; 青年亚文化; 引言 一切新文化都是青年亚文化1它突如其来, 生生地楔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之中, 它依托的是年轻人的欲望和活力近年来, 随着网络时代的崛起和新媒介技术的更新、发展, 青年亚文化和青年流行文化借助网络平台以及新媒介技术得以广泛传播, 甚至有着不断升温的趋势, 其中, 御宅、二次元、三次元、拍客、cosplay等文化更是在青年群体中颇受欢迎。对于青年亚文化的流行, 田杰认为, 青年亚文化显示出巨大的青春热情和生命能量, 它构成一种集体行动或社 会动员、社会运动要素。而且他进一步认为, 青年亚文化是最活跃、最富想象力和最具创造力的。2

14、不过, 随着诸多内因和外因的综合影响, 青年亚文化也逐渐带有一种颓废、消极色彩, 其中以丧文化最为典型。对于丧文化, 学界还尚未有明确的界定, 不过结合其突出特点, 丧文化的概念可以界定为:丧文化是指目前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 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 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代表的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 是青年流行文化和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一个缩影, 它反映出当前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 它是新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和社会心理的一个表征。社会心态反映了特定时期和阶段人们的特定利益诉求, 它是一种情绪、态度和看法, 而且网络流行

15、语、口头禅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社会心态的典型表现和情感流露。3当然, 由于丧文化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色彩, 因此, 运用社会心理学相关知识对其进行研究, 同时可以加强对新时期青年群体社会心态的了解和把握, 进而促进青年群体心理和青年文化的健康发展。 一、废柴、葛优躺:青年丧文化的表征 废柴一词起源于粤语, 近年来随着废柴兄弟等网络电视剧的热播而逐渐被大众所熟知, 并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废柴是废材、草包等的同义词, 在很多场合中被青年用来自嘲, 甚至在某些时候被人们用来描述一些没有理想、无所作为的青年, 这一词带有鄙夷色彩。不过对于废柴一词, 青年群体内部也有不同的理解或者说是分歧, 部分青年认为

16、废柴简写为FC, 在很大程度上该词和废物等同, 是指没用并到了一无是处的地步。同时, 也有部分青年认为, 废柴是指没有背景、郁郁不得志, 却坚持梦想努力打拼的进步青年。废柴青年的口号是废柴不哭, 站起来燃, 4他们看似一无是处, 实则内心澎湃。因此, 对于废柴一词, 应当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 该词既通过自嘲的方式表现出一部分青年群体对当下的沮丧和不满, 甚至是颓废和绝望, 5同时它也通过先抑后扬的手法, 表现出部分青年在奋斗路上的不服输精神, 或许颓而不废就是该群体最为真实和贴切的标签。 与此同时, 20xx年网络社会又迎来了一批新鲜流行词, 其中葛优躺这一词应当成为今年最为关键的一个网络热

17、词。葛优躺出自于1993年的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 该部情景喜剧的第17、18集剧照中葛优扮演的一个二混子混吃混喝的状态。6一张20多年前的瘫躺剧照在未经媒体的营销、炒作的情况下就风靡于青年群体当中, 与此同时, 青年群体把演员葛优瘫躺的模样比作是自己颓废的状态, 并把这样一种颓废状态娱乐化和自嘲化。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 葛优躺是人们无声和有声的集体表达, 这是一种无意识和娱乐化的表达。 从废柴到葛优躺, 是青年群体从颓而不废到颓废的转变, 是从一种不完全的青年丧文化向完全性的丧文化转变。笔者认为, 青年丧文化作为一种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青年非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 它的产生和

18、形成乃至流行的过程是一个由潜在向显在转变的过程, 而该过程中最为至关重要的网络事件和触发点就是葛优躺的流行。从废柴向葛优躺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青年群体中消极、颓废的社会心态正在不断蔓延, 甚至有扩大的趋势。因此, 本文的重点就是探讨青年丧文化产生与流行的社会原因和群体心理机制。 二、青年丧文化流行的社会心理学解析 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 (Erich Fromm) 曾说过,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 慢性无趣虽然到最近才受人注意, 却早已构成了一个主要的精神病理现象 (转引自周霖, 20xx) 。笔者认为, 以废柴、葛优躺等为典型代表的青年丧文化就如同艾瑞克弗洛姆笔下的慢性无趣, 7是一种在无聊和痛

19、苦中来回摆动的状态, 当然这样一种青年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也构成了社会心理学致力于研究的群体心理、群体情绪、社会知觉等领域。8通过对社会心理学的知识进行梳理, 并结合高亚萍、胡疆锋、肖伟胜、马中红等的论述, 笔者认为青年丧文化产生与流行的社会原因和群体心理机制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 虚拟网络的现实拟构性 欧文戈夫曼 (Erving Goffman) 的拟剧理论认为, 人们就如同演员一样, 预先设计、展示自己的形象, 并进行表演以期获得好的效果。与此同时, 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提出了建构和社会建构等词汇。9笔者借用前人思想创造性提出拟构一词, 拟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拟剧和建构二词的叠加, 它是指通

20、过模拟的方式达到建构目的的过程。具体而言, 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 青年群体想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获得自我实现, 因此他们通过互联网模拟出现实生活, 并建构了一系列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东西。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虚拟网络具有现实的拟构性, 网络和新媒介的高速发展使得虚拟世界逐渐被现实所建构, 从虚无走向了实在。而正是由于网络世界的现实拟构性, 它吸引着大量青年去突破虚拟空间构造一个具有现实存在的空间。 青年丧文化之所以能够在互联网中得以流行, 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网络媒介自身特有的拟构性, 青年群体无法在现实社会中去排解一些压抑、颓废的情绪, 因此他们借用互联网这样一个平台间接性地表露出

21、自己的内心状态和社会心态, 通过网络的表露来拟构一个自身真实状态, 这是一个青年群体在虚拟世界的自身探索和真实揭露的过程。 (二) 青年自我的主动污名化 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最为重要的概念, 10其中自我是来自本我经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 是在现实的反复教训下, 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一部分, 它是人格的执行者。社会心理学认为, 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后天获得的, 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在与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其中, 费斯延格 (L.Festinger) 认为自我的形成极其重要的渠道就是社会比较, 而社会比较的目的有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美化、自我保护等。笔者认为, 在某些特

22、定场域, 自我的形成或许也是一个自我丑化的过程, 或者说是一个主动污名化的选择过程。笔者创造性提出自我的主动污名化这一概念, 所谓主动污名化是和我们所熟知的污名化概念相异的, 污名化更多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主动污名化的特点就在于自我的主动接受、主动选择, 至于主动污名化的初衷和目的, 笔者认为更多是一种自我的叛逆表达。 青年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已经被贴上了足够多的标签, 其中很多标签是被污名化的。由于青年群体自身的个性发展、自我表露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的觉醒, 他们并没有选择被动地服从垮掉的一代等负面标签, 而是选择一种主动污名化的叛逆表达方式, 因此, 屌丝、废柴、葛优躺等带有自嘲的词汇脱口而

23、出。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以废柴、葛优躺等词汇为核心的青年丧文化带有越来越多的悲观、消极和一蹶不振的色彩, 当然, 从笔者建构的主动污名化这一视角来看, 这不过是青年群体对于自身标签的无声反抗, 所以, 从这一视角来看, 丧文化或许多了几分纠结色彩。可以认为, 这个建构过程是主动与被动同时存在的过程, 而且, 青年丧文化既是颓废的表露, 也是反颓废的呈现。 (三) 集体和社会的无意识和有意识 荣格 (C.G.Jang) 的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 集体无意识是人类文化通过一代又一代人遗传而形成的、在群体生活的深层起作用的无意识现象, 它和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分不开。11换句话说, 群体意识在某种程度上

24、是有先天因素的影响, 或者说意识是受制于文化传统的。弗罗姆认为社会无意识是指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同被压抑的意识领域, 是这个社会不允许其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笔者认为, 青年丧文化是在集体无意识和社会无意识二者双重作用下产生和流行的。也就是说, 青年群体特定流行文化的形成是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其实也存在具有时代意义的颓废基因, 或许日本的情况更能够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比如说丧文化中的宅文化, 它是困扰日本多年的问题, 而这些青年之所以会这样, 在某种程度上是受到日本社会比较富裕以及发展长期不景气等因素影响的, 这些因素可以认为是一些传统基因。 不过, 对于青年丧文化的形成和流行,

25、 笔者更多倾向于提出集体有意识这样一个看法。正如前文所言, 丧文化是青年群体的一种反叛表达, 是一种被动与主动同时并存的过程, 因此, 其实它也是一个主动选择且有意识的过程, 正是因为青年群体的集体意识的觉醒 (当然这种意识不一定完全正确, 或者说目前并不为绝大多数社会主流文化所认可) , 丧文化才被我们标签化, 或者说是把丧文化这一现象过于非主流化, 因而激发了青年群体集体意识从无到有的再次转变。 三、实证研究 本文进行理论研究外, 也采用调查问卷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 随机抽取了X大学的2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并访谈了若干典型个案, 具体情况如下: 当问及你平时发过以下表情包

26、吗, 其中发过葛优躺的167人次, 占调查总数的83.5%, 发过我已经是个废人的135人次, 占总数的67.5%, 发过感觉身体被掏空的86人次, 占43.0%, 发过蓝瘦, 香菇 (难受, 想哭) 的181人次, 占90.5%;当问及你平时发自嘲的消极图片或者表情包时是怎么想的这一问题, 34.5%的人认为发的就是我的心情, 78.5%的人认为好玩, 既发泄情绪, 也有滑稽的感觉, 21.5%的人认为随便发发, 没有什么意思;当问及对于丧文化, 你觉得是否会对其他人产生负面影响, 33.5%的受访者认为是有一点影响的, 会传播负能量, 27%的受访者认为影响很大, 剩余38%的人认为没有影

27、响;当问及丧文化产生的原因, 73人认为是年轻人压力大, 无处宣泄, 占36.7%, 56人认为年轻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差, 占28%, 54人认为是社交媒体的推动, 占27%, 剩下的受访者认为是网络青年跟风随大流所导致的, 占总数的8.5%。 部分受访者的回答陈列如下: 被访问者M:就是不太懂会喜欢鸡汤的人的想法, 像我就比较喜欢反鸡汤, 可能就是那种漂亮的话都会说, 但是现实依旧还是那样的心态。所以, 反鸡汤可能更有认同感, 可以提醒自己清醒认识到生活还有自嘲的乐趣, 因此, 可能说丧文化不过就是我们这代人自嘲的一种方式吧。突然特别想看马男呢, 哈哈 (马男波杰克Bojack Horsema

28、n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部动画片, 被网友定义为是一种小确丧, 是青年丧文化的一种表现类型) 。 被访问者W:网络文化消费其实给我们现代青年人带来很大压力, 一方面, 时间被网络碎片切割, 而另一方面, 现实理想却仍然丰满骨感。我们既缺乏热情又享受放松, 我们既缺乏信心又被美好梦想所吸引, 我们其实是很纠结和矛盾的, 在这样急切的环境和压力下, 采取了一种延缓行动的策略。其实, 丧文化和小确丧是我们对现实的无奈、逃避, 以及和纠结的自己握手言和的一种妥协。 四、应对青年丧文化的准则:三个应当 正如前文所言, 青年丧文化的产生和流行, 是青年亚文化在当今时代发展中的一个缩影, 是借助新媒体的发展得以

29、活跃的非主流文化, 它是集体表征和集体心理的表露, 它反映出社会转型时期中国青年的精神特质和集体焦虑。对于青年亚文化, 袁潇、风笑天认为, 青年在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 也在不断地挑战、甚至反叛这种文化及其价值观他们迷惘并追求着, 痛苦并快乐着。杨艳认为, 青年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价值观的变迁展现出一种二重性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 未来文化不断渗入我国, 青年群体中流行亚文化暴露出诸多问题, 对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1314因此, 要及时发现青年群体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促进青年群体和青年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解决和处理青年亚文化的措施, 马中红1516、肖伟胜17、常进锋18、张平功19等人均进行过详细的论述, 因此, 这里重点讨论是在处理包括丧文化在内的青年亚文化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准则。 结合上文的实证研究和典型个案, 笔者认为, 对于纠正和应对青年丧文化应当遵循三个应当准则: (一) 应当采用理性与谨慎并行的方式对待青年丧文化 由于青春期的特殊性, 青年群体产生叛逆、颓废等色彩的丧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