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年居国内首位,五年累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万件和万件,基因研究、通信技术水平达到国际一流。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及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等家国家工程实验室落户深圳,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华大基因研究院建成运行。国家发改委批准在深设立国家基因库。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例为,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战略性调整。现代产业体系框架基本形成,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超过。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产业振兴规划及产业政策。金融业增加值占比重由提高到左右,国内金融
2、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双双实现翻番,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创业板成功推出,深交所年家数位居全球第一,深圳多层次资本市场更加完善。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吐量分别为万标箱和万人次,增长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重达,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初步形成。总部经济发展迅速,在深投资的世界强企业达到家。经济效益持续提高,每平方公里产出亿元、税收亿元,分别提高亿元和亿元。万元能耗和水耗分别为吨标准煤和立方米,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和。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和,圆满完成国家节能减排任务。三是城市功能明显提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我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经济中心城
3、市、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和国际化城市“一区四市”的战略定位。城市总体规划获国务院批复,确定了未来十年的城市发展蓝图。地铁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总长公里的号线即将全面开通。“一横八纵”骨干路网基本建成,各组团交通联系更加紧密。广深港客运专线、厦深铁路等项目加快建设,进一步强化了深圳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一批水、电、油、气工程进展顺利,资源能源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城市更新加快推进,城中村综合整治和市容环境提升行动成效明显。五年新建各类公园个,“公园之城”初步建成。环境保护从传统的治污保洁向生态建设和低碳发展转变,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从提升到,污水再生利用率从不足上升到,被确定为全
4、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四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国家正式批准我市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设立光明、坪山新区,完成市政府大部门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实施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创新基层社区体制机制,社会工作制度初步建立,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改革先行一步。人口管理模式取得突破,居住证制度全面推行。第三轮财政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财政资金管理运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属国有企业三项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资产总额与利润总额实现倍增。推进公交特许经营改革,公交服务向规模化、专业化转变。“走
5、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形成全球布局,中国越南(深圳海防)经贸合作区建设有序推进。深港西部通道、福田口岸等一批重大跨界基础设施投入使用,深港合作不断深化。深澳、深台合作加强。深莞惠一体化进程加快,“双转移”、“双到”工作扎实推进,服务全省的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做好对口帮扶工作,出色完成对口支援四川、甘肃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任务,受到中央的高度肯定。援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五是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万元,居内地大城市首位。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以内,零就业家庭户数保持动态归零。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大幅提高,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在全国率
6、先实现全民医保。在明显缓解户籍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基础上,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点逐步转向各类人才和“夹心层”群体。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三大体系基本建立,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高标准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惠及学生万人次。新增基础教育学位万个,完成原特区外所村办小学标准化改造。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突破,在校学生人数增加万人,清华、北大、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成为我市高等教育和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深圳大学新增博士学位点个,深圳高等职业教育水平全国领先。市第三人民医院、疾控中心等个重大卫生设施建成使用,全市医疗机构总数增长,医疗机构床位数增长。社康中心达
7、到家,实现全覆盖。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使用,市属公益文化场馆在全国率先实行免费开放,城市街区小时自助图书馆系统与“市民文化大讲堂”获国家“文化创新奖”。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成功申办第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各项筹办工作全面展开。社会安全形势总体保持稳定,重大恶性案件继续下降,市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五大工程”、“四大体系”初步建成,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明显,成功应对了人禽流感、甲型流感等重大疫情。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信访维稳工作扎实推进。军民共建工作积极开展。人口计生、统计、司法、档案、民族、宗教、外事、港澳、台务、侨务、
8、民防、气象、防震减灾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步。六是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认真执行法律法规和人大各项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及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市政府系统共办理代表重点建议件、建议件,政协建议案件、提案件,代表和委员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以上。法治政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制定全国第一个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开展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率先清理规范非行政许可审批和登记事项。加强行政电子监察,全面试行政府绩效管理。加快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市行政服务大厅被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继续加大反腐倡廉力度,严肃查处了一批典型案件,依法惩处了一批腐败分子,
9、廉政建设取得新进展。年是深圳不平凡的一年,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周年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了特区新的历史使命,为深圳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温家宝总理专程来深视察,对新形势下经济特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指示。新一届政府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温家宝总理重要指示精神和市第五次党代会、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的决策部署,按照“五个继续、五个努力”的要求,弘扬“想干、敢干、快干”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一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一)科学谋划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召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会议,出台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及行动计划,推动经济进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内生
10、增长、低碳绿色的发展轨道。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引进光启高等理工研究院等一批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制订新材料、文化创意两大产业振兴规划,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计划,支持个产业项目,年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增速分别为、和。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成立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成功举办世界电动车大会,在全国率先投放使用纯电动出租车。认真组织编制全市“十二五”规划。(二)全力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市领导率队分赴多家企业开展下基层送服务促转变调研活动,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着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大领域个项目集中开工,华星光电主体厂房提前封顶,长安标致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落实国家促进消费有关政策,
11、积极扩大本地消费,进一步释放了居民消费潜力。大力实施内贸战略,举办或参加个国内经贸洽谈会,深圳产品内销总量继续提升。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优化外贸结构,一般贸易出口比重达,提高个百分点。(三)着力改善社会民生。认真落实全市社会建设工作大会精神,把社会建设摆在与经济建设同等重要位置。精心实施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周年“十项民生工程”,办好发放医保补助等惠民实事。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促进万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劳动纠纷案件下降。出台关于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成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启动“百校扶百校”工程,建成所全寄宿制普高学校,新增普
12、高学位个。深圳大学人事制度改革付诸实施,南方科技大学获准筹办,深港高等教育合作取得新进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社康中心全面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加成”制度。成功举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大会,提升了深圳文化形象。积极构建立体防控体系,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深入推进严打整治行动,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启动安居型商品房建设,全面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有关政策精神,出台严格的调控政策,努力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的平稳过渡。积极落实国家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有关政策,市场供应充足、秩序良好。初步完成第
13、六次全市人口普查。(四)加快推进特区一体化。出台特区一体化发展总体思路和工作方案,明确了一体化的目标、路径和步骤。经济特区现行部法规和部规章得到全面梳理,有效解决了特区一体化相关法规的适用问题。按照基础设施先行原则,加快推进南坪快速二期、丹平快速、沿江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公里地铁线路投入试运营。北线引水和东江水源二期工程相继通水,铁岗水库扩建工程完工移交,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取得积极成效。基本实现原特区外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的整体转换。光明、坪山等功能区和龙华、大运等新城建设明显加快,有力地带动了原特区外地区的整体发展,实现了特区一体化当年初见成效的预期目标。(五)全面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更
14、新政策体系,积极推进大冲、岗厦、南科大校区等重点项目,实现了从局部改造到全面更新的跨越。市容环境提升行动取得突破性进展,街景美化、建筑物与公共设施外立面翻新、口岸环境和户外广告整治成效明显。大运中心、深交所大厦、京基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封顶,、国道、北环大道等改造基本完成。加强环境治理,龙华、观澜污水处理厂二期项目开工。深入开展生态市建设,建成区域绿道公里、城市和社区绿道公里。(六)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公务员制度改革,公开招聘首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新进公务员全部实行聘任制。设立前海管理局,探索法定机构运作新模式。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推行积分入户政策,拓宽了外来务工人员入户渠道。全面加强深港合
15、作,启动河套地区发展规划及工程研究,加快推进东部通道等跨界基础设施建设。以签订为契机,组团参加“台湾广东周”活动,深台合作取得新进展。与汕尾共建深汕特别合作区,探索区域统筹发展新模式。各位代表,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深圳市人民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外地来深建设者,向给予我们不懈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中央和各省区市驻深单位,驻深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深圳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
16、的感谢!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还不够强,经济效益需进一步提高。二是人口增长过快和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增加了解决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民生问题的难度,加大了社会管理的压力。三是城市二元结构仍然突出,城市功能、生态环境和文明素质与国际先进城市还有差距,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四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难度加大,特区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一些历史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科学性需进一步增强。五是服务型、法治型政府建设与科学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政府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需进一步提升。这些
17、矛盾和问题事关全局,影响长远,需要我们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二、“十二五”基本思路各位代表,“十二五”是深圳经济特区新时期的第一个五年。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要求深圳继续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国务院先后批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同意将深圳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范围,深圳正以崭新的风貌,踏上新年的宏伟征程。过去年,深圳迅速崛起,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深圳速度”,打造了全国领先的“效益深圳”,为迈向
18、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在,深圳已站在一个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在新一轮发展中应对挑战、再创辉煌,就必须以新理念引领发展,以新标杆指引方向。这个新理念就是以质取胜,这个新标杆就是“深圳质量”。“深圳质量”具有鲜明的科学发展内涵,蕴含继承发展的逻辑,反映主动竞争的自觉,体现全面协调的要求,指引破解难题的路径。“深圳质量”是“深圳速度”量变基础上的跃升,是“效益深圳”内涵和外延的扩展。我们要牢固树立崇尚质量、追求卓越的思维与理念,把速度、效益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实现从速度优先向质量优先转变,从注重经济增长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转变,使经济更有效益、民生更为幸福、文化更具品位、城市更富魅力
19、、生态更加美好,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创造“深圳质量”,就是坚持以质取胜,追求更高的物质文明,使创新能力更强,产业结构更优,内生动力更足,国际竞争力一流,以“深圳质量”彰显经济特区新优势。创造“深圳质量”,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追求更高的社会文明,使法制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幸福,以“深圳质量”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创造“深圳质量”,就是坚持文化强市,追求更高的精神文明,使人的发展更全面,人民生活丰富多彩,社会风貌昂扬向上,以“深圳质量”塑造新时期的深圳精神。创造“深圳质量”,就是坚持内涵发展,追求更高的城市文明,使城市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20、更高,以“深圳质量”跻身世界先进城市行列。创造“深圳质量”,就是坚持低碳理念,追求更高的生态文明,使资源消耗更小,环境代价更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以“深圳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领先全国。“十二五”时期深圳的主要发展目标是:本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左右,年达到万亿元,人均达到万美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重达到,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到。全社会研发支出占比重达到。万元能耗下降到吨标准煤,万元水耗下降,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万元。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全力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十二五”规划建议精神,积极落实我市加快转变
21、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强社会建设两个决定,用足用好“四个先行先试”的有利条件,围绕创造“深圳质量”,努力做到“六个着力”:(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把自主创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深入实施自主创新主导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科技进步贡献率不低于。突出源头创新,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若干领域取得突破,形成一批国际领先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打造核心技术创新之城。大力吸引、集聚和共享全球创新资源,加快完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积极促进产学研合作,打造国际创新中心。力争到年,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
22、验室、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达到家。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创新、创业、创优“三创合一”,推动科技创新与金融、商业、文化、管理创新有机互动的横向集成创新,打造全球创新成本低、创新收益高的先进城市。把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打造“高、新、软、优”的现代产业体系。“高”,就是抓住“高端”,抢占现代产业制高点。坚持发展高端产业,鼓励企业参与核心技术攻关,引进尖端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形成高技术产业群;加快占据产业高端,引导企业向产业链的高增值环节、高技术含量领域延伸,向资本运营、研发设计、品牌专利、核心制造、销售服务等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实现高端要素的
23、持续聚集。“新”,就是扶持“新兴”,把握未来产业话语权。紧紧抓住代表未来发展方向和增长潜力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着眼长远、及早布局,集中力量扶持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软”,就是推动“软化”,增强产业发展驱动力。加快发展知识经济、网络经济和服务经济,做强做大软件、创意等产业。推动第二产业向生产性服务业的演变升级。促进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融合与渗透,通过虚拟空间发展实体经济,突破土地等硬资源的约束,使“软资源”的投入成为利润的主要源泉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优”,就是坚持“优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
24、应,保持产业领先地位;大力实施优质龙头企业带动战略,重点支持各行业的优质企业在深发展壮大,带动产业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品牌战略,生产优质产品,创立国际名牌,着力提高深圳产品的美誉度。把增强经济内生动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适应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安排与自身转型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增长由出口拉动为主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以推进特区一体化、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为重点,扩大投资需求,五年投资累计超过万亿元,实现投资规模和投资效益双提升。建设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的特色商圈,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充分发掘消费潜力。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市建设,实现实体消费空间和虚拟
25、消费空间的有机结合。实施内贸战略,提高深圳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开拓新兴出口市场,优化出口结构,实现由出口大市向出口强市转变。把建设人才高地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支撑。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瞄准国际一流创新人才,加快优质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集聚。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打造载体、强化服务为重点,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环境。大幅提升自主培养人才的能力,努力发挥深圳引才、育才、用才的综合优势,最大限度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高水平制订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实施“孔雀计划”等专才计划,为创造“深圳质量”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二)以改善公共服务为重点,着力提升社会发展质量提
26、高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最低工资标准。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创建充分就业城市和国家级创业型城市。稳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社会福利体系,完善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五年筹集和新建保障性住房万套,形成覆盖中低收入人群和各类人才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民生福利。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力争率先成为全国教育现代化先进城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一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新改扩建所高中。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办好南方科技大学,丰富大学城办学层次,引进香港知名
27、高校来深合作办学,高校在校生规模达到万人。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实现合理布局和规范管理。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基本完成公立医院改革,实施公共卫生机构分类管理,引导社会资源发展个性化高端医疗服务。推进基本医疗服务标准化和重大卫生项目建设,让每一个城市功能组团至少拥有一家三级医院。到年,新增床位万张,千人医生数和千人病床数分别达到人和张。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实施交通需求管理,深化公交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交通为网络的公交体系,到年,公交分担率达以上,有效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提高市民群众安全感。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率先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
28、保障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施“织网工程”,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民心网、服务网和工作网。加强对流动人口、出租屋的管理,强化社会治安基础环境治理,建成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着力破解制约社会治安工作的源头性问题,实现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加强生产安全、交通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工作,健全城市灾害预警预防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充分挖掘深圳作为移民城市的文化潜力,建设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城市文化,提升城市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以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重点发展创意文化,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意之城和时尚之都。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
29、系,基层文化设施覆盖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举办高水平文化活动,创作高品质文化产品,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以文化体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城市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提高全社会法治水平。坚持依法治市,充分用好经济特区立法的优势,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规则、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的法治环境,使法治成为深圳经济特区的新优势。强化规则意识,依法规范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利用公益广告等媒介,在全社会倡导尊重法律、尊重规则的良好风尚。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和守信激励制度。(三)以绿色低碳为导向,着力提升生态发展质量突出节能减排,降低资源环境代价。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抓住低碳发展的战略机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