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50.72KB ,
资源ID:2139906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39906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二语文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

1、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北京作为参与试点的地区,从新学期起将在20所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目前,15首京剧教学曲目注已经确定。注:15首京剧教学曲目中有13首选自“文革”样板戏。5 科学家波特尔与罗勒尔曾提出一种激励模式(如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表述这种激励模式。(80字以内,5分)方向激励 努力 绩效 公平评价 满足技能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胡砺,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学。天会间,大军下河北,砺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韩昉见而异之,使赋诗以见志,砺操笔立成,思致清

2、婉,昉喜甚。因馆置门下,使与其子处,同教育之,自是学业日进。昉尝谓人曰:“胡生才器一日千里,他日必将名世。”十年,举进士第一,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久之,改定州观察判官。定之学校为河朔冠,士子聚居者常以百数,励督教不倦,经指授者悉为场屋上游,称其程文为“元化格。”皇统初,为河北西路转运都勾判官。砺性刚直无所屈。行台平章政事高桢之汴,道真定,燕于漕司。砺欲就坐,桢责之,砺曰:“公在政府则礼绝百僚,今日之会自有宾主礼。”桢曰:“汝他日为省吏当何如?”砺曰:“当官而行,亦何所避。”桢壮其言,改谢之。改同知深州军州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暴戾,蔑视僚属,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州管五县,例置弓

3、手百余,少者犹六七十人,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其人皆市井无赖,以迹盗为名,所至扰民。砺知其弊,悉罢去。继而有飞语曰:“某日贼发,将杀通守。”或请为备,砺曰:“盗所利者财耳,吾贫如此,何备为?”是夕,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再补翰林修撰,迁礼部郎中,一时典礼多所裁定。海陵拜平章政事,百官贺于庙堂,砺独不跪。海陵问其故,砺以令对,且曰:“朝服而跪,见君父礼也。”海陵深器重之。天德初,再迁侍讲学士,同修国史。以母忧去官。起复为宋国岁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彦恭为使,海陵谓砺曰:“彦恭官在卿下,以其旧劳,故使卿副之。”迁翰林学士,改刑部尚书。扈从至汴得疾,海陵数遣使临问,卒,深悼惜之。年五十五。(金史卷一百

4、二十五)场屋:科举考试的地方。扈从:随从护驾。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右拾遗,权翰林修撰 权:暂时代理B岁征民钱五千余万为顾直 直:通“值”,报酬C令公署撤关,竟亦无事 竟:竟然D以母忧去官 忧:(母亲的)丧事72,4,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砺从小就喜爱学习,后来得到韩昉的帮助,同韩昉的儿子在一起接受教育,进步很快,天会十年考中进士第一名。B行台平章政事高桢在漕运官署摆设宴席,斥责胡砺就座不懂礼法,胡砺认为自己是政府官员,同时又是今天宴会的宾客,理当就座。C胡砺任深州军州事期间,将各县按例设置的

5、弓箭手全部免除不用,这样就为老百姓减轻了钱币五千余万的经济负担。D刑部侍郎白彦恭的官职虽然比胡砺低,但因为他过去的功劳,被任命为宋国岁元使,胡砺做他的副手。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砺为军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与佣保杂处。(3分)译文:砺常以礼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于砺。海陵问其故,砺以令对,且曰:”(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诉衷情宝月山作仲殊 清波门外拥轻衣,杨花相送飞。西湖又还春晚,水树乱莺啼。 闲院宇,小帘帏。晚初归,钟声已过,篆香才点,月到门时。仲殊:僧人,俗姓张,名挥,仲殊是其法号。曾住杭州宝

6、月寺。篆香:又称百刻香,寺院常用其作为计时器来使用。(1)上阕中的“乱”字写得很有意味,请具体分析。(3分) _ _(2)词人是通过景物描写来表现自己的心境的。请具体分析本词是如何写景抒情的?(5分) _ _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王维山居秋暝)(2)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3)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周敦颐爱莲说)(5)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冬 天茅盾诗人

7、们对于四季的感想大概颇不同罢。一般的说来,则为“游春”,“消夏”,“悲秋”,冬呢,我可想不出适当的字眼来了,总之,诗人们对于“冬”好像不大怀好感,于“秋”则已“悲”了,更何况“秋”后的“冬”!所以诗人在冬夜,只合围炉话旧,这就有点近于“蛰伏”了。幸而冬天有雪,给诗人们添了诗料,甚而至于踏雪寻梅,此时的诗人俨然又是活动家。不过梅花开放的时候,其实“冬”已过完,早又是“春”了。我不是诗人,对于一年四季无所偏憎。但寒暑数十易而后,我也渐渐辨出了四季的味道。就觉得冬天的味儿好像特别耐咀嚼。因为冬天曾经在三个不同的时期给我三种不同的印象。十一二岁的时候,我觉得冬天是又好又不好。大人们定要我穿了许多衣服,

8、弄得我动作迟笨,这是我不满意冬天的地方。然而野外的茅草都已枯黄,正好“放野火”,我又得感谢“冬”了。在都市里生长的孩子是可怜的,他们只看见灰色的马路,从没见过整片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地,他们即使到公园里看见了比较广大的草地,然而那是细曲得象狗毛一样的草皮,枯黄了时更加难看,不用说,他们万万想不到这是可以放起火来烧的。在乡下,可不同了。照例到了冬天,野外全是灰黄色的枯草,又高又密,脚踏下去簌簌地响,有时没到你的腿弯上。是这样的草,大草地,就可以放火烧。我们都脱了长衣,划一根火柴,那满地的枯草就毕剥毕剥烧起来了。狂风着地卷去,那些草就像发狂似的腾腾地叫着,夹着白烟一片红火焰就像一个大舌头似的会一下子把

9、大片的枯草舐光。有时我们站在上风头,那就跟着火头跑;有时故意站在下风,看着烈焰潮水样涌过来,涌过来,于是我们大声笑着嚷着在火焰中间跳。一转眼,那火焰的波浪已经上前去了,于是我们就又追上送它。这些草地中,往往有浮厝的棺木或者骨殖甏,火势逼近了那棺木时,我们的最紧张的时刻就来了。我们就来一个“包抄”,扑到火线里一阵滚,收熄了我们放的火。这时候我们便感到了克服敌人那样的快乐。二十以后成了“都市人”,这“放野火”的趣味不能再有了,然而穿衣服的多少也不再受人干涉了,这时我对于冬,理应无憎亦无爱了罢,可是冬天却开始给我一点好印象。二十几岁的我是只要睡眠四个钟头就够了的,我照例五点钟一定醒了;这时候被窝是暖

10、烘烘的,人是神清气爽的,而大家又都在黑甜乡,静得很,没有声音来打扰我,这时候,躲在那里让思想像野马一般飞跑,爱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够了时,顶天亮起身,我仿佛已经背着人,不声不响自由自在做完了一件事,也感到一种愉快。那时候,我把“冬”和春夏秋比较起来,觉得“冬”是不干涉人的,她不像春天那样逼人困倦,也不像夏天那样使得我上床的时候弄堂里还有人高唱孟姜女,而在我起身以前却又是满弄堂的洗马桶的声音,直没有片刻的安静,而也不同于秋天。秋天是苍蝇蚊虫的世界,而也是疟病光顾我的季节呵!然而对于“冬”有恶感,则始于最近。拥着热被窝让思想跑野马那样的事,已经不高兴再做了,而又没有草地给我去“放野火”。何况近年来的

11、冬天似乎一年比一年冷,我不得不自愿多穿点衣服,并且把窗门关紧。不过我也较为理智地认识了“冬”。我知道“冬”毕竟是“冬”,摧残了许多嫩芽,在地面上造成恐怖;我又知道“冬”只不过是“冬”,北风和霜雪虽然凶猛,终不能永远的不过去。相反的,冬天的寒冷愈甚,就是冬的命运快要告终,“春”已在叩门。“春”要来到的时候,一定先有“冬”。冷罢,更加冷罢,你这吓人的冬!1933年冬12结合文意,解释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6分)(1)“冬”毕竟是“冬”:(2)“冬”只不过是“冬”:13作者“不是诗人”,为什么文章要以“诗人们对于四季的感想”起笔?答:14作者“觉得冬天的味儿好像特别耐咀嚼”,结合全文,概括 “特别耐

12、咀嚼”的“冬天的味儿”有哪些? 15联系本文,简述你对人生的“冬天”的看法。以下四、五两类阅读题,考生只能选定其中一类作答,不得选做另一类中的题目。四、论述类文本阅读(18分) (特别提醒:选做论述类题的考生将16、17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16、17题号处)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城市文明”问题在当下的提出,我想有两个背景最值得关注:一是从全球范围看,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城市化进程,在极大推动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使城市社会学家所谓的“城市问题”大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直接影响到当今世界城市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对中国来说,这既是城市化进程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必然表

13、现,也是“城市文明”在当下备受关注的直接原因。但另一方面,我们在现实与理论上的准备,却不足乃至匮乏。 城市文明的研究与建设,有两个问题需要先行解决。首先,什么是文明,它有哪些具体的层面与内涵,这些具体层面与内涵的相互关系如何?这是建构一个科学的发展框架,使城市文明和谐、健康地发展的基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乾文言和尚书舜典,是指一整套用来区别“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的“形式符号系统”,具体地说就是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礼乐制度”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服务,所以中国古代的“文明”概念主要指“政治文明”。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明”也多有论述,核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

14、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由此可知,“文明”的基本内涵决定了其功能相应有三:在“物质文明”层面,以生产工具的发明与使用为标志,它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物质生产方式;在“政治文明”层面,以政治、法律等上层建筑的创造与运用为标志,它表现为一种与野蛮时代或野蛮民族有着本质差异的社会生活方式;在“精神文明”层面,以伦理、艺术等人文精神的创造为最高目标与理想,它是一种在大自然、动物界及野蛮社会中不可想象的艺术生活方式与审美精神境界。 其次,要弄清“文明”与“城市”的关系。在起源上讲,“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中西皆然。英语的“文明”(c i v il i za t i on)源于拉丁文的“

15、c i vit i s”(城市),最初指城市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道德的高贵。荷兰学者彼德李伯庚在研究欧洲文化史时就指出,在1 6、1 7世纪,欧洲城市与农村的区别是“农村里没有城市里那么文雅”。早在中国的周代,人们就把祭祀与礼仪中心看作是“城市”建立的标志,这意味着,按照礼仪制度组织起来的人类社会,既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同时也是最初的城市文明形态。 尽管城市文明的内涵也主要有三层,但它的核心无疑是中国古代思想家讲的“礼”与“乐”,用今天的话说是“城市的善”与“城市的美”。文明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越往上追溯,城市的重心就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因为只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与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才

16、能顶住野蛮人或外来文明的军事压力,以及维护好内部的安定团结。但随着城市在当代的发展,基础性的物质文明建设与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建设,已不再是城市文明发展水平的最高理想。或者说,由于“文明病”、城市问题更多地与人的精神文化生态相关,因而中国古人最看重的“礼”与“乐”,在当下具有了越来越重要的意义。还可以说,在“礼”与“乐”之间,由于“乐”的目的在于生产和谐,目标是建设和谐城市,所以,“城市的美”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代表了人类城市文明的最高目的。 (选自艺术与城市文明刘士林 有删节)16下列关于“文明”的概念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3分)A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文明”最早见于易舜典,具体是指先秦

17、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B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文明”的核心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成果,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方面。C“文明”与“城市”关系密切,早在16、17世纪的欧洲,城市与农村就已在文明的程度上有了高下之分。D中国古代的“文明”主要指“政治文明”,是因为先秦儒家津津乐道的“礼乐制度”完全是为政治服务的。17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是“城市问题”大量涌现并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B“城市文明”在当下虽然备受关注,但我们在现实与理论上的的准备,却不足乃至匮乏。C文明与城市发展史告诉我们,城市的重心越来越依靠物质文明与政治文明。D在城市文明的内涵中,

18、“城市的美”要比“城市的善”更高一层,因此它才是城市文明的核心。18根据第二段内容,概括“文明”的三种功能。19请结合全文,指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阐明“城市文明”这一问题的。五、实用类文本的阅读(18分)(特别提醒:选做实用类题的考生将20、21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20、21题号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中国姓氏的历史至少在5000年以上,而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姓氏,在中国只有20多年的历史。通过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结合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来探索和研究中国姓氏,大大加深了中国人对祖先给我们烙下的血统记号“姓氏”的了解,提高了历史追思的兴趣。在130多年前(即1875年),世界上发生了

19、两件与姓氏有关的事件。第一件是日本的明治维新,为了强国富民,日本新政府首先是调查日本的国情一一人口,但是日本人的名字重复得太严重了,于是政府要求每一个日本人必须给自己找一个姓,以作区别,因为日本人在这之前是没有姓的,于是乎,在短短的时间内日本人出现了三万多个姓。1875年世界上还发生了一件与姓氏有关的事件,那就是英国人乔治达尔文首次发表了用英国人在教堂中结婚名册中的姓氏研究近亲现象的文章,这是科学家第一次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姓氏。在那篇文章中,他首次提到欧洲人姓氏分布与人类遗传特征之间的平行关系。接着世界各地纷纷在种族、地域、家族疾病、人口迁移等等领域研究各自国家的姓氏。到上个世纪6080年代

20、达到了顶峰,在美国俄勒冈州先后召开了两次世界性的以数学和生物学研究姓氏为主题的会议。大家都知道,每一代子女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经过10代后,后裔中血液的遗传物质在理论上只有11024与第一始祖相同。所以,社会上大家对姓氏寻根的科学性一直持怀疑、甚至不屑一顾的态度。恰恰就在这一非常通俗的常识上,大家忽略了一个生物进化上的重要现象一一Y染色体的遗传!Y染色体的遗传几乎是世代不变的,在人类中表现为生男孩子,这是人类进化中一条“铁”的法则。我们定位姓氏作为生物学中的一项可以研究“材料”的原则就是:姓氏是父传子的,其传递方式类似Y染色体遗传的表现。姓氏是代表血缘传承关系的一种符号,中国

21、人姓氏代表的是父传子的血统关系。中国人,尤其在汉族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自西周春秋以来,中国人的亲属是以父系为中心论亲疏,父系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古代的国家观念,也与家族观念相联系,所谓一家一姓的天下,实际上是父系家族观念的无限扩大。在这种宗法制度和宗族观念中,中国人十分重视“姓”,有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很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现象,在全国形成了无数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中国人姓氏几乎都是以父传子的垂直方式世代相传的,女子婚后也不改姓,仅仅附上夫姓,表明已婚了。所以,中国人姓氏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父系社会的全过程,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同化

22、过程中和国家统一上,曾经起过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在中国人姓氏群体学的研究中,我们先后发现了以下几个现象:1当代的姓氏分布与遗传基因的分布基本是一致的,反映了中国人姓氏传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汉族南北遗传组成上的差距大于南方汉族与南方少数民族、北方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遗传差距,其分界地带在南岭和武夷山,而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长江。3发现中国人100个大姓大约占中国总人口的85,是组成各地人群遗传结构的主要成分和决定历史上人口迁移的结果。而几千个小姓往往表达地域性特性,是相对比较完整的保存着中国人遗传多样性基因库的最好隔离群。4中国几十种疾病分布地理图与百家大姓分布地理图存在高度重叠的现象。

23、5排出了以“李、王、张、刘、陈”为首的新百家大姓。尽管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研究姓氏才刚刚开始,但以上这些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姓氏的原因。我们确信中国人的姓氏是一项国情资源,更加确信中国人的姓氏,不但是一种传统的文化,也是一门科学研究的对象。 (有改动)20不能够说明“中国人十分重视姓”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姓氏的历史虽然悠久,但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中国姓氏,在中国只有20多年的历史。B中国人姓氏几乎都是以父传子的垂直方式世代相传的,女子婚后也不改姓。C中国人有着同姓聚居的习俗,在全国形成了无数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D中国很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现象,很多长年旅居国外的老华侨,甚至在国外出生的华人都

24、回到祖国来认祖归宗。21. 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A现在,人们对中国姓氏的研究可以通过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结合社会科学的传统研究来探索和研究。B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也与家族观念相联系,所谓一家一姓的天下,实际上是父系家族观念的无限扩大。C生物进化上的Y染色体的遗传几乎是世代不变的,而人类姓氏的传递方式类似于Y染色体遗传的表现。D当代中国的姓氏分布与遗传基因的分布是完全一致的,反映了中国人姓氏传递的稳定性和连续性。22联系上下文看,第2段写世界上发生两件与姓氏有关的事件的用意是:23第3、4两段分别说明了中国人姓氏的明显特征,即:六、作文 (70分)24作文 承担,在词典里的意思是 “担

25、负,担当。承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承担的可以是义务,可以是责任;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 你对“承担”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承担”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全文不少于800字。第二学期期末联考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3分) C ( A ch/sh zh/ji chng mn/wn B hng / hng d q/x gu/ku C c/z shn/kn lu/l qun/juD mn/pn b/p o/ni bn)2D(D项“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使用正确。A项“师出无名”指军队出兵打仗没有正当的理由,也指做事没有正当的理由。望文生

26、义。B项“巧舌如簧”形容把虚假言辞说得十分动听。感情色彩错误。C项“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只能用于比喻义,不能形容具体声音。3B(A、成分残缺,在最后加“之林”;C、句式杂糅,删去“于”;D、关联词误用,“因而”应为“因为”。4(4分)参考角度:赞成的:有利于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学习意识。疑虑的:这一举措显示了有关方面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素质教育上的焦虑和迷茫;这种方式能否被学生欣然接受也令人疑虑。5(5分)参考答案:用激励的方法,使人产生努力的愿望,再使其掌握正确的方向和技能,就能取得一定的绩效,对其公平评价,就能使其获得满足感,而这种满足感又能转化为新的动力促使其再努力。(答到“激励”和“努力”得1分,答到“方向”和“技能”以及“绩效”得1分,答到“公平评价”得1分,答到“满足”得1分,答到“促使其再努力”得1分。如超过字数,扣2分。6C(竟:最终。7D(A前一个“为”是动词,可译为“成为”;后一个“为”是介词,可译为“向、对”。B前一个“何”是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 后一个“何”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C前一个“其”是代词,可译为“他们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