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109.32KB ,
资源ID:213895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3895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文档格式.docx

1、溶酶体的膜蛋白可能通过特殊修饰而不易被自身的水解酶水解,D正确;故选C。2.正常细胞内K浓度远高于细胞外,细胞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当细胞内外的Na、K浓度差减小时,图1细胞膜上Na+KATP酶(结构A)将细胞内的Na移出膜外,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具体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图1中Na外流属于被动运输B. 图2中的甲侧为细胞质基质C. Na+K一ATP酶由游离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合成D. K和Na进出细胞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答案】D分析图1可知,钠离子从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钾离子从细胞外运输到细胞内都是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该过程中伴随ATP的水解过程,是耗能反应。【详解】细

2、胞外Na+浓度高于细跑内,Na+移出细胞外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A错误;图2中乙侧为细胞质基质,B错误;Na+/K+-ATP酶位于细胞膜上,由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C错误;K和Na进出细胞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有关,D正确;故选D。【点睛】对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生物膜系统的功能的综合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利用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判断获取结论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3.效应T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的原因是效应T细胞通过表面的物质M与靶细胞表面的物质N结合,诱导靶细胞内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靶细胞裂解。据此判

3、断,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与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B. 效应T细胞内含控制M合成的基因,靶细胞内无控制M合成的基因C. 机体内的效应T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D. 肿瘤细胞物质N合成基因表达活跃有利于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答案】A细胞免疫的效应阶段,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如下: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

4、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详解】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与细胞膜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A正确;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中均含有控制物质M合成的基因,B错误:机体内的效应T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肿瘤细胞物质N合成基因表达活跃,有利于效应T细胞与肿瘤细胞结合,导致肿瘤细胞裂解,有利于免疫系统清除肿瘤细胞,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4.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 格里非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DNA可以改变

5、生物体的遗传性状B.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直接使小鼠死亡C. 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均含放射性D. 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不含放射性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格里菲

6、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不具有毒性,不能直接使小鼠死亡,B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噬菌体以细菌细胞内的物质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用含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不一定都含放射性,C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噬菌体以细胞内的物质为原料,合成子代噬菌体,用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均不含放射性,D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5.下列

7、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某树林中黄杨树高低错落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 K值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不会因环境的改变而变化C. 对板结的土壤进行松土,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 人类的某些活动可能会干扰生物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答案】B群落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群落水平方向上表现斑块性和镶嵌性是空间异质性的表现,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详解】垂直结构是群落的结构,而非种群的结构,某树林中黄杨树高低错落有致是一个种群的空间分布,而非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K值(环境容纳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会因环

8、境的改变而变化,B错误;松土,可以使土壤疏松,土壤缝隙中的空气增多,有利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细胞呼吸,促进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正确;人类的某些活动可能会干扰生物群落的演替速度和方向,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群落的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识记群落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概念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6.图为人类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4为患者,有关叙述错误的是(不考虑突变)A. 若I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II3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2B. 若I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

9、基因频率C. 若I2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 若I2携带致病基因,则II3产生含致病基因卵细胞的概率是13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父亲正常的话是常染色体遗传,“有中生无”是显性,“有”指的是父母患病,“无”指的是后代中有正常个体;显性遗传看男病,儿子正常母亲患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母女都患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母亲和女儿都正常,遗传病只在男子之间遗传的话,极有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分析题干系谱图,父母正常,儿子患病,说明该遗传病是隐性遗传

10、,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据此解答。【详解】若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基因型是1/2XAXA、1/2XAX a(设致病基因为a),则3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为1/2,A正确;若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额率,B正确;若2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的致病基因频率的平方,C错误;若2携带致病基因,则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产生含致病基因卵细胞的概率是2/31/2=1/3,D正确;【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人类遗传病的传递方式的判断,意在考查学生

11、分析遗传系谱图,获取信息解决遗传问题的能力,难度适宜。7.为探究水稻幼苗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实际光合速率,某科研小组将长势相同的同种水稻幼苗置于多组密闭装置中,在不同的光照强度下,测定单位时间内CO2的释放量,并计算出单位时间内O2的产生量(如图所示)。回答相关问题:(1)图中m值是在_条件下测得的;甲曲线表示_(填“CO2释放量”或“O2产生量”),判断的依据是_。(2)当光照强度为c时,若适当提高CO2浓度,则短时间叶绿体内C3C5的值将_(填“升高”或“降低”),ATPADP的值将_(填“升高”或“降低”)。(3)水稻幼苗的光补偿点(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的光照强度)为图中的_点,此时水

12、稻叶肉细胞的线粒体中H的移动方向有_。【答案】 (1). 黑暗 (2). O2产生量 (3). 当光照强度为0时甲曲线从0开始,随光照强度上升,曲线上升 (4). 升高 (5). 降低 (6). b (7). 线粒体基质到线粒体内膜本题是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净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和实际光合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的综合性考查,回忆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光照强度和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曲线模型、净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和实际光合作用强度之间的关系的表达式,然后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结合问题的具体要求进行解答。图示分析:甲曲线表示单位时间内O2的生成量,

13、乙曲线表示单位时间内CO2的释放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强度增大,乙曲线表示单位时间内CO2的释放量减少,甲曲线表示单位时间内O2的生成量增多,b点是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即光的补偿点,c为光的饱和点。【详解】(1)图中乙曲线表示单位时间内CO2的释放量减少,m值是光照强度为0即黑暗环境测定的,此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甲曲线表示O2产生量,判断的依据是当光照强度为0时甲曲线从0开始,随光照强度上升,曲线上升。(2)c点为光的饱和点,限制光合作用强度增加的因素不是光照强度,而是其他因素如CO2浓度,若适当提高CO2浓度,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增强,C3含量增加, C5减少,则短时间

14、叶绿体内C3C5的值将升高,ATPADP的值将降低。(3)b点是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即光的补偿点,线粒体中H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场所在线粒体内膜,故此时水稻叶肉细胞的线粒体中H的移动方向是线粒体基质到线粒体内膜。【点睛】对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关系及影响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图文转换能力及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综合应用能力。8.为验证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某同学设计如下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材料和用具:若干只同种同龄生理状态相近性别相同的健康成年鼠、适宜浓度的放射性碘溶液、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

15、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生理盐水、注射器若干等。(2)请完善下面的实验步骤将若干只同种生理状态相近的实验鼠随机分为甲、乙、丙3组,甲组设置为对照组,乙组和丙组设置为实验组。给各组鼠注射_,并测定_。分别给甲、乙、丙3组实验鼠注射等量的_、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将甲、乙、丙3组实验鼠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饲养,5天后分别测定三组实验鼠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3)实验结果与分析经放射性检测,与甲组相比,乙组实验鼠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下降较慢,原因是_;与甲组相比,丙组实验鼠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下降较快,原因是_。(4)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存在着_、_两种调节机制(或方式)。【

16、答案】 (1). 等量的放射性碘溶液 (2). 各组鼠的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 (3). 生理盐水 (4). 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甲状腺细胞利用放射性碘合成并分泌的甲状腺微素少 (5). 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利用放射性碘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中放射性碘的含量下降较快 (6). 分级调节 (7). (负)反馈调节对于实验题,我们在解答的时候首先要理顺解题思路,弄清实验的原理、实验的方法,以及实验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把握住设计实验时应遵循的科学性原则、对照原则和无关变量等量的原则进行综合分析和解答。(2)给各组鼠注射等量的放射性碘溶液,因为碘是甲状腺激素的

17、组成成分,并测定各组鼠的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甲组是对照组,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故给甲组实验鼠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乙组注射无放射性的甲状腺激素、丙组注射无放射性的促甲状腺激素。(3)实验结果与分析:经放射性检测,与甲组相比,乙组实验鼠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下降较慢,原因是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甲状腺细胞利用放射性碘合成并分泌的甲状腺微素少;与甲组相比,丙组实验鼠甲状腺中碘的放射量下降较快,原因是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利用放射性碘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使甲状腺中放射性碘的含量下降较快。(4)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过程中存在着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两种调节机制(或方式)

18、。【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动物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意在考查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请回答下列有关农田生态系统的问题(1)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常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来控制害虫的密度,如用信息素诱杀某昆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其种群正常的_,导致出生率下降。(2)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分解者通过_(填生理过程)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3)废弃的农田演替至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与初始阶段相比,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其原因是_。(4)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其原因主要是_。【答案】 (1). 性别比例 (2). 绿色植物通过光

19、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3). 呼吸作用将动值物遗体和动物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 (4). 一年生草本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处于劣势.大部分被取代 (5). 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结合诱捕器(水盆式、粘胶式)配套使用。在田间释放后,形成“假姑娘”(性引诱剂)引来“真小伙”(田间的雄虫),从而使得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出生率),达到防治害

20、虫目的。生态系统的类型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其中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最复杂,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营养结构最简单,自动(自我)调节能力最弱。(1)用信息素诱杀昆虫的雄性个体,使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导致种群的出生率下降。(2)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将动值物遗体和动物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3)在草本与灌木混生阶段之前,草本植物为优势,随着演替的进行,在草本与灌木

21、混生阶段,一年生植物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因而草本和灌木混生阶段时,与初始阶段相比,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数量大幅度减少。(4)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高,营养结构复杂,故森林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点睛】解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群落的演替相关知识,考生通过平时的积累,分析作答。10.已知某种植物茎秆的颜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Ee、Ff控制,E为绿色基因,F为绿色淡化基因。茎秆颜色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现取3个基因型不同的黄秆纯合品种甲、乙、丙分别与绿秆纯合品种丁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该植物群体中,

22、黄秆植株的基因型有_种(2)黄秆纯合品种甲、乙、丙的基因型分别是_、_、_。(3)实验二中,F2黄秆植株中杂合子植株所占的比例是_。(4)某人从实验二的F2群体中选择一绿色茎秆植株,为鉴定其基因型,采用了两种方法。请你帮他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方法一实验思路:让该绿色茎秆植株与基因型为eeff的黄色茎秆植株测交,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茎秆的颜色及比例。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实验结论:若F1中都是绿色茎秆植株,则该绿色茎秆植株的基因型为_;若F1中绿色茎秆植株:黄色茎秆植株1:1,则该绿色茎秆植株的基因型为_。方法二让该绿色茎秆植株自交,得到F1,观察并统计F1茎秆的颜色及比例。实验结果并得

23、出实验结论:若_,则该绿色茎秆植株基因型为EEff若_,则该绿色茎秆植株的基因型为Eeff【答案】 (1). 5 (2). EEFF (3). eeFF (4). eeff (5). 4/7 (6). EEff (7). Eeff (8). F1中都是绿色茎秆植株 (9). F1中都是绿色茎秆植株:黄色茎秆植株=3:1通过表格分析可知,黄杆的基因型可表示为:ee_或者_FF,那么符合的基因型有:eeFF、eeFf、eeff、EEFF、EeFF;绿杆基因型:EEff和Eeff;淡绿杆基因型:EeFf和EEFf。(1)通过表格可知,黄杆的基因型可表示为:eeFF、eeFf、eeff、EEFF、Ee

24、FF,共计5种。(2)黄秆纯合品种的基因型有eeFF、eeff、EEFF这三种。纯合的甲、乙、丙分别与绿秆纯合品种丁(EEff)杂交,通过实验一甲与丁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可推测甲的基因型为EEFF,通过实验三丙与丁杂交,F2的性状分离比可推测丙的基因型为eeff,剩余的乙的基因型则是eeFF。(3)实验二中亲本的基因型是EEffeeFF,F1的基因型是EeFf,则F2黄秆植株基因型有:1EEFF、2EeFf、1eeff、1eeFF、2eeFf,其中杂合子植株所占的比例是4/7。(4)实验二的F2群体中绿色茎秆植株的基因型有两种即EEFf和EeFf,鉴定其基因型,采用了两种方法。让该绿色茎秆植

25、株(EEff或Eeff)与基因型为eeff的黄色茎秆植株测交,得到F1,如果绿色茎秆植株的基因型为EEff,则与eeff测交,F1的基因型为EeFf,则F1都是绿色茎秆植株;同理如果绿色茎秆植株的基因型为Eeff,则与eeff测交,F1的基因型为1EeFf和1eeFf,则F1绿色茎秆植株:1。让该绿色茎秆植株(EEff或Eeff)自交,得到F1,若绿色茎秆植株基因型为EEff自交,则F1中都是绿色茎秆植株;若该绿色茎秆植株的基因型为Eeff自交,则F1中都是绿色茎秆植株:【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1

26、.尿素是一种重要的氮肥,农作物不能将其直接吸收利用,而是通过土壤中的细菌将其分解为氨和CO2后才能被农作物利用。(1)土壤中的某些细菌能分解尿素,其根本原因是_。(2)为筛选尿素分解菌而制备的培养基中含有的营养物质除尿素外,还包括水、碳源和_等,该培养基能筛选出目的菌株的原因是_。(3)一般依据尿素分解菌菌落的_、隆起程度和颜色等特征来区分统计菌落数目。现将10mL尿素分解菌悬液进行梯度稀释,分别取01mL稀释倍数为106的样液接种到3个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菌落数分别为152、155、158,则1mL悬液中活细菌数量为_个。上述过程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4)为检验培养基及培养皿灭菌是

27、否合格,可采取的措施是_。【答案】 (1). 含脲酶合成基因(或含能合成分解尿素的酶的基因) (2). 无机盐 (3). 只有以尿素作为氮源的微生物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 (4). 形态、大小 (5). 1.55109 (6). 稀释涂布平板法 (7). 单独设置一个灭菌后不接种样液(或接种无菌水)的培养基进行相同条件培养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1分离菌株的思路(1)自然界中目的菌株的筛选依据: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实例:PCR技术过程中用到的耐高温的Taq DNA聚合酶,就是从热泉中筛选出来的Taq细菌中提取出来的。(2)实验室中目的菌株的筛选 原理:人为提供

28、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缺乏脲酶的微生物由于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方法: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分解尿素,配制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能够生长的细菌就是能分解尿素的细菌。2统计菌落数目的方法(1)稀释涂布平板法(间接)当样品的稀释庋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来推测样品中大约含有的活菌数。(2)利用显微镜直接计数。3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鉴定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