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荷障面”写出歌女在暑天聪明地用荷叶遮面,躲避斜晖,显得稚嫩可爱。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AB考核手法,CE项考核内容,D项考核炼字,其中B项,“描摹了朦胧醉人的山水美”这一表述有误,词句中的“朦胧”实际上描摹了雨后青山更青翠,白鸥翩飞,水光接天,湖如明镜清澈的光明澄澈的境界。E项,“写出荷花高高地挺立,遮住了人的视线,为人挡住阳光”错,“小荷
2、障面避斜晖”指的是歌女用荷叶遮面以躲避斜晖,获得绿荷的阴凉。此题考核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注意结合诗歌中的具体的描写分析,抓住“浅声”“杏红深色”“小荷障面”动作和穿着等分析歌声优美,穿着杏红色衣服,拿着荷叶遮面挡阳光的聪慧、天真、可爱、美丽的形象特征。点睛:此题考核欣赏诗歌形象的能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2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
3、列小题。吴中书事杨乘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注】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 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
4、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D.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E.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27.14. CD(1)愁: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昔盛今衰之愁。(2)表现:表现:对比。通过当年的繁华和眼前的凄清冷落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的悲伤之情。运用典故。通过范暴帮助勾践灭吴,最终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的羡慕之情(表现了诗人
5、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直抒胸臆。通过写尊前多暇,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无事可做,只得借酒消愁的悲伤。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C项中“想象”错,许久无人路过的香幽小径,落叶层层,新叶尚小,破败的长廊只有空空的回声和清冷的明月;D项中“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错,在政事上不得志,也有对朝廷政治统治不思进取的不满,寻不到志同道合的人。题干问的是“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哪些愁、如何表现”。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及写作背景,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作答。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
6、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
7、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
8、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2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登云门诸山明宗臣山头月白云英英,千峰倒插千江明。手把芙蓉步石壁,苍翠乱射猿乌惊。谁知云外吹紫笙,欲来不来空复情。天风吹我佩萧飒,恍疑身在昆仑行。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首句写山顶之景,山峰、明月、云雾融汇成一个幽静而朦胧的境界。颔联照应诗题“登”字,写在遍野芙蓉、满目苍翠之中登山的悠闲。诗人身在山中,以萦绕耳边的乐声,渲染出高山之巅空灵而神秘的意趣。诗人登上山顶,感受到山风萧瑟强劲,由此联想到八面生风的昆仑山。全诗以实笔写山之实景,以虚笔写风之虚致,意在表达登山的畅快情致。后
9、人评价此诗最能“以主观情趣折射客体之美”,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登山的情趣。28.14. BC15. 诗人登山所见千峰倒插江中,满目芙蓉苍翠,攀登险峰的过程有观赏美景的乐趣;诗人耳闻风声,如云外笙乐,若有若无,有仿佛聆听仙乐的的情致;诗人登上山顶,迎风而立,恍惚身处昆仑之境,有飘飘欲仙之感。B项错在“登山的悠闲”。颔联集中笔墨点出题中的“登”字,拉紧芙蓉才能步步攀登,可见山势之险。乱射写出松手之后弹出的芙蓉枝叶左右颤动发出声响的情景,惊醒了山中熟睡的猿鸟,以鸟兽之惊反衬山中之静。C项错在“萦绕耳边的乐声”。其实紫笙在此处实写山高风劲。颈联写云外笙乐。云外照应首句表明已登上山顶,身在云中又听到云外
10、紫笙之声。天赖之音欲来不来若断若续,渲染了山顶的幽静神密意趣。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尾联伃发了这种如游仙境的快感,萧飒,秋风之音,表明这是一个秋天的夜晚。山风天外吹来,衣佩发出萧飒之声,作者迎风而立,仿佛到了昆仑仙境,同时也顺应了前两句,将登山的情趣推致更高一层。此诗前两联写山之实景,后两联写风这虚致,实以虚染诗亦空灵,虚有实垫,情也真切,此诗流转自如气韵完足。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态度。颔联交代了诗人人登山所见之景色:千峰倒插江中,满目芙蓉苍翠,攀登险峰的过程有观赏美
11、景。此时诗人的情绪快乐高昂;颈联写诗人已经登上山顶,听到强劲的风声,感觉好像在云外听笙乐,乐声若有若无诗人有一种聆听仙乐的的感觉;尾联写作者诗人登上山顶,迎风而立,产生幻觉,恍惚置身昆仑山的境地,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29.古代诗歌阅读送李端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注】故关:故乡。风尘:指社会动乱。下列对本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离别自堪悲”这一句写来平直、刻露。但由于是紧承上句脱口而出的,应接自然,故并不给人以平淡之感,相反倒是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人归暮雪时”处处与上句
12、照应,如“人归”照应“路出”, “暮雪”照应“寒云”,发展自然,色调和谐,与上下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少孤为客早”,“少孤”已属人生之大不幸,“为客早”则不幸又深一层,诗人感叹友人从小成为孤儿,身世飘零,从侧面反映出时代的动乱和人们动乱中漂流不定的生活。“风尘何处期”,将笔锋转向预卜未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这样作结,委婉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全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29.14. CD15. 故园衰败之悲,诗人借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送别友人之悲,直言“自堪悲”,别后“掩泪空相向”,写
13、出送别友人的悲伤;感叹身世之悲,小时丧父,多年客居他乡,在外漂泊,历经磨难,晚逢知己;社会动乱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风尘何处期”写出因社会动荡,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应为感叹自己,“委婉含蓄”错,应为“直率明白”。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
14、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如本题应为感叹自己。审题,尾联中的“泪”中包含了哪些情感?本题既是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又是考查学生理解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泪”应是悲愁的情感,通读全诗,逐联逐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现的情感,然后加以概括。一二联衰草、寒云、暮雪写出了对故园衰败之悲;第一联中的“离别自堪悲”写出送别友人之悲;第三联中“少孤为客早”写出身世之悲;“多难”写出了社会动荡之悲;“风尘何处期”写出与友人相见无期的悲伤。3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喜朝天曹冠绣水雕栏,绮霞邃宇。薰风飒至清无暑。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娇莺语。景
15、物撩人,悠然得句。深杯戏把纹楸赌。胸中邱壑自生凉,何须泉石寻佳趣【注】纹揪:指围棋盘,词的上阕描了美丽的景色,情景交融,为下阕描写人物活动、抒发壮志、渲染气氛作铺垫“绣水雕栏,绮霰邃宇”两句巧用比喻手法,俯仰结合,展现了水天相映、雕梁闹栋的景象。“熏风飒至淸无暑”写和风飒然而至,清新凉爽,署意全消心旷神怡偷悦之情溢于言表。人“休唱”,“且听”莺啼,对比强烈,表现莺啼的婉转动听。以声时静,突出环境的幽静。最后两句富有哲理,借用反问,强调了人们只要“胸有丘壑”,就处处有佳景,时时有乐趣。这首词塑造了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全调简要分析。30.14. AD悠闲自在、儒雅自负、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
16、。赏景吟诗,文雅悠闲;饮酒赌棋,怡然自乐;胸有丘壑,自负自得。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赏析。A项,结合下阕内容分析,强调了人们只要“胸有丘壑”,就处处有佳景,时时有乐趣。下阕并非抒发壮志。D项,结合“枝头且听娇莺语”分析可知,表现莺啼的婉转动听,表达词人的喜爱等。“以声衬静”于文无据。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如本题A项,下阕并非抒发壮志。本题主要考查词人的人物形象。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
17、造的抒情主人公),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通常指诗(词)人自己,一般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等表现出来。从作者对诗词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爱憎好恶、理想、追求、志向等。结合词句内容分析,“花间休唱遏云歌,枝头且听娇莺语”,悠闲自在;“景物撩人,悠然得句”,赏景吟诗;“深杯戏把纹楸赌”,饮酒赌棋;“何须泉石寻佳趣”,自负自得,时时有乐趣。向往隐逸生活的文人形象。3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富春吴 融水送山迎入富春,一川如画晚晴新。云低远渡帆来重,潮落寒沙鸟下频。未必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
18、停桡更问津。【注】谢客:南北朝时期的著名诗人谢灵运,小名客儿。秦人:指桃花源里隐居的人。严光:字子陵,东汉高士,曾隐耕于富春山。桡:船桨。问津:问路。孔子迷路,使子路向隐者问津而遭到讥笑。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首句写随着船的行进,富春山水好似在热情地送迎诗人,诗人以比拟手法写富春山水的 可爱。第二句写诗人从船上观赏雨后傍晚时分富春江两岸的美丽景色,这里山翠水绿,清新如 画。第三四句写江上的帆船因承受重物,行驶得缓慢;潮落后露出江中的沙洲,飞鸟频下啄 食。后两联用典,这里既有诗人谢灵运,也有隐耕于此的严光,典故的运用,使诗歌更质朴畅达。这首七言律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先写在船上所
19、见之景及对船行的感受,再即景 抒情。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1.14. CD表达诗人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之情,对富春人物的敬仰与缅怀。(2分)前两联描写富春如画之景,表达喜爱之情;第三联写富春是避世隐居的胜地,柳里花间,应多有逸人雅士,令人怀想;尾联写严光高怀逸志,万古清风,令人敬仰,而自己在这样的高人雅士面前是不敢停桡问津的。C项,“因承受重物行驶得缓慢”理解不当,“云低远渡帆来重”,应该是写江上的船帆被云气所阻,航行得缓慢,如负重物。D项,“畅达”赏析欠准确,应该是典雅、含蓄,有韵味。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
20、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使诗歌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首句的表达效果;B项,分析诗歌第二句的内容,赏析画面特点;C项分析诗歌三四句的内容;D项鉴赏诗歌的用典手法,E项分析诗歌的结构及景情的关系。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最后两联的情
21、感应结合诗歌中的用典来分析。“未必柳间无谢客,也应花里有秦人”,这两句互文,盛开的鲜花丛中,碧绿的柳林之间未必没有谢灵运一样的山水诗人,也应有隐居的桃花源人。谢灵运,世称谢客。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诗派,桃花源是隐居之所,诗人用“谢客”“秦人”两个典故,写出了富春风景优美,适宜隐居,表达出对富春山水的喜爱之情。“严光万古清风在,不敢停桡更问津”,严光的影响万古长存,我不敢停船问路。由注释可知,严光是东汉高士,曾隐耕于富春山,作者说自己不敢“停桡更问津”,表达出对自己对古人高士的仰慕钦敬之情。名句默写3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成都大阅陆游千步球场
22、爽气新,西山遥见碧嶙峋。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属橐缚裤毋多恨,久矣儒冠误此身。【注】大阅:对军队的大检阅,即大阅兵。雪岭蓬婆:指岷山主峰一带的山林。属橐(go):佩戴箭囊。下列对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诗的第一句写出两阅兵场宽阔而又空气清爽的环境,烘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第二句写阅兵场外远处的山脉,“碧嶙峋”写出了山势的峻峭和山色的青碧。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旗影闪动,马蹄轻捷,衬托出阅兵将士们的飒爽英姿。作者虽为一介文人,却久有从戎报国的雄心壮志,他身着戎装参加阅兵,是符合他的志趣的。诗的尾句化用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儒冠多误身”句,感叹长久
23、以来天下儒生无所作为。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32.14. CE15. 颔联从听觉角度写,用夸张手法,写阅兵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山外,声震远方,渲染出阅兵的盛大气势和雄壮军威。颈联从视角角度写,运用写实(白描)的方法,营造出阅兵场整齐、严肃、动中显静的氛围。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阅兵场上风势很大,军旗猎猎”不当,颈联中说“旗脚倚风时弄影”,“倚”意为“随着”,“时”意为“时而,偶尔”,“弄”意为“戏耍”,从“倚”“时”“弄”几字来看,风势应是不大。E项,“感叹长久以来天下儒生无所作为”有误,从诗
24、中来看,“久矣儒冠误此身”,“此身”应是指自己,故诗人只是感叹自己,并非是感叹天下儒生无所作为。题干问的是“诗的中间两联分别是怎样描写大阅兵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写景的技巧。首先要回顾写景的方式方法,然后再看中间两联写了哪些内容。“令传雪岭蓬婆外,声震秦川渭水滨”,“令”和“声”是将士们的号令声,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传到雪岭蓬婆外,震动了秦川渭水滨,这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从听觉的角度来写阅兵时将士们的号令声音,突出阅兵时的盛大气势和雄壮的军威。“旗脚倚风时弄影,马蹄经雨不沾尘”,这两句写到“旗帜”和“马蹄”,相比颔联,颈联主要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使用白描的手法写了阅兵场上的情形,只看到
25、旗帜偶尔随着风摆动,渲染出阅兵场整齐严肃的氛围。鉴赏写景的技巧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可以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诸觉结合),如视觉(形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可以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角度考虑,如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和互文等;可以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如动静景结合、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可以从虚实、正侧结合的角度来写,如虚实结合、正侧结合;可以从分析景物的色彩搭配的角度考虑,突出景物的色彩,明暗对比,注重色彩的多样与谐调;可以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层次来写,如远景与近景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相结合,空间的上下、高低结合。名篇名句默写3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
26、成后面各题。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注】鲈鱼正美:吴郡人张翰秋风起就想起家乡的鲈鱼、莼菜,辞职而归。“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下列对诗歌的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首联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纯属主观,指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领联描写了寥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吹笛之人,营造了一幅凄清的画面,烘托出内心的悲凉之情。颔联运用了视听结合
27、的描写手法,“残星几点”“雁横塞”“人倚楼”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也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雁横塞”“残星”是动态描写,“人倚楼”则是静态描写。颈联;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表达了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33.14. AC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颈联写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红衣脱落,枯荷败叶,满面愁容,诗人以静赋“菊”,以“愁”状莲,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尾联用典,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聊与归隐之不宜迟。此题AB项考核诗歌的意境和情感,CDE三项考核艺术手法,其中A项,“凄清”二字,既属客观,才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C项,不是“以动衬静”,是“动静结合”。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