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6 ,大小:56.58KB ,
资源ID:213693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3693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教育人类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教育人类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 2.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代化观念的产生, 出自该国家、该民族的传统文化, 生根于传统文化, 或者说受传统文化的制约、导向和“刺激”。 3.现代化的实现将加速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而民族传统文化的变革又将促进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现代化的进程, 工业从依靠传统的自然资源中解放出来, 能源、材料和生产手段、生产管理日趋多样化。此外, 精神生活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别性的特点。现代化造成了多种选择的社会环境, 它充分体现了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使各民族传统文化体系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从而加速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各民族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 必然要影响到民族传统文化内部体系。由于文化受物质生产

2、条件的制约, 社会生活中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虽然不会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构立即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却也加速了这种变革的速度, 逐步缩小着它与现实生活要求之间的差距, 从而又促进了现代化的进程,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在人类不断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 一方面民族传统文化依据有利的地域生存, 另一方面又向其他地域渗透。这样, 所有民族传统文化都处在世界其他文化的包围中。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各文化的相互接触、相互碰撞和相互交融。在这一过程中, 异文化由外入内, 民族传统文化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加以选择和扬弃。同时, 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 民族传统文化也逐渐改变自身结构, 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因此,

3、世界上任何一种民族传统文化都不是其他民族文化的复本, 而是一个自我创造和自我完善的过程。现代化的进程对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大挑战、一大冲击。 (三) 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怎样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目前, 大致存在三种不同情况: 1.在否定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强调现代化; 2.过分肯定民族传统文化, 简单否定现代化的发展; 3.对二者关系持两面分析的取中态度。 持否定民族传统文化观点的人只强调民族传统文化中“封闭、落后、保守、狭隘”的一面, 否定世界上的一切民族传统文化, 认为在现代工业文明时代, 民族传统文化很难起到积极作用, 只能被摧毁和抛弃。过分肯定民族传统文化的人表现出

4、极大的排外性, 容不得其他民族的先进思想和先进观念的进入, 他们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常常表现出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优越感, 拒绝学习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 反对现代化。 对二者关系持两面分析、取中态度的人, 是用历史辩证法的观点来观察问题、解决问题, 这符合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的观点。他们认为, 世界上任何事物, 包括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都是复杂的, 而非单一的, 世界上根本没有只有精华、没有糟粕的传统文化, 同样也不存在只有糟粕、没有精华的传统文化。而且, 任何民族要发展、强大都不应拒绝现代化。因此,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最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 不能因其消极、落后的一面

5、就对它采取一笔抹杀的态度, 也不能只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拒绝接受现代化。 因此, 现代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选择应该是在肯定民族传统文化的大前提下除旧布新。这种选择既不要完全抛弃了民族传统文化, 又不要让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方面拖后腿。在现代化过程中, 应该选择那些有利的,经过改造可以利用的; 抛弃那些过时的, 对今天不利甚至有害的, 即“择其善者而用之, 择其不善者而去之、改之”。 二、21世纪多元文化社会发展趋势 (一) 世界政治多极化 世界政治是一个历史范畴, 它包括世界范围内的战争、和平、强权、民主、合作、对抗等政治现象。 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 本世纪内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 这两次世界

6、大战给全球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二战以后, 经过大约十年的过渡, 形成了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中心, 以欧洲为重点, 以亚太为侧翼,辐射全球各地的两极格局。两极格局形成后, 大批殖民地纷纷独立, 主权国家数量剧增。在社会主义阵营出现分裂的同时, 西方各国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平衡, 日本和西欧力量上升,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也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此后, 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 世界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 世界经济一体化 二战以后, 随着生产国际化的发展, 各国经济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不断深化,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所

7、谓世界经济一体化, 就是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结构, 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 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调节,这种合作与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化的方向演变。世界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跨越出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 是生产力要求越出自身疆界的产物。” 世界经济一体化, 最明显地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等领域的发展上。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各国经济联系的深入和发展, 资本、贸易、金融等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达到从未有过的水平。 (三) 世界文化多元一体化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文化, 这许许多

8、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才构成了全人类所共有的世界文化。 这反映于具体的文化现象中, 例如语言方面, 据大多数语言学者估计, 目前世界上共有两三千种语言, 即大体上世界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语言; 饮食方面,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各族多习惯于把米煮成米饭, 把麦磨成粉做成各种食物, 而欧美各族则爱吃面包; 住所方面, 我国北方因气候较寒冷, 早期住所多属地窖式, 南方因湿热早期住所则多属于杆栏式建筑; 服饰方面, 在大洋洲的一些部落中, 年轻人帽子上插有不同颜色的羽毛, 标志着他们已受过成丁礼考验, 而在非洲, 只有领袖人物才能佩戴复杂的头饰, 这是一种政权的象征。至于风俗习惯,“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9、”的俗语充分说明各地区、各民族风俗习惯的丰富多彩。 但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交往的日益频繁, 每个国家、社会集团和个人都越来越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之下, 各种文化不断渗透与融合。在这种竞争与比较的格局中, 每个社会与个人都在寻求新的突破, 于是各民族纷纷走出自己的文化模式, 开始接触其他民族的文化模式, 世界文化呈现一体化发展趋势。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文化性质从工业文化转向信息文化。自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一直是工业文化。工业文化的性质, 是人类通过加工改造天然燃料来创造文明。因此, 工业文化的核心是机器系统。20世纪40年代, 以电子计算机、电视和人

10、造地球卫星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接成一个统一的传播系统, 迅速改变了世界。这一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信息一体化, 它可以跨越大多数时空限制, 及时、准确、综合性地传递、加工、存储、创造信息, 从把人类连接为一个信息整体。 2.文化主体由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信息文化的直接后果是把全球结成个紧密的信息整体。无论处于何地, 一旦被纳入由电脑、卫星、电话、电传组成的现代化信息网络, 一个人可以与整个世界同时存在, 同时知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种种变化。 3.世界文化研究与交流的空前发展。信息一体化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界限。一方面, 它使认识对象综合为一个整体, 采用综合的方法加以认识; 另一方面, 它使不同学科产生

11、了互相协作的普遍要求, 以适应信息激增和频繁更新的潮流。 世界文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使多元文化受到冲击。各国的少数民族都面临着既要顺利进入主流文化的现代化社会, 又要较好地保留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问题。文化的多元化是人类进步的象征。丧失文化的多元性是人类的一种退步。因此, 如何处理好“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的矛盾, 是当代人类面临的主要挑战。 (四) 科技进步促进人类步入信息时代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个对人类命运有深刻影响的信息时代, 这一时代的特征是科学、知识和信息在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1.科技进步与新产业。由于技术与产业有着天然的联系, 所以几乎每一个新技术的问世

12、马上就伴随着新产业的兴起。新产业兴起又标志着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大进步。 2.人类步入信息时代。当今世界, 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信息资源、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信息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共同选择。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三、少数民族面临的问题与民族教育的任务 目前, 世界各国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方面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其中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 一方面, 它们要适应现代主流社会的发展; 另一方面, 还要力图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跨越文化障碍, 解决好二者的关系, 是民族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 国外少数民

13、族面临的问题 1.政治权利不平等。 2.经济发展落后, 经济权利不平等。 国外少数民族不仅经济发展落后, 而且也不能享受到与主体民族平等的经济权利。在这些国家里, 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主体民族为中心, 少数民族根本没有发展本民族经济的权利和机会。主要表现在: 主体民族通过投资、财政、税收、银行贷款等手段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使那里永远处于不发达和贫困落后的境地,在进行国土开发的过程中肆意侵占少数民族的土地而对蒙受损失者不给予适当的补偿和安置, 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地下资源进行开采的过程中使少数民族不能分享经济效益, 对少数民族地区拒绝分给或低额分给发展基金, 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掠夺性的税收

14、政策, 银行在贷款条件上对少数民族地区给予歧视等等。 3.传统文化的逐渐丧失 在国外许多多民族国家里, 一些少数民族为了适应现代化主流社会的发展开始逐渐向主体民族融合, 在这一过程中, 出现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渐被主流文化所取代的现象, 即该民族的文化传统面临着即将消亡的危险。 美国马萨诸塞技术研究所语言学家肯黑尔90年代初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 全世界6000种语言中有3000种将会消亡, 因为孩子们都不再讲这些语言了。只有300种语言的前途是比较可靠的。语言是反映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 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消失了, 那么该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必然会随之丧失。 4.教育机会不均等 在资本

15、主义国家里, 由于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 所以它们在课程设置以及实施教学计划时,不可能真正做到平等地对待各少数民族学生。 事实上, 在美、英等多民族国家里, 少数民族一直受主流文化的统治, 学校很少开设研究少数民族的课程。入大学的比率白人明显高于黑人。一些国家的校中还存在着严重的种族隔离问题。 (二) 中国少数民族面临的问题 1.经济发展落后 2.文化教育事业落后, 人才缺乏 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 解放前,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缺乏, 严重地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三) 民族教育的任务 第一, 使民族教育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适应并相

16、互促进。教育与经济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关系。没有发达的教育, 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经济; 没有发达的经济, 也就不可能有发达的教育。 第二, 民族教育一方面要使少数民族儿童青年能顺利进入现代化主流社会, 另一方面还要力求保持和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使他们享有使用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 享有在本民族聚居区实行自治的权利以及学习本族历史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权利。 第三, 使各民族的孩子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为少数民族培养大量合格的人才。 第四, 还要重视民族教育学科的自身发展与建设。民族教育具有跨民族、跨文化和跨学科性, 所以民族教育的研究必须从这三个特点出发, 寻求发展民族教育的最佳途径。

17、客观上, 应该增加民族教育投入, 提高师资队伍质量, 建立一只高水平的学科教学、研究和管理队伍,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四、未来全球民族教育的展望多元一体化教育 (一) 多元文化教育的含义 英国的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家詹姆斯林奇(James Lynch) 认为, 多元文化教育就是在多民族的社会中, 为满足各少数民族群体或个体在文化、意识、自我评价方面的需要而进行一场教育改革运动, 其目的是帮助所有不同文化的民族群体学会如何在多元文化社会中积极和谐地生活, 保持群体间教育成就的均衡, 以及在考虑各民族差异的基础上促进相互尊重和宽容。 日本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见解, 如担任异文化教育学学会会长的九州大

18、学的江渊一公认为, 所谓的“多元文化教育”, 是在多民族国家中, 对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和民族背景的青少年, 特别是对少数民族与移民等处境较差的社会集团的子女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并在尊重他们的民族及其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美国著名的民族教育家詹姆斯班克斯(James A. Banks) 认为, 多元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学校工作必须做出重大改革, 使多种群体的每个学生获得在学业上成功的平等机会, 提高不同性别、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群体的学生以及一些特殊学生的教育素质。 他认为, 多元文化教育是一个意义广泛的概念, 它包括民族研究、多民族教育、反种族教育、妇女教育、残疾人教育等。在

19、我国, 多元文化教育主要被称为多民族文化教育或少数民族教育, 主要是从文化背景的大视角来研究民族教育的有关问题。 综合各种说法, 我们可以把多元文化教育看成社会中各种集团和个体在文化上、情感上和认知上的需要。它追求给少数民族、移民、妇女与残疾人等处境较差的社会集团的子女们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以及提高不同民族和文化集团间的相互尊重与理解。 (二) 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 第一, 多元文化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 帮助学生学会从其他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民族的文化, 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理解。 第二, 给学生提供文化选择的权利和机会, 使他们获得适应本民族文化、主流文化以及全球社

20、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第三, 培养学生学习语言、进行阅读及思考、立论等技巧, 多元文化教育表明, 如果采取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教学, 则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可运用与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经历、认同、愿望和斗争有直接联系的观点, 把学生的学习内容、所研究的问题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那么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 第四, 消除对亚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歧视, 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心理上的压力。许多少数民族由于在人种、生理特征和文化特征上不同于主体民族, 所以他们在学校和社会上经常受歧视, 这种歧视常常迫使他们拒绝认同本民族文化。 第五, 多元文化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进行旨在改变整个学校或教育环

21、境的教育改革运动, 以达到使来自不同人种、民族、社会集团的学生都能享有教育平等和学术均等的目的, 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 民族教育的发展方向多元一体化教育 “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 不仅要担负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而且同时也会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 该理论形成的依据是: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 无论主体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 首先, 实施多元化教育是民族教育特点决定的。民族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不同之处就是民族教育要始终围绕民族特点, 离开民族特点, 那只能是无的放矢

22、, 没有任何科学意义。从宏观上看, 民族教育的文化背景可分为三部分, 一是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背景,二是主流文化背景, 三是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这种复杂的文化背景决定民族教育要兼顾各民族文化, 既要认同主流文化, 又要继承和保持自己民族的文化特性, 同时还要学习、吸收其他优于本民族的一些异民族的文化成果。 其次, 面向一体化教育是时代赋予民族教育的使命。21世纪将是“新国际化时代”, 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合作化。经济一体化又推动了文化一体化, 由此也带来了政治上的宽容和军事上的克制。因此, 少数民族要获得进步, 也必须遵循这一时代发展趋势, 民族教育也必须为一体化服务。 综上所述,“多元”

23、与“一体”教育相辅相成,“多元”要围绕“一体”实施,“一体”要结合“多元”发展。 (五)要在民族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方针上体现社会化和科学化,为民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精良的专业课教师。国外教育人类学学科历史与现状 教育人类学是由教育学和人类学相互交叉并通过科际整合而形成的综合性、边缘性学科。它萌芽于17世纪中期,形成于20世纪。随着德奥等国人们对二战的反思,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文化多元主义的兴起,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科理论与体系得到长足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欧洲德奥等国的人类学与美国人类学形成了不同的学术系统。由此,教育人类学形成了两大流派。 一、欧洲哲学教育人类学 (一)欧洲哲学教育人类学的形

24、成与发展 康德:将人类学与教育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文化的进步,都是人所造成的,尤其是学校的设立,其贡献最大。”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会人们思考,并认为:应该从人的知(知识)、性(感性)、意(意欲)三个方面去从事人类学的研究。人类的研究内容应包括个人的性格、两性的性格和种族的性格。康德之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和英国的欧文倡导“人的教育”。俄罗斯乌申斯基最早提出“教育人类学”概念,强调人在教育、教育学中的位置,主张建立一门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学。1941年,德国杜普霍华德出版了教育科学与教育哲学一书,在书中提出教育哲学即哲学人类学的概念。他从教育的本质、可能性、根本去分析教育哲学即哲学人类学的理论。他认为:

25、“教育所探讨的几个重要问题为我能够知道什么?这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问题;我必须做什么?这是属于道德的问题;我希望什么?这是属于宗教的问题;人是什么?这是属于人类学的问题。因此,人的本质的改变,尤其是精神的改变,教育的力量在于发生“精神的作用”,教育功能在于促使教育的引导,即“精神的引导”。他为教育人类学的研究确定了方针。 二战后,德国社会对人类的思想意识与行为进行了彻底的反思,诸如人是什么(即人的本质)?人需要什么?人为什么要接受教育?人应该接受何种教育(教育的本质)?人受教育的可能性?人的意识与行为是如何改变的等哲学教育人类学的问题。西德教授迈因伯格曾指出:“教育人类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已迈

26、入了新纪元,教育学家对于人类学的问题的探讨,常有着强烈的兴趣,并从事人类学建立工作。这种努力在本世纪达到高峰,因为他们建立了教育人类学,并把它视为教育学的特殊原则。这种特殊原则有助于了解带有特殊人类学色彩的思想的发展。关于教育学的意义,可以看出教育学也接受了人类学的转变的概念。所谓人类学的转变的概念是在60年代有许多人类学问题的提出,理论与研究方法等也相继被探讨,它影响了教育学的发展。人类学的转变可以在教育人类学中发现。 60年代至70年代,西德哲学教育人类学研究出现了繁荣景象,不仅出版了大量的教育人类学著作,而且西德学术界享有盛名的学术期刊教育杂志也登载了许多有关教育人类学的论文。其它与教育

27、相关的一些学术期刊,如教育通观也登载了不少教育人类学的论文。埃森大学还成立了教育人类学系,系统培养该领域的人才。由于教育人类学学术研究空前活跃,遂逐渐形成不同的学术流派。如鲍勒诺夫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存在分析派对诸如“教育人类学”和“人类教育学”概念与学科定位的辩论,对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70年代后期,哲学教育人类学学科基本确立。其标志是:成立了教育人类学的教学与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及学科理论;出版了大量的论文和学术专著;学术观点与研究方法多样化。 教育人类学学科构建了学科体系与学科研究框架。教育人类学分支学科的建立,如一些学者开始专门研究儿童人类学、青年人类学、成人

28、人类学、老年人类学、学校人类学等。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朗格威尔出版了儿童人类学研究,该书影响很大,被誉为教育人类学的名著。 纵观欧洲德奥哲学教育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可以看出,哲学教育人类学偏重从历史学的、哲学的、经验的和专门的角度切入来研究教育人类学。 (二)欧洲哲学教育人类学的定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哲学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义 1)陆特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陆特在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名著中将教育人类学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是探讨由人的本质到人的心灵与精神改变的一门学问。(2)哈曼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哈曼在其所著的教育人类学理论、模式、结构导论一书中,提出的教育人类学定义是:“教育人类

29、学提出人类学问题,在教育科学范围内加以解释,一方面解释教育的现象和教育行为的建立,一方面解释对人的要求的正确观点。(3)胡希克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胡希克在其从人类学批判到行为人类学科学理论和规范批判的思考的论文中,提出教育人类学的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所探讨的不再是根据那些成人或儿童所具有的本质,而是根据那些教师或儿童所需所愿来探讨。也就是扬弃人的本质,找寻了解人的行为。(4)布尔诺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布尔诺在其教育人类学即普遍教育学的整体核心一书中,将教育人类学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是经验的人类学,是不同的邻近科学的原则,其结果的综合把握。(5)萧艾尔的教育人类学定义德国萧艾尔在教育人类学一书中,将教育人类学定义为:“教育人类学探讨的是人的生活之路,从儿童开始就针对他的学习能力与教育的需要性的生活之路提出探讨,并长时期地给予教育的帮助。 詹栋梁认为:“上述5位教育人类学家对于教育人类学所下的定义,是从不同的角度和观点而下的,有其代表性。例如陆特的定义偏重在哲学方面,布尔诺则偏重在经验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