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2.87KB ,
资源ID:213509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3509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整理.docx

1、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整理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建设全国海洋观测网是提高我国海洋综合实力的基础性工作。 为进一步规海洋观测网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海洋防灾减灾、 海洋经济发展、海洋科技创 新、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依据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相关规 定,制定全国海洋观测网规划(2014-2020年)。一、形势与现状(一)面临的形势。保障和促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海洋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国 务院先后批复设立了海洋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西海 岸新区等沿海经济开发区域,这是发展海

2、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举措。面 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海洋观测网发展现状已不适应沿海地区海洋资源开 发、海上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海岛旅游、海洋工程建设的需求,急需进一 步加强基础海洋环境要素观测和产品服务能力的建设。维护海洋权益,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为海洋权益维护活动、运 输通道安全及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环境保障,已成为海洋观测网 建设的新任务。我国部分管辖海域和大洋重点关注区域的海洋观测工作远不能满 足海上维权的需求,需要及时、准确地获取和利用海洋观测信息, 提升海洋环境 保障能力。减轻海洋灾害的影响,提高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我国是世界

3、洋灾害频度和危害程度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灾害种类多,影响围广。随着海洋运输、资源开发、海洋渔业和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 各种海上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加。海洋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都需要加强海洋 观测,及时、有效提供海洋观测数据和产品服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促进海洋科学研究,需要加强海洋观测网建设。海洋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因素,气候变化加剧了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 件等灾害,需要加强气候变化敏感区的海洋观测,深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提高海洋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为促进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需要针对研究 热点,优先选择海洋科学的重点观测容,提升关键海洋现象和海洋过程的观测能 力,保证获取有效

4、的海洋科学试验观测资料。(二)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涵盖岸基海洋观测系统、 离岸海洋观测系统以 及大洋和极地观测的海洋观测网基本框架,在我国海洋防灾减灾、科学研究等领 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岸基海洋观测系统主要包括岸基海洋观测站(点)、河 口水文站、海洋气象站、验潮站、岸基雷达站等。岸基海洋观测站(点)主要开 展海洋水文和海洋气象要素的观测,目前已建设国家基本海洋站(点)120多个, 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站(点)数十个。为水利、气象、海事、教育、科研等服务的 专业河口水文站、海洋气象站、验潮站、科学试验站也已达到一定数量。其中河 口水文站主要开展河口区域的水文观测; 海洋气象站主要开展海洋气

5、象要素,以 及海气相互作用等的观测;验潮站主要开展港口码头的潮位观测; 岸基雷达站主 要开展海流、海浪、海冰和气象等观测,其覆盖率不断提高。离岸海洋观测系统主要由各种浮(潜)标、调查断面、海上平台、志愿 船和卫星等组成。我国已建成业务化观测浮(潜)标 40余个,主要布设在我国陆架海域;漂流浮标常年保持数十个,主要布放在中远海和大洋;设置海洋标准 断面调查站位约120个,由国家海洋调查船队常年开展调查; 在近海海域建有多 座海上观测平台,依托数十个海上生产作业平台以及近百艘近海和远洋船舶组织 开展海上志愿观测;已发射3颗海洋卫星,目前在轨2颗,搭载海洋红外、可见 光和多种微波传感器,可进行海水温

6、度、水色和海洋动力环境要素等的遥感观测。大洋观测由大洋科学考察船、浮(潜)标、卫星和志愿船等承担,以 海洋科学、气候变化、海气相互作用等为观测重点,同时积极参加全球和区域海 洋观测计划。极地观测由极地科学考察船、极地科考站(南极长城站、站、昆仑站, 北极黄河站)承担。目前,每年开展一次南极科学考察,每 1 2年开展一次北 极科学考察,长城站、站和黄河站初步具备海洋和气象综合观测能力。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具备了一定的海洋观测能力,但由于起步较晚、投入不足,就海洋观测网的空间布局、观测手段、基础设施、技术保障、 运行机制而言,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还不能完全满足我国海洋事业快 速发展的

7、要求。随着海洋观测预报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国家和地方对海洋观测投入 的加大,应进一步加强观测系统的统筹和总体布局, 明确关键站点的观测容,提 高重点区域的站点分布密度;增加海洋观测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观测仪器设 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和集成化水平;提升海洋多参数综合性观测能力,加强海底 观测网建设;整合海洋观测资源,建立完善的海洋观测资源和数据共享机制。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 指导思想。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 面向新时期海洋观测发展需求,创新机制、增强能力,充分利用现有海洋观测基 础,采用国外可靠、先进的海洋观测技术,优化各种海洋观测及其保障资源配置, 统筹

8、兼顾海洋观测网的发展,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综合观测网络,为认知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提供服务,充分发挥海洋观测在促进 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 基本原则。需求导向,政府引领。通过政府引领,综合权衡各种需要,加强海洋 观测能力优化与建设,提高我国海洋观测网整体服务水平。科学设计,合理布局。充分考虑海洋观测站(点)发展现状,有效利 用相关部门的监测站点资源,科学设计、合理调整布局,完善现有观测网络,禾I 用国外成熟、可靠的海洋观测技术及相应保障措施,实现海洋观测网的稳定运行。突出重点,分步实施。重点保障沿海城市和人口密集区、产业园区、 重要港口、滨海重大工程所在区、

9、海洋灾害易发区和海上其他重要区域的观测能 力建设,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统筹国家、地方和行业发展,提高数据资源共享、 共用程度,避免重复建设,兼顾业务化和科学试验,注重两者之间的衔接和互补。(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建成以国家基本观测网为骨干、地方基 本观测网和其它行业专业观测网为补充的海洋综合观测网络, 覆盖围由近岸向近海和中、远海拓展,由水面向水下和海底延伸,实现岸基观测、离岸观测、大洋 和极地观测的有机结合,初步形成海洋环境立体观测能力;建立与完善海洋观测 网综合保障体系和数据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提升海洋观测网运行管理与服务水 平;基本满足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经济发展

10、、海洋综合管理、海洋领域应对气候 变化、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的需求。三、 总体布局海洋观测网的覆盖围包括我国近岸、 近海和中远海,以及全球大洋和极 地重点区域,按岸基、离岸、大洋和极地布局。(一) 岸基观测布局。岸基观测在我国管辖海域的沿岸和岛礁布局设站, 主要包括岸基海洋观测站(点)、岸基雷达站和海啸预警观测台,以沿海城市和 人口密集区、开发强度大的产业园区、滨海重大工程所在区、海洋灾害易发区、 气候变化和环境敏感区、重点岛礁等为重点区域,主要包括辽东半岛、辽东湾和 渤海湾沿岸、黄河三角洲、半岛蓝色经济区、北浅滩、长江三角洲、湾和温台沿岸、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北部湾沿岸、

11、国际旅游岛、南海诸岛等。(二) 离岸观测布局。离岸观测在我国近海和中远海布局建设,主要由 浮(潜)标、标准调查断面、海上观测平台、海上志愿船和志愿平台、海底观测 系统、海啸预警观测系统、卫星观测系统等组成,以海洋灾害高风险区、海上突 发事件频发区、开发强度大的海区、海上权益维护区、海上生产和开发活动频繁 区、气候变化敏感区、海洋环境科学综合试验区等为重点区域,主要包括渤海海 峡、黄海冷水团区、长江冲淡水区、海峡、南海北部、中沙、西沙和南沙海域, 以及海上油气开发区、近海主要航线、近海渔场、台风主要路径和影响区域等。(三) 大洋和极地观测布局。大洋和极地观测主要在西太平洋、印度洋、 南北极等重点

12、关注海域布局,包括浮(潜)标、卫星遥感、海外站、志愿船、大 洋调查和极地科考等,以大洋航线、海上石油通道、远洋渔场、气候关键区、南 北极地区以及其它海洋热点海域等为重点区域。全国海洋观测网由基本海洋观测网和专业海洋观测网组成。 基本海洋观测网包括国家基本海洋观测网和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网。 国家基本海洋观测网由国 务院海洋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和建设。地方基本海洋观测网由地方海洋主管部门负 责规划和建设。专业海洋观测网由水利、气象、海事、教育、科研等有关主管部 门及企事业单位按有关规定参照基本海洋观测网进行布局、建设和管理。四、 主要任务(一)强化岸基观测能力。1、 岸基海洋观测站(点)围绕国家对海洋观

13、测的需求,以岸基国家基本海洋站(点)为主体,地 方基本海洋站(点)以及专业海洋站(点)为补充开展岸基海洋观测站(点)建 设,地方基本海洋站(点)根据国家基本海洋站(点)按照一定比例进行配套建 设。新建、升级和改造4050个岸(岛礁)基海洋观测站(点),合理调 整布局,突出重点区域,保证沿海县(市辖区)至少建设一个海洋站(点),全 国海洋站(点)沿海岸线平均分布间隔在 100千米以,重点区域岸线间隔在30 千米以;在渤海、黄海北部冬季重冰区,以及东海、南海台风和海啸灾害易发区 增加站(点)密度;选择重要的岛礁建设海洋站(点);增设中心海洋站 2 3个,升级改造23个;新增15辆海洋灾害应急观测车

14、;新建34套移动式海 洋灾害现场应急指挥平台,增强海洋观测管理、资料服务、灾害调查和应急观测 能力。2、 岸基雷达站新建、升级和改造现有地波雷达站、测波雷达站。在沿海地区新建 1824个中程地波雷达站,在重点岸段新建高精度短程地波雷达站,由相邻或相 近雷达站开展交叉组网观测,基本形成对我国离岸约150千米重点海域的精细化 流场观测能力;在港口、核电站、重化工等重大工程所在岸段以及海浪灾害频发 区新建16 20个测波雷达站,提高对海浪的雷达观测能力;在渤海、黄海北部 沿岸及海上平台新建1620个测冰雷达站,增加沿岸移动测冰雷达车,提高对 海冰的雷达观测能力。制定并完善各类雷达观测业务化流程,提高

15、地波雷达、测波雷达、测冰 雷达信息提取精度,发展雷达资料释用及同化技术,建立及时、可信、稳定的雷 达观测业务化运行系统。3、 海啸预警观测台在分析南中国海及东海周边海底地震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地震快速定位 和海啸快速预警的要求,统筹规划沿海海啸预警观测系统的整体布局, 依据有关 地震监测规,选择约30个观测环境和地质条件适合、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海洋 观测站(点)建设海啸预警观测台站,实现对我国近海周边海底地震的实时监测。通过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观测的升级换代, 更新和配备成熟、可靠、 自动化程度高的海洋观测仪器设备,增加岸基海洋环境观测容,提升岸基观测技 术能力和水平。(二)提升离岸观测能力

16、。1、浮(潜)标通过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海洋观测设备升级换代, 开展浅海浮标、深海浮标、潜标(含海床基)、自沉浮式(Argo )剖面浮标、表面漂流浮标、海啸浮 标、水下移动观测设备等的建设,扩大海洋观测围,填补重点海域的浮(潜)标 观测空白,形成布局合理、运行稳定、自动化程度高的离岸浮(潜)标观测网。在近海海域,提高海面和水下浮(潜)标阵列观测能力,新增约 50个浮(潜)标观测站位,实现多种浮(潜)标组成的高密度、立体、多参数综合观 测。在局部海域布设1015个海床基设备,开展海洋底层观测。在重点海域按 计划、分阶段布放150套Argo剖面浮标和600套表面漂流浮标,建设并维持一 个约由50个Argo剖面浮标组成的实时海洋观测系统。在海啸潜在危险海域布设 海啸浮标站位。建设48套水下移动观测平台,在重点海域开展水下移动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