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4.14KB ,
资源ID:213199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3199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5小班幼儿分享行为与家庭教养研究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5小班幼儿分享行为与家庭教养研究文档格式.docx

1、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最强烈的时期,强调自我为中心,具有非常强烈的独占意识,不愿理解也无法理解他人的想法。加上家庭生活的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趋势,虽然生活环境得以优化,但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及互爱互让的经验和相应的训练。孩子在家中是“一颗星六人捧”,孩子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什么,好吃的东西总是先让孩子吃,好玩的东西也是想要什么大人就给买什么。而且幼儿在上幼儿园之前,接触较多的都是比之年长的人,大人都有一种“让让他,他还小”的心理。于是幼儿这种“唯我独享”、“唯我独尊”的心理在得到成人的默认之下“茁壮”成长,从而形成了“我的东西是我的,别人的东西也是我的”矛盾心理,他们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

2、不愿将自己的东西让与别人。到了幼儿园也表现的和在家一样,把玩具占为己有,看到喜欢吃的就自个儿吃,根本不会想到与别人一起分享。有时就为了拥有一个玩具,大家都相互不肯谦让而发生争执,这种现象如不加以纠正,是不利于孩子发展的。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的内容,除了要求智商,更要求情商,其中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能力,是它的重要指标。而分享是其中的一个品质,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幼儿的分享既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表现,也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手段。培养幼儿的分享观念,有利于幼儿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发展

3、。分享是幼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三、四岁的幼儿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单纯、美好,几乎是一张白纸。这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为此,笔者对自己所在的小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了研究。1.3 研究现状目前,幼儿园小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缺乏现象。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前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45岁的幼儿在考虑问题时总是从自己的感觉、观点出发,而不知道别人观点的存在及不同,更不能自觉地从别人的立场或角度上考虑问题。这使他们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而不能想到或理解别人的渴望心情。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表现尤为鲜明、突出,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

4、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2. 研究设计2.1 研究对象为充分了解幼儿分享心理的现状,笔者对高境镇第三幼儿园小班幼儿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主要是对目前该幼儿园小班的1、2、3个班分别发放,发放问卷的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师,对孩子主要是采取观察的方式收集实验数据。2.2 数据收集研究方法本文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并且针对学生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发放和回收问卷,并通过将问卷输入SPSS2.0软件进行分析,研究对于不同的问卷问题,被访者所做出的答案,并将这些答案进行归类分析。另外结合使用观察法观察幼儿在课堂的实际表现,并将这些表现进行归纳和整理,和上文中通过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之间形成的问题进行对照和分析。

5、2.3 数据收集本次调查,高境镇第三幼儿园小班幼儿属于公办幼儿园,笔者向幼儿家长和老师共发放问卷 100份。其中,1班、2班各 30 份,3班属于大班,发放了 40 份。一个星期之后,共收回9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 78 份,回收率为902% ,问卷有效率为89%。在发放问卷的同时,本人还对该所幼儿园的幼儿和老师进行了访谈,在每个班级大约访问了3名老师和 10 位幼儿,通过一个多月的观察、访谈以及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笔者发现了一些有关幼儿共享心理的问题,将现状统计如下。3、幼儿分享行为研究及数据分析3.1对幼儿家长的访谈本次调查和访谈对幼儿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教育方法和家庭经济状况进行了统计

6、,结果如下:1 幼儿家长受教育程度表明,1班家长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20%,2班此项的比例是 34%,3班家长中拥有本科及以上文凭的百分比是 28%;可见,幼儿园家长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而家长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1班家长对幼儿教育节目持“关心”态度的占 30%,2班家长的此项比例为 45%,3班家长对幼儿教育节目持“关心”态度的占 42%,3个班级的幼儿家长对幼儿教育节目持“不知道”态度的百分比均是0。由此可见,幼儿家长普遍关注幼儿教育类节目,且父母对幼儿教育节目的关心程度与其自身的受教育水平往往呈正比。3.2 对幼儿行为的观察本研究的问卷中还设计了一道开放

7、型题目,即“您的孩子平时和其他小朋友共享什么?”,根据孩子的日常表现,家长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以1班幼儿共享行为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零食,玩具,书籍。3.3 数据整理笔者从访谈与问卷调查的结果中发现,90% 小班幼儿的家长反映尚未发现孩子有共享心理,在爱共享的孩子当中,小班孩子会更多地共享服装、玩具、零食等。由此可见,幼儿阶段共享心理比较差,研究幼儿共享行为并分析其成因,从而找出提升幼儿共享心理的对策,对于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幼儿的分享行为水平还很低,呈现出不同的层次。他们的分享行为经历了被动分享诱发分享自发分享这样一个过程。开始幼儿在分享行为表现过程中都体现出以自我为中

8、心的道德认识,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幼儿开始注意别人的需要和情感,注重行为的结果和意义。在研究前期,幼儿所陈述的分享原因,主要是自利、自我情绪的认识。例如:分给别人玩具是因为“我可以玩别人的玩具”、“他的玩具好玩”;分给别人糖吃是因为“我觉得这糖不好吃”、“这糖吃多了会烂牙齿的”“给他东西吃,老师会表扬我”等。而在研究的后期,有部分幼儿在分享时就有了有利他人的动机和认识,主要表现在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和别人在情境中的感受。把物品给别人是“要跟别人一起快乐”、“他没有会很难受”、“大家要一起分享快乐”等等。经过有意识的培养,大多幼儿能够大方的把自己的食物和玩具与同伴分享,出现了自发分享的行为。但

9、是,幼儿的分享行为还是不稳定的,易受外界刺激的干扰。幼儿的分享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引导和教育。将分享活动贯穿于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让幼儿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态度和情感体验。在主观上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逐步由被动分享、诱发分享上升到自发分享,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为其一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4、幼儿分享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家庭教养策略4.1 家庭培养策略调查发现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因素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和孩子自身的心理因素。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决定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这两条途径开展工作。家庭教育是幼儿重要的成长环境。它无时不刻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

10、。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以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幼儿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幼儿园为幼儿创设一个温馨的环境,使幼儿在轻松愉快地学习活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中感受分享的乐趣,鼓励他们大胆地与同伴交往,学习分享。通过家庭与幼儿园两方面的努力,培养幼儿关心他人、学会分享。帮助幼儿成为一个社会人,促进孩子社会化的发展,让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4.1.1 转变家长理念做好家长的沟通、合作,转变家长的育儿观念,让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要有正确的认识,明确分享行为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一些分享行为教育的方法、措施。通过家长会、每月一信、网站沟通的方式把这些信息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对幼儿分享行为方面的教育引起重视,

11、并能在平日的生活中,有目的的进行教育。4.1.2 注重言传身教做好第一任老师家长做好榜样、鼓励工作,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幼儿,让幼儿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能感受到分享所带来的快乐。当买了好吃的东西,家中老、少一起品尝,感受一家人在一起分享其乐熔融的感觉。当家中来了客人,家长主动把好吃的拿出来给客人吃,把好玩的玩具给小客人玩。“身教”重于“言传”,家长的榜样示范,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孩子也会跟着帮忙拿东西给客人,学着招待。家长及时把幼儿在家的表现告诉老师,老师有意在班中表扬在家招待客人表现出色的幼儿,树立榜样作用。每当家中有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玩具,家长就鼓励孩子:“把这些糖带去给小朋友吃,小朋友一

12、定很高兴,大家一起分享多好啊!”“把玩具拿到幼儿园给小朋友玩玩,小朋友一定会很开心的,他们也会把好东西、好玩具与你一起分享呢。”而每次,幼儿从家中带来东西,教师都不忘给予赞美:“小朋友真好,总想着小朋友,把好东西拿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呢。”并请这位幼儿亲自把东西拿出来与同伴去分享,教其他幼儿说:“谢谢”当看到同伴开心的吃着自己带来的东西;一起开心地玩着玩具;听到老师的赞美声,同伴嘴里说的“这是xx给我的。”感激声时,幼儿的心里别说有多开心和自豪了。在榜样与激励的作用下,幼儿分享行为就有了行动的动力。外出旅游回来、喝喜酒回来、买了什么好玩具,都会把带回来的特产、喜糖、玩具高高兴兴地拿来与同伴分享。

13、区域活动要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幼儿也会主动回家告诉家长,有的幼儿还自己亲自动手在家中收集了带来。4.2 教育培养策略4.2.1 树立榜样激励幼儿分享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班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教师要做有心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物品让幼儿分享。当看到幼儿一人独自在看书、玩玩具时有意地走过去说:“我和你一起看好吗?”“我和你一起玩吧。”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的行为。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有意识的在同伴中树立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一起分享玩具或食物时

14、,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如“xx和xx小朋友两个人一起玩汽车,轮流着玩的可好了,你们开心吗?”“开心。”两个幼儿相视而笑。“你能把好吃的带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真大方!”教师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微笑的面容,以及轻抚孩子的肩膀、翘起大拇指等赞许的言行,给予幼儿极大的鼓励,情感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进一步强化分享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分享行为。同时也激励其他的幼儿去模仿和学习。4.2.2 营造温馨环境感受分享快乐家长要做有心人,努力在班级中建立起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幼儿感受到在班集体这个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彼此关心、彼此互爱的。当幼儿把东西发给同伴吃时,请幼儿学会用语言表达对别人

15、的感谢,从内心体验分享的快乐。当老师请幼儿帮忙做了一件小事,我们会对幼儿说“谢谢”。如果我们帮幼儿穿衣服、系鞋带等,幼儿也会对我们说“谢谢”。让幼儿知道,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请别人帮忙都要说“谢谢”,帮助别人和被人帮助都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我们通过语言表达和彼此的心灵感受来进行分享的。经常利用偶发事件,及时表扬能关心其他小朋友的幼儿,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关心周围的每一位同伴,从而形成一种互相关爱、融洽友好的同伴关系。案例1:1班小美常想家人,有时还默默的流泪。一次,小美佳又流泪了,小佳看见了连忙走到小美佳仪身边安慰起来:“别哭,妈妈下班就会来接你的。”还拿来餐巾纸帮她擦眼

16、泪。其他的小朋友看见了,也跑过去安慰她,还像个小大人似的,说些小朋友为什么要上幼儿园的道理给她听,小美看到这么多人都来安慰她,擦干眼泪不哭了。随即我和幼儿进行了谈话,使幼儿知道,当同伴伤心时我们要给予安慰,这样伤心就在大家的分享中变淡了,人的心情就会好转。记得一首歌中唱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给幼儿营造一个分享、关爱的愉悦环境,体验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爱,才能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4.2.3 教会幼儿必要技能促进分享行为产生有很多幼儿不太会分享或缺乏分享意识,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建议。案例2:2班小山看到丁丁手中搭好的飞机

17、,他就伸手去拿,急的丁丁大叫“是我的,我的。”把手中的飞机举的老高,小山却也不肯放手,眼看两人就要动起手来了,教师忙说:“小山你应该跟丁丁商量,你的飞机给我玩玩好吗?”看到我介入,两人都停下了手。小山学着教师的话:“给我玩玩好吗?”丁丁说:“这是我搭起来的。”还不乐意呢,怎么办呢?小山拿眼神看着教师求救,教师说:“丁丁今天你当老师,教小山搭飞机好吗?”听到当老师,丁丁乐意了,肯教小山搭飞机。一会,小山看到飞机搭出来了高兴极了,教师在一旁提醒:“小山快谢谢丁丁。”丁丁也高兴的说:“不用谢。”两人的心里都美滋滋的。于是,教师就提议全班幼儿,把自己学会的本领教给同伴,让大家彼此分享,体验快乐。作为教

18、师更应尽量多为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个别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相互交流、磋商、协调,引导他们把自己的书和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一起看,在看看、玩玩的过程中,教师适当培养孩子进行合作,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在主题活动“轱辘轱辘”时,为让幼儿了解轮子的滚动,发动幼儿把家中的玩具汽车带来,放在区域中玩。郭羽桐刚想伸手拿一部黄色的小汽车,泓宇忙一把拿起,护在胸前说:“这是我的。”一副不给的样子。“昨天你不是玩小朋友的车了吗?如果这样小气,下次,小朋友也不愿意给你玩了。再说,如果你想玩玩具小朋友不给你玩,你心里难过吗?”听了我的话,他仔细思考了一下,还是把手中的汽车给了郭羽桐。当孩

19、子之间发生矛盾时,首先要求他们应该在他人的位置上想想,使他们学会考虑别人的感受,形成换位意识,从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与人合作、共享的品质。平时,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开展一起讨论,如玩具少人多怎么玩?小朋友带来的玩具怎么玩才更有意思?你想玩别人的玩具应该怎么做?等等问题来引导幼儿怎么去学会与别人分享:玩具少大家可以轮流着玩,小朋友的玩具可以交换着玩。想玩别人的玩具要征求别人的同意,他(她)答应了才能玩。有时幼儿表现的很固执,可以让他们体验一下独占带来的直接后果。一次,可儿从家带了巧克力在吃,别的小朋友见了都上来向她要,可是,她一颗也不给,小朋友都没趣的走了。过了一会,嘉仪从书包里拿出了糖来,分给小朋

20、友。可儿见了也去要,结果嘉仪说:“不给你,你糖都不给小朋友吃。”说的可儿底下了头,最后想想还是用自己的巧克力去换了嘉仪的糖。有了这样的经历,幼儿遇到同样的事时就会考虑,自己“小气”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学会关注同伴出现的良好行为,从观察比较中学会自我调整与辨别,教会幼儿进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扬。在教师积极的鼓励和适宜的引导下,幼儿的分享行为与分享技能会逐步而有效地得到提高。4.3 关于“伪”分享的讨论在访谈中发现有的家长在幼儿发生分享行为前会说:“宝宝,这个玩具很贵的,要当心,别给其他小朋友玩,给他们这个便宜的交换玩。” 案例3: 方方很有礼貌, 爸爸的好朋友来家里做客, 奶奶

21、摆出芒果, 方方拿了最大的一个递给客人叔叔, 叔叔很高兴地接过来吃,方方却愣住了,随后大哭起来。因为这是他最喜欢的水果,而且以前主动拿给大人的时候,大家会夸他是个好孩子, 但都不会真的吃 “他的东西”。案例中呈现的幼儿行为可以定义为 “伪分享行为”,即, 幼儿有对于分享的认知, 但分享行为并没有形成。 伪分享行为经常出现在低龄幼儿与成人的交往中。 究其根源在于, 成人对幼儿的分享教育更多停留在言传而非身教。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比比皆是: 家长给幼儿打开一袋零食, 要求跟其他家庭成员分享, 但是实际上, 所有成人都不会真的吃,而幼儿也得到了成人的夸奖。 长此以往, 幼儿会形成一种认知, 即分享仅需

22、停留在口头上, 并不需要真正付出。幼儿不愿意与他人分享,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认为分享就是失去,我好吃的东西没有了,我好玩的玩具给别人玩了,我暂时没有的玩了。所以必须要让幼儿真正认识“分享”的意义。告诉幼儿好的东西大家一起分享才最快乐,让幼儿明白“我的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文学作品中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通过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理解大家为什么表扬孔融,使幼儿懂得分享和谦让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孔融学习。强化在儿童教育中相当重要。 家长和教师的言行和评价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 幼儿常常通过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但是,强化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幼儿做出某种行为,而是激发他内在的动机。当教育者更多地采用物质奖励等外部强化手段,比如奖励小红花,让幼儿获得某种特殊权利时,很容易造成幼儿为了得到某种物质利益而去做某种特定行为, 而不是为了这种行为带来的愉快和情感体验。然而,分享行为最重要的恰恰是其非功利性,如果幼儿习惯于为得到物质利益而付出,那么他的内在动机分享行为带来的愉悦感就很难达到,从而很难出于内在动机而做出真正的分享行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