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7.35KB ,
资源ID:213129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3129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德州地区农业灾害地理的研究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德州地区农业灾害地理的研究Word格式.docx

1、然而,农业灾害是由自然灾害一起的。广义而言,农业灾害是指凡直接危及大农业部门动植物生命活动及农业生产环境,进而危及人类生活的自然或人为的异常现象。我国农业历史悠久,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灾害给百姓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损失,加强农业灾害管理已成为保障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关键。2 农业灾害的种类 2.1 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洪涝、干旱、低温冻害、大风、冰雹、沙尘暴等。在诸多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最大。气象灾害的分布与气候及地形条件密切相关。例如旱涝灾害集中分布于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但目前也有向山区、高原延伸的趋势,如今年在西南各省发生的特大旱灾和

2、洪涝灾害。与温度有关的高温热害、低温冻害、冰雪灾害等主要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南方各省、气候寒冷的东北地区及地势高峻的青藏高原地区,但目前高温热害也开始向北方侵袭,前几天北京的地面温度达到了68,而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则席卷了中国南方地区。暴风(包括台风)灾害则以冬季风强盛的西北、北部地区及夏季风强盛的东南、东部沿海地区最为严重,而地处中国中部的神农架,这几年被大风损毁的庄稼也已不在少数。据统计,每年我国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平均每年约720 870亿元人民币)的57%;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平均每年约12万人)的40%。特别是20世纪末

3、至今,我国就发生了十几次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1998年的大水、2008年的冰冻雪灾我们一定记忆犹新,而今年的干旱、越来越频繁的沙尘暴更是让我们体现到了大自然的威力。2.2 生态灾害 生态灾害显见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南方丘陵山地,这些地区生态条件比较恶劣,易受自然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荒漠化集中于西北及长城沿线以北地区。水土流失灾害以黄土高原、太行山区及江南丘陵地区最为严重。石漠化则以我国的云、贵、桂三省区最为严重。其中以贵州省的面积最大。此外,海洋带发生的赤潮、海岸侵蚀也是我国不可忽视的几大生态问题。在我国造成生态灾害有自然原因,如气象、地质和地貌等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

4、,表现在四个方面:过量放牧;滥砍、滥挖、滥采;滥垦;滥用水资源等。因此,合理的开发资源、提高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避免自然灾害对我国造成的损失。2.3 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在全国普遍存在,不同地区内,病、虫、鼠、杂草等的种类不同。“紫茎泽兰”、“水葫芦”等恶性杂草已在云贵高原、江浙一带形成生态灾害。再如这些年在我区发生的马陆危害,核桃害虫、稻飞虱以及当前各种知名不知名的农作物病虫害,五号病、蓝耳病、禽流感、非典型肺炎等动物传染病害,其危害程度已不亚于气象灾害,有的已经开始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有不慎,就会引起社会恐慌。2.4 地质灾害 我国地质环境复杂,自然变异强烈,灾害种类齐全,主要有地震、

5、滑坡、泥石流、活火山、崩塌和地面裂缝等。而地震因发生隐藏性强,爆发突然,毁坏程度巨大,被称为“群害之首”。2008年的四川地震、今年的青海玉树地震,给我们的心底加上了一道深深的烙印。在我区,泥石流、滑坡时有发生,松柏铜镲沟滑坡带更是不得不让我们随时警醒。2.5 水文灾害 我国河流众多,地形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灾害频繁发生。几年来灾害损失的统计表明,水文气象灾害所造成的伤害越来越严重,已成为当前一个很突出的问题。主要针对水文灾害中的暴雨、洪涝、山洪等灾害,根据其天气形势和气候特征、区域水文等进行研究,从根部找到灾害发生的原因,并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有效地防治。3 德州地区概况 3.1 自然

6、地理条件 德州市面上位于黄河下游,山东省的西北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京沪铁路、石德铁路和在建的德龙烟铁路在这里交汇,是山东的北大门,华东、华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地形为典型的黄河冲击平原。受黄河主流泛道、漫流沉积、静流沉积及风力堆积等因素共同影响,德州市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平缓倾斜,平原之中又有起伏,大平小不平,岗、坡、洼相间分布,地面高程在33.65.3米之间。基本气候特点是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冷热干湿界限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回暖快,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天,冬季寒冷少雪多干燥,具有显著的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年平均日照时数2724.8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

7、61%;年辐射总量126.5千卡/厘米2。年平均气温12.9;7月份平均气温26.9;1月份平均气温-3.4;日平均气温5严寒日期平均54天,最长89天,最短3天;日平均气温30炎热日期平均34天,最长74天,最短仅一天。冷年占25.1%,暖年占28.5%,正常年占46.4%。无霜期及初、终日无霜期平均201天,最长223天,最短177天;平均初霜日23/10,最早6/10,最晚30/10。平均终霜日1/4,最晚11/4。气象灾害的特点是旱年多于涝年,大旱后转涝,大涝后又转旱;一年里旱中有涝,涝中有旱;有全年旱,无全年涝;春旱,夏涝,晚秋又旱是一般自然规律。3.2 社会经济条件 德州辖一区两市

8、八县和两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03万平方公里,人口560万。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230.56亿元,增长12.1%,增速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比上年同期提升了六个位次。从产业结构来看,2012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0.9:54.2: 34.9,与上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下降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1.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44.39亿元,增长5.2%;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为5.0%,拉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08.65亿元,增长14.7%;贡献率为67.2%,拉动GDP增长8.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

9、现增加值777.52亿元,增长10.2%;对全市GDP的贡献率为27.8%,拉动GDP增长3.4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税收收入实现159.31亿元,占GDP 比重为7.1%,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全市地方财政收入120.24亿元,首次突破12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6.5%,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9.0个百分点,位列全省第1位;占GDP的比重为5.4%,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40元,比上年增加2669元,增长13.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602元,比上年增加1252元,增长15%,增幅全省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速高

10、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5个百分点2。4 德州地区农业灾害灾情 4.1 农业气象灾害灾情 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往往是大范围的,是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既具有深刻的地球物理环境背景,又和农业因素密切相关,具有持续、积累和交替的特点。德州作为我国重要粮棉产地对气象农业自然灾害反应敏感。德州市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西靠亚欧大陆,东临太平洋,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象灾害频繁,每年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旱年多于涝年,大旱后转涝,大涝后又转旱;春旱,夏涝,晚秋又旱是一般规律。拒不完全统计,每年因旱涝等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超过数亿元。2011年因暴雨导致七县市受

11、灾,受灾人口51.61万,受灾的7个县市区分别为德城区、陵县、乐陵、平原、庆云、开发区、宁津。受灾人口最多的是宁津县,达到15.18万人,其次为庆云和陵县。山东德州七县市农田受灾面积达5.153万公顷,陵县成灾面积最大,为1.27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5亿元,为7个受灾县市区中经济损失最大的。德州市农科院的300亩试验田受损严重,玉米、高粱、大豆、棉花等作物严重倒伏。倒伏作物中最为严重的是玉米和高粱,试验田中几乎全部倒伏,估计减产50%以上。同时,试验基础设施亦受到不同程度破坏,预计直接经济损失近20万元3,4。4.1.1旱灾灾情 近40年统计,本市出现全年性严重干旱达7次,占总年数的l8

12、%,平均5.7年一遇。其中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年份为1951、1965、1968、1972、1986、1988、1989年.1965年全年降水只有256,7毫米,为正常年降水的43.5%。以上年份均出现过河道断流、井水干涸、禾苗枯槁的现象。除全年性干旱外,主要是春旱,其次是秋旱和夏旱。40年内出现春旱22次,为l0年6遇。春旱严重的年份有1952、1955、1960、1961、1962、1967、1972、1973、1974、1978、1981、1984、1988年,其中1955、1961年的春季降雨均不足20毫米。1955年春冬连续无降水日数长达185天,1960年为156天.1961

13、年则长达238天。严重春早,导致春苗误时,麦季减收。1961年,“立夏”尚未种春田,小麦无分蘖,收获不及种粮5。4.1.2洪涝灾情 水灾,包括内涝与河决。旧志记载的“大水”、内涝与河决常不分,民国期间(19121948年)37年内,德州因大水致灾7次,其中只有1次因降雨集中而内涝(1937午7、8月降雨491,4毫米),其余6次均为运河决口所致。建国后40年内,共发生水灾6次,其中河决 1次,内涝5次。最严重的内涝是1961、1962、1964年。2012年山东省部分地区遭受暴雨袭击,引发洪涝灾害。据统计德州市乐陵市、平原县、庆云县,东营市广饶县6.6万人受灾, 13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15

14、00余间房屋倒塌,3500余间房屋不同程度受损;农作物受灾面积8千公顷,其中绝收1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6900余万元6。4.1.3风灾灾情 近40年来,本市出现的九级以上大风(包括阵风)80多次,平均每年2次以上,并曾出现短时最大风速36.1米/秒的十二级以上大风(出现在1 965年8月10日)。1977年5月1 3日上午,平均风力78级偏北大风刮了近2个小时,短时最大风速为29,7米/秒(为十一级大风),造成市区多处停电,工厂停工l郊区2.5万亩棉花幼苗生长点被刮断。1 990年7月1 5日21时45分至22时,本市出现特大暴风(雨),平均风力八级,阵风达十一级(32米/秒),造成全市停电,

15、通讯一度中断郊区倒树2081 2株,倒房244间,田间玉米、棉花、蔬菜受灾面积分别为18655亩、51 00亩、1150亩,果树受灾81 00亩7。4.1.4 霜冻灾情 历年平均有霜日为92.4天,在正常情况下,从10月24日初霜,翌年3月31日终霜,初终日间隔日数为159.4天。如早(秋)霜出现太早,晚(春)霜终止太晚,所造成的低温冻害,常使棉铃冻僵、秋菜不熟和小麦及果树花芽受害,使农业生产遭受损失。本市霜陈为害的机率为90蟛,无危害年为10年一遇。近40年,霜冻危害严重的年份为1953、1954、1961、1988年。1953年4月10日,小麦拔节,桃、杏花盛开,突降严霜,温度下降到-3.

16、7C;1954年4月20日,小麦拔节后期,气温突降为-1.9:C;1966年4月15日,由于霜冻,气温下降到-2-6。以上几次晚霜,均使小麦和果树受到严重危害。1988年10月13日出现初霜,使一批未开放的棉铃冻僵,减少了霜前花,露地蔬菜也遭受不同程度危害8。4.1.5冰雹灾情 本市出现雹灾的机率为0.25,平均4年一遇,属少雹区。降雹的走向大部分是西北东南方向移动。第一条路线是自河北景县经本市向陵县、临邑去另一路是自故城县北部经本市南部向东南去。冰雹移动与高空冷锋移动基本一致9。4.2 农业生态灾害灾情 生态灾害是指由于生态系统平衡改变所带来的各种始未料及的不良后果。与生态冲击由于人类对大自

17、然认识缺乏全面和系统性,习惯于依靠片面的、某些单向的技术来“征服”大自然。生态灾害主要有几种类型: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与流沙扩展、森林、草原退化、环境污染生态灾害的基本特征:重灾迟滞性、重复递增性、生态灾害链。德州市位于黄河中下游,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根据SL190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普查,德州主要风力侵蚀为主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有水土流失面积6349.86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61.3%,其中中度以上(侵蚀模数大于2500t/km-1)f风沙区面积为1121.25 km2,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19.1%。此外,从2011年起,德州市启动了干线

18、道路景观绿化、林业保护带、湿地保护、沙化土地、盐碱地治理等五大工程,尽管如此,德州市依然面临着土地沙化、土地盐碱化等农业生态灾害的威胁,尤其是东北部的乐陵地区,盐碱地面积一度达到耕地面积的40%,直接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10,14。4.3 农业生物灾害灾情 农业生物灾害主要是指由严重为害农作物的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暴发或流行造成农作物及其产品巨大损失的自然变异过程,从其成因上大体可分为农作物病害、农业虫害、农田杂草和农田鼠害等几大类。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防治病、虫、草、鼠的总面积已超过30亿亩次,防治费用逐年增大,仅农药投资一项已高达每年20亿元。由于我国农业有害生物

19、种类繁多,成灾条件复杂,每年都有一些重大病、虫、草、鼠害暴发或 流行,呈现出此伏彼起、猖撅为害的严重局面。加之各地对农业生物灾害的监测预报水平和防灾抗灾能力各异,虽经有关部门大力研究和推广综合防治技术,多方组织力量防治;我国因农业生物灾害每年损失粮食仍高达400亿公斤,损失棉花400万担,并且严重降低水果、蔬菜、油料以及其他经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常年给国家造成近100亿元的经济损失,严重地影响着农业年度的丰歉、国家计划的安排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德州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地,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灾害,尤其是病虫草灾害11,13。4.4 农业地质灾害灾情 农业地质灾害是指地质灾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20、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和输出间的相对平衡稳定状态, 从而使农、林、牧、渔等生产遭到破坏的一种危害。据统计,德州市已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沉降、地裂缝、采煤地面塌陷等。根据2000年地面精密测量资料,德城区地面沉降范围,包括德城区、武城县、平原县、陵县、宁津县和河北省吴桥县、景县、故城县的部分地区,总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其中德州市范围内地面沉降面积2037.5平方公里,根据德城区漏斗中心水位资料和1989-2000年地面沉降监测资料分析,地面沉降量随着漏斗水位的不断下降而逐步增大。此外,德州市的临邑县、乐陵县存在5处地裂缝。这些地质灾害目前尚未造成大的危害,但如不尽快加以控制,

21、将会造成地面水平面降低、区域内雨季积水,污水倒灌,不均匀沉降还会伴生地裂缝,导致建筑物开裂,地下输排管道破裂,破坏桥梁和道路交通设施,良田失耕,并对土壤、水和植被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严重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及农业生产安全12,15。5 德州地区农业灾害的成因 5.1 地理因素 德州市地处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交接地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干湿季节明显。全市年平均气温12.9,年内降水偏少且过分集中,全市年平均降水量547.5mm,各县市在508.6mm583.0mm之间。各季气候特点不同,春季气温回升快,日较差大,多风少雨,气候干旱,素有十年九旱的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平均降水量371.6毫

22、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成,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易发生旱、涝灾害,7月份最热,全市平均气温26.7,各县市在26.527.7之间。极端高温主要在67月,全市极端高温平均41.7,各县市年极端高温在40.943.4之间。秋季空气湿度小,降水比夏季明显减少,呈现出风和日丽、秋高气爽的天气。冬季盛行西北风,气候寒冷干燥,雨雪较少,1月份最冷,全市平均气温-2.9,各县市在-3.7-2.0之间。且域内以平原为主,植被覆盖率较低,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由于德州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特殊的气候特点,从而造成了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相匹配的自然灾害。5.2 地质因素 由于大量、长期超强开采深层地下水,地下水大

23、幅度下降引起土层压缩而造成地面沉降。由于德城区地下水开采强度大,而地下水位下降幅度大。目前,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高低不平的漏斗中心盆地,已与冀枣漏斗、沧洲漏斗和临邑漏斗连为一体,成为以德城区为中心的区域性降落漏斗。随着德州漏斗的形成和发展,德城区已发生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的发生具有长期性和隐蔽性,但造成的危害较大,相对治理难度较大。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主要成因:一是多年开采深层地下水,含水砂层已抽空,致使地层压密引起地裂缝和地面塌陷;二是由于煤矿采煤作业造成地面塌陷。5.3 发展因素 由于德州经济的迅速发展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对农业生产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农业环境污染是指由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大量

24、的工业废弃物和农用化学物质进入到农田、空气和水体中,当其含量超过农业环境本身的自净能力时,就将导致农业环境质量下降,甚至破坏农业生态平衡,使农、畜产品产量下降、质量变差或受毒物污染,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健康。大 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其污染物种类也很多,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氯气、氯化氢、酸雨、氧化剂、氟化物、汽车尾气、粉尘等。长期暴露在污染空气中的动植物,由于其体内外污染物很多,会造成其生长发育不良或生长受阻,甚至发病或死亡。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盲目的追求发展,造成生态破坏,并引起各种生态问题,土地污染已经成了不得不面对的新的课题。11 6 德州地区农业灾害的防治对策 6.1 气象灾害的防御

25、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主要对策是:发展水利灌溉、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等农田基本建设,提高抗灾能力;营造农田防护林,以有效地防御干旱、高温热害和干热风;根据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规律,特别是其季节分布特点,进行作物和品种布局;根据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推行防灾抗灾的农业技术措施,以减轻或避免灾害损失,如适时播种,土壤耕作,合理灌溉,以水调温,增施肥料,改良土壤结构,灾前抢收,灾后补救等;采用喷洒抗旱剂、增温剂、萘乙酸、乙烯利等化学药剂,可以减轻干旱、干热风、低温冷害的危害;建立不同地区防灾抗灾、稳产增产的农业技术体系,从农业系统的整体着手提高抗灾能力,做到有灾防灾,无灾增产。6.2 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26、 加强对城区地面沉降的监测预报,摸清其发展规律,科学合理开采深层地下水资源,严格控制地下300-500米含水层的开采量。水利部门合理布局水源井,采取措施防止局部地段地下水超量开采。关闭机井密集区域的部分深井。另外,要将500-800米深度内水资源作为应急水源,适度开发800-930米深度的地下水资源,德州经济开发区可开发东郊水源地作为供水水源。积极开发利用浅层微咸水和中层咸水。水利、公用事业部门应考虑根据企业、单位、居民小区对用水的水质不同要求,实行分质供水。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研究。在封闭城区深机井,控制城区深层地下水降落漏斗和地面沉降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做好城区地下水人工回灌试验工作,为正

27、式进行深层地下水人工回灌补源提供基础资料。认真开展地裂缝勘查和调研工作。加强对临盘采油区地质灾害调查研究工作,调查地裂缝的形态特征、产生要素、规模和其形成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背景与影响因素。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工程地质钻探、物探(大极距电测深、地震物探)、测量、野外试验等手段,进一步查明地裂缝的成因类型,分析地裂缝在水平上、空间上、强度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趋势。开展乐陵市荣家村地裂缝勘查工作,采用钻探、物探、野外试验等手段,查明地裂缝的分布、成因及影响因素。6.3 建立监测机制 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工作,确定专职监测员进行监测,随时掌握情况。县政府要组织国土资源局等部门人员定期检查,按装应急电话,一

28、旦发生险情,及时报告,县、乡(镇)和采油厂要立即出动,现场救灾。继续对乐陵市荣家村地裂缝的现场进行监测,关闭地裂缝区内浅机井,观测发生地裂缝区外围机井的水位变化情况,乐陵市政府要指定乡、村监测员进行监测,每月向市国土资源局报告监测情况。国土资源局要组织人员定期到现场查验监测资料。并建立健全救灾机制,加强汛期地质灾害监测和巡查,一旦发生灾害,及时组织救治,把灾情降到最低程度。6.4 加强科学研究 大力增强科学研究,以科学的手段进行防灾救灾,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围绕威胁农业生产安全的的主要自然灾害,大力加强软科学研究,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有益的决策建议。在推进软科学研究,促进农业科学发展,系统

29、研究解决职责范围内的重点和难点问题。6.5 加强宣传,提高防灾救灾意识 利用教育宣传法律等手段,提高全民的防灾救灾意识。让群众具有较高的防范意识,不断提高群众防灾救灾能力,广泛进行了宣传教育。干部进村入户,进行思想传达。开展防灾救灾 演习教育阵地建设,强化宣传教育。为加强警示教育,强化宣传。7 结语与建议 本文全面概述了德州地区农业灾害地理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德州农业灾害灾情,并综合研究了德州地区农业灾害的成因以及防治对策。综上所述,可以形成如下结论:气象灾害对德州地区农业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受灾面积广,经济损失最为严重。其次为生物灾害、生态灾害、地质灾害和水文灾害也不能忽视。德州地区农业灾害的成因主要是地理因素,这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产生特殊的气象条件所形成的农业气象灾害。其次是地质因素和发展因素也是农业受灾的原因。对德州地区农业灾害的防治要加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提高人们深度认识。参考文献:1 王国敏.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与防范J.社会科学研究,2007(4). 2 斯科特.拉什.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J.王武龙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