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SJ必修2P392改编)下列反应中生成物总能量高于反应物总能量的是()A碳酸钙受热分解 B乙醇燃烧C铝粉与氧化铁粉末反应 D氧化钙溶于水答案A2根据SJ选修4P38图“2-7”“2-8”“化学反应体系中反应物、产物的能量和活化能的关系改变”。已知反应ABC(H0),XC(H0可知,X的能量比A和B的能量和大。由XCH0可知,C的能量比X的能量低。答案3(溯源题)(2015北京理综,9)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2)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3)C
2、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4)状态状态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答案(1)(2)(3)(4)探源:本考题源于SJ选修4 P3“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图示”,对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问题进行了多角度考查。题组一依据图像信息,理清活化能与焓变的关系1某反应过程中体系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过程可表示为ABCABCABC(反应物) (过渡态)(生成物)BE1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过渡态的能量差,称为正反应的活化能C正反应的热效应HE1E20,所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D此图中逆反应的热效应HE1E20()(2)S(s)O2(g)=SO2(g)Ha kJ表示1 mol S和氧
3、气完全反应生成1 mol SO2气体,放出热量为a kJ()(3)C(石墨,s)=C(金刚石,s)H0,说明石墨比金刚石稳定()(4)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更多()(5)已知: 500 ,30 MPa下,N2(g)3H2(g)mol1,将1.5 mol H2和过量的N2在此条件下,充分反应,放出热量46.2 kJ()答案(1)(2)(5)2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选项已知条件热化学方程式AH2的燃烧热为a kJH2Cl22HClHa kJB1 mol SO2、0.5 mol O2完全反应后,放出热量98.3 kJ2SO2(g)O2(g)2SO3(g)H98.3
4、kJCH(aq)OH(aq)=H2O(l)H57.3 kJH2SO4(aq)Ba(OH)2(aq)=BaSO4(s)2H2O(l)H114.6 kJD31 g白磷比31 g红磷能量多b kJP4(白磷,s)=4P(红磷,s)H4b kJ解析选项A中符合已知条件的应是H2和O2反应,A错;H应为196.6 kJmol1,B错;选项C中由于生成BaSO4沉淀,放出的热量大于114.6 kJ,C错。【方法规律】判断热化学方程式的“5审法”题组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角度1依据反应事实书写热化学方程式3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1)在一定条件下,将1 mol N2和3 mol H2充入一密闭
5、容器中发生反应生成氨气,达到平衡时N2的转化率为25%,放出Q kJ的热量,写出N2与H2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2)在25 、101 kPa下,一定质量的无水乙醇完全燃烧时放出热量Q kJ,其燃烧生成的CO2用过量饱和石灰水吸收可得100 g CaCO3沉淀,则乙醇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3)已知1 mol单质Na在足量O2中燃烧,恢复至室温,放出255.5 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4)NaBH4(s)与H2O(l)反应生成NaBO2(s)和氢气,在25 、101 kPa下,已知每消耗3.8 g NaBH4(s)放热21.6 kJ,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答案(1)N2
6、(g)3H2(g)2NH3(g)H4Q kJ(2)C2H5OH(l)3O2(g)=2CO2(g)3H2O(l)H2Q kJ(3)2Na(s)O2(g)=Na2O2(s)H511 kJ(4)NaBH4(s)2H2O(l)=NaBO2(s)4H2(g)H216 kJ根据反应事实,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程序角度2依据相关信息书写热化学方程式4(1)(2018吉林六校联考)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2H2O2=2H2O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反应生成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_。(2)用O2将HCl转化为Cl2,可提高效益,减少污染。传统上该转化通过如下图所示的催化循环实现。其中,反应为2HCl(g)CuO(s
7、)H2O(g)CuCl2(s)H1反应生成1 mol Cl2的反应热为H2,则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反应热用H1和H2表示)。答案(1)2H2(g)O2(g)=2H2O(l)H2(abc)kJ(2)2HCl(g)O2(g)H2O(g)Cl2(g)HH1H2考点三燃烧热中和热能源1燃烧热(1)概念在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燃烧热的单位一般用kJmol1表示。燃烧热的限定词有常温(25 )、恒压(101 kPa时)、可燃物的物质的量(1 mol)、完全燃烧、稳定的氧化物等,其中的“完全燃烧”,是指物质中下列元素完全转
8、变成对应的氧化物:CCO2(g),HH2O(l),SSO2(g)等。(2)表示的意义:例如C的燃烧热H为393.5 kJmol1,表示在25 、101 kPa时,1 mol C完全燃烧放出393.5 kJ的热量。(3)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是以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因此在书写它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 mol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例如:C8H18(l)O2(g)=8CO2(g)9H2O(l)H5 518 kJmol1,即C8H18的燃烧热H为5 518 kJ(4)燃烧热的计算:可燃物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方法为Q放n(可燃物)|H|。式中:Q放为
9、可燃物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n为可燃物的物质的量;H为可燃物的燃烧热。2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液态H2O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2)注意几个限定词:稀溶液;产物是1 mol液态H2O;用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OH(aq)H(aq)=H2O(l)H57.3 kJ(3)中和热的测定装置。(请在横线上填写仪器名称)计算公式:Ht1起始温度,t2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注意事项。a泡沫塑料板和碎泡沫塑料(或纸条)的作用是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b为保证酸完全中和,采取的措施是碱稍过量。中和热是强酸强碱的稀溶液生成1 mol H2O放出的热量为57.3 kJ,
10、弱酸弱碱电离时吸热,生成1 mol H2O时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浓硫酸稀释时放热,生成1 mol H2O时放出的热量大于57.3 kJ。3能源1教材基础知识判断(1)化石燃料和植物燃料燃烧时放出的能量均来源于太阳能()(2)农村用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作燃料属于生物质能的利用()(3)随着科技的发展,氢气将成为主要能源之一()(4)食用植物体内的淀粉、蛋白质等属于直接利用能源()(5)粮食作物是制乙醇燃料的重要原料()(6)开发利用各种新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可以降低空气中PM 2.5的含量()(7)低碳生活注重节能减排,尽量使用太阳能等代替化石燃料,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答案(1)
11、(2)(3)(4)(5)(6)(7)2(RJ选修4P7 表11改编)氢气的燃烧热为285.5 kJmol1,则电解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答案2H2O(l)=2H2(g)O2(g)H571.0 kJ/mol3(溯源题)(2016海南化学,6)油酸甘油酯(相对分子质量884)在体内代谢时可发生如下反应:C57H104O6(s)80O2(g)=57CO2(g)52H2O(l)已知燃烧1 kg该化合物释放出热量3.8104 kJ,油酸甘油酯的燃烧热为_。答案3.4104 kJ本考题源于SJ选修4 P9“燃烧热”,对有关燃烧热的概念和计算进行了考查。题组一能源的开发与利用1为消除目前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环境
12、污染,同时缓解能源危机,有关专家提出了利用太阳能制取氢能的构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H2O的分解反应是放热反应B氢能源已被普遍使用C2 mol液态H2O具有的总能量低于2 mol H2和1 mol O2的能量D氢气不易贮存和运输,无开发利用价值解析2H2O(l)=2H2(g)O2(g)是吸热反应,说明2 mol液态 H2O的能量低于2 mol H2和1 mol O2的能量。因由水制取H2耗能多且H2不易贮存和运输,所以氢能源利用并未普及,但发展前景广阔。2(2018台州期末)合理利用燃料,减小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理念,下列关于燃料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冰”是将水变为油的新型燃料B通入大大
13、过量的空气使燃料充分燃烧,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热能的目的C燃料的化学能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转化为热能、电能被人类利用D硫的燃烧热为a kJmol1,硫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S(s)O2(g)=SO3(g)Ha kJ解析A项,“可燃冰”外观像冰,其化学组成是CH4nH2O,水的化学式为H2O,根据元素守恒知,水不能变为油,A错误;B项,氧气助燃,所以通入足量的空气能使燃料充分燃烧,但通入大大过量的空气会使热量被空气带走,不利于热量的充分利用,B错误;C项,物质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电能等能量形式,C正确;D项,根据燃烧热的定义,硫转化成气态的二氧化硫,D错误。题组二燃烧热、中和热概念理解及计算3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已知H(aq)OH(aq)=H2O(l)H57.3 kJmol1,则H2SO4和Ba(OH)2反应的反应热H2(57.3)kJmol1()(2)H2(g)的燃烧热是285.8 kJmol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