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45.02KB ,
资源ID:2124010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24010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农业民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农业民俗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现代农业是以实验科学为指导、工业技术为装备,以商业生产为目的的农业。自英国工业革命以后,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差异,一直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过程之中。尽管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初期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变,但广大发展中国家却仍在继续。这时的农业生产除了还继续利用手工农具、畜力,以及使用自然肥料、沿袭一些传统农作方式以外,着重依靠机械、化肥、农药和水利灌溉等现代技术,工业部门为农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物质与能源。不过,大量燃料、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环境与食物,引发了现代的农业危机,如英国的疯牛病、口蹄疫。这便促使现代农业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吸取传统农业经验,向绿色农业与生态

2、农业回归。而伴随这一回归的过程,也必将在吸收传统农业民俗的同时,产生新的农业习俗。所以,现代农业民俗一方面承袭了传统农业民俗的某些特征,另一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农业生产与生活模式。原始的、传统的农业民俗大体包括了生产工具民俗、生产技术过程习俗和相应的人文仪式民俗,而现代农业民俗主要表现为生产习惯,褪去了神秘的信仰禁忌内容。2、农业民俗的类型农业是指人类利用生物(植物、动物)机能,通过社会劳动控制生物生命的过程,从而取得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生产部门,主要包括了植物栽培和动物养殖两大类。依据农业生产对象,广义农业民俗包括了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民俗,而以种植业民俗为核心,如下图(广义农业民俗

3、示意图)所示。 采猎民俗(天然生物)生产民俗(人工生产)副业民俗(农产品加工业民俗) 采集民俗 种植民俗种植业民俗 采林伐木民俗 植树造林风俗林业民俗 狩猎民俗 畜禽养殖民俗畜牧业民俗 捕鱼民俗 水产养殖民俗渔业民俗 注:其中种桑养蚕民俗既含有种协民俗成分,又含有养殖民俗成分(1)种植业民俗种植业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种植业民俗是狭义农业民俗(或农耕民俗),为农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从具体民俗事象来看,包括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在内的农作民俗大致包括了生产工具民俗、技术过程习俗与相应的人文仪式民俗两大方面,涉及到作物种类、作业方法、农具使用、生产的信仰、禁忌与仪式。(2)渔业民俗 渔业民俗是鱼文化的

4、主要内容。早在原始渔猎时代,便产生了捕鱼民俗,延续至今;后来,出现了水产养殖业,形成了渔业养殖民俗。在沿海、内河与湖泊地区,捕鱼养鱼是主业,居民被称为渔民;在一些非渔业经济区,往往渔农兼作,捕鱼养鱼被当作副业。无论怎样,在捕鱼养鱼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习俗惯制,人们遵循它们,无疑是因为它们有着重大的技术价值和心理价值。渔业民俗可分为工具民俗、技术过程习俗及其相应的人文仪式,也可分为捕鱼过程习俗、渔民特有习俗、船俗。(3)林业民俗 林业民俗当然是林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林木采伐和林木栽培的习俗惯制。有关林木采伐风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人类用石刀、石斧砍削树枝以造房屋的活动;有关林木栽培风俗开始

5、于对道路、疆界标识的需要。我国商周之际,便出现了人工植树,表现在“列树以表道”(国语周语),“为畿(国都附近地区)封而树之”(周礼),即种植护路树、表里程的行道树和表明疆界的疆界树。这样便改变了原始社会只伐不种的局面,真正意义上的林业开始诞生。林业风俗包括采林代木风俗、植树造林风俗。(4)畜牧业民俗 畜牧业民俗是养殖业民俗的一大类别。养殖业包括了水产养殖、桑蚕养殖、畜禽养殖(役畜用来耕地、运输等的家畜,如牛、马、骡子、驴、骆驼等、肉畜和家禽,积累了丰富的民俗事象。其中畜牧业民俗主要指畜禽养殖民俗,包括生产工具、设备。以及技术操作和人文仪式几方面的民俗事象。(5)采集与狩猎民俗 在原始农业和传统

6、农业时代,采猎一直是农业生产的辅助方式,采猎民俗仍在人类社会中代代相传,而以少数民族地区与山区为盛。在工业化与现代化的今天,由于都市人们对绿色食品与原始野味的喜爱,促使着采猎民俗的存在和发展,并成为现代人热衷的户外活动之一。(6)副业民俗(农产品加工业民俗)副业是相对主业而言的。就整个农业经济而言,农业副业主要是指相对种植业和养殖业而言的农产品加工业,实际上已经属于传统手工业范围了。但就某个区域和家庭而言的副业,往往又是这个区域和家庭主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如在种植业经济区,渔业可能是副业,而在渔业经济区,种植业可能是副业。长期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也随着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而发展,一方面形成了固有的

7、技术操作过程及其相应的人文仪式,另一方面也生产出了各地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民俗产品。例如,我国南方有碾米和舂(冲)米习俗,北方有磨面习俗,并逐步由家庭加工业发展为专门的磨坊业,敬奉雷公老爷,认为抛洒粮食是伤天害理的事,雷公会发怒行雷惩罚,或打死人,或使家中天火烧,所以过去每年6月24日从事饮食业的人一起到雷公庙烧香磕头,企求雷公宽恕,即俗谓“雷公会”。3、农业民俗的特征同手工业、商业、服务业民俗相比较,农业民俗主要体现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1)地域性、季节性、行业性 “不违农时”和“因地制宜”是农业生产的两大基本原则。农业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最基本的原料与场所,也为农业地域分工与季节差异

8、奠定了基础,从而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与地域性,也决定了农业民俗的季节性、周期性和地域性。在我国,由于气候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带性,自北而南,自西而东,干湿冷热状况不同,因而土壤与植被也呈明显的地带性差异。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为界,其东南部是季风区,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民俗明显;其西北部是非季风区,自然景观以草原与沙漠为代表,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牧业民俗明显。在东部秦岭一一淮河一线以北是旱地区,以南是水田区,反映在种植业民俗上,作物种类、耕作方式、耕作制度、生产工具和信仰禁忌等方面自然也存在差别。在季节上,农业民俗通常以一定的周期周而复始地反复出现,这个周期一般以年

9、为单位反复,如二十四个节气、各种农业节庆、生产程序等;但也有以季节为单位循环的,如一年二熟制、三熟制农业,二年三熟制农业的习俗便是如此。此外,不仅在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之间的习俗各不相同,而且不同作物栽培、林木采伐和培植、鱼类捕捞与养殖、畜禽养殖、农产品加工习俗也多种多样,又使农业民俗表现出行业的差异。(2)功利性 农业生产是为了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财富,伴随农业生产存在的一系列农业民俗现象自然主要是为了农事活动的顺利、农业生产的丰收,体现着强烈的功利性目的。尽管一些农业娱乐习俗源于娱神、娱人的需要,但最终目的在于庆祝丰收的同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从技术

10、过程到人文仪式,从时序、节令到节日娱乐,从占天象、测农事到祈福禳灾,从禁忌到信仰,无不寄托着人们对农事顺利的渴望与希求。(3)技艺性 农业民俗包括了生产工具、技术操作与人文仪式几个方面,其中技术操作民俗实际上就是手工技艺。手工技艺的高低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状况,比如,秧扯得好坏、插得好坏,对水稻的生长影响很大。又如,关于农田灌溉,最初人类种田是靠“天河水”进行灌溉的;后来,为了抵御干旱,在淮河以南地区出现了同水习俗;再后,随着木制技术的进步,人们造出了水车(筒车与翻车)灌水;近现代出现了更为先进的电动抽水机,灌溉方式也由以前的漫灌转变为喷灌与滴灌等多种形式。(4)稳定性 农业生产方式与工业生产、

11、商业交易方式相比,稳定性占据了显著的位置,一些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代代相传,相沿至今。例如,原始农业的刀耕火种习俗仍然在我国和世界一些落后民族与地区广为存在;历史流传下来的,诸如护苗、除草、灭虫与抵御旱涝的各种方法,生产过程中对土地、用水和肥料的管理习俗,以及各种农业生产工具和设备,仍在乡村的农业生产中占居主导作用,千年不变。在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农业生产习惯尽管也发生了变化,但其中许多合理的经验仍然值得借鉴与发扬。在对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呼声中,现代农业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向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回归,如反对使用化肥,倡导使用绿色有机肥料即是一例。(5)经验性 农业民俗主要表现为原

12、始农业民俗和传统农业民俗。在近现代科技对农业指导以前,传统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依靠农民代代积累和传承下来的经验指导,农业技术操作呈现出极大的盲目性、经验性与神秘性。无论是选种、播种、栽培与田间管理,还是收获、运输,储藏和产品加工,莫不以经验为依据。(6)田园性 农业民俗与自然的山水风光紧密相联。在广阔的乡村,山水风光构成了乡村的自然景观,农业民俗则主要构成了乡村的人文景观,自然与人文因了浑然一体形成动静结合的乡村画卷。而且,在许多民族的传统农业民俗中,十分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协调,如汉族的“天人合一”观念,少数民族如侗族的环保意识,更使这些民族的农业民俗表现出生态性、质朴性和田园性特征。我国农村的传统

13、习俗与生态环境互为一体,整个田园经济在“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循环中呈现出宁静、朴实与和谐的氛围。二、中国汉族农业民俗 汉族是典型的以家庭种植和养殖为主的农业民族,拥有悠久的农业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形成了多样的农业民俗事象。我国地域辽阔,地形高低悬殊,地貌复杂多样,地带分布明显,气候差别极大,各地农业生产特征各不相同,农业民俗也千差万别。在大兴安岭贺兰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以东,为我国传统以农耕为主的汉族聚居区域,农业民俗以农耕为核心内容。东部农耕区范围广阔,各地农耕方式存在差异,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汉族农业民俗主要呈现出南北差异。1、北方农业民俗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由于雨水稀少,气候干燥

14、,天气寒冷,一般以种植耐旱、耐寒作物为主,农业民俗具有北方特色。从地域看,北方汉族农业民俗在东北区、黄淮区和黄土高原区有细微差别。东北区。东北大江大河冲击成了沃野千里的平原,成为农业耕作的理想地带。在平原沃野主要种植耐旱耐寒的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旱季作物,在南部沿海一带则有水稻种植,普遍实行稻麦豆等作物之间的间作套种、轮作复种,一般是二年三熟,冬闲积肥。同时,在森林茂密的山区,狩猎、伐木成为主要生产方式,兼栽培与采集人参、木耳、猴头菇与蘑菇,延续着狩猎、采集民俗。黄淮地区。黄淮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农耕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平原广阔,土地肥沃,惯种小麦、玉米、谷子、高粱与兽类等粮

15、食作物,以及花生、油菜、棉花和烤烟等经济作物,是全国旱粮及油料、棉花等经济作物的主产区,也是我国最大的温带水果与干果产区。农作物一般是两年三熟,常见的耕作方式有犁耕、耦耕、刨耕,灌溉工具以辘轳为代表。黄土高原区。这是一个大部分为黄土覆盖陵与高原区,土地较为贫瘠,雨水不足。通常以种植小麦、高粱、谷子等旱粮与杂粮为主,产量不稳不高,使用畜牲多为驴骡。从栽培作物和动物养殖看,北方以麦作民俗为代表,杂以玉米、谷子、高粱、棉花。烟草等作物的生产民俗;养殖牛、猪、羊、马、驴、骡、鸡等畜禽,役畜主要是牛、马、驴、骡四畜并用,食用畜禽为猪、羊、鸡等。小麦是我国仅次于稻谷的粮食作物,是北方人民和南方部分高寒山区

16、的主食。由于久远的栽培历史,积累了丰富的麦作民俗事象。小麦生产过程包括:用机耕或畜耕方式耕地(畜耕有犁耕、耦耕、刨耕),用耙耙地,用楼车播种,用锄松土除草,用辘轳或水车灌溉,用镰割麦,用绳打捆,用驴骡或小推车或人力运输,在打麦场晒干,然后是打场、收场、扬场等一系列技术过程习俗。小麦耕作制度一般是同其他粮食作物轮作复种,可分春麦区和冬麦区,如表下表所示:地区春麦区冬麦区北方麦区东三省、甘肃、宁夏、内蒙陕晋冀京津、豫皖鲁苏南方麦区鄂湘赣浙,云贵川,桂粤琼闽西部麦区新疆、青海、西藏2、南方农业民俗在我国长江、珠江流域,由于雨水充沛,气候温暖湿润,一般以种植热带、亚热带作物为主,水稻种植成为这一地区农

17、业生产的典型特色。从地域看,南方汉族农业民俗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区、西南区与沿海区也有不同。长江中下游地区。平原、丘陵与山地交错分布,气候、雨水和土壤条件均都优越,农业、渔业相当发达,是全国闻名的鱼米之乡,农、林、牧、渔、副五业俱全。典型的农业生产集中在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杭嘉湖平原、长江三角洲。普遍实行稻麦、水稻一年二熟制,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小麦为辅,经济作物以油菜、棉花、柑橘为多,盛产茶叶、蚕茧。水稻、茶、桑蚕生产习俗颇具特色。华南区。华南地处热带、亚热带,五岭屏藩其北,四季常青,作物一年数熟,收获甚丰。主要种植水稻、番薯、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甘蔗、花生、麻等经济

18、作物,热带水果如荔枝、香蕉、柑橘、橄榄、菠萝、槟榔、椰子、可可、芒果四季不断,农业生产多种多样,农业民俗各有千秋。 沿海渔业民俗区。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海岛众多沿海渔业发达。由于海捕鱼风险极大,沿海渔俗极富个性,生产禁忌与信仰较多。如对妈祖神和龙王的信仰,对“翻”、“反”(翻)、“四”(死)等词语与动作的忌讳。西南区。西南是少数民族与汉族的杂居区。地形复杂,地貌多样,以丘陵、山地为主;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的垂直分布明显,既有高地麦作区,又有河谷、坝子和山地梯田的稻作区。山地农作、畜牧民俗有特色。从栽培作物和动物养殖看,南方以稻作民俗、种桑养蚕民俗和茶作民俗为代表,杂以玉米、高粱等旱地,以及

19、热带、亚热带作物的生产民俗;主要养殖牛(黄牛与水牛)、猪、羊、鸡、鸭、鹅等畜禽,役畜主要是牛(黄牛与水牛),食用畜禽为猪、羊、鸡、鸭、鹅等。稻米是我国人民特别是南方人民的主食,种植历史最为悠久,分布地区极为广泛,形成的民俗事象非常复杂(见姜彬:稻作文化与江南民俗,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稻作的种类与分布。稻作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形成了许多适应不同环境的品种。依据稻作的地理分布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状况,我国水稻可分划籼稻、粳稻;按照品种的栽培季节和地带光热条件的不同,可分早、中、晚稻;依据栽培田水分条件的差异,可分水稻、陆稻;按照米粒淀粉生化特性,可分粘、糯稻。它们在我国的分布可

20、见下表。稻区南方稻区北方稻区稻作带区华南华中西南高原华北东北西北分布地区南岭以南、台湾南岭以南、秦淮以北西藏、云贵川(甘孜)秦淮以北、长城以南长城以北、大兴安岭以南河西走廊以西、祁连山以北栽培制度双季稻为主双季稻或稻麦两熟稻麦两熟单季春稻或稻麦两熟单季春稻稻种籼稻为主、早中晚均有灿、粳交错、早晚稻均有低地多灿稻,高地多粳稻中粳稻为主早粳稻为主稻作过程习俗。稻作过程比较复杂,大致包括;整修农田、整修农具、选种、浸种。选秧田、做秧田、播种、犁田、耙田、扯秧、插秧、耘耥稻田、下肥料、治虫、灌溉、收割、晾晒、加工、储藏等一系列过程习俗。稻作工具民俗。我国南方的稻作生产工具有简车、翻车等用水灌溉工具,有

21、船、独轮车、双轮板车等运输工具,有犁、耙、锄头、颁头、铲子、镰刀、稻桶、打稻机、筲箕(筲音“稍”,水桶,多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筲箕,淘米洗菜用的竹器,形状像簸箕)、箩筐、簸箕、扁担等劳作工具,有薄膜、育秧温室等设备。稻作信仰民俗。在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发达的时代,稻作生产艰苦而又面临着自然灾害的威胁,于是人们抱着对丰收的渴望和对虫灾、旱灾、涝灾、瘟灾、雹灾与风灾的恐惧,一系列有关稻作的信仰民俗相伴产生。大致包括:对牛的信仰,如少数民族的“舞春牛”、“牛王节” 活动;对青蛙的信仰,如少数民族的“青蛙节”;田间信仰,如在长江、淮河中下游,旧时有择吉日插秧习俗,有“开秧门”和“关秧门” 的仪式;对水稻神

22、的信仰,如浙江等地,依据水稻成长的各个环节,给水稻以不同的名字“秧姑娘”、“稻花神”谷神”、“米娘娘”;此外,对雷神、水神、土地神的信仰和农具的禁忌,无不是农民祈求丰收、人畜平安的心理反映。补充阅读资料我国的生态农业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热量与水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水网密布洼地较多。这里的农民充分利用这些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蔗、栽桑或种果树,利用蔗叶、蚕粪养鱼,利用塘泥肥田,构成了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在这个系统里,组成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平衡也稳定,构成了一种新型的生态渔业生产,这是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的结合。从而,促使新的生态农

23、业民俗形成。 资料来源 何学威:经济民俗学,34页,北京,中国建材工工出版社 2000三、中国少数民族农业民俗农业经济构成了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主体。居住在草原地区的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等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畔的赫哲族和广西沿海地区的京族主要从事渔业;居住在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主要从事林业与狩猎;包括散居在汉族居住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大部分从事种植业一其中朝鲜、土家、畲、黎、壮、侗、布依、仫(木)佬、毛南、傣等民族、特别善于种植水稻;苗、彝、瑶、白等民族,对于高寒地区的种植业有着丰富的经验与知识;有些少数民族如藏、傣、维吾尔等民族还以种植瓜果与

24、各种经济作物著称。各民族有关农业的生产方式、历史传统、技术水平和信仰禁忌构成了“万花简”般的民族农业民俗景观。1、东北少数民族农业民俗东北少数民族地区包括东北三省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是我国满、朝鲜、赫哲等民族的主要聚居区,蒙古、回、锡伯、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也有较高的聚雄程度。由于平原广阔,大部分的东北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主要从事种植业生产。其中以麦作民俗,以及玉米、大豆、高粱、谷子生产民俗为主,但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却是我国北方的稻作民俗区。此外,居住在大江大河旁与森林中的一些少数民族,如赫哲族、鄂伦春族还把渔业、林业、采集、狩猎作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传承着颇具特色的采集、狩猎、渔业、林业

25、民俗。(l)满族 早先,满族在白山黑水之间以采集与渔猎为生,后受汉族影响,从事定居的农耕生产,并日益成为他们主要的经济活动。同汉族种植业略有不同,满族人喜欢种植粘性作物,如粘谷子、粘高粱、粘糜子等,喜食抗饿耐饥的粘食。(2)朝鲜族 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我国北方的“水稻之乡”,朝鲜族以擅长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而著称,构成了北方稻作民俗区。过去,朝鲜族人冬天打桩筑坝,春天翻地耙田,通过灌溉艰辛地种植水稻。如今,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耕作。一般是二年三熟,普遍采用轮作复种、间作套种方式,有冬闲积肥的习惯。2、西北少数民族农业民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包括我国西北的新温、甘肃、宁夏,北部的内蒙占,西部的青海、

26、西藏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区域。这里地广人稀、民族众多,为蒙古、回、维吾尔、藏、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保安、裕固等民族的主要分布区。此地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高山与盆地、谷地相间,沙漠和草原、高原并连,河流同绿洲、雪山共存。地处高寒,气候干旱,日照充足,地面植被以草为主。绿洲农业和畜牧业构成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特色,种植业民俗和畜牧业民俗明显。(1)维吾尔族 绿洲农业主要是新疆维吾尔族的农业特色。这里一般以种植小麦、玉米、高粱、糜谷、马铃薯、棉花、甜菜、胡麻等早地粮食与经济作物,以及需要光热条件的瓜果,如葡萄、哈密瓜、啤酒花等作物为主。作物灌溉则仰赖春夏季节的冰

27、雪融水。坎儿井是维吾尔族的地下灌溉工程、为了减少蒸发,维吾尔人在吐鲁番和哈密等地,利用地下水,挖“坎儿井“灌溉农田。沿潜流方向打井,井底掏通为地下渠。这样,绿洲地带不仅盛产粮棉瓜果,而且人口密集,流水淙淙(从),田园苍翠,林阴蔽日,风景秀丽,构成沙漠中的田同风情。畜牧业是西北少数民族的支柱产业,从我国东北大兴安岭西麓到西南的横断山脉形成了半月形畜牧带。内蒙古的蒙古族、宁夏的回族、青藏高原的藏族,以及新骚的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等民族以畜牧业为支柱经济。同汉族在家中圈养畜禽不同,他们主要在广阔原野中放养,而放养包括了游牧与围牧形式。放养的牲畜有绵羊、山羊、黄牛、牦牛、马、骆驼、驴、骡等,而以牛

28、马、绵羊为主。马与骆驼可以用作运输,马还用作放牧与狩猎。其他牲畜的肉与奶用作食品与饮料,毛皮用以制作衣服。由于草原、气候等自然条件各不相同,各民族的畜牧方式也存在差异。(2)蒙古族 蒙古族属于一种戈壁草原游牧方式,细毛羊与蒙古马成为辽阔草原主要的放养牲畜。在水草丰美的地方,人们也放牧牛群;在植被稀疏的西部,适应地理环境的骆驼有着重要的意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慢漫,风吹草底见牛羊” 构成了蒙古草原风光。由于游牧需要逐水草而居,便于移动的蒙古包构成了他们的居住特色,皮革制品、乳酪食品成为他们的特色产品。随着畜牧业的集约化生产,定居农牧生活逐渐取代游牧生活。(3)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属于盆地草原畜牧方式,牧场坐落在回环四合的大盆地中,较为充足的水源存在着发展绿色农业的可能,在放牧“绿洲之星”伊犁马与大尾羊的同时,兼事种植业,过着半牧半耕式的农业生活。畜牧以轮牧和围牧形式为主,种植业讲究灌溉技术。住房以定居性的毡房为特色,麦面与乳酪食物并行。(4)藏族 藏族属于高山草原畜牧方式,适应严酷气候的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