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36.74KB ,
资源ID:2123076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23076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阅读教学论述类文本阅读字斟句酌圈画揣摩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阅读教学论述类文本阅读字斟句酌圈画揣摩Word文档格式.docx

1、 数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文意概括。 筛选概括信息要点 国学大师陈寅恪通过唐代历史解读白居易的诗,同时,他又通过白居易的诗卖炭翁考察唐代宫市弊政。陈寅恪的研究体现了文中的什么思想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4分) 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012年历史的先见(罗家伦) 文化随笔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3分) 认为,知识分子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请指出两个负责的不同意思。 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经过长期实验与探索,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稻种;并且克服重重困难,向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面对世界范围的粮食短缺问题,又提出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新课

2、题。依据文意,分析袁隆平怎样负起了知识的责任。 1、从命题形式看广东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命题的规律: 一般采用两种命题形式,以两道客观题(一道五选二题和一道单选题)、两道主观题形式出现,呈现出一种较为稳定的模式,并且题号顺序也很稳定,但题干要求会有所变化。 2、从考查趋向上看广东高考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的考点规律: 2015年语文科考试说明对该考点的要求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该考点的两个层级、六个考点

3、在每年的试题中均有所侧重地考查,然后筛选信息,概括文章几乎每年都能考查到,广东高考命题注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4年论述类文章的阅读题最后一题兼有结合文中观点或运用文中理论理解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二、阅读方法: 泛读精读两结合,圈注词句最快捷。 高考对一般论述文章的考查侧重于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让考生借助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捕捉语言信息,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知识,更不是从专业知识理解的角度来考查。因此,我们只有读懂文章内容,把握的写作意图即可答题。为此,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泛读和精读。泛读,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精力内养成抓关键

4、点的习惯,为后面的解题锁定比对区间做好准备。精读,培养学生抓命题点的第六感觉,让学生的思维无限接近命题人,熟悉高考命题的设误类型和设误角度,面对一段话或一个词语,达到一看就知是命题点的境界。 第一步: 泛读,圈注关键信息点 (一)、圈注关键句 l、圈注论点句 论点是指在文章中发表的观点。一般是一文一个中心论点。在整个过程中,紧紧围绕着这个论点来展开议论。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达,电有短论找不到论点句的这是潜在论点的写法。一般来说,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

5、所以总而言之;总之 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 2、圈注论据句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正碗性、可行性的依据。 议论文中的沦据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选用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充当,称为事实论据;一类是人们公认为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原理、定律等,称为道理论据。因此在阅读时。圈注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圈注如果那么,表比较、对比、引述等可迅速把握事理论据。这样可迅速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及其观点。 3圈注文中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论证的结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呈递

6、进关系。还有的段落关系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而这些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引起的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自然段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段的主要信息,把屋文脉。 (二)、勾画关键词 1、有助于理解文章的内容,提示信息的词语。 (1)年代时间(多次出现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括词(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如果、可能、一定、或许、已经、将来、正在、日前、如果、必然

7、、预计等表判断的词语); (4)代词(这那,它,其,如此等)。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因而、由于、从而); (2)折/span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 (3)并列或递进(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 (4)分类分层(首先其次); (5)举例子(例如、如、人名)。 3文中反复强化的词 这类词往往是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或中心意思。 第二步:精度,选项与原文巧对照。 精读,选项与原文巧对照精读,就是把选项与原文巧对照就是比。比就是文题比对,筛选判断信息。读文和查找阶段对信息的理解、捕获不一定全面,将题目的题干、选项与原文对应文字仔细比对,是

8、确定选项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精读的意义所在。其基本方法是文题比对。 下面通过2013全国卷I重点演示泛读环节引导学生圈囤注文中关键信息点。 泛读 关注理由 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不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1)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 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他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2)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受到辩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

9、和淮南子,但这几本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3)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土,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即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4)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5)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6)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

10、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三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黄帝书的引用阐发。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黄帝书不应更晚。(7)至于黄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黄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帛书所讲玄德显然由此而来。比例甚多,那么为黄帝书所称引的老子必须再早上一个时期,也就是不会晚于战国早期。(8) 古书中有关老子和孔子关系的记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点不少。(9)近来有陈鼓应先生老学先于孔学一文,专门讨论论语受老子的影响

11、,用以证明老子成书早于论语。如论语卫灵公:子曰:无已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是老子的学说,细味孔子的话,是讲唯有舜称得起无为而治,很像是针对已有的学说而发。(10)论语宪问:我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从这些情形来看,古书所记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11) (摘编自李学勤老子的年代) (1)处于关注指代词其所指代的内容,这是命题人在指代词方面的命题点,第1题B项就是在其字上命题的。还要关注第(11)处的这。 (2)处为本段的首句,这是观点

12、句,是圈注的关键语句。类似的还有第(9)处。 (3)处举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三本书作为事实依据,是为了论证第(2)处的观点句,这是比对论据和论点时的关注点,第1题C项、第3题A项就是在此方面命题的。类似的还要关注第(10)处如像等举例的句子。 (4)处中对甲本的年代定位时用词是应,比较肯定;对乙本的年代定位时用词是可能,不确定,命题者往往利用此类词语从说法绝对的角度命题,第1题D项就是在这方面设题的。 (5)处标注的无益是否定性词语,命题者会从肯定与否定方面命题,第2题A项就是如此命题的。同时,此句中的但表折,是命题者从句间关系方面命题的关注点;根本一词,表程度,是命题者从部分与整体方面命

13、题的关注点。 (6)处中故,表所以意,是结论,前文为原因,这往往是命题者从句间关系角度、论点与论据关系角度命题的关注点,第3题的B项就从论点论据方面命题的。 (7)(8)两处圈注同时至于这两个属表明文脉层次的词语,同时表明此句所领内容与上文所说内容为同一层次,至于所领内容为另一层次。这表明从两个角度来论证观点。命题者往往从论证层次和隐含的论点两个角度设置选项。第3题C项就是从隐含的观点方面命题的。 三、备考策略: 选择题会比对,简答题要规范 学案1:客观选择题解题3方案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选项的本质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常常通过对原文重要信息的重组、变形、述、概括、解说等来命制题目选项。

14、因此,在做论述类文章选择题时应注意以下3点。 1、坚持一个原则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是对文章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因此,答案一定在原文中,我们完全可以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注意:哪怕文中的观点与我们常识矛盾,我们也要相信文中的观点而不要以我们的常识来判断,因为高考考的是我们对文章的阅读能力而非我们个人的常识经验)。 2、培养两种心态 专注。做题时要高度专注,全身心地进入阅读和解题状态,切勿心浮气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做出判断。 仔细。虽说信息全都来自原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

15、不符,其实是正确的;有的看似与原文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做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做题时千万马虎不得,要细之又细。 3、掌握解题技巧 考生因不了解命题者设置选项的陷阱和设置陷阱时所运用的命题手段,以及不会运用比对法而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 下面我们就从熟悉6大命题手段明辨8大设题陷阱运用3步比对法三个方案分步突破。 方案一、熟悉6大命题手段: 在高考中,要想准确确定选项,首先要了解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的六种手段,这样,便于在解题时去定位比对的关键区域和核心信息。命题者设置干扰项常用六种手段: 1、删(删减) 删除句子中的部分词语而改变句意,最常见的是删减定语、状语,修饰成分的删减就意味着

16、语义的改变,有可能是内容的扩大,也有可能是对内容的曲解 2、添(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等现象 3、调(调换)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会造成因果颠倒、主客颠倒、混淆条件等现象 4、改(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成别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曲解文意;改变肯定与否定、现象与本质,等等,造成部分涵盖全体、整体替代局部、现实代替猜测 5、漏(遗漏) 看似是保留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这种选项有很大的迷惑性,须多加留意 6、凑(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或胡拼乱凑、

17、东拉西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来干扰判断 方案二、明辨8大设题陷阱 了解了命题者设置干扰项的手段,还要掌握命题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识破错误选项的陷阱,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会在以下几方面设置陷阱。 设题陷阱 类型解读 选项特征 解题方略 1、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岐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选项句与原文中的句子往往相差很少,或增加、减少一两个词语,甚至是增减了的了等虚

18、词,或者换了一个相近的词语或句子而改变了意思 应注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错误对接的现象,尤其看命题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2、无中生有 即原文无此信息。指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1)选项句子的意思往往和文章的整体意思相近,但在原文中找不到具体依据。 (2)选项句中的几个词在原文中都有,但在原文的不同位置 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3、张冠李戴 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 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当选项中出现类似

19、XX的观点是这样的句子时,注意是否有此类情况 注意选项句的主语与宾语与原文的相关信息的主语、宾语是否一致 4、以偏概全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干扰考生。主要指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选项句有一些关键词,如:(1)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2)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3)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4)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注意选项与原文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的表程序、范围、数量、频率等关键词。 5、混淆

20、时态 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指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已然是事物已经成为事实的状态或属性。命题者把事物尚未发生的事情述为既成事实。或然是可能是,述为必然是,也可能反之。 选项句中有一些关键词,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完成、成功等。 注意选项与原文中这些表时间、结果等的关键词。 6、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选项句与原文相似,需注意: (1)选项句中的因与果在原

21、文中是否在同一位置。 (2)注意一些改换因果关系的关键词,如:之所以,就只要等 在遇到涉及有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倒置。 7、混淆是非 即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选项句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没有、每、无、无非、拒绝、妨碍等。 注意区别原文中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特别注意含有观点态度的语句,关注否定性词语。 8、指代有误 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范围上的。 选项句中或原

22、文中有表指代意义的关键词。如:这、这些、此、与之相反等。 根据语境,确定指代词指代的内容。 方案三、运用3步比对法 做论述类文章选择题要做到即快又准,力避耗时过长,影响后面题目的答题。怎样做到即快又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技术操作流程,这就是定区间,找对应,一五比对定答案的3步比对法。现将此流程详述如下:据题目要求,锁定信息区间。(与谁比) 从题干用语上明确考查点,进而确定阅读区间并锁定信息源。 1、题干中出现对XXX(词或概念)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对重要概念、句子的考查,暗示了信息源可能集中在概念、句子所在语段或相邻语段,注意抓住对概念、句子阐释的文字,这

23、即是信息所在区域。 2、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用语,表明是在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是固定的,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3、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用语,表明考查的是对全文论述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某一段。 4、题干中出现推断词语,表明是在考查推断能力。根据每一选项中的关键词确定筛选的大致区域,然后筛选此区间的开头一两句或结尾一两句,因为这部分是观点所在区域,从而确定信息源。 根据题干要求,明确考点并确定信息所在区域,然后比对,判断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将选项切片,一一对应比对。(这么比) 为保证比对的精准性,对每个选项可以进行选

24、项切片,有些选项是比较长的句子可将其拆解,切分成若干片断,再将选项中表明目标的关键词句标记在文中,逐一与原文对应的词语、句子所在的区域比对,看原文有没有相关的片断,看相关片断的信息是否与选面吻合。 1(2014安徽高考第2题)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针对当前许多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技术应用贪大求奢的现象,对技术的作用进行了反思和追问,明确指出艺术领域中技术崇拜正在形成,自然引出本文话题。 D、段首先指出技术的工具性,然后联系社会现象,揭示技术使用人员的作用和良知才是真正的关键所在,从而得出重新审视技术和道德关系的结论,与段相照应。 原文信息:当今的艺术仿佛在兴致勃勃地享受

25、一场技术的盛宴。戏典舞台上眼花缭乱的灯光照射,3D电影院里上下左右晃动的座椅,魔术师利用各种光学仪器制造观众的视觉误差,摄影师借助计算机将一张平庸的面容修饰得貌若天仙总之,从声光电的全面介入到各种闻所未闻的机械设备,技术的发展速度令人吃惊。然而,有多少人思考过这个问题:技术到底赋予了艺术什么?关于世界,关于历史,关于神秘莫测的人心技术增添了哪些发现?在许多贪大求奢的文化工程、文艺演出中,我们不难看到技术崇拜正在形成。 技术是一种中性的东西,是一种工具,关键在于怎么使用。对于技术的盲目崇拜无异于对于工具的盲目崇拜,这种崇拜的实质,是重技而轻道,重物而轻人。如果任由其泛滥,容易遮蔽掉技术背后真正关

26、键的东西使用技术的人的作用与良知。前一段诸多社会事件引起舆论大哗的时候,并没有多少人将这些社会事件与技术联系起来。从瘦肉精饲料、三聚氰胺奶粉、毒胶囊的制作到利用、互联网精心设计的钱财欺诈,舆论同声谴责的是无良企业、利欲熏心的商家、心狠手辣的骗子以及失职的监管机构,而技术研发者的责任似乎被轻轻放过,人们没有看到参与这些社会事件的技术人员出面道歉,这个环节成为盲点因而遭到遗忘文化领域的事情也似乎常常如此。社会的进步、文化的繁荣,需要让技术与道德的关系重回人们的视野之中,如此我们方可避免陷入技术盲目崇拜的陷阱与误区。 第三步:从三处着眼,确定比对角度。(比什么) 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

27、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好比对法。不论哪种题型,都需要比对,运用三重比对法,来解决比对的角度,来突破辨析选项正误的瓶颈。 角度一:比对词语 因为命题者在命题时采用删词、添词、改词的手段来设置部分选项,所以我们抓住选项或原文中的这些词语比对,就能迅速的排除部分选项。命题人常在以下词语上做文章。 比对词语 比对特征 情况诠释 思考趋向 范围、程度词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范围、程度的关键词,如:全部、者、全、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必须、一定、严重、非常、可能、似乎等 这一现象涉及部分与

28、整(把部分说成整体,或把整体说成部分)、扩大与缩小(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偶尔与经常(往往)、轻度与严重等。 混淆范围 以偏概全 时间词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如:已经、将要、完成、成功等。 这一现象涉及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涉及已然与未然、可能与必然等。 混淆时态 指代词 比对选项句中和原文中的一些代词,如:之、其、此、这、那、哪等 选项句对原文中的指代内容有误,或是类别上的,或是程度上的,或是陈述对象方面的等。 偷换概念 指代有误 是非词 比对选项句或原文中往往会出现含有肯定和否定的关键词,如: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

29、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混淆是非 无中生有 角度二:比对关系 比对关系就是比对选项与原文语句时注意信息间的联系,既要注意选项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也要注意原文在表述相关意义时句与句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重点考查的是是否读准、读懂了信息。而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每一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