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们对“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两个话题的探讨开始变得激烈.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对此持着不同的观点.本文将浅析一下“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相关思想。一、自然的人化 马克思指出: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他的能动 的、类的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 所谓的“人的自然化”是指人类通过社会历史实践,于自然打上了人的、社会的烙印,使得自然具有了人和社会的内容,成为“人化”了的自然。即是指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对客观自然进行改造所造成的实际效应,是实践作用于自然的“人化,即客观现实上的“自然的人化”。自然的人化就是人类的社会实践
2、中自然由“自在的自然”逐步向“为人的自然”转化的过程。“自然的人化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在历史长时间与自然相持的一个过程。马克思认为人化的自然就是人的劳动实践的结果。他认为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中介,通过劳动对自然的改造,自然就具有了社会性,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了。马克思在其手稿所提出的“自然人化理论,为这方面美学的研究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展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景.二、人的自然化人的自然化是自然的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和逻辑结果,进入工业革命之后,随着人类科学技术力量的不断强大,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对于自然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最终导致了自然资源的
3、散失,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文的精神丧失,在物质盛行的时代里,人类感官享乐的境况越发不可收拾.人们对于本然的自我,寻求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欲求必然开始得到关注。这个时代再单纯讲改造和征服自然已经不恰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必须做出适时的调整.人类开始提出复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现实与精神的诉求.这就要求人类在“自然的人化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新调整,把人对自然的单纯改造征服关系,调整为情感性、诗性的审美关系,即强调人的自然化.所谓的人的自然化,就是指在社会实践中,人真正讲一切自然物种的尺度内化为自己内在的尺度,人成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大自然以友人的身份和谐共处。从而回归自然并且按照自然
4、的规律对待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人的自然化要求人回到自然所赋予人的多样性中去,是人为生存而制造出来的无所不在的机器世界中得到解放,获得对生存的自由享受,在与自然的情感联系和交流中,创造性地实现人各不同的潜在的才智、能力、性格. 实践美学的代表人李泽厚,在其略论书法一书中指出,“人的自然化”并不是要退回动物性而被动适应环境:刚好相反,它指的是超出自身生物种类的局限,主动到与整个自然的功能、结构、规律相呼应、相建构。三、“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关系1.理论来源“自然的人化”源自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一段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
5、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马克思认为人以自然为对象,在自然中形成对自然的感觉,亦即人的感觉产生于自然。 与“自然的人化”不同的是,“人的自然化”这一命题起初是被以否定的态度提出的。“人的自然化”某一程度上可以说是源自马克思于的“自然的人化”,1962年见于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施密特的马克思的自然概念,“人的自然化”被作为与“自然的人化”对立的命题而被提出,但施密特在其论述中对“人的自然化”予以了否定的态度.随后分别在周义赞、张全新等人的书中都有涉及。并被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李泽厚正式提出,开始得到高度的关注。2.“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理论的比较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本应是研究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不可分
6、割的两个方面,但是很大部分的研究却之注意到自然的人化,而忽视的人的自然化.这导致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上产生了一定的偏差,阻碍了人们深入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全面掌握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改造自然,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活环境。强调的是人对自然的实践改造,人以自身的意志、目的对自然进行改造,使自然符合人类的目的和愿望,这彰显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是自然向人的生成。而“人的自然化”则是在自然的人化的基础上提倡人从情感上,把自然当作自己的家园和精神归宿,这突显了人之于自然的客体作用,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必须适应自然,是人向自然生成。自然的人
7、化与人的 自然化存在着两个共同的明显特征,即客观性和社会实践性.“客观性”是指从客体的方面去理解自然,人类必须在科学的基础上,从感性的意识和需要出发,把自然与人联系起来,把自然界作为认识、改造的对象,这无论是自然的人化还是人的自然化都是作为一个前提而言的。“社会的实践性”是指人类需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自然,人类自身的主观思想只有通过物质实践这一个环节,才能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实践把人与自然协调起来,构成人与自认的和谐关系。综合前人的思想,笔者认为两个话题的具体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有其相似之处,虽然二者的理论不尽相同,从马克思的论述可知,“自然的人化的具体内涵包括外在自然与内在自然的人化两个方面。
8、而从实践美学的观点可知,“人的自然化”的具体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身体的自然化、环境的自然化,以及心灵的自然化。首先,要对马克思外在自然的人化与实践美学的身体和环境的自然化进行对比。人类对于人所生存的大自然的实践改造,经过这样的改造,自然由与人的对立变为与人亲近,变成可以为人所利用的生存环境。人类的物质实践生产活动使自然界的的存在的形态发生了改变,进而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正如围海造成的田,人工植树造成的林等,都是马克思外在自然人化的表证.而实践美学所谓的环境的自然化是要是目前人所生活的人文环境符合自然美的理想。后工业时代,人类社会的生活环境开始都市化,这致使人们的生活远离了土地,虽然人们
9、生活的空间距离短了,但是心灵的距离却远了,而且由于现代科技产品的使用,人们原始的操作能力越发下降。然而,人们如今现代化、都市化的生活已经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里提出的“环境的自然化”就是期望结合现代的物质条件基础,让人在城市这个充分人化环境当中感受到自然之趣,从审美上连接其被都市化切断的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这跟“外在自然人化”理论的相似之处是都强调对人以外的外在的一个大范围的环境的关注。但是不同的是,实践美学在这里还提出了身体的自然化这一个具体的内涵。“自然人化”一方面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是增强了,文明得以发展,但却没有使个体的身体却没有变得更强壮,现代人的身体素质反倒是越发孱弱,能力更是越
10、发片面化.人们重塑自身身体的倾向发展成为一种过度的狂热,甚至成为一种病态的追求而导致人们对自身身体的摧残。这就是其“身体的自然化的思想,其认为人们应该确立身体是一种自然存在的观念.但笔者对实践美学把身体的自然化上升至与环境的自然化同等的高度持否定的态度。个人认为,身体之于人而言,虽然与人的内部自然融为一体,但是人是以自然或者环境的其中的一个有机的生物分子的身份而存在的,但是同样应该属于外在环境的一个部分。个人觉得把身体的自然化纳入环境的自然化的范畴当中更适合。其次,是马克思内在自然的人化与实践美学的心灵的自然化的比较。所谓的内在自然的人化是指人类心理结构的人化,即人类通过工具的使用和劳动,逐渐
11、形成的“人化的心理,独立于动植物之上。由于工具的使用和劳动,人开始形成理性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意识性的东西,从而使人形成了“人的属性,这就是人的内在自然的人化的结果。而实践美学认为,“自然的人化”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导致了心为物、权、利、名所役的现象。而实现“心灵的自然化”就是要使人的心灵从物、权、利、名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人以自然性的情感克服人心理和生存状态的异化。两种理论都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试图从意识的维度上寻求解决人与自然之间联系。不同的是前者期望使自然适应人的尺度,而后者则试图使人将自身的尺度融入自然的尺度。3.“自然的人化”与“
12、人的自然化的辩证统一 滕福星曾指出:与“人的自然化”正呈现一体化趋势,构成科学而深刻的统一. 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实质都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种描述。自然的人化是人的自然化的基础,根据自身的需要,人通过实践活动把自然按照既定的计划进行改造,它创造了人类生存的环境,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和谐提供了物质前提。人的自然化是自然的人化的延伸和发展,它实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与统一.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的规律迎合了人的目的性使得自然越发接近人.人的自然化则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的目的性从自然的角度出发.因而二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如果“自然的人化”是强调人对自然的时间改造,是以人的意志、目的去改造自然,使自然向人生
13、成,那么“人的自然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重新提倡人把自然当做自己的家园和精神归宿,从情感上重新以来尊敬、依赖、敬畏自然。如果说“自然的人化是人类文明的建立于进步,“人的自然化”就是对这个文明点反思与批判。如果说“自然的人化”是人类强大的发明创造能力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那么“人的自然化”就是不断寻回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亲近的联系。实现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的一个重要中介就是实践。实践是二者共同的基础。自然界只有成为人的的实践对象,通过与人的实践活动发生关系,才取得与人的密切联系。二者的关系可以说是社会实践的双向对象化,一方面自然形成了属人的性质,成为为人的自然,而另一方面,人又得给自身加上自然的性质,成
14、为自然的人。真正实现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的辨证统一,这是一场艰难的持久战,完成二者的统一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只能是一个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四、“自然的人化”与“人的自然化”现实意义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现代社会的意识形态中,工具理性占据了人类社会主流地位。这导致自然的人化,一方面带来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人类从动物走向人,从野蛮走向文明,从原始走向现代,人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生活变得斑斓多彩。而另一方面却使人们开始被物质欲望牵引,社会越发变得机械化,导致了社会的过度人化和社会化。人类对自然的毁坏,虽然人们仍旧处于“集体行为无责任”的惯性当中,但是开始从“集体危险无意识”中觉醒。
15、开始认真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自然的人化揭示了美的本质和根源,揭示了审美生理心理结构的发生发展史,它着眼于人类的实践,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美学的大厦构建起了厚实的理论基础.后工业社会,人类“改天换地”、“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意志已经达成,“自然的人化”的程度已经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临界点,它已经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主调,而此时人向自然的回归与依赖开始得以重视,“人的自然化”将为学界加强研究.重视“人的自然化”,从而可以使我们全面、系统、以及科学地理解和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美学,让实践美学在新世纪健康地发展,同时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把“自然的人化”与
16、“人的自然化”统一起来,将会使我们进入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审美新领域和新境界。能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自由地解决,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重视人类能动的实践作用,从而实现人的文明性与自然性、理性与感性等的有机统一,从而完成人与自然的统一。并且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平衡,构建和谐的社会,有助于我们全人类走上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对自然的人化以及人的自然化的把握,可以更好地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辨证统一的关系。这有助于人理解自身作为自然的主人的同时亦身为“自然之子”的主客体双重身份。在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确立自己的主体性地位,有助于实现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人类又得重视自身对自然母亲的破坏会导致的恶果,而不得不采取措施解决此一系列的问题,从而真正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参考文献: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己卯五说,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李泽厚,略论书法,中国书法,1986徐碧辉,和谐社会的美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8滕福星,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意义下的批判,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邵孔发,自然的人化,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