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32.09KB ,
资源ID:2118818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18818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乐山山水文化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乐山山水文化Word格式.docx

1、女神惊世,屈原壮魄,雷电为颂,洪波度曲,诗成泣鬼神,果然名士风流,高度赞颂了郭沫若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业绩。 堂前约10米的台阶上,屹立着一尊郭沫若全身铜像,高约3米。雕像旁立一支65米高的花岗石巨笔,笔杆上镌刻女神、屈原、凤凰涅粱图案。巨笔直指蓝天,象征郭沫若永世不灭的成就。 沫若堂为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中心和资料中心所在,陈列着郭沫若生平事迹图片和各种著作版本,以及有关郭沫若的研究成果展览。 夹江千佛岩景区 夹江千佛岩景区位于乐山市夹江县城西3公里处。这里风景如画,依山傍水,被称作青衣绝佳处。大观山依凤岗对峙,青衣江从中蜿蜒而过,形成两山对峙,一江口流的旖旎风光。 靠青衣江左岸的石壁上,排列

2、着200多窟石刻造像共2400余尊,故称千佛崖像开凿于隋,兴盛于唐,延及明、清;造像排列错落有致,少则独占一窟,多则上百尊集于一窟;大可逾丈,小不及尺,造型优美,技艺精湛,姿态各异,绚丽多彩,尤以净土度为佳;显示了中国古代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除摩崖造像外,还有琳琅满目的历代题刻。 黑竹沟风景区 黑竹沟风景区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境内,面积180平方公里。 黑竹沟生态原始,环境神奇,物种珍稀,景观独特,景区集雄、险、秀,奇、神秘、清幽于一体,风光迷人乐山文化水为魂乐山城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无论它的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与水息息相关。乐山有文字记载的先祖从水上来。2700年前,荆人鳖灵率

3、族人溯长江而上,来到我们现在称作乐山的这片热土,带来了长江中游先进的治水和农耕技术,将青衣江、大渡河、岷江流域开发成了鱼米之乡。他们的势力壮大后,沿岷江北上成都平原开拓发展。正是鳖灵的治水业绩,使蜀王望帝自愧不如,将王位让与他,建立起了开明王朝,乐山才被史称“开明故治”。乐山的繁荣得益于岷江水运。李白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陆地与外界交通不便,使岷江成为古蜀地对外物资交流的生命线。居于岷江中游的乐山,因是这一航道的要津,而成为巴蜀重镇。当杜甫颂扬成都“门泊东吴万里船”时,我们乐山也是“吴帆蜀舟过如织”。水运文化造就了乐山工商业的繁荣,扩展了乐山人接纳八面来风的开放胸襟,也留下了许多与航运密

4、切相关的文化遗迹。李冰凿的离堆,是保障秦灭楚的后勤运输的见证,龙神祠是对隋代太守赵昱疏浚河道的纪念,海通凿大佛不也是镇水妖以利通航吗?南宋军民与元军为争夺嘉定城而打了三四十年拉锯战,那完全是因为乐山控扼三江航线的枢纽地位,于是有了三龟九顶城。而明清时期乐山城沿江城门多,而且丰水季节小舟可以从城门洞撑进撑出,也缘于水运。而现在,犹有大件码头雄峙大渡河岸,有货轮和客轮往返长江沿线。乐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遗产都离不开水。青衣山由于麻浩河的开凿而被分解为凌云、乌尤、马鞍三山。有了麻浩河,才有“绿影一堆漂不去”。波光云影,鸥鸟飞翔,“两三渔火疑星落,千百帆樯戴月收。”平羌渔歌,风洲夕照,青峰朱楼映碧水,哪

5、能离得开水吗?没有水,哪来的“龙游”县名,哪来的龙舟竞渡、铜河号子?没有水,能有“古佛临流都坐断”吗?能有全国罕见的城堤合一的建筑奇观吗?没有水,苏东坡向龙王借菜地的传说何所依?水,养育了嘉州人民,也造就了嘉州的山川美景,更哺育了嘉州的地方文化。咏诵乐山的著名诗篇都融于水。君不见,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那是月映于水;岑参的“天晴见峨眉,如向波上浮”,那是山浮于水。苏东坡“载酒时作凌云游”,凭借扁舟泛水;陆游的“江面便可驰车辕”,记叙搭建浮桥;张问陶“推船三面看乌尤”写的是水上观景;王士祯“三水通潮抱郡楼”说的是乐山城山环水绕。就连戈壁舟赞美“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也不忘

6、加上“带领群山来,挺立大江边”!滔滔三江水,你赐我舟楫之便,你助我汲卤煮盐。你冲刷出了“开明故治”,你催生了嘉州城邑。你带来了乐山的繁荣,你积淀了众多的乐山人文古迹。你毓出了郭沫若这样的世界名人,你创造了灿烂的乐山地方文化。所以,我今天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乐山文化水为魂!乐山大佛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唐代崇拜弥勒佛。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

7、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崇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

8、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决心。布袋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城市之谜 消逝之城。“开明故治”是乐山城历史的最早记载。作为开明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治”在哪里 有学者考证,篦子街的“篦”、凌云山的“凌”系“篾”(或鳖)和“灵”

9、(或令)的误读和误写。鳖灵(或篾令)即开明一世。这为“开明故治”进行了诠释,然其“治”到底又在哪 城外有城。乐山城东北面仅一江之隔的三龟山和凌云山九峰,史称“三龟九顶城”。宋元两军在近半个世纪的拉锯战中,伤亡惨重,“浮尸蔽江”。这“三龟九顶城”中至今还存有工事、城墙、炮台等军事设施。乐山城与三龟九顶城都是昔日古战场,都是“谜”城。水中之城。八百多年前,城区铁牛门外的大渡河里有半座乐山城。明安磐修城记:“尝闻父老云,永乐中,州学在岸南数十步;以今计之,正当中流。”铁牛至今还在大渡河中。河中沙坝上常刨出瓦砾、古木、铜钱无地之城。这是在乐山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一则民间传说:乐山城不能打五更。因为

10、这块地皮是苏东坡向龙王爷借的,讲好在“打五更”(天快亮时)时就还。“不知哪个朝代,一更夫打了五更,水就涨了起来。吓得另一更夫不敢打五更,乐山城才没有沉下去。”在文革期间,乐山二七地质队奉命在乐山公园外的三街交汇处掘地建碑。掘米许,就见冒水;地基难固,建碑只好作罢。乐山城地,乃三江冲积而成;土质较薄,为什么又能建高楼 墓佛之谜乐山文物工作者在麻浩崖墓和柿子湾崖墓里发现了三尊佛像。这是乐山最早的石刻佛像,也是佛教传入乐山的时间的见证。据考,石刻时间在东汉晚期至蜀汉末年,即公元年之前。有趣的是,佛教传入乐山之后至初唐始有凌云寺相继乌尤寺的兴建,其间多年,地上无任何史料典籍对佛事的记载,地下还无一件与

11、佛事活动相关物品的出土;多年里佛事像“蒸发”了似的。物候之谜这是从乐山动植物的演变来认识的。先说植物。酉阳俎谈:“嘉州海棠色香并胜。”耕余录:“嘉州海棠有香,独异他处。”郭沫若在少年时代中感叹这有香海棠已经绝迹。乐山古称“海棠香国”,今已名实不符。同一块土地上的同一种植物,从有香到无香,变化莫测。再说动物。隋文帝开皇八年伐陈,路过乐山是龙现水中,于是改县名为“龙游”。这自然只是“传说”而已。之后的“太守”赵昱率市民击鼓于岷江两岸,自己跃入水中斩蛟于九龙滩。这自然也是一则“传说”,而乐山县志却煞有介事地把它放入名宦志中;城中还立祠纪念;唐宋皇帝又一而再、再而三地加封于他。是这几个皇帝老头儿信以为

12、真干的傻事,还是在搞得将计就计的鬼名堂来麻老百姓 不过,龙蛟之说暂放一边;单从墨鱼、江团等诸多珍贵鱼类只盛产乐山的这一自然现象,乐山物候之谜确值一探。离堆之谜“离堆”系李冰率众凿成,这是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里记的。可这“离堆”到底是在乐山还是在灌县 自唐宋至今已争论了一千多年。参与论争的全都是大学问家,如苏轼、朱熹、安磐、陈登龙、赵熙、郭沫若还有宋史、唐代一些志书。今人考,乐山与灌县之离堆均系李冰所为,然又缺乏实据。更有论者,将“离堆”列举出十三处大佛之谜唐代释门海通率众在凌云山修凿石刻大佛,在本地创造了至少五个“最”:工程量最大,参与者最多,耗资最巨,历时最长,涉及面最宽。然而,除石刻大佛右侧

13、崖壁上刻有一通记载其修凿事宜的碑之外,凌云寺内无一件经卷、殿宇、亭台、佛偈、刻石、建筑等来见证当年修凿的实物。相传的海师结茅处的洞,其实也是一汉墓墓址。更让人不解的是,千多年来,大佛名声显赫,甚至盖过本地城池和任何古迹名胜了,本地百姓都把石刻大佛的立身之地呼之为“大佛寺”了,而凌云寺之名却巍然不动。仿佛乐山大佛向凌云寺双手一拱,道一声“本佛借宝地一块落脚谋生”之后,双方便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似的。汉墓之谜汉代前后,乐山先民创造了繁荣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从数以万计的崖墓葬中,我们从其建造、形制、门阙、立柱、斗拱、画像石刻、画像石棺、画像崖棺、画像砖棺、石垫枋雕刻、文字题刻,以及葬具、陶器、金

14、属器、乐舞佣等等实物,寻觅当时遗留下来的建筑技术、造型艺术、生活状况等文明;面对这些“文明”,或发思古之幽情,或还真实之面目,都能让其政治局面、社会关系、经济发展、资源利用、人口变化等等诸般情况的生动再现。年笔者为乐山县文化馆馆长黄高彬记录整理的郭老的一次谈话中,有郭沫若对他说的这么一段话:“乐山的汉墓群很有价值乐山的文物,汉墓才有搞头,其他的东西比不上外地。”这是历史考古顶尖级的眼光、把汉墓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文物中经过审视之后得出的结论。汉墓的“搞头”在哪 英籍华人作家韩素英女士感悟到一点:“独具地方特色”。这是她在年月参观麻浩崖墓并流连了两个多小时后谈话中的一句。越具地方性,就越具世界性。

15、乐山大佛文化之谜/来自中华网社区 四川乐山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丰富,值得探索的文化现象非常多,仅一个大佛文化就有许多课题可做。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大佛文化有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这远远不够,围绕乐山大佛还有许多文化之谜,有待人们去解决。修造耗时近一个世纪,屹立1200多年,乐山大佛那端庄慈祥、饱经沧桑的面容上,似乎还刻写着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的动人故事修造大佛是唐王朝的一项形象工程提到修造乐山大佛,似乎都要归功于黔僧海通的功劳,其实大部分工程是在地方政府的组织下完成的。乐山大佛开凿前后历时90余年,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止,中间经历玄宗

16、、肃宗、代宗、德宗4个朝代,换了3届主持人:海通、章仇兼琼、韦皋。3届主持人中除海通为民间僧人外,章仇兼琼与韦皋均是地方行政长官。章仇兼琼为剑南道团练副使和剑南节度使;韦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和南康郡王。黔僧海通从筹措到修造仅主持了18年(开元元年至十八年)。其中策划与筹措资金耗时约10年,实际用于开凿的时间仅约8年,便积劳成疾病逝,“全身未毕,禅师去世”(韦皋大像记)。海通只开凿成形了大佛的头部至胸部工程便去世。其余大部工程都是章仇兼琼与韦皋主持完成的,特别是主持收尾工程的韦皋。章仇兼琼也只主持了大佛胸至膝部的工程(大约用去7年时间)。而韦皋却主持了“莲花座上及于膝”工程;大佛“丹彩以章”,“金

17、宝以严”的通体上色工程;“像设以俱”的九曲栈道工程;“万龛灯焰”的佛窟其余小佛及韦驮护法神工程;还有犹为艰巨复杂的大像阁工程等(大约耗时15年)。也就是说,整个大佛修造工程,除去筹措资金及中途受“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影响的停工时间,实际用于开凿大佛的30余年时间,地方政府便主持开凿了22年,承担了近四分之三的工程量。在工程资金的筹措形式上,海通仅靠十方檀越支持的民间募资形式,资金筹措量及后劲支持非常小,而后二人虽曾慷慨解囊,章“持俸钱二十万以济经费”;韦“以俸钱五十万佐其经费”,即先后拿出自己积蓄的部分薪金支持大佛工程,但实质在二人主持大佛工程的过程中,大部分工程款动用的是地方财政的税收资

18、金。“诏赐麻盐之税,实资修营”(韦皋大像记),即是用地方上缴国库的麻盐税来支持大佛修造。而韦皋在大像记)中提及此事用了“诏赐”二字,这就说明动用地方麻盐税是得到皇帝恩准的,由地方政府立项上奏折,皇帝审批下诏,方可动用国库税收。这样在修造资金上就有了根本的保证,这恐怕是大佛工程得以胜利完工的主要原因。政府的支持还表现在征地手续上。自古土地便属于国有资产,即便是唐代也是如此,不是民间随便看中一座山、一块地,找些工匠来便可以开发的,必须要有立项和报批手续。重大立项地方政府还须报批中央政府,近4万余平方米、10万立方开凿量的大工程,属于当时的重点工程,一定是层层审批下来的。政府能将凌云山栖鸾峰这块临江

19、的风水宝地,无偿地划拨给海通修造大佛,可见政府对大佛修造工程是持肯定和支持态度的。实际上政府一开始就以土地出资的形式支持这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这还不包括成千上万全国各地招募工匠的涌入、安顿;外来人口的流动管理;施工现场的道路、交通安全;水上的航道安全;粮油、蔬菜等后勤保障供应等等。离开了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单靠海通一介僧人的个人力量是很难办到的。而且政府的这一支持是贯穿工程的始终,延续90余年,当然,后两届主持人已是完全动用行政手段,依靠国家财力来支持这项工程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乐山大佛修造工程实质上是一项由民间发起,后演变为政府行为的唐王朝形象工程。整个大佛工程的完工,既凝聚了几代主持人的

20、心血,也凝聚了广大工匠们的智慧和汗水,同时客观地讲,也和当时统治者的倡导及国力、财力的支持分不开的。大佛修造除有“小样”外,还应有专门的技师和施工图“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将一座硕大无朋的山峰开凿成一尊佛,而且这尊佛结构和谐、比例均称、形象端庄,成为唐代佛教摩崖造像的精品,没有事先周密的勘探和策划,没有专门的设计师和施工图,没有施工现场一拨又一拨优秀的工匠(大佛开凿历时90余年)显然是不实际的。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庞大的工程,大佛开凿到底是依据什么设计开工的?工程到底有没有专门的设计人员和精细的施工图?海通仅是一介僧人,成千上万的施工队伍靠他一人能指挥得动吗?施工现场的技术问题如何解决?等等

21、。关于这些疑问,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直接的官方历史文献资料记载,后人仅从南宋诗人陆游一首能仁院诗中的自注及明代嘉定府志的些许文字记载中得知:海通凿刻大佛是依据城西二里的佛教寺庙能仁院中的弥勒石佛“小样”进行的,即找匠人依照能仁院中的弥勒石佛凿刻成另一尊“丈余高”的“小样”,然后将“小样”抬入施工现场,叫匠人将“小样”按1:13的比例放大开凿。此说法看似简单,但仔细一分析,却存在许多疑点。其一:根据韦皋大像记碑文记载:大佛开凿开工时是“万夫竞力,千锤齐奋”。成千上万的工匠同时挥锤上阵,各施工面同时展开,仅依靠一尊丈余“小样”的依标,口头交待按1:13的比例放大,这显然是不实际的,就像“一千个观众就

22、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作业面上的工匠对“小样”的观察理解都不同,且各作业面的进度亦不一样,这很难做到协调统一,凿刻的佛像也很难做到比例匀称。其二:大佛开凿工程前后历时近90余年,主持人换了3届,工匠也换了一批又一批,仅靠一个“小样”怎能保持前后风格一致呢?况且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施工期里,“小样”如何保管?工匠如何衔接?技术指标如何掌握?后期没有小样的“像设”,“大像阁”的依标又是什么?等等,都是问题,不是工匠们仅凭肉眼,靠经验,看看“小样”就能解决的。据笔者考证:实际海通选定能仁院的弥勒石佛作“小样”,主要是解决所塑佛像的形态问题:仿佛祖释迦牟尼的“古佛”形象,采取善跏趺坐的倚座姿势,出于

23、“镇江”的要求,其左手凿成扶膝的降魔手印,双目微张,凝神远视,威而不怒,肃穆端庄。而具体佛像长宽厚薄、尺寸比例则严格按照佛教造像度量经的规定来进行的:佛像建造以全身为120分,计肉髻高4分,下至发际4分,面长12分,颈长4分,胯骨长4分,股长24分,膝骨4分,胫长24分,足踵4分,下身量亦为60分。佛像的宽广度:心窝横量至腋12分,腋至肘20分,肘至腕16分,腕至中指尖12分,计一侧60分,左右合计等于全身之量。而佛像的形态则应符合佛经大智度论卷4,大般若经卷38,大乘义章卷20等教义规定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合称“相好”。韦皋大像记中所提到的“顶围百尺,目广二丈”,“其馀相好,一以称之”

24、。实际就是告诉我们大佛弥勒的建造,是严格按照佛经教义规定的技术指标来进行的,这些技术指标被精确地绘制在施工平面图上,作为匠人施工时的具体依标,这样才能科学地指导造像施工,严格按施工图的数据开凿佛像,才能做到相好统一,神形皆备,比例匀称。照此推断,海通当时动念造佛,不是一时冲动,仓促行事,而是花了近10年的时间来准备。一方面在八方筹措资金,并尽量求得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在全国范围内物色能担此重任的工程技术人员和优秀工匠。待时机成熟后,他首先叫精于石窟佛像艺术的工程技术人员参照能仁寺的石佛造型,按佛经教义规定的技术指标做出“小样”,再将确定的“小样”绘制在绢、绸、缎等易于保存的载体上,形成施工

25、图,图上标明比例数据供现场施工操作。工匠照图在现场统一划线标尺,这样才能做到各作业面同时开工,有条不紊,且能保证工程质量。这项工程到了章仇兼琼和韦皋主持阶段时,已演变成为政府形象工程,其组织形式和操作更为严密。施工方案要报审,可能还要通过类似现在的招标、议标行为。对工程技术人员及工匠进行严格挑选,起码要有开凿石窟艺术的经验,能看得懂图纸和现场标线,对工期及质量也有一定要求。谈到这里,要特别地提出:开凿乐山大佛,无论是受海通精神的感召还是后来政府形象工程的吸引,当时古嘉州聚集了一大批全国优秀的工匠,虽然这些工匠我们现在不知名和姓,但其中肯定不乏有像南朝著名佛像雕塑家僧祐(摄山大像与剡县石佛的雕塑

26、者),隋朝有名的建筑专家李春(赵州桥建造者)这样高级别的能工巧匠,正是有这些能工巧匠的智慧和汗水,才能留下乐山大佛这一唐代摩崖造像的精品,留下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瑰宝。虽然这些工匠在当时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也并未写进史书,但他们应是修造乐山大佛的直接功臣,值得后人记取。大佛胸前的“藏宝洞”应是“小样”藏身洞乐山大佛因其高大雄伟,开凿不易,自诞生之日起就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其中大佛身上有“藏宝洞”就是千古民间神秘传说之一。历代文人根据这个传说编写了许多关于大佛寻宝的故事,电影神秘的大佛就是以这一民间传说为素材,围绕到凌云大佛身上去寻宝、夺宝的情节展开的,文艺作品的介入使这个民间传说被渲染得更加

27、神乎其神。上世纪80年代,广东一位叫潘鸿忠的农民,偶然发现乐山大佛的栖息地,实际是一尊三山相连(乌尤、凌云、龟城山)的“巨型睡佛”,而乐山大佛正处于这尊“巨型睡佛”的心脏部位,似乎印证了“佛在心中,心中有佛”的佛界之说。上世纪90年代,一群成都游客偶然又在乐山大佛的心脏部位发现了一尊“小佛”的隐约身影,头及眼、鼻、嘴等五官身形清晰可见。随后又有当地人惊异地发现,这尊“小佛”的身影刚好位于乐山大佛胸前的藏宝洞位置,似乎进一步印证了“佛中有佛,佛在心中,佛心藏宝”的民间之说。一次又一次的所谓发现,把早些年已发现的大佛胸前的一个人工开凿的洞穴推向了神秘的境界。大佛胸前的这个洞穴,是1962年乐山县政

28、府组织建国以来第一次较大规模维修大佛时被人发现的。它的发现使人异常兴奋,似乎印证了大佛身上有“藏宝洞”的千古传说。但当洞穴的封门石在几方鉴证人的注视下被打开时,所看到洞穴内的情况却令人大失所望。据当时组织维修的大佛文管所的罗伯衡老先生回忆:“修补前胸时,佛肚前有一个封闭的藏脏洞,经双方人员当场开洞检查,洞内纯系破旧废铁和铅皮。封门石是宋代重建天宁阁的记事残碑,此碑原可能是嵌在大佛胸前的。我们将它移至海师洞内保存,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后经探测,罗老所发现的这个“藏脏洞”,位于大佛胸前的心脏部位,是一个高33米、宽1米、深2米的长方形人工开凿的暗室。从开启现场来看,暗室内仅散乱地堆放着一些“破旧废

29、铁和铅皮”,惟一有价值的就是封门石为“宋代重建天宁阁的记事残碑”。若罗老的回忆文字属实,则证明暗室堆放的东西,不是原洞穴堆放的东西,而是被盗后的人为遗留物,且时间不会太远,最多是清末民初。而另一鉴证人,同是大佛文管所的黄高彬老先生回忆:“暗室里所谓废铁应是鎏金铜壶;所谓铅皮似乎是破损的铅皮经卷。”若黄老的回忆成立,则说明暗室里残留的东西应是被盗后残留的原有东西,最近年代也应和封门石碑年代一样是宋代遗留物。因当时的“藏脏洞”被打开后没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随后组织维修者就叫工匠用青砖,水泥灰将其封闭。现二位现场当事人各说不一,已无从考证。惟一的线索就是那块封洞的“宋代重建天宁阁的记事残碑”,只可惜这块碑又因那次维修时“移至海师洞”保管,“文革”中海师洞内的存放物被毁,残碑也下落不明。据有限的资料记载:“天宁阁”是因来人维修“大像阁”后为“大像阁”重起的名字。宋代“天宁阁记事残碑”是近现代史学者一直找不到的一块重要的文物石碑,得而复失实在可惜!那么,“天宁阁记事残碑”上的文字是什么?为什么要用此碑来封“藏脏洞”?至今仍是个谜。而谜团最大的就是大佛胸前的暗室,到底是何时所凿?凿洞的目的是何?原洞中究竟装藏了些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