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171.33KB ,
资源ID:2118351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18351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重庆工业化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重庆工业化Word格式.docx

1、再如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认为工业化是机器大工业以来经济结构变动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的基本特征是:“首先,一般来说,国民收入(或地区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了,或许因经济周期造成的中断除外。其次,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劳动人口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在这两种比率增加的同时,除了暂时的中断以外,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也增加了。”对于工业化的狭义的理解是有缺陷的,一是将工业视为农业的替代品,忽视了工业化进程中的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二是将工业化视为一个静态的结构转变,而非动态演进过程。(2)广义的工业化广义的工业化概念以我国比较早的研究工业化的发展经济学家张培刚的表述为代表。张培刚教授

2、通过对工业化不断的研究和完善,定义工业化为“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函数(Strategical Production Function)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工业化首先表现为生产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变革;然后表现为这一过程所引起的并且必然伴随而来的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动;最终必然会导致并表现为人们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上的变化;在一定情况下,它将会导致整个经济体制或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变化”。反过来,社会制度或经济体制也将会对“工业化”的实现产生一重大的甚至关键性的影响,因情况不同而对它起着推进、延缓或阻碍的作用。由上述可以看出,张培刚教授的工业化定义不仅强调了

3、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也强调了这个变化过程的突破性。同时,也强调了工业化不仅包括工业部门的发展,而且也包括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即农业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工业化。5.1.2工业化的主要模式及实现途径工业化发展模式至今没有统一的理论界定,如按国家划分,可分为英国模式、美国模式和日本模式等。在“国外城乡关系演变历程及启示”中我们从各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中可以了解到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革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自发产生和进行,属于内生型工业化;美国的工业化模式则是英国的延伸,通过工业化的内部创新、政府强有力的指导政策建立了更先进的生产模式;日本的工业化模式

4、则是政府主导型。因此,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是首先进行政治上变革还是先进行经济上的探索;是出口导向型发展还是进口导向型发展;是政府主导型还是自由放任型的发展模式应视具体的研究载体而定,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下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中国的工业化模式和实现途径大致可以概括为“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推进轻工业重轻工业发展平衡发展新型工业”的工业化发展模式,经历了从计划型工业化到市场型工业化、从封闭型工业化到开放型工业化的转变。(1)计划经济条件下工业化的初步形成时期(1949年1978年)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如何使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我国没有选择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而选择了苏联模式,优

5、先发展重工业并设计了计划经济的工业化道路。在这一时期,国家实施“重、轻、农”的经济发展顺序,通过实行中央集权控制的计划经济体制,抑制了消费,通过以农补工、“以轻补重”使我国较快步入了工业化国家行列。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发展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质,国家不仅是工业化的发动者和承担者,而且是企业和资源的掌控者,有计划按比例地调配生产;其次,以内源发展为主,是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以保证工业和作为其载体的城市发展,但是这也极大限制了农业再生产的扩大,致使农业经济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基础上低效率和低收入的经济;另外,这一时期的工业化发展是在一个相对封闭国际的环境中。

6、19521978年,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4.3倍,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6倍,工业此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并且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了“重工业重,轻工业轻”的(2)改革开放条件下工业化的动态调整(1979年1992年)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而且使我国的工业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进行了工业化战略的重大调整,结构失衡的状况在不断调整中趋于均衡,资源配置方式由单纯的计划手段转向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由封闭经济开始走向开放经济。我国的工业化根据市场需求,采取消费导向型的工业化发

7、展模式,以消费结构的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优先发展轻工业,并对轻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政策。一系列政策的出来,解决了我国工业体系严重的结构失衡,被长期压抑的消费需求被释放而成为工业化的强大牵引力,轻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轻重工业的互动发展机制也逐步形成。与改革开放前30年相比,1978年后的工业发展在增长速度方面并未超出许多,但是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的提高要显著很多,1953-1977年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为2.1%,1978-1988年平均年增长速度为7.3%,199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是1978年的2.78倍,1995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1978年的3.75

8、倍。并且在在这一时期,城乡工业结合互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初步形成,随着乡镇工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村地区加入到工业化的行列当中,此时期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有所缓解。(3)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的迅速提升时期(1993年至今)1992年至今,是中国工业化发展的迅速提升时期,也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探索和形成的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针对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强调实现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的转变,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

9、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在这一时期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把调整城乡关系纳入了重要的考虑范畴,重视解决工农差距和城乡差距问题。在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各方面对农村发展的支持的同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另外,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型工业化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中国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实在结合世界上各国成功的工业化模式和

10、本国的具体国情在不断调整和纠正中发展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从传统工业化到新型工业化的转变才刚刚开始,我国新型工业化的推进还面临着资源环境的挑战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结构创新等多项任务。5.1.3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我循环演进和增强的机制。马克思就曾经指出:“某一民族内部的分工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吉斯特和费瓦也指出:“农业革命使城市诞生于世界,工业革命则使城市主宰世界。”也可以说,尽管城市先于工业诞生,但城市的告诉发展则是近代产业革命后工业不断推动的结果;另外,由于城市化带来的集

11、聚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以及外部经济效益,又加速了工业化的进程。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还存在着内在依存性,曾得到过数量模型研究的严密证明。据测算,1814年1931年的90年间,英格兰和魏尔士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关系数为0.985;18661946年的80年间,法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关系数为0.970;18701940年的70年间,瑞典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关系数为0.967;18201950年的130年间,整个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相关系数为0.997。因此,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共同反映了经济发(1)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工业化由于自身发展的规律,必然导致产业、资本

12、、人口的地域空间集聚,因而带动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1)工业化从生产方面带动了城市化。工业的发展不仅引起了比较利益的变化和生产的专业化,而且带动了规模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聚集效应。这种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需要集中于一定的地域,一方面工业是一种具有高度协作性的共同劳动,这种共同劳动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在一定地域的集中;另一方面在交通不太发达的情况下,生产的集中必然会带来居住的集中。工业生产不是在农村集中,而是向城市聚集,这是由于农村与城市具有不同的特点:农村的根本特点是孤立与分散的,城市的根本特点则是集中,包括人的集中、生产集中、消费集中、财产集中、政治集中等五个方面。因此,从聚集效益产生

13、聚集效应再发展到聚集经济,工业化的进程带动了人口和经济的集中从而带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在这里,工业集中导致城市集中的过程是清晰的,它大体上相当于舒尔茨的“工业城市假设”。城市经济学对于聚集效应有系统的研究。这种聚集效应以工业集中为中心,扩大到交通运输、服务业、市场规模、要素供给以至社交场所等各个方面,促使人口向城市集中和城市密度的上升,成为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最重要原因。2)工业化从消费需求方面带动了城市化。工业化的演进带动了经济高速增长、人均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上升,引起了社会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为人口的迁移、集中和城市的发展创造了经济条件;而消费需求的变化又引起了市场规模和区域市场的变化

14、,对城市的扩张和城市化的演进提出了内在要求。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变,是在乡村消费模式向城市消费模式转变的基础上实习那的(如果没有这种转变,乡村人将不会在城市定居下来),而工业化所导致的消费方式和消费需求变化,则成为促进这种城乡人口迅速转变的一个重要动因。3)工业化从结构转变方面带动了城市化。在工业化工程中,工业化带动服务业的产出比重不断上升,相应的,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及其他非农产业转移,这种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转变有力地带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根据各国普遍存在的传统的城乡产业分工模式,乡村主要从事农业,城市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因为产业结构的转变必然导致城乡结构的变迁。(2)城市化对工业

15、化的促进作用城市化对于工业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一方面,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和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城镇化,反过来看,城镇化对工业化也具有促进作用,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和城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工业化。另一方面,从工业化发展看,城镇化适应工业大规模集中生产的需要,能够极大地推进工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通过细密的社会分工产生知识积累和高效率的城市经济,建立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使创新成本降到最低的程度,形成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产生分工和合作效应。2)城市是技术人才的集聚地,技术和管理创新需要城市规模、人才的梯队与质量、资本来支持。

16、3)城市最大的功能就是消费,消费增加工业品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3)工业化与城镇化相互制约工业化发展缓慢,城镇化必然缓慢。极端地讲,没有工业化就不可能有城镇化。因为没有人口和生产要素以及经济活动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现代意义上的城镇就不可能生成,这就是农村工业化对农村城镇化的制约。同样,没有城镇服务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功能的晚上,工业化就难以顺利推进,分散型的工业化模式,不仅会造成工业本身的效率损失,而且会形成很大的外部负效果,如耕地占用、环境污染等;另外,城镇的过分膨胀生成的交通拥挤、交易费用增加等外部不经济,以及工业企业扩张生成的管理效率损失等内在不经济,都会对工业化的推进形成负面影响。

17、5.2 重庆市“工业化”的具体实践 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很好的验证,重庆也有自己的一条发展道路。自重庆成立直辖市以来,重庆的经济发展支柱工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回顾重庆的工业化路程也会发现重庆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也伴随着工业化悄然发生,总结以往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市实行统筹城乡有重要的意义。5.2.1重庆推行“工业化”的基础条件分析 (1)重庆推行“工业化”的自然资源分析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东经10517-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全市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 重庆是全国大中城

18、市中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已发现矿产75种,初步探明的矿产40多种,探明矿藏产地353处,储量矿产潜在价值3882亿元。优势矿产有煤、天然气、锰、汞、铝、锶等。煤探明储量33亿吨,是我国南方煤炭生产的重要基地。天然气探明储量3200亿立方米,其中垫江卧龙河气田开采量居全国第一。锶矿是重庆最具特色的优势矿种,储量和质量均居全国之首。锰矿探明储量3700万吨,居全国第二。钒、钼、钡储量居全国第三。分布在秀山、酉阳的汞矿是全国罕见的特大型矿床,已探明储量1.9万吨。此外还有岩盐、重晶石、莹石、石灰石、硅等非金属矿产。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以600余公里长江干流

19、为线,汇集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大宁河等五大支流及上百条小河流。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在5000亿立方米左右,每平方公里水面积全国第一,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38.28万千瓦,可开发量750万千瓦,全市每平方公里拥有可开发水电总装机容量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水能资源开发量在全国城市中名列前茅。此外,还有丰富的地下热能和饮用矿泉水,开发潜力巨大。 (2)重庆推行“工业化”的优势力量重庆推行“工业化”发展有四大优势力量: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重庆处于长江经济核心地区,中国东西部结合区域,是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区,区位条件优越。其次从交通运输方面看,重庆是中国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

20、交通枢纽,横贯中国大陆东西和纵穿南北的几条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干线在重庆交汇,3000吨级船队可由长江溯江至重庆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干线机场。重庆是中国西部电网的负荷中心之一,煤炭、天然气产量大,能源供应的保障程度高等重庆基础设施功能完备,这为重庆工业的发展与外部的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再次,重庆是中国老工业基地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国防科研生产基地,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在全国40个工业大类行业中,重庆有39个,现在正着力壮大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资源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信息工程、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另外,山峡工程库区移民和城镇工矿搬迁、大规模的

21、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等都在推动着重庆工业化的发展。 (3)重庆推行“工业化”的劣势 加工贸易在我国工业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沿海地区依靠其的先天优越条件发展加工贸易,把劳动力优势、地理优势与国际化的市场、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相结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都位于我国的前列。重庆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迟缓,和沿海城市资源相比较,不难发现其原因何在,首先在区位条件上东南沿海的优势显而易见: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大部分来自海外,产品也销往海外,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模式,决定了物流成本成为加工贸易企业选址布局的关键因素,在重

22、庆发展贸易加工业的物流成本是非常高昂而且难以承受的。另外,加工贸易伴随着的大进大出必须有保税区提供便利,在过去的20多年,我国保税港区、保税区全部都分布在沿海,在重庆成立保税区之前重庆缺乏保税条件,加工贸易也很难发展。5.2.2重庆推行“工业化”的路径分析重庆的工业化的发展在历史上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改变,从直辖前夕的连年亏损,到直辖后的2000年实现整体扭亏为盈、连年盈利再到如今的高速发展带动城镇化进程,重庆在工业化发展中的发展思路和相关措施是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学习的。总结重庆工业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重庆工业化的发展情况可概括为如下图所示:图51 重庆工业化发展示意图(1)重庆“工业化”扭亏为盈,

23、人民生活逐渐改善从1996年期,重庆的工业沦入连续4年的亏损之中,1997年最为严重,全市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超过60%,亏损额高达23亿元。从表面上看亏损原因在于产品缺乏竞争力,但是深入分析发现重庆工业的病根在于:一是传统产业和产品比重高,如以冶金、机械、兵器为代表的重工业在重庆工业中所占比重超过70%,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的缺乏使重庆的工业缺乏风险抵抗能力。二是国有经济比重高,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在2000年前,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市工业领域所占比重不足5%。三是主城及周边地区工业化水平高,山峡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化水平低。以上这些原因也致使了重庆二元经济结构的突出,工业化进程较慢,全市工

24、业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增长质量不高,最终导致了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滞后,随着下岗职工的增多、就业压力增大,威胁着社会稳定的局面。在重庆直辖后,重庆工业从结构到理念实施了大调整,使重庆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主要措施有:1)使一批生产能力低、竞争力不强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加大淘汰落后生产力的力度,使劣势产品退出市场。2)通过债转股方式使一批具有发展力的企业减低资产负债率,如重钢、西南铝、大江等企业均在债转股中是吸纳了扭亏为盈。3)通过技术改造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在这当中一批企业进入了国债技改项目计划。4)通过广泛开展“学邯钢、抓管理”的活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促进扭亏增盈。5)对一部分企业进行军品生产

25、能力调整、军民品分线经营和分开核算,实现减员增效。6)通过中小企改制使一部分市属中小企业放权交与曲线,使中小企业建立起适应市场竞争的经营机制。7)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引导具备扩张能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实行强强联合,支撑和带动全市工业和的增长。在重庆市的工业发展整体扭亏为盈后,重庆市又通过实施“三大基础”工程优化工业的产业结构:1)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建立国有经济的退出通道等调整所有制结构,为各种经济成分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2)建立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的技术创新体系,以中介机构为主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产学研相结构的科技管理体系。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和

26、简历现代企业制度。在这“三大基础”工程的作用下重庆老工业调整改造速度加快,工业利润逐年增加,在2003年突飞猛进达到86亿元。也在此时重庆城乡人民的生活接近于小康水平。(2)重庆 “工业化”调整发展,国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工业发展稳步上升的阶段,2003年,重庆提出了“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和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力图在2005年、2010年、2020年使重庆市经济总量翻番、城乡居民过上富裕的小康生活。以“工业强市”为核心,2003年重庆提出了新的工业发展思路:以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为核心,并使信息化和工业化双轮驱动,大力推进八大工程。1)建立企业、政府、社会信息化平台,推进一批信息化促进工

27、业化项目,提升骨干企业信息化水平。2)培育三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三大领域)。3)依托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培植“重庆制造”,提升装备制造业,在重庆建立“中国汽车名城”和“世界摩托车之都”。4)发展有资源特色的产业链延伸工程,包括天然气化工产业链,农业食品产业链,林浆纸产业链和矿电联营产业链。5)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不乏,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并出台相应扶持引导政策推进一批就业容量大的项目。6) 促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加快以企业为主题的技术创新建设;重点推进技术创新项目,促进新产品开发及实现产业化。7)进一步开

28、拓国际市场,改善出口结构,发展外向型经济。8)建立工业化城镇化互动工程,发挥园区作为突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载体作用建立特色产业园区。重庆在正确工业发展思路的指导下,“十五”期间取得很好的成绩,到2004年全市工业就实现销售产值3210亿元,比2000年翻了一番;劳动生产率6.5万元,比2000年增长1.39倍;园区经济快速发展,2004年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30个特色工业园区实现总产值82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39%;另外,工业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5年主要行业中机械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工医药、冶金、食品饮料比重由“九五”时期的11.1%、8.9%、7.7%和5.3%提

29、高到15.41%、10.5%、11.64%和7.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则由39.8%下降到33%;通过实施主城“退二进三”和“退城进园”发展战略,都市发达经济圈已基本成为长江上游的工业发展高地,在传统老工业基地之外兴起了一批新的区域工业经济增长极,其中涪陵、万州、长寿、江津、合川、永川等地域性工业中心的作用增强,璧山、南川、大足、秀山等特色工业逐步显现。 (3)重庆 “工业化”承接产业转移,城镇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和沿海产业急需升级的双重压力下,国际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向中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趋势,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发达地区的随着产业的集聚、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土地、环保、劳动力等生

30、产要素成本增高,进而导致企业利润下降。而中西部地区存在相对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能源等要素,成为发达地区一些衰退企业的新生发展区。重庆在中西部地区中有着优越的地理优势以及以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天然气石油化工、材料工业、电子信息业、能源工业和轻纺劳动密集型工业为支柱的集群优势,重庆承接国外国内的产业转移城乡积极良好的态势。以下以重庆承接沿海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为例说明。“十一五”期间重庆的工业发展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重庆工业的发展重点其中之一是: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打造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长江上游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力图实现”1126“工程,即在2010年实现销售产值1000亿元,完成投资100亿美元,重点发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