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41.15KB ,
资源ID:211768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1768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合淮同城化工业走廊规划35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合淮同城化工业走廊规划35页精选文档Word格式.docx

1、“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规划范围为淮南淮河以南至合肥北二环以北的区域,以206国道、合九路(合肥-水家湖-九龙岗)、合淮大道(合肥蒙城北路-淮南中兴路)三条主要干道为发展的主轴线,包括合肥北部城区和淮南南部城区以及长丰县沿主轴线两侧的乡镇,并拓展到淮南毛集实验区和八凤工业带。规划

2、重点是上述区域的产业园区。规划期为2019年至2019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第一节 发展基础工业走廊区位优越,地处皖中与皖北的过渡地带,位于泛长三角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大战略区域的重要区段。工业走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园区众多,是合肥和淮南相向发展的纵深腹地,具备发展工业的诸多有利条件。交通优势明显。工业走廊内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已形成水陆空一体的综合交通网络。公路方面,合淮路、合九路沟通南北,206国道与合淮阜高速纵贯全境,且合淮阜高速与合宁、合徐、合武等高速公路相连,形成了便捷的对外通道。铁路方面,境内有淮南铁

3、路,与京沪、京杭、宁西铁路相通;合淮蚌高速铁路正在建设当中,通行后工业走廊将进入北京3小时通勤圈。航空方面,正在建设的新桥国际机场位于工业走廊西南角,属于4E级(目前国内最高飞行区等级)区域性中心机场,2019年建成后可供目前世界上已投入商务运营的所有飞机起降。水运方面,工业走廊内水系纵横,水路运输十分方便,可直达长江、淮河; “引江济淮”工程实施后,境内水运将更加发达。资源禀赋良好。工业走廊及其周边地区资源十分丰富。一是土地资源较多。工业走廊位于江淮分水岭地区,以丘陵岗地为主,地势相对平坦,工业开发程度较低,可用于发展工业的土地较多。二是水资源充沛。工业走廊跨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五大淡水湖之

4、一的巢湖距工业走廊仅20公里,全国最大灌区的淠史杭灌区连通皖西“五大水库”, 区域内有瓦埠湖、高塘湖等众多湖泊,为工业走廊提供了可靠、优质、丰富的水源。三是矿产资源多样。工业走廊及其周边地区蕴藏大量矿产资源,淮南煤炭,霍邱、庐江铁矿,凤阳石英石,巢湖石膏储量均居全国前列。四是农业资源充足。工业走廊地区素有“皖中粮仓”的美誉,主产水稻、小麦、油菜、棉花、蔬菜和瓜果等,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料、奶制品、瘦肉型猪及草莓等生产基地。五是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走廊地区是全省的人口密集区,人口规模大,劳动力成本低,仅相当于发达地区的二分之一左右。六是科教资源雄厚。合肥和淮南两市的科技教育事业发达,共拥有科研

5、机构约300家、各类高校及专业技术学校80多所,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城市辐射能力强。合肥和淮南两市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一五”以来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工业基础日渐雄厚。两市是安徽省商贸、物流、金融、信息的核心地区,各类商贸市场遍布,物流方便快捷,金融、证券、保险体系健全,中介、科技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快速,可为工业走廊建设提供运输、融资、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配套服务。随着两市中心城区的扩张和产业外迁,工业走廊将成为发展工业的最佳地带和优选腹地。园区初具规模。工业走廊内园区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共有各类工业园区20多个,其中省级及以上开发区7个。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

6、上的工业园区有3个,10亿元以上的有7个。多数园区基础设施完善,达到“七通一平”标准。各园区发展环境不断提升,“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基本形成。工业走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产业发展不足。工业走廊内开发密度相对较小,产业规模不大,基础较薄弱。二是缺乏统一规划。各工业园区存在产业定位模糊、相关配套设施不到位等突出问题。三是协调机制尚需完善。合淮同城化战略实施以来,合淮两市已在交通、产业、科技、信息、文化等方面签订了合作协议,但是区域合作共建机制还没有形成。第二节 发展环境当前,工业走廊面临着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扩大内需政策稳步推进。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负面效应的趋弱和世界经济的复苏,我国经济

7、正逐步摆脱危机的影响,进入新一轮扩张期。我国扩大内需政策将长期稳步推进,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内消费市场进一步启动,为工业走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已启动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加快发展工业的条件更加有利,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工业走廊建设处在最佳战略机遇期。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加快实施。国家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加大对该地区的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的支持,计划将中部建成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工业走廊内能源原材料丰富,科技优势明显,重化工、能源、装备制造、高新技术等产业将获得快速发展。合肥、淮南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有关政策

8、,长丰县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工业走廊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当前,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受土地、融资、劳动力成本以及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等因素的制约,部分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工业走廊位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内,综合优势十分明显,必将迎来承接产业转移的黄金期。工业强省战略深入落实。工业强省战略为我省加快工业化进程、实现新型工业化提供了重要保障。战略实施以来,工业园区平台、融资平台、服务平台、人力资源平台等不断提升,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陆续出台,工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加快工业走廊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合芜蚌自

9、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省提高区域竞争力、培育发展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工业走廊地处试验区,在创新能力建设、重大高技术专项等方面将得到更多的支持,有利于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第三节 重大意义在新形势下,推进合淮同城化,加快建设工业走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既是合肥、淮南保持经济增长的迫切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和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需要。建设工业走廊,有利于我省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培育新的经济

10、增长极;有利于合肥经济向皖北地区辐射,联动沿江和皖北经济发展,加速安徽崛起;有利于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合肥、淮南的比较优势,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要素资源,促进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利于强化合肥、淮南同城效应,携领工业走廊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镇群。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合肥经济圈的总体要求,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历史机遇,突破行政区划界限,以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以培育壮大支柱

11、产业为重点,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把工业走廊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工业发达、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城镇群密集、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经济增长极,建设成为中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成为安徽南北部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板块,在加速安徽崛起中发挥重要作用。第二节基本原则坚持相向发展、跨区整合资源的原则。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协调产业布局规划,发挥合肥、淮南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为工业走廊提供支持和保障。统筹推进工业走廊建设,在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上,向工业走廊重点倾斜和主动对接,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坚持承接产业转移、自主创新并重的原则。将承接产业转移与

12、增强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在创新中承接,在承接中发展。整合有效资源向优势产业、优势项目集中,注重产业转移项目的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培育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特色产业,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同步推进。坚持产业聚集、集群发展的原则。遵循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内在规律,发挥重点骨干企业作用,整合产业资源,强化主业,深化配套,形成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开发区、特色产业区聚集,不断提高产业集中度。坚持产业相错、优势互补的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发挥比较优势。根据资源、产业基础、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谋划发展方向和重点。通过差异化发展,形成各

13、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原则。把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实行双轮驱动。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相互支撑,联动推进,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良性互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坚持资源、环境、产业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生产,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水平,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第三节战略定位安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依托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产业基础,推进全面的区域合作,引进大项目、发

14、展大产业、建设大走廊,构建安徽南北向的经济密集带。实施产业、园区、城镇三位一体联动开发,使工业走廊成为引领合肥经济圈经济增长的核心区,为安徽加速崛起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抢抓国内外产业、资本加速转移的历史性机遇,实施大开放战略,积极参与产业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政务环境、政策环境建设,创新承接方式,增强产业集聚,加速规模扩张,推进结构升级,使工业走廊成为国内外资本拓展的优选腹地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先行区。创新区域合作机制,构建新型区域合作平台,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鼓励改革,先行先试,积极参与合芜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推进体制机

15、制创新。积极探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型城市转型、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谐社会建设的新途径、新举措。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的关键环节率先取得突破,为实现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新型工业密集区。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快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进节能减排。突出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关联度,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立足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使工业走廊成为我省重要的新型工业密集区。缩小区域差距的传导纽带。通过大规模的开发开放,增强工业走廊的综合实力。以工业走廊为纽带,联系、辐射沿线地区,使工业走廊成为联结合肥经济圈和皖北地区的桥梁,成为向皖北地区辐射的通道,成为缩小安徽南北差距、

16、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第四节发展目标到2019年,把工业走廊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密集区,建设成为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镇密集区,建设成为开放程度高、外向型明显的开放型经济密集区,使工业走廊在带动安徽发展、促进中部崛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到2019年,工业走廊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省经济的比重由2019年的7%提高到14%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超过6万元,在2019年的基础上翻两番。工业规模大幅跃升。到2019年,工业走廊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占全省15%左右。其中:合肥1200亿元,占

17、工业走廊60%;淮南800亿元,占工业走廊40%。以经济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为载体,集中集约布局工业项目,形成2个过千亿产业集群(电子信息、机械制造)、7个以上过百亿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材料、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等)。开放合作不断加强。区域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民间资本和外资大量引入,非公经济成为工业走廊投资、消费、出口、生产的重要主体。2019年,工业走廊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5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省的15%;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50亿美元,年均增长20%,占全省的10%以上。城镇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19年,工业走廊城镇密集带基本形

18、成,人口和产业显著聚集,工业走廊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到2019年,工业走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2019年末降低20%以上。各类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工业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中心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到2020年,工业走廊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超过18%,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二、三产业比重超过95%,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70%,要素集聚和承载能力全

19、面增强,确立在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重要地位,更加有效地带动并辐射周边地区发展。第三章 空间布局第一节 区域功能分区按照功能清晰、导向明确、秩序规范、要素协调的空间布局要求,结合区域发展定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科学合理地确定工业走廊功能分区。优化开发区域。主要是合肥北部城区、淮南老城区及长丰岗集工业园区。该区域工业化水平和开发密度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进行大规模开发的空间有限。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注重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参与区域分工与竞争的层次;注重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增强生态环境容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使该区域成为带动工业走廊经济社会发展的龙

20、头。重点开发区域。主要是淮南淮河以南至长丰下塘区域和凤台经济开发区、毛集综合实验区、吴山工业聚集区。该区域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利,土地资源、水资源丰富,环境承载能力强,适合进行大规模开发,是建设园区和发展工业的适宜载体。该区域重点承接优化开发区域的产业转移,承接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转移,逐步成为支撑工业走廊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其他区域。江淮分水岭岗脊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引水困难,水源难以保障。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物流业、旅游休闲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限制发展高耗水或污染较严重的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使该区域逐步成为工业走廊的重

21、要生态功能区。瓦埠湖、高塘湖和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等大型水库及其周边1.5公里左右的地区是重要的水源地保护区,主要承担的是生态维护功能,禁止发展有污染的产业。第二节 产业空间布局以区域功能分区为指导,按照加快形成产业集群,降低开发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进行产业的集中布局,构建工业走廊“一轴四组团”的总体空间格局。逐步形成以合肥北部城区和淮南南部城区工业密集区为核心、以长丰境内工业密集带和沿工业走廊城镇群为支撑的发展格局。“一轴”。以206国道合淮段(沿八凤工业带延伸至凤台经济开发区)、合九路、合淮大道三条主要干道为产业布局的主轴线。轴线两侧大部分区域自然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交通便利、城

22、镇密集,适合进行大规模开发,是工业走廊产业布局的重点地区。“四组团”。包括合肥北部组团、淮南南部组团、下塘组团、合淮共建区组团。“四组团”处于优化或重点开发区内,区位条件优越、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是工业走廊建设的核心区,是未来形成工业密集带的关键节点。组团内以科学布局、合理分工、系统整合、错位发展为原则,发展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1、合肥北部组团以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庐阳经济开发区、瑶海工业园、双凤经济开发区、双墩工业园区、三元产业园为核心区,以高刘空港物流园、岗集工业园、吴山工业聚集区为组团内重要节点。近期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远期240平方公里。该组团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主导,发挥合肥作为

23、省会城市、全国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作用,抓住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光显、机电设备、汽车及零配件、纺织服装产业,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依托京东方,做大做强光显产业;拓展产业链,发展光电设备、电子组件等上下游配套产业。建立与主要汽车生产企业长期合作关系,扩展汽车零配件配套类型和范围,实现关键零部件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专用零部件技术自主化。整合机械和机电设备制造业,着力发展机电成套设备和机电一体化产业集群。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服装产业转移,发展服装系列品牌,加快合肥服装创新产业基地建设。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和复合人造材料等新型建材,拓展超薄平板玻璃、导电玻璃等

24、液晶显示器用材料。适应合肥及周边城镇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大力发展以乳制品、粮油为主导的农产品深加工业。至2019年,组团工业产值达到3300亿元。其中,光显产业1000亿,机电设备产业800亿元,汽车及零配件产业600亿元,纺织服装业200亿元,材料产业200亿元,农产品深加工业200亿元。2、淮南南部组团以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南工业园、山南新区为核心,以凤台经济开发区和毛集综合实验区为组团内重要节点。近期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远期180平方公里。以促进淮南资源型城市转型为主要目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积极推动淮南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重点发展装备制造

25、、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纺织服装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以煤机成套装备和印后设备制造业为基础,延伸发展石化设备、纺织机械制造等产业。促进成套化发展,培育自主装备品牌,促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形成,打造特色鲜明、技术领先、国内一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以矿用电子产品、电子元配件、电子集成系统为重点,着力引进一批大的电子信息项目,带动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以生物医药为基础,延伸发展化学药物、天然药物、药用辅料等,大力引进生物医药产业转移项目,打造国内先进的生物医药园区。以煤、电、化“三大基地”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与废气、废渣、废料处理和利用相关的环保产业,促进环境治理,培育新的经济

26、增长点。以产业用类纺织品、棉纺类产品、服装加工类产品为重点,重视品牌建设,积极推进纺织服装产业园区及批发市场的形成和规模化。以豆制品和奶制品为龙头,大力开发传统特色产品和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打造中部地区豆制品和奶制品生产基地。至2019年,组团工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产值5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20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200亿元,环保产业100亿元,纺织服装业150亿元,农产品深加工业80亿元。3、下塘组团以打造合肥新型重工业基地为目标,近期规划50平方公里,远期100平方公里。顺应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需要,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土地、环境容量等多方面优势,推进资源的

27、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重点发展新型重工业及其延伸产业,积极探索多种合作共建模式,打造合淮重工业新区。引进龙头企业,建设煤电铝一体化项目,发展电线电缆、航空铝材、铝包装材料等铝加工产业。以汽车配件和家电配件为重点,发展钢铁深加工产业。以环保装备、矿山机械、电工电器装备为重点,发展专用装备制造业。至2019年,组团工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其中,铝生产及加工业300亿元,钢铁深加工200亿元,装备制造业200亿元。4、合淮共建区组团位于合淮两市交界处,包括淮南山南新区以南(不包括山南新区)、206国道以东、罗塘以北、水湖镇以西的区域(包括水湖工业园)。近期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远期150平方公里。以

28、合淮两市合作共建为基本模式,利用淮南煤电资源优势和合肥科教、制造业优势,重点发展煤化工、新材料、能源、装备制造等高效载能产业。发挥淮南煤炭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煤化工项目,加强与大型化工企业的合作,以化工中间体和精细化工为拓展重点,培育和壮大化工产业链。重视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引进新技术、新装备,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培育新型金属材料和光伏材料等产业。充分利用淮南煤炭资源和周边农作物桔杆资源,大力发展煤电及生物质能源产业,为工业走廊的发展提供支撑。抓住国内交运设备快速发展的机遇,依托合肥机械设备制造优势和淮南煤电优势,积极发展交运设备零部件配套项目,打造以交运设备零部件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园。至

29、2019年,组团工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其中,煤化工产业300亿元,新材料产业200亿元,能源产业30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200亿元。第三节 工业园区建设根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强化管理的原则,推进工业走廊内各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加快“四组团”的形成和发展壮大。1、促进工业园区转型升级打造特色园区。明确开发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选准主导产业,完善产业链,推动关联产业和要素集聚,积极引导企业向各组团集聚,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化园区。实现园区集约发展。以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业效益、生态影响作为选资标准,提高入园项目档次和质量。完善项目进入与退出机制,盘活开发用地。积极推行建设多层标准厂房,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支持园区扩区升级。适应工业走廊产业发展需要,支持对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瑶海工业园、庐阳经济开发区、双凤经济开发区、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南工业园、凤台经济开发区扩区扩容。适时将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将岗集工业园、双墩工业园升格为省级开发区。2、建设新工业园区设立省级开发区。在合淮共建区组团和下塘组团内分别设立50平方公里、40平方公里省级开发区。在山南新区设立50平方公里的资源型城市转型试验区和省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