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53.16KB ,
资源ID:2116662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16662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首师大古代文学导师信息1Word文件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首师大古代文学导师信息1Word文件下载.docx

1、出版了第一部明代诗歌断代史。赵敏俐 个人简历男,1954年生,汉族,内蒙赤峰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3月考入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1982年1月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同时考取该校硕士研究生,师从伍心镇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1984年底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同时考取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师从著名文学史家杨公骥教授,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1987年12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从1987年12月至1994年3月,任青岛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1994年晋升教授。1991年评为山东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山东省八十年代优秀毕业生,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5年

2、被授予青岛市跨世纪青年学术、工程带头人称号。1997年3月调入首都师范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跨世纪人才,1999年被评为首都师范大学首批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5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首批创新拔尖人才。2006被评为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属高校首批高层次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3月起),国家级重点学科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中国文学学科评审委员会成员。自1987年12

3、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多年来坚持本科生教学,主讲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基础课,开设汉代诗歌研究、诗经楚辞研究、史记研究、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等多门选修课。199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0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为研究生主讲的课程有诗经楚辞研究、诸子散文研究、两汉诗赋研究、魏晋六朝文学研究、国学研究、史传文学研究、文学研究方法论、中国古代歌诗研究等。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1998年主持承担的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面向21世纪教学改革项目高师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其成果高师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方案,2001年获得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4、,2002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名著半小时,2002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一等奖。(教育部、新闻出版署)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2004年12月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市级二等奖。(以上获奖本人署名均为第一)科研主要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中国古代诗歌、中国现代学术史,在先秦诗歌、特别是汉代诗歌研究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成就,近年来的主攻方向是运用艺术生产的理论进行中国古代歌诗研究,在学术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2003年版曾有介绍。曾先后承担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山东省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

5、项目多项。出版过两汉诗歌研究、汉代诗歌史论、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先秦君子风范、周汉诗歌综论、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研究、文学研究方法论、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等学术著作,中国诗歌通史主编兼汉代卷作者,此外还与人共同主编了中国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第一主编)、国学备览(第一主编)、先秦大文学史(副主编)等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史、文献、光明日报、北京大学学报、文史哲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成果出版或发表后,曾在人民日报、文学遗产、中国图书评论、香港大公报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文摘、中华诗词年

6、鉴、中国文学年鉴、北京市社会科学年鉴、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文摘等多家报刊、杂志、书籍上有过书评或介绍,在新华文摘上有全文转载和论点摘编,在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0余篇。其科研成果先后获得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3等奖、教育部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3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2、3等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1、2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职务、社会职务、荣誉称号和获奖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3月起),国家级重点学科首都师范大学

7、中国古代文学学科负责人,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办中国文学学科评审委员会成员。(第一署名)中国名著半小时,2002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教育音像制品一等奖。(教育部、新闻出版署,第一署名)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2004年12月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市级二等奖。(第一署名)教授课程、研究方向及在研课题.自1987年12月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高等学校从事教学与科研活动。 个人成果包括著作、论文、教学成果等一 主要著作;1、两汉诗歌研究,独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2、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独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8、8月出版。3、先秦大文学史,副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出版。4、燃起智慧的火种中国古代教育,独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1月出版。5、汉代诗歌史论,独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6、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赵敏俐、杨树增合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7、两汉大文学史,参编,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8、先秦君子风范,独著,东方出版社1999年6月出版。9、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体系改革研究,第一作者,华文出版社2002年4月。10、诗经与楚辞(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第二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11

9、、周汉诗歌综论,独著,学苑出版社,2002年11月。12、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高等师范院校中国古代文学试验教材),第二主编,中华书局2003年6月出版。13、中国文学通论先秦两汉卷,第一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14、中国古代歌诗研究从诗经到元曲的艺术生产史,第一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15、文学研究方法论讲义,独立编著,学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16、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主编,会议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17、中国中古文学研究,主编,会议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18、国学备览总12卷,第一主编,首都师范大学

10、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19、先秦诗选,合著,第一作者,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20、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独著,商务印书馆,2009年12月出版。21、文学研究方法论讲义(第二版),学苑出版社2011年3月。22、两汉诗歌研究,独著,商务印书馆再版,2011年7月。23、纪念杨公骥教授诞辰九十周年学术论文集,第二主编,学苑出版社,2011年8月。24、中国诗歌通史(11卷本),第一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6月。25、中国诗歌通史汉代卷,独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6月。26、中国诗歌史通论,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3月。二 主要论文1、毛诗序作者问题辨说

11、,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1期。2、论诗经郑风的产生及其评价问题,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3、汉乐府陌上桑新探,江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4、论汉帝国的统一强盛与汉诗创作的繁荣,东北师大学报1988年第6期。5、论两汉社会生活变化与诗歌创作,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1期。6、汉鼓吹铙歌十八曲考论,青岛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7、论两汉诗歌语言形式的发展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青岛大学学报1990年第1、2期。8、论中国诗歌发展道路从上古到中古的历史变更,辽宁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9、秋与中国文学的相思怀归母题,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

12、1年第4期。10、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再论,青岛大学学报1990年第3、4期。11、关于东方文化的历史思考,青岛大学学报1991年第2期。12、论两汉诗人思想变革及其意义,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1期。13、关于文学史重构的理论思考(第二作者),吉林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14、历史文化视域下的学术研究,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3期。15、“义”的道德伦理传统与中国叙事文学,青岛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16、略论诗经与中国文化精神,东方论坛1993年第1期。17、论周代诗歌的创作特征,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18、论班固的咏史诗与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成熟问题,北方论丛1994年第1期。19、

13、论文人五言诗与汉代社会思潮,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20、山崇拜、道教文化与游仙诗,东方丛刊1994年第3期。21、文学观念的更新与文学史的编写,漳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3期。22、论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创作特征,文学遗产1995年第2期。23、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问题看五四学人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思考及其意义,展望论坛1995年第1期。24、十九世纪末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江海学刊1996年第1期。25、四言诗与五言诗的句法结构与语言功能比较研究,中州学刊1996年第3期。26、论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作论意义,东方论坛1996年第2期27、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导论,青岛海洋

14、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28、现代化过程中的学术演进论20世纪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三次价值重估。29、周代贵族的文化人格觉醒及其意义,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增刊。30、“五四”前后古典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更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4期。3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漫话分科过细给古典文学研究带来的弊端,文学前沿1999年第一辑。32、试谈出土文献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中州学刊2000年第2期。33、出土文献与文学研究方法论,文艺研究2000年第3期。34、20世纪出土文献与中国文学研究,文学前沿第2辑,2000年6月。35、论五四前后文学本质问题探讨的价值与意义,东北师大

15、学报2000年第5期。36、古代诗歌与民族情感,光明日报2000年11月30日,文化周刊297期第2版。37、李白游历崂山考,青岛市崂山文化研究会编崂山文集(一),地质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第三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究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38、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的再认识兼评屈原否定论者对历史文献的误读,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39、周代贵族的文化人格觉醒及其意义,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40、诗与先秦贵族的文化修养,中国诗经学会编诗经研究丛刊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1年7月。41、重论汉武帝“立乐府”的文学艺术

16、史意义,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5期。42、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综述,文学遗产,2002年第1期。43、古代文学研究体系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化,文艺报文学周刊,2002年1月29日。44、深化先秦文学研究,光明日报2002年2月6日。45、汉代社会歌舞娱乐盛况及从艺人员构成情况的文献考察,中国诗歌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2002年6月出版。46、关于加强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的几点思考,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47、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48、汉鼓吹铙十八曲研究,文史,2002年第四辑。49、A Study on the Nineteen Sacrificia

17、l Songs of the Han Dynasty(汉郊祀歌十九章研究),Hiroshima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the Humannities Vol.1,2002。50、新世纪的中国文学研究如何体现中国文化传统从中国历史文学史说开去,江汉论坛2002年第11期。51、西汉贵族乐府考论,中国古典文学献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信息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主办),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52、The Highbrow Music in the First Stage of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B

18、oudoir Poetry of Peaceful Age(汉初贵族乐府与安世房中歌研究), Hiroshima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the Humannities Vol.2,2003。53、关于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的理论思考,中国诗歌研究,2003年第2辑。54、中国古代最早反映陇西风情的诗篇,文史知识,2003年第10期。55、略论诗经的乐歌性质及其认识价值,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56、古代歌诗的艺术“生产”,人民政协报,2004年4月19日。57、汉代歌诗艺术生产的基本特征,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58、20世纪诗经研究的几个问题

19、,光明日报,2005年2月28日第6版。59、略论诗经乐歌的生产、消费与配乐问题,北方论丛2005年第1期。60、魏晋文学自觉说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5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61、中国古代歌诗艺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方式,江海学刊2005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4期。62、20世纪赋体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63、汉乐府歌诗演唱与语言形式之关系,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64、乐歌传统与诗经的文体特征,学术研究2005年第9期。65、独具个性,执着求真杨公骥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文学遗产,2006年

20、第6期。66、周南芣苡艺术解读兼谈国风的艺术特质与研究方法,第二作者,文艺研究2006年第11期。67、楚歌、横吹鼓吹与相和歌在汉代的兴衰更替,光明日报2006年12月29日。68、网络诗词与网络新诗序言,檀作文主编网络诗词年选20012005卷,尹文涓主编网络新诗年选20012005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69、汉代文人的乐府歌诗创作及其意义,乐府学第一辑,学苑出版社,2006年12出版。70、楚辞的文体区分与屈宋的文体意识,长江学术,2007年第4期。71、歌诗与诵诗:汉代诗歌的文体流变及功能分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72、七言诗并非源于楚辞体之辨说,深圳大学

21、学报2008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9期摘要。73、20世纪汉代诗歌研究,经典与理论,上海大学中文系学术演讲录(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74、屈原的艺术身份、活动分期与歌诗作品分类问题,中国楚辞学第十一辑,2009年5月。75、汉代乐府官署兴废考论,文献2009年第3期。76、汉代民间歌谣简论,跨越时空中国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古代卷),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学术文丛(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4961页,2009年8月出版。77、如何利用出土文献进行古代文学研究从清水茂的乐府“行”的本义说起,中州学刊2009年第5期。78、重塑孔子形象,再造中华道德

22、,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学苑出版社,2010年1月。79、先秦两汉琴曲歌辞研究,文学遗产,2010年第2期。80、论七言诗的起源及其在汉代的发展,文史哲,2010年第3期。81、汉代骚体抒情诗主题与文人心态兼论骚体赋的意义及其在文学史中的位置,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夏之卷(总第68期)。82、简评乐府诗集分类研究从书,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83、当代中国的日本汉诗研究,人民政协报2010年8月30日。84、汉代五言诗起源与发展问题再讨论,中国诗歌研究第七辑,中华书局2010年12月出版。85、台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之一瞥,人民政协报2011年2月14日。86、杨公骥:真诚治学的思想家,中

23、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9月8日。87、日本汉诗的吟诵及启示,赵敏俐、李均洋合著,光明日报2012年2月20日。88、中华吟诵的教育价值赵敏俐、徐健顺合著,人民政协报,2012年3月19日。89、多民族特点与世界性眼光略论新世纪的中国诗歌史观,文史哲,2012年第4期。90、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汉乐府歌诗研究,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11辑,学苑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三、主编刊物1、文学前沿16辑,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2002年11月。2、中国诗歌研究,18辑,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中华书局,2002年6月2011年12月3、中国诗歌研究动

24、态,第1-11辑,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学苑出版社,2005年1月-2012年12月。 王德胜 个人简历男,文学博士,1999年6月晋升教授;2004年6月,首都师范大学文艺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08年,首都师范大学重点交叉学科“文艺美学”负责人;2012年,首都师范大学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6年起,首都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 2004年4月2007年7月,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常务副院长;2006年12月起,任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职务、社会职务、荣誉称号和获奖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首都师范大学美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华美学学会副

25、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全国高教研究会理事、辽宁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等。获奖情况:1.“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工作者;6.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7.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国家精品课程美学主持人;9.第一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奖;10.中南五省区人民出版社第26次优秀社科读物评选优秀图书奖;11.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2.第三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评选优秀图书二等奖;13.新时期20年优秀文艺理论论文奖;14.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5.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教授课程:1984年以来先后为本科生、硕博士研究生开设美学、西方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