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6.12KB ,
资源ID:2115540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15540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为本站会员(b****6)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策略研究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师将一条形磁铁放到实物展台上)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磁铁,看看磁铁上有什么?磁铁上有红、蓝两种颜色。磁铁上有两个字母:S N在磁铁的两端分别有两个字母S和N,叫做磁铁的磁极。二、开放空间,自由探究。同学们的观察非常仔细,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有趣的磁铁。板书:有趣的磁铁。请同学们注意,在玩的过程中用简单的语言或者图画的形式记录你们的发现,看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如果你们感到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可用 表示出来。设计理念睿智火花:科学课虽然以探究为核心,但并不是说什么都需要学生进行探究。教师在处理“磁铁”名称及“磁极”时,就采用了“讲授”的方式,直截了当的“传授”给学生,做到了“该讲的就讲”。用“”标注自己的重

2、大发现,将对研究成果的评价权交给了学生,“重大发现”由学生自己确定,自己评价研究发现的价值,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实施效果及反思智者留言:提醒学生做好记录是非常必要的,这需要一个“反思”的过程。因为孩子终究是孩子,你一旦给了他宽松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它就会自然的把注意力倾注到活动中,而忽视了记录与整理实验数据、现象和发现。因此,设计这样一个“思一思”的环节,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组织整理自己的探究收获,再进行汇报,既可以提高汇报研讨的质量,又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组织能力。对于我们的课堂而言,40分钟的时间是一个定量,而学生的探究活动却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变量,课堂不可能解决学生心中的所有疑问,下课铃响

3、了,学生头脑中的问号更多了,这才是我们所要期望的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本环节的教学很好地贯彻了这一理念。课堂在这时结束,学生的就会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保持和延续这种探究的欲望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障“拾到芝麻的同时,而不至于丢掉西瓜”。时间 2011-10-31 陆芹六子课题“科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索 地表的变迁教学片断请大家来欣赏一些图片。课件演示图片(火山、山崩、雪崩、山洪等)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想法?这些灾害太可怕了。人类真是太渺小了。这些灾害,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损失。这些告诉了我们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能改变地球的表面。同学们,你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

4、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我觉得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我觉得有点可能。我觉得不可能,地球上那么大的海,不可能变成桑田。哦,这里可不是指地球上所有的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现在你认为呢?有可能。那么沧海变成桑田,这样的说法,有什么证据来证明吗?是岩石。是化石。是的,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最常见的是骸骨和贝壳等。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深化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板书:化石了解地球的内部变化)你知道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是什么山吗?生齐答:珠穆朗玛峰是的,它是世界最高的的主峰,海拔8844.43米。出示图片:喜马拉雅山脉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在那儿采集

5、到了鱼龙的化石,还在山体的岩石中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出示图片化石)根据提供的资料,你能推测喜马拉雅山脉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吗?我觉得喜马拉雅山脉以前也许是海洋。我也觉得是这样的,因为鱼龙是以前海里的生物,陆地是没有的,还有鱼、海藻这些。你们的推测很有道理。其实我国也有科学家对此有过研究呢。出示图片沈括请同学们打开书本,看看。生看书,了解沈括和相关内容。这些事实说明了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不断变化着。了解了这些知识,关于地表,你想研究什么?我想研究地球以前是什么样的?我想研究地球上以前有什么生物?我想了解地球上的陆地是怎么移动的?同学们,

6、这些问题需要些时间和丰富的知识。你认为现在的我们,可以研究什么问题呢?我想知道什么力量使地表变得千姿百态?我想知道我们这里的地表有没有发生过变化?那我们来试一试。 通过化石引入,引起学生兴趣,接着教师通过引发一个矛盾,海洋中的生物化石为什么在高山上被发现了,不但可以引发学生的思维,并可以乘机了解学生已有的概念和知识,并且这一矛盾也已经隐含了本课的内容:地表的变迁,为接下来的学习起了一个良好的铺垫。本课是一堂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本课的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特别是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实验来进行证明,并能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加工,最后得出结论这一完整环节的经历,从而提高

7、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问题假设实验结论。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除了褶皱、断层、火山、地震等地球内部运动的作用外,地球外部运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因此,在讲述前一部分内容时,我出示了火山、山洪、山崩、雪崩的图片,想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自身的力量在改变着地表。可是,在图片完成后,我问学生,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学生更多的是想到灾难,没有想到地表的变化。问题的不恰当,导致学生没有能直接回答到老师需要的主题上来,显出情境创设的失败。这里的图片,可以改换成风景图片,美丽的风景是怎么来的,这样更容易使学生想到自然的力量改变地表,切入主题。关于问题:你认为沧海可能变成桑田吗

8、?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偏差,没有出现老师想像的齐声回答,而且还出现了学生说不可能。这里可里重新设计一下,出现现实中的可能消失的城市或已消失的城市,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总结这两处的问题,关键在于老师提的问题不够恰当,也就是说课前,并没有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认知发了生偏离,不能够很好的时间 2011-10-14 丁芹三小学科学做中学教学案例研究 纸的观察教学片断。(出示一张白纸)这是一张白纸,可以用来做什么?写字画画你有办法观察这张白纸的特点吗?用手势表示学生有的举手 ,有的“OK”,有的“耶”的手势。你有几种方法? (生手势表示)2种,3种,4种你能一口气说出10

9、个以上的特点吗?一下子还说不上来!你们需要多少时间观察?一分钟,五分钟给你们10分钟!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填写在同步探究的表格中。(学生拿出白纸,开始独立观察并记录)你一口气能说出几个特点?你们组一口气能说出几个特点?小组交流(学生小组交流)谁能一口气说出10个以上的特点?(大部分学生举手)说得慢一点。听的小朋友,一样的在边上画圈。纸是长方形的;是白的;折一下有痕迹;可以写字;摇一摇有声音;闻一下,有草的味道;手放在纸后面,对着光能看见手的影子;对着光看一团团,有的深一些,有的浅一些;一面粗糙,一面光滑;往上一扔,飘下来;对折是两个三角形。真棒!(师翘大拇指表扬)谁还有不一样的?拿着纸的一角,纸会

10、垂下去你的发现很独特,这说明这张纸不硬。舔一下会湿纸的观察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纸的第一课时,从“观察一张白纸”开始,让学生观察描述一张白纸有哪些特点,然后比较两张不同纸的主要区别,进而寻求各种纸的共同特征:纸是有纤维组成的。教材以纸作为观察研究材料,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方法不断拓展、发掘更多关于纸的观察内容;帮助他们获得更多关于纸的直接认识;并使他们体会到,原来“熟视无睹”的纸,隐藏着那么多我们未必“熟知”的东西。促使他们更多的关注周围常见的事物,并自觉地去观察更多新的内容,逐步培养他们对事物的敏锐的洞察力。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观察活动,大部学生初步具备了能动地观

11、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在发现观察对象更多的观察内容方面有所发展。并且已学会了运用感官去观察测量观察对象的基本方法。所以观察纸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但是这一内容相对枯糙,教学这节课时我努力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观察纸的活动成为快乐、学生乐于从事的事情,教师善导而学生乐学。我们追求的教学互动就是教师的“善导”和学生的“乐学 ”。1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情绪良好的状况下智商比紧张状态下高。愉悦的情境是互动的前提。在这节课中,教师注重了积极情感氛围的创设。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采用儿童化的语言,以及适合低年级的手势互动,寓游戏于科学,使课堂形成了强大的亲和力。教师的善导使学生乐

12、学。学生心情舒畅,学习兴趣和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从很多角度,用很多方法观察白纸,让人刮目相看!2学生独立的思考是互动的基础。学生已经学会了运用感官去观察测量观察对象的基本方法,所以在方法上我只是给予暗示,希望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能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发现纸的特点,相信我们的学生,同时给他们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事实上学生的观察能力确实出色!手势的互动形成了积极的情感氛围,学生心情舒畅,学习兴趣和热情被充分激发出来,学生能静下心来观察。教师过程性评价使群体情感集中,潜移默化影响到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地探索,从而生成更多的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马兰四加热和冷却教学案例研究加热

13、和冷却(出示糖画):“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喜欢吗?”“是糖画”“喜欢!“谁知道糖画是怎样制作的?学生简单描述自己知道的制作糖画的过程“你们说对了!糖画是这样制作的。(课件:街头制作糖画的系列图片,教师强调:固体、糖、加热、液体)“你们想不想亲自试试?“想!“可是我们这里没有制作糖画的工具,不过我们可以用(板书:蜡烛)蜡烛代替糖来尝试糖画的制作方法!“请大家拿起蜡烛,点燃,用火焰给蜡烛加热,看谁能用蜡烛在纸上作画。学生开始制作蜡画!老师巡视,指导注意安全.“做完的同学想一想:这里面隐藏着什么科学知识!“成功了吗?把你的作品举起来让大家看一看。部分先完成的学生展示自己的蜡画作品。教师评语:做的好!

14、非常好“请大家把蜡画放下,想想,这里面隐藏着科学知识!“这里面隐藏着蜡烛会变成水的知识。”“隐藏着蜡烛会熔化的科学知识”“蜡烛原来是什么状态?“蜡烛原来是固体”(板书:固体)“让火焰加热(板书:加热、箭头)后变成了什么?“加热后变成了液体”(板书:液体) 由于它是液体,可以流动,所以我们可以用它来作画。流到纸上的蜡烛后又发生了什么变化?“流到纸上的蜡烛又变成了固体”(板书:箭头)“为什么会凝固?“因为蜡烛冷了”(板书:冷却)加热使蜡烛由固体熔化为液体,冷却又使液体凝固为固体。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板书:加热和冷却)”这个环节是第一个动手探究活动,教材只是要求学生观察糖、蜡烛受热和冷却后发生

15、什么变化,我认为比较单调,修改为制作蜡画,思考制作蜡画的过程中隐藏着什么科学知识。这样活动就有趣多了,安全多了。不仅让孩子们对蜡烛受热、冷却有了亲身的感受,而且还暗示孩子们: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就隐藏在很多的科学知识,只要我们多观察,多思考,你就能够发现!教材的活动设计反映了编写者的认识和意图。我们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精神,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活动过程的设计加以完善和改造,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生动有趣、安全、高效,操作性强,有一定创造性,让我们的孩子在科学氛围中发展智力,发展思维,提高孩子们对科学探究、对科学课的兴趣。时间 2011-10-26 夏引冷和热 热的传导教学片断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察了热

16、水变凉,很多同学都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几乎每个同学都问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热水的“热”传到哪里去了?你们能从生活中找到答案吗?2、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介绍自己周围的一些热传递的现象。探索和调查 实验一:研究“传导”1、那么热在金属片中是怎么样传递的呢?学生猜测。2、出示图片:(1)用蜡烛在金属片的一角加热,观察涂在金属片上的蜡烛油的融化过程。(2)在金属片的中央加热,观察蜡烛的融化过程。3、同学们,你们认为可能发生什么?(分小组讨论)4、那么让我们一起亲自动手试一试。5、学生动手实验。6、利用教学光盘播放铜丝上的火柴掉下来的实验巩固热传递的概念。实验二:研究“对流”1、现在老师为同学们提供

17、了一些实验材料。请同学们自己来研究一下加热一杯水的过程中,冷水是怎样变热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上台领取实验材料。2、教师在旁指导学生。学生采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材料去研究。3、联系前面所学的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了风,介绍热对流。研究“辐射”1、学生自己阅读有关辐射的资料。2、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1)辐射是否依靠其他的物体?(2)热量是怎样行进传递的?(3)我们接受过哪些物体辐射来的热?3、学生讨论后汇报。 研究固体的热传递方式探究液体的热传递方式了解热传递的第三种方式辐射回顾和解释 1、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热的传递方式有哪些吗?2、看图,分析图中热的传递方式有哪些? 区分三种热传

18、递的方式,了解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热传递现象。 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能够做固体、液体热传递的实验。分析热传递过程的共同点,形成粗浅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认识。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流程和方法。有了猜想以后,必须通过科学的实验来证明。而自己设计实验也是本学期学生刚接触到的内容,各小组都能按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整堂课都能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把实验的自主权和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如:教学中,鼓励学自由猜想.引导学生自已设计实验,鼓励探究创新.让学生自已去想去说去表达,鼓励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科学.时间 2010-10-8 朱秀兰 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教学片断。(二)

19、认识细胞的形状、结构特点1.师:观看教材第11页的细胞图。2.生: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积木”;大多数细胞都很小,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但个别细胞却很大,如:鸡蛋中的蛋黄。3.师:洋葱表皮是由许多个近似于长方形的格子组成的,每个格子实际上是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这就是一个细胞。人体表皮也是由许多不规则的细胞构成的,细胞之间的界限不是很清晰。两种细胞的形状、大小不完全一样,不同的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和功能。(三)进一步了解细胞同学们,今天我们发现和认识了生命体的微观结构细胞,关于细胞知识,你们知道些什么?进行交流。关于细胞的发现,还有一段故事呢!4.生:观看多媒体课件胡克发现了细胞。5.师:细胞是谁发现的

20、?细胞与生命体有什么关系?6.生:生命体大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本课教材的编排按照人类认识自然事物的基本过程,由宏观到微观,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自然的巨大帮助,进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正如建造高楼大厦的砖头一样,搭建生命体的最基本结构就是细胞。首先教材利用迁移的方法,由积木搭建城堡这一学生孩提时代喜欢的游戏人手,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提出本课要研究的课题:搭建生命体的“积木”是什么?教材选择了洋葱表皮和人体表皮作为研究材料,它们分别作为植物体和动物体的代表来由学生进行观

21、察和描述。在用显微镜观察时,可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画下来进行交流,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在这里,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教学深度,即只要学生发现到:两者都是由一块一块的“积木”构成的,但“积木”的形状大小是不同的就可以了。关于细胞内部的结构将在初中阶段进一步指导学生探究。教材的最后一部分还安排了一个卫生健康教育。在这里我们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感冒常由病毒引起,而抗生素类药是不能杀死病毒的,不要乱用抗生素,不然会某起不必要的麻烦。除非伴随有某些炎症,如扁桃体炎、咽喉炎、肺炎等可加服抗生素类药。时间 2011-10-21 陶兰娣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片断。问题一:小蜗牛怎么不出来。孩子们带来的小蜗牛都呆它的

22、“家”里不出来,那怎么让它出来,不出来就没办法观察,所以孩子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蜗牛上,于是我提出问题,“怎样让小蜗牛出来呢?有什么方法?,孩子们这时提出很多方法:如“把它放在水里”“放在湿布上”“用针扎”“放在玻璃片上滴上几滴水”“在地上磨”,最后讨论这些方法行不行,否定了几个方法,确定把蜗牛放在湿布上或玻璃片上滴水,讨论五分钟后,孩子们边等待边加油让自己组的蜗牛快出来,这样经过二十分钟后,蜗牛终于陆续从他的“家”里爬出来,让孩子们欣喜若狂,教室里一片欢呼。问题二:接下来怎么办既然小蜗牛出来了,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我故意把这个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考虑怎么办,孩子们思考讨论后,有的组拿放大镜观

23、察身体结构,有的组让蜗牛进行比赛,有的组拿菜叶让他吃,有的组让蜗牛爬细线。教室里好一片热闹,有喊加油的,有记录的,有串组的,而我呢当然也加入他们的行列,进行指导。问题三:观察后的收获连着两节课,孩子们还没有汇报成果就要下课、放学,看着孩子们恋恋不舍,又充满欢乐,充满收获的脸上,我当即决定, 让孩子们把这两节课的收获与感受以日记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下来,并布置回家后继续观察小蜗牛,准备在下节课汇报。 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教师着眼于“课程目标”,置“学生的发展”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把学生的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观察、探究,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24、教师舍的花时间,让学生去探究,给学生创造机会,营造平等、和谐、相互尊重的氛围,教师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有主见的、有思维的个体,留给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究,教师注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相互交流,使他们的思维随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投入了“探索科学奥秘”的过程中,进行深入的研究,有的甚至达到兴奋、忘形的境界。本打算一开始就让学生观察蜗牛,结果蜗牛不出来,如果不让他们观察,而看书那么孩子们就体验不到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了解不到观察的过程与方法。我因势利导,让孩子们“想办法”,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想出很多方法,又经过讨论选择哪种方法可行,又一次让他们体验了不伤害小动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十分钟的等待与加油,让老师、孩子们与小蜗牛联系在一起,感觉不到时间的的漫长,充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未来的小科学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