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1.03MB ,
资源ID:2114198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14198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Chapter 2 自由贸易理论1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Chapter 2 自由贸易理论1Word下载.docx

1、表 中美两国生产计算机和棉布的劳动效率与绝对优势可见,绝对优势指两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中,各自在一种产品生产上处于有利地位的优势。(二)绝对优势决定的分工与贸易模式表 按绝对优势分工中美两国贸易前后生产、消费状况(单位:单位/年)可见,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可以给各国都带来利益。(三)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差是促使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相对价格指以另外一种商品来表示的商品的价格三、对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绝对优势理论奠定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的科学基础。绝对优势理论为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反对重商主义,实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绝对优势

2、理论应用范围存在极大的局限性。比较优势理论一、比较优势理论的提出1817年,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在其名著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中,批判地继承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提出了解释国际贸易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优势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内容(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假定前提条件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是产品生产投入的唯一要素。我们称其为221模型。市场是完全自由竞争的,实行自由贸易。劳动在国内自

3、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每种产品的生产成本都是固定的,不存在规模经济效应。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不存在技术变化。贸易按物物交换方式进行。劳动价值论(the labor theory of value)。补充内容:劳动价值论劳动是惟一的生产要素;所有劳动都是同质的(homogeneous);每单位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劳动投入维持不变;任一商品的价值或价格都完全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二)比较优势决定的国际贸易模式1、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李嘉图认为,决定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一般基础不是绝对优势,而是比较优势或比较利益。也就是说,即使一国与另一国相比,在商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本国

4、集中生产那些绝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而另一个在所有商品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但只要本国集中生产那些绝对优势最大的产品,即按照“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同样不仅会增加社会财富,而且交易上方都可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2、比较优势决定的国际分工与贸易结构我们仅将分析绝对优势理论时的例子稍加改动,就可以用来说明比较优势决定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结构状况。图 中美两国生产计算机和棉布的劳动效率与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分工,中国将专门生产棉布,美国专门生产计算机。表 按比较优势分工中美两国贸易前后生产、消费状况(单位:结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和贸易结构是由比较优

5、势决定的,即贸易双方各自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对各国都有利可图。3、对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对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国际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比较优势理论为国际贸易奠定了更加广泛的基础。(2)比较优势理论具有重要的比较方法论价值。(3)比较优势理论为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提供了理论根据。(4)比较优势理论忽视了其他生产要素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重要作用。(5)比较优势理论是一种静态的优势观念,而且忽视了对长远利益的分析。(6)比较优势理论没有考虑需求方面的因素。对古典比较成本学说的修正1)对古典理论假设的修正李嘉图

6、比较优势理论的分析是放在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之下的,有很大局限性。从19世纪末开始,一些经济学家将比较优势理论放在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框架之下来进行分析,从而使国际贸易理论框架更为严密。这里使用到的分析工具主要是:机会成本、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无差异曲线。2)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3)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的李嘉图模型成本不变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模型成本递增条件下的比较优势模型确定比较优势的方法方法一:相对劳动生产率;方法二:相对生产成本;方法三:机会成本;方法四:商品的相对价格相互需求理论经济学家将需求要素引进李嘉图模型,形成了一种新的贸易分析模式相互需求模式或称相互需求论(reciprocal demand

7、theory)。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约翰穆勒和阿弗里德马歇尔。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一、相互需求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主要论点:(一)比较成本确定互惠贸易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两国商品的交换形成一个国际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这一比例只有介于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贸易双方则都可以获利。(二)贸易条件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间商品交换比例越接近于本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对本国越不利,本国分得的利益越少;相反,国际间交换比例越接近于对方国家的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越有利,分得的贸易利益就越多。(三)相互需求状况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穆勒提出了相互需求方程式,又称国际需求方程式。其基本含义是:在国际贸易中,两种商品交换的比

8、例(即贸易条件)决定于贸易双方对对方商品的需求程度,即每一国的出口量正好等于对方的进口量。即,贸易一方的出口量正好等于对方的进口量是贸易条件惟一确定的条件。对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的评价:穆勒对比较优势理论作出了两点重要的补充:1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补充了国际贸易能够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问题。2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补充了贸易利益如何进行分配的问题。马歇尔的相互需求理论(一)互惠贸易条件的范围(二)提供曲线及其性质 提供曲线(offer curve),也称相互需求曲线(reciprocal demand curve),它表示一国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数量。(三)商品相对价格的决定

9、与贸易均衡贸易条件在相互需求论中,贸易条件(the terms of trade)是指商品的物物交换比例,是以商品表示的贸易条件,仅适用于抽象的理论分析。现实中常用的是以价格表示的贸易条件,是指一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值。在多种商品条件下,贸易条件定义为一国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该国进口价格指数的比值。贸易条件有四种不同的形式:(1)商品贸易条件或净贸易条件(commodity or net barter terms of trade)。商品贸易条件(N)指出口商品价格指数(Px)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Pm)之比,其公式为: Px N= - 100 Pm(2)收入贸易条件(income

10、terms of trade)。以出口量指数(Qx)与商品贸易条件相乘以表示总贸易量变化的指数成为收入贸易条件(I)。其公式为: I= - Qx(3)单因素贸易条件(single factoral terms of trade)在商品贸易条件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Zx)的作用所得到的贸易条件称单因素贸易条件(S)。 S= - Zx(4)双因素贸易条件(double factoral terms of trade)双因素贸易条件(D)是在商品贸易条件的基础上,考虑出口商品劳动生产率变化和进口商品劳动生产率(Zm)变化后贸易条件的变化。 Px Zx D= - - 100 Pm Zm相互需

11、求论的评价(一)理论意义1相互需求决定论加固了比较优势理论的科学基础。2为西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增添了新的表达方法和研究手段。(二)局限性1穆勒关于相互需求强度决定贸易条件的论点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2马歇尔的边际效用论和生产费用论对提供曲线的解释不尽合理。第二节 新古典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要素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 theory)其基本内容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模型;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和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一、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F. Hecksc

12、her, 1879-1952) 发表了题为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他的观点经其学生、瑞典经济学家伯蒂尔俄林(Bertil G. Ohlin, 1899-1979)在1933年发表的经典著作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阐释和发展,创立了生产要素禀赋理论,即H-O原理。1977年,俄林由于对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移动理论作出的创造性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二、与要素禀赋理论有关的几个概念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要素价格(factor price)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是指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

13、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度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三、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1、要素禀赋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 1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劳动和资本); 2两国的技术水平相同,即同种产品的生产函数相同; 3x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产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即不存在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 4两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5两国进行的是不完全专业化分工。即两国都是大国; 6两国的消费偏好相同; 7在两国中,两种商品和两种生产要素的市场

14、是完全竞争的; 8一国内部的生产诸要素能够自由流动,但在两国间不能自由流动; 9假定没有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其他阻碍自由贸易的障碍。2、赫克歇尔-俄林定理又称H-O定理或H-O模型,也称要素比例或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3、要素禀赋理论的一般均衡框架4、要素禀赋理论的进一步说明5、对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评价 1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把商品生产由一种要素的投入扩展为两种要素的投入,更加符合经济现实; 2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提供了一个直观判断比较优势的办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3生产要素禀赋论为资源小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提供

15、了理论依据。 4生产要素禀赋论忽视了技术因素的重要作用; 5生产要素禀赋论将一种生产要素视为同质的假定与经济事实不符; 6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主要从供给方面分析,忽视了来自需求方面因素对国际贸易结构的影响。6、要素禀赋理论与各国的贸易现实四、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factor-price equalization theory)可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会使得各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与绝对收入。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当代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投入产出经济学的创始人,第四届(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他的代表

16、作为投入产出经济学。一、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检验里昂惕夫之谜二战后,美国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资本最雄厚的国家,按照H-O理论,其对外贸易应当是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里昂惕夫的实证研究结果却表明,美国出口的是相对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则是相对资本密集型产品。结论显然与H-O理论的推断相矛盾。这便是著名的“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又称“里昂惕夫悖论”。1953年里昂惕夫运用他首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47年美国200个行业的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本劳动要素比率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发现美国生产进口替代产品的资本要素密集度是出口产品的1.3倍,大大高于出

17、口产品。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不同解释1、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差异。2、人力资本说人力资本是指用于提高劳动者劳动生产效率的教育投资、工作培训、保健等方面的费用。3、贸易壁垒的存在又称关税结构保护说。4、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5、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6、资本密集型的需求偏好说7、研究与开发说三、里昂惕夫之谜引发的启示1在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中首次引进了实证的数量分析方法。2里昂惕夫之谜拓宽了经济学家对国际贸易问题研究的视野,丰富和发展了比较优势理论。3里昂惕夫之谜真正的科学价值,在于预示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解释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现实,宣告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时代的结束。4因此,国际经济学界把里昂惕

18、夫之谜誉为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第三节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规模报酬递增理论规模报酬递增理论(theory of 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也称规模收益递增理论,是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与艾翰难(Helpman Elhanan)合著的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1985)一书中提出的。克鲁格曼是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代表人物。认为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基于规模报酬递增的贸易模式一、规模经济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单独起因。(见下页图1)二、规模经济分工下国际分工的确定问题:1.取决于先行优势的获得;(见下页图二)2.协议性分工

19、或政策扶持三、学习曲线我们把描述成本减少与特定行业产出规模不断扩大之间关系的曲线成为学习曲线。它表明,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必须有一个积累知识、准备条件的过程。见下页图3。规模报酬递增理论和学习曲线的意义:1揭示了产生国际贸易的原因。2证明了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同传统的比较优势的重要区别。3揭示了专业化分工和低成本之间存在两种不同的关系。产业内贸易理论一、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提出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业内贸易兴起于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之间。到20世纪70年代末,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贸易中有一半为产业内贸易;到9

20、0年代,其产业内贸易接近60。(见下页图)产业内贸易的产生并不基于要素禀赋差异,因而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挑战。主要观点有:林德(B. Linder)的偏好相似理论;克鲁格曼(Krugman)的规模经济理论;格鲁贝尔(H. G. Grubel)和劳埃德(P. J. Loyd)的差异化产品理论。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1、同类产品的异质性(见下页小资料)。2、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见案例)。3、偏好相似小资料:差异产品差异产品(differentiated goods),指可以替代但又不能完全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的产品。差异产品可以分为水平差异产品(指商品相同属性的不同组合产生的差异)

21、和垂直差异产品(指由于新技术的使用,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差异产品的创造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改变产品的设计;二是制造名牌;三是通过广告制造出本产品与其他同质产品的不同特点。其中,第一种情况属于客观差异;第二、三种情况属于主观差异。三,产业内贸易指数产业内贸易程度可通过产业内贸易指数(B)来测量。 其中X与M分别代表属于同一产业的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B的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当某一产业产品的进口、出口相等时,B为最大值1;但当某一产业只有进口没有出口或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即没有产业内贸易时,B为最小值0。四,对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评价1、产业内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和市场不完全竞争为基础,标志着新国

22、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2、产业内贸易理论为国家干预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3、产业内贸易理论主要适用于工业国的制成品行业内贸易,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及初级产品贸易。技术差距论一、技术差距论的提出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ry)又称创新与模仿理论(innovation and imitation theory),由波斯纳(M. A. Posner)首创,他于1961年在国际贸易和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了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技术差距也是国家之间开展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技术差距论的主要内容三、对技术差距论的评价1技术差距论说明了技术差距的存在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

23、因,论述了产品贸易优势在创新国和追随国之间的动态转移。2但技术差距论只是解释了差距为何会消失,而无法充分说明国际贸易量的变动与贸易结构的改变。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product life cycle theory)是解释工业制成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1966年,弗农在其生命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把技术变化作为国际贸易的又一个决定因素,试图解释国际贸易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从而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例如,20世纪

24、60年代开始,以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西方工业化国家向外转移,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不失时机地承接了这次国际产业大转移,借此实现了工业化过程。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假设1、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递受到限制;2、生产函数是可变的,而且当生产达到一定水平后会产生规模经济;3、产品在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所表现的要素密集度特点是各不相同的;4、不同收入水平国家的需求和消费结构是有差异的。二、产品生命周期论的主要观点1、产品生命周期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和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也具有一个生命周期。制成品的生命周期可以大致划分为5个阶段:2、产品生命周期决定的贸易模式该理论认为,在产品生命

25、周期的不同阶段,产品要素密集度不同,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同,并把企业的区位选择与海外生产及出口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动态分析。补充材料 产品生命周期决定的贸易模式由于技术的传递和扩散,不同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变化。新技术和新产品的转移和扩散像波浪一样,一浪接一浪向前传递和推进。目前美国正在生产和出口计算机、宇航、生物和新材料等新兴产品,其他发达国家接过汽车和彩电等产品,而纺织品和半导体则通过前两类国家在发展中国家落户。3、比较优势的动态模型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把比较优势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变化概括为亚洲经济发展的“雁行模式”,迈耶则称为“爬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国就像在比较优势的梯子向上爬一

26、样前进。三,对产品生命周期贸易理论的评价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把动态的比较成本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新要素理论结合起来的一种理论。2它运用动态分析方法,从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动态扩展。3这一理论对解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转移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偏好相似理论偏好相似理论(theory of preference similarity),又称需求相似论,是著名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 B. Linder)在1961年出版的贸易与变化一书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两国之间的贸易流向与规模由两国需求偏好相似的程度决定。上图说明,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存在产业内贸易的

27、基础。两国之间的重叠需求越多,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就越雄厚。重叠需求贸易理论的意义:偏好相似理论理论从需求的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格局,对于解释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迅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具有特别的意义。补充内容1、恩格尔定律:家庭用于购买食物及其他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在家庭总支出的比重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不断降低。2、消费示范效应:指收入水平较高国家的消费模式及其演变,对收入水平较低国家消费模式产生的引导作用,或消费水平较低国家对消费较高国家消费模式的模仿。存在性理论存在性理论(availability theory),亦称可获得性说,是美国经济学家克拉维斯1956年在可获得性与其对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该学说认为,各国对某种商品的获得可能性的不同,即可获得与不可获得的差别,亦即供给弹性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拥有可获得性商品的国家将出口这种商品到不可获得这种商品的国家,对某种商品供给弹性大的国家将向对该商品供给弹性小的国家出口这种商品。评价:可获得性理论只能用以解释少部分、特殊的贸易事件,而无法用以说明一般的贸易现象。因此,一般的产品贸易还是必须借助成本的差异来说明其发生的原因。人力资本说一、人力资本说的提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