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研究。17、西北经济一体化与教育资源的整合及发展研究;18、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地区教育发展动力和运行机制研究;19、甘肃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集团化、规模效益、合作办学等)研究;20、甘肃地方优秀民办学校办学特色研究。(二)、教育基本理论1、新时期、新形势下素质教育思想理论与政策研究;2、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具体内涵与目标研究;3、社会转型期我国教育的社会功能研究;4、社区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5、终身教育思想与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6、当代中国教育价值观研究;7、当代中国教育思潮与教育流派研究;8、当代中国教育科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研究;9、当代
2、中国教育理论的研究范式及其转型研究;10、科学发展观与教育理论研究;11、教育理论创新的基本条件研究;12、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研究;13、教育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推广研究。14、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研究;15、课程改革的哲学思考研究;16、课程改革的文化使命研究;17、课程改革的社会学研究;18、课程改革与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变革的互动研究;19、课程改革与当代青少年个体社会化进程及其规律研究。20、终身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研究;(三)、基础教育1、基础教育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问题研究;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3、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4、农村教育资源有效整合(农科教结合、“
3、三教统筹”、学校布局调整)研究;5、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及其标准研究;6、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保障研究;7、城乡基础教育发展多样性问题研究;8、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与保障机制研究;9、落实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情况调查与分析研究;10、分阶段全面推进免费义务教育的可行性研究;11、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12、农村残疾儿童教育权利保障与实现研究;13、随班就读的质量保障与监测体系研究;14、农村学校师资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15、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效益研究;16、薄弱学校改造与示范性学校建设问题研究;17、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问题研究;18、农村复试教育问题研究
4、。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20、小学、初中、高中教育阶段课程衔接研究;21、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与管理研究;22、基础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23、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教材多样化研究;24、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25、研究性学习与各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研究;26、综合实践活动纵向衔接与横向沟通的立体实施模式研究;27、中小学各科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发展研究;28、新课改背景下知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9、中小学校园网的教育功能、应用模式、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30、新课程实施的不同版本教材质量评估研究;31、新课程实施与学生成绩测评标准
5、及其方式研究;32、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的障碍及保障机制研究;33、新课程实施与师生教学活动方式转变研究;34、新课程实施与师生关系重建研究;35、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关系问题研究;36、因材施教和面向全体学生关系问题研究37、中小学毕业会考、升学考试制度改革研究;38、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育考试制度的科学性研究;39、中小学考试制度改革方向与发展趋势研究;40、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与中考制度改革研究;41、教育评价实践研究;高考模式多样化对高中教育的影响研究。44、学前教育办学体制现状及对策研究;45、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政策研究;46、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研究;47、托幼机构办园成本、效益、
6、教育质量之间关系的研究;48、幼儿教师教育研究;学前教育的价值研究;49、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调查研究;50、幼儿园游戏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51、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学前教育和谐发展的研究;52、学前教育机构玩教具、环境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53、学前教育与儿童创造性发展研究;54、国外幼教模式本土化研究;55、学前儿童营养与发展的研究;56、托幼机构膳食管理科学化研究;57、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58、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59、幼儿园、社区、家庭一体化的学前教育模式研究;60、学前教育与幼儿个性社会化研究;61、陈鹤琴教学法理论的实验与应用推广研究;62、幼儿园课程与游戏的整合研究;63
7、、园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验研究。64、新时期师德建设与教师精神培育研究;65、新课程实施与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研究;66、提高农村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67、农村学校和教师如何为建设新农村服务问题研究;68、中小学教师教育、教研、培养一体化模式研究;69、教师教育专业发展与市县教师培训院校职能转变研究;70、教师教育模式改革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四)、职业技术教育1、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实施科教兴湘、人才强省战略与职业教育发展研究;3、甘肃职业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4、进一步扩大甘肃职业教育资源,发挥规模效益优势的研究。5、甘肃职业教育发展
8、趋势及对策研究;6、甘肃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研究;7、职业教育以人为本与科学发展观研究;8、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保障研究;9、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研究;10、中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与定位研究;11、高等职业教育综合评估理论研究;12、职业教育“产、学、研”问题研究;13、职业教育与构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关系研究;14、职业教育师生权益的保障研究;15、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研究。16、职业教育发展理论研究;职业教育体系研究;17、职业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研究;18、职业教育与人的价值选择研究;19、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国际比较研究。20、职业教育办学理念、管理体制研究;21、职
9、业教育办学机制、办学模式、办学特色研究;22、职业教育办学环境研究;23、高等职业教育推行学分制研究;24、建立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实行弹性学分制,完善学分认证制问题的研究;25、进一步完善就业准入制度,积极推进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资格认证的研究;26、高等职业教育实行模块式教育问题研究;27、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研究;28、职业教育依法办学研究;29、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评价体系研究;30、高等职业教育学制改革研究;31、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管理研究;32、高等职业院校科研管理问题研究;33、职业院校管理模式、管理体制创新研究;34、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研究;35、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研究;36、职业
10、院校学生管理方式和手段创新研究;37、职业院校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对策研究。38、技能型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39、职业教育与培训对接劳动力市场案例研究;40、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观研究;41、高职教育制度创新与依法治教研究;42、中、高职教学相互衔接研究;43、高职高专通识教育研究。44、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研究;45、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研究;46、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及保障体系研究;47、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研究;48、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究;49、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50、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51、职业教育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研究;52、职业
11、教育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53、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障碍及对策研究;54、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研究;55、职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研究。56、职业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途径和方式研究;57、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研究;58、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59、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课程开发与建设研究;60、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研究;61、职业院校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内容、形式和途径研究;62、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63、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64、职业教育教师资队伍结构优化研究;65、职业学校教师职业素质研究;66、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管理、利用研究;67、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研究;
12、职业教育生源问题研究;68、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研究。69、政府和职业学校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角色研究;70、完善中、高职学生就业政策研究;71、建立共享、规范、高效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研究;72、完善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和机制研究;73、高等职业学生就业与创业理论研究;74、构建职业教育创业教育体系研究;75、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五)、高等教育1、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构建甘肃和谐社会的关系研究;2、社会经济转型对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3、社会文化转型对我省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4、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和谐发展研究;5、甘肃高等教育适应“大西北开发战略”行动计划研究;6、甘肃高等教
13、育生存现状与发展研究;7、甘肃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现状与发展研究;8、甘肃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现状与利用研究;9、甘肃地方高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行动计划研究;10、高校合并与适度规模研究;11、甘肃地方高校办学定位与特色的实证研究;12、民办高校办学特色的实证研究;13、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模式和院校特色研究;14、研究型大学创新团队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15、研究型院校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基本制度研究;17、现代大学制度研究;18、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中的法律问题研究;19、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20、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制度化研究;21、高等教育大众
14、化过程中的教育资源学研究;22、进一步落实高校的办学主体地位,扩大办学自主权问题的研究;23、高校合并后办学效益评估研究。24、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25、建立高等学校办学质量监控体系问题研究;26、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27、高等教育质量观研究;28、高等学校服务质量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29、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网络评价模式研究;30、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31、现代管理方法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32、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研究。33、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创新研究;34、大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研究;35、高校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36、理工科
15、大学课程体系的人文特质研究;37、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38、高校教学名师的成长规律与实证研究;39、高校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40、非师范院校和师范院教师教育研究;41、本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42、现代大学师生关系重构研究。43、甘肃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44、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学术争鸣研究;45、甘肃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发展研究;46、甘肃高等教育学术期刊发展研究。47、高等教育多元投资中的政策法规研究;48、高校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问题研究;49、高等学校融资风险应对研究;50、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与补偿研究;51、高校贫困学生资助贷款政策及风险防范研究;52、高等学校生
16、均培养成本与学费研究;53、研究生教育实施成本补偿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54、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55、大学生就业政策及保障体系研究;(六)、德育1、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与整体规划研究;2、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研究;3、构建和谐社会与当代德育目标与内容研究;4、德育的生活化研究;5、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6、社会环境与未成年人德育研究;7、传统文化对青少年德育价值取向研究;8、新时期青少年行为生活方式研究;9、青少年法制教育研究;10、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11、保障未成年人正当权益研究;12、学校预防青少年黄、赌、毒、网瘾、暴力问题与对策研究;13、新时
17、期青少年道德人格及其培养研究;14、学校德育实效性问题研究;15、学校传统德育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研究;16、青少年德育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17、当前学生价值观问题研究;18、各种社会问题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学校德育的应对研究;19、虚拟环境下的网络德育研究;20、学校德育活动形式的多样化研究;21、班级德育活动研究;22、家庭、学校、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活动模式研究;23、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研究;24、德育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专业化研究;25、教师师德和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调查研究;26、构建教师育人长效机制的研究。27、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创新与实践研究;28、新时期大、中、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18、、方式、途径改革与创新研究;29、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研究;30、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3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32、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与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33、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与实证研究;3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实践研究;35、特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七)、教育经济与管理1、经济全球化环境与教育对外开放研究;2、甘肃教育与甘肃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3、教育市场供求关系研究;教育成本研究;4、教育投资机制、投资效益及效益评估研究;5、教育投资来源多元化研究;6、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和审计研究;大学城的经济学分析;7、教育与人力资本生产问题研究;8、教
19、育服务研究;教育经营研究;9、农村和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和保障机制问题研究。10、甘肃优质教育资源供求关系研究;1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指标体系与教育发展研究;12、城镇化对教育的影响研究;13、农村教育投入、资源配置与提高效率研究;14、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研究;15、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16、农民经济收入与教育投入研究。(八)、教育心理1、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研究;2、 学生学习的适应性研究;3、 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研究;4、 学生的自我管理的心理问题研究;5、 学生学习情绪的调节与自我控制的研究;6、 师生健康自我管理的心理问题研究;7、 各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制约因素
20、研究;8、 高考心理干预研究;考试焦虑研究;9、 学习困难学生的心理研究;10、 校园暴力的心理研究;11、 中学生上网成瘾心理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12、 网络环境下教学心理研究;13、 师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研究;1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15、 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研究;16、 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抽样调查研究;17、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和手段研究;18、 大、中、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19、 大学生心理问题防治与矫正研究;20、 现代教师心理素质建构研究;教师心理素质测评研究等。(九)、教育信息技术1、 信息化教育内涵、功能和实践研究;2、 教师教育专业中信息
21、化技术应用设计能力培养的研究;3、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4、 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5、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研究;6、 信息化教育资源和环境建设研究;7、 信息化教育系统工程研究;8、 学校信息化教育管理的研究;9、 中外信息化教育比较研究;10、 与信息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教育思想的构建研究;11、 教育信息化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2、 现代教育技术学原理研究;13、 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定位、基本理论问题研究;14、 校园网的教育功能、应用模式、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15、 大中小学教育教学现代化问题研究。(十)、成人教育1、 以人为本、构建终身教育
22、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 成人教育观念、体制、机制及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3、 成人教育科学定位研究;普通高校继续教育研究;4、 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研究;成人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良性互动机制研究;5、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成人教育改革研究;6、 成人教育与其它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沟通机制和相关政策的研究;7、 经济转型时期成人教育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8、 非学历成人教育发展研究;9、 成人教育与创建学习型社会研究;10、 现代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11、 成人教育专业开发及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研究;12、 成人学校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研究;13、 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研究;14、
23、成人教育学生学习特点研究;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体系研究;15、 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16、 成人教育管理及运作特点、规律研究;17、 成人教育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研究;依法规范成人教育研究。18、 成人教育办学条件研究;19、 成人教育的社会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20、 成人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研究;21、 建立非学历教育培训市场研究;22、 成人教育投入与产出效益研究;23、 成人教育学生年龄结构、学习形式变化与就业研究;24、 社会转型期学生就业观念、就业能力和就业心理适应性研究;25、 成人教育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培养研究。(十一)、体育卫生美育1、 新时期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研
24、究;2、 新时期学校体育管理及运作的特点和规律研究;3、 新时期学校体育课程和改革研究;4、 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战略研究;5、 人文主义体育观视野中学校体育的改革和发展研究;6、 终身体育观与学校体育立体化、网络化模式研究;7、 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8、 大、中、小学学校体育互联互动协同发展的科学体系问题研究;9、 “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念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落实研究;10、 大、中、小学体育目标体育框架研究;关于学生体育动机研究;11、 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监控的研究;12、 校园文化建设与环境育人研究;13、 音体美特长生培养与选拔研究;14、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选拔与培
25、养研究;15、 传统体育艺术资源的开发研究。16、 甘肃城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抽样调查与分析研究;17、 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18、 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整体改革和发展研究;19、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监测手段、方法及评价标准的科学化问题研究;20、 新时期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新因素及其机制研究;21、 对学生心理障碍实施干预的实验研究;22、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放与利用研究。23、 高校体育创新与实践研究;24、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和发展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结合的研究;25、 艺术师范教育培养复合型师资的基本模式研究。26、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课程结构、内容、方法的改革、实验与研究;27、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28、 高校美育创新与实践研究;29、 学校美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独特作用研究;30、 美育对学生人格形成与培养的作用及影响研究;31、 美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32、 大中小学生审美情操、审美能力培养与激发的研究;33、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研究;34、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