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5 ,大小:28.85KB ,
资源ID:2110240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10240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精选物理说课稿6篇Word下载.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精选物理说课稿6篇Word下载.docx

1、物理的知识、方法、能力、科学态度等都是教学的要素,如果把这些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则物理教学的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同步调控”模式中,没有单纯地就方法讲方法,而是将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基于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原理考虑的。再则,按教学论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教师的任务是制订目标,组织教学活动,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并随机应变,排除障碍,并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步调控”的模式既注意了教的作用,将教师置于“调控”地位。同时,更注意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设置教学活动的环境,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边

2、演示、边提问,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再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材难点处适当放慢节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从a-m图象,猜想a与m成反比,然后画出a-1/m图,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最佳效果。三、说教学程序1.问题引入新课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水平拉力作用而做加速运动,引导学生分析物体的质量,加速度,拉力三者之间的定性关系,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它们成正比、成反比、不成比例等。然后指明本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探索得出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导出课题牛顿第二

3、定律。这样导入的用意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于探索的积极性。2.设计实验方案在引入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如何来研究F、m、a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用实验法先确定m,研究a与F的关系;再确定F,研究a与m的关系,最后得出三者的定量关系。由于教材(必修第一册,人教版)中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不足(夹子很难同时夹住两细线;由于线的弹力,小车要反冲后才能停下,实验误差大),我设计了用电脑辅助来探索a与F、m关系的实验,如附图。遮光片宽度L,通过光电门时间分别t1和t2,两只光电门间距为s。当滑块通过光电门时,光电门产生一个脉冲,通过计时器中的三极管放大后,从计算机LPT口输入,调用计算机定时中断来

4、计算时间,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加速度的值,结果显示在表格中,同时在坐标图上标上点,实验结束后,程序提供一个画直线模块,可用光标来控制直线的斜率。3.进行实验探索请两位同学上台操作,其他同学边观察、边思考,教师控制电脑。先保持物体质量为200g不变,测出拉力分别为0.05N、0.10N0.15N和0.20N时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F图上,显示投影在大屏幕上,引导学生得出aF的结论。然后再保持拉力为0.10N不变,测出物体的质量分别为200g、282g、332g和382g时的加速度,填入表中和a-m图上。在a-m图上可看到随m的增大a逐渐减小,但它们的关系不明确。引导学生大胆猜测a与m成反比,再画

5、出 a-1/m图,得到结论a1/m。4.分析归纳结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F=kma,在国际单位制中,定义1N=1kgm/s2就可以得出牛顿第二定律F=ma。然于进行合理的外推,当物体受几个力作用而做加速运动时,F应为合力。由于力和加速度都是矢量,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得到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一致。5.应用巩固练习通过三道典型的问答和计算题,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的理解,为进一步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6.总结告诉学生我们本节课学的牛顿第二定律是把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的桥梁,是我们解决许多力学乃至整个物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武器,是我们学习物理

6、的一个重点,要求大家很好地理解、掌握、应用它。而这节课所用的电脑辅助的实验归纳法是人们研究自然、社会的一种常用方法,列表法和图象法是处理实验数据的常用方法,我们还学了用数学公式来表达物理规律的方法,希望大家熟悉并能运用这些方法。物理说课稿 篇2一、 说教材(一) 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当中的第二节,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学习,机械效率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说是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教材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2、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7、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实验精神。(三)重点与难点重点: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W有用 / W总 进行计算。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二、 说学情学生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已经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也了解了功的原理,在此基础上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的

8、思维还明显依赖于直观形象的材料,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应该尽量为他们创设直接简单的问题情境,启发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三、 说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实验法、创设情境法、分析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四、 说教学过程(一) 引入(大概用4分钟时间)演示实验:通过让学生思考前后两次拉同样重的勾码到相同的高度,手做功为什么不相同?学生猜想之后揭开谜底:一个是用手做功,而另一个是用机械(动滑轮)做功。通过用机械可以省力但不省功,设疑:用机械做功的效率怎么样?从而引入今天学习的课题。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既回顾了机械可以省力、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功的原理,又为这节课的新课内容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可以

9、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 新课教学(约30分钟)1、分析比较演示实验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动滑轮拉所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通过简单的实验,创建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从简单内容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2、引导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加深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概念的理解。分析课本图片,让学生在已经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概念的基础上,说出三种方法的有用功、额外功分别是对哪些物体做功,并计算这些功及总功的大小。这样进一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突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并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然得出机械效率的概念打下基础。3、引导学生分析三种办法中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

10、从而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W有用/W总 ,并指出总是小于1,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这样设计体现了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计算让学生经历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同时也突出了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4、巩固知识,规范计算格式,讲解课本109页例题。例题: 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000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这个例题巩固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之外,也为后面的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铺垫。5、引导学生讨论例题的结果,并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结合生产生活实例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通过结合具体生活事例,让学生更

11、容易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和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又可从中学会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难点。5、为了突出、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也为了规范解题的计算格式,接下来对课本109页例题进行讲解。6、探究实验“斜面的机械效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实际分析能力。首先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利用哪块木板搭成的斜面推重物最省力?用最省力的斜面推重物机械效率是否最高?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设计实验归纳交流”的探究过程。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开始前通过设疑猜想,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验过程以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交流”的学习过程,不仅完成了实验

12、目的,又对机械效率的公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呼应和强化了前面重难点的学习。(三) 课堂交流与练习(4分钟)1、讨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2、计算:用一动滑轮将200N的砂子提到9m高的架上,所用力是120N,求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机械效率各是多少?通过讨论和计算,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分钟)1、 11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

13、。2、 利用网络了解和收集生产中的各种机械的效率,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机械效率?第一题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题则强调知识的延伸。既有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五) 板书设计:第二节 机械效率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要做的功2. 额外功: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3.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W总=W有用+W额外二、机械效率1.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2.=W有用/W总(常用百分数表示,1)物理说课稿 篇3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力图展现光学是有用的。在光的传播规律学习之后,通过感性认识的丰富,表现光学知识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

14、个方面:光即可以分解也可以合成,光学知识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诞生了电视机,光学知识与颜料混合的知识结合展现出七彩世界。教材安排了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获得生动的事实材料,感悟实验对物理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学习中成长。【教材重难点】光的色散现象、色光的三原色、物体的颜色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光的折射,本节课的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也比较熟悉,感兴趣且容易接受,色光和颜料的混合学生探究的价值不大。三、【教学目标】了解色散现象,知道是白光由色光组成的;知道透明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它的色光决定,不透明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通过观察

15、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通过教师演示和学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使学生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现实世界的绚丽多彩和美好,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热爱科学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亲身的体验,使学生感悟实验方法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四、【方法手段】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通过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的实例情境,逐步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从而顺利实现课堂教

16、学中的问题解决。通过联系前一节光的折射内容并模仿伟大科学家牛顿发现光的色散现象的实验,让亲身经历探究学习和思考,使学生意识到观察、质疑、实验探究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所以在学法上采取:观察法、实验探究、归纳法。以丰富的实验用具及设备作为教学手段,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和拓宽了知识的广度,而且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五、【教学程序】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对比:在太阳光下,我们可以看到五光十色的各种物体。然而,在漆黑无光、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场所里,我们却什么也看不见。如果有灯光的照射,则光照到哪里,我们就能看到那里的物体及其色彩。这一现象说明我们所看到的物体的颜色与什么有关?追问:白天我们看到

17、的光从何而来?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引入: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最单纯的光,不能分解,到17世纪英国的科学家牛顿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一种极为奇妙的现象,让人们对于上面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大家想知道他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吗,白光到底能不能分解呢?这样设计给了基础差的学生一定提示,使其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利用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便于学生更新已有经验,接受新知识,诱导学习动机,丰富感知。2、新课教学(1)光的色散现象介绍三棱镜,引出光的折射,将三棱镜放在太阳光下,调节位置,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描述现象思考:我们看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1、白光不是最单纯的光2、白

18、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列举生活中所见到的色散现象,解释彩虹是怎么形成的。过渡:了解了什么是色散现象后,我们再来关注这样一个问题:能看见其它颜色的物体,说明有色光是进入我们的眼睛,进入我们眼睛的色光是不是只有七种?那么这些颜色又是怎么产生的?2、色光的三原色及色光的混合学生不能对提出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猜想和验证,引导学生去观察电视机,通过研究电视机的画面发现光的三原色及各种色光的产生原因。学生观察之后能够发现,电视机的画面上只有三种颜色的色光存在,其它颜色的光是光的三原色混合而成的。电视机能产生各种色光,因为电视机能够发光,那么大家现在观察一下我们周围的物体,如大家的衣服,桌椅,它们有颜色,但它们

19、能自身发光吗?它们为什么能够呈现出不同的颜色?3、物体的颜色指导学生朗读,诊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问: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当光照到物体上时,物体对光有哪几种作用?(1)实验演示:透明物体的颜色强调透明塑料片的颜色,观察透明物体的颜色与什么有关将红色塑料片放在光谱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红光)将绿色塑料片放在光谱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绿光)将蓝色塑料片放在光谱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蓝光)无色透明玻璃片放在白光前,透过去的是什么光?(七种颜色)学生思考反馈:塑料片呈现不同颜色的原因是什么?(2)实验演示: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观察白纸上的光谱的颜色,反射的是什么颜色的光?红花,绿叶在太阳光之所以呈现

20、红色、绿色是因为什么原因?4、颜料的三原色大家在画水彩画时,是怎么得到水彩盒里没有的色彩的?介绍:色光三原色物理说课稿 篇4重力与重心是必修 1 第四章第 1 节的内容,涉及到力的描述、重力及其测量、重心与稳定。重力作用于一切物体,并贯穿于物体整个运动过程,对重力的学习有助于研究物体运动,所以本节内容是_的重要内容,也是力学的重点内容,是物理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涉及到动力学部分。本节内容是力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是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是对力学习的基础上对常见的力-重力的进一步学习,有助于对力的认识和掌握,也为后面的力的合成与分解,以及力与运动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力的三要素来表达一个力2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知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3知道重心的概念与物体稳定相关的两个因素。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悬挂法来测重心,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4. 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解决稳定与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锥体爬坡实验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学习质心,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应

22、用。2通过稳定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说学情学生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已经学习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学习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还运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学习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不过都是一些比浅的,知识感较肤性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很难理解质心这样的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这里学生将学习不同的知识点,质点、重心与稳定,特别是质点高一的学生比较难接受。对于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较熟悉,学习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对小实验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

2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1、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不同的纬度、高度的g取值是不一样的。2、重心的测量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3、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教学难点1、重力的方向及应用2、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教学方法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稳定和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演示实验锥体爬坡,给学生一种与他们认为不一样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锥体会从低往高处滚动呢?)让学生思考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向学生说,学完了今天的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

24、并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听课效率。二、新课教学力的描述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力、以及力的三个要素,在这里只是为学习新的内容而准备的知识基础的,由于我们对力的学习都从三个要素来学习的,所以,对重力的学习也要从三个要素开始,而力的学习已经是初中,经过了暑假,学生会生疏了,在这里也可以看成是复习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以前的知识,也为后面的重力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与一个力的描述,要有大小、方向、作用点。重力及其测量由于在初中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的测量,同时也知道了G和m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里运用讲授法给学生讲清楚重力和物重两个概念,并让学生清楚的理解两者的关系(正比,比值

25、为g),同是也让学生测量重力是用什么仪器,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在这里有一点与初中不一样的是初中时没讲到g的取值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不同的高度,其值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方向,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在这里还是要学生清楚的理解竖直向下,要跟垂直向下区分开来。重心与稳定由于重力与稳定比较抽象,因此将此定为我讲课的重点,由于用交点来测重心所在直线很容易让学生误解,而且中心是应用很广泛的针对,因此我才用实验法。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在初中学生已经有学了,在这里不仅要教给学生什么是重心,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明白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用悬挂法来测量物体的重心的。同时也给学生讲

26、解在日常生活中重心的应用,使学生清楚原理。通过上面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在上课时的引入,这时,可以让学生领悟重心的奥妙,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激发。另外一难点是学生没有接触过的稳定问题,通过让学生摆放物件进行探究。课堂练习:课本P62:1、2三、小结1、力的描述是通过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2、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3、重力是一种常见的力,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成正比,用G=mg来计算大小,g98 Nkg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4、对于物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5、物体的稳定与物体的重心高度、物体的支面面积有关,重心越低越稳定,支面面积越大越稳定。四、作业P62:3、5五、板书设计力的三要素:重力:定义: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受到力叫重力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9.8N/kg(g不同纬度的取值不同)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物体的重心,(用悬挂法测量)重心和稳定: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越低越稳定,支面面积越大越稳定六、教学效果预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可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了解到g的取值情况,知道用悬挂法来测量重心,能把物体抽象成一质点,这对于后面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