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让学生观看电视纪录片邓小平,并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五、教学内容第一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首先,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马克思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气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就是此理。其次,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积极作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二是阻碍作用(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的情况
2、极为复杂。总体起推动作用,个别环节有缺陷;总体起阻碍作用,调整、改革后有某些刺激作用。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就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从基本不适合到新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川流不息、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内容:生产力决定一定生产关系能否产生,决定它产生后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或阻碍作用。3、意义: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确立,以此规律为依据。第二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一、经济
3、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上的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而每一次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较高的阶段。二、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这种服务只有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才是可能的。2、意义
4、: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就是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的含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的必然现象,是经济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一切阶级斗争都是围绕经济利益这个轴心展开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几千年的文明史,不仅是生产斗争的发展史,而且是阶级斗争的发展史。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过程中。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的
5、或根本动力。不能脱离实际,片面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四、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与改革社会主义改革这是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进行的,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如果不进行这种社会主义改革,就会窒息社会主义内在的活力和生机,就会严重妨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据此,我们说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科学技术的特征和功能科学的特征和功能
6、科学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总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用抽象的概念和逻辑的形式,反映自然、社会和思维总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和过程,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技术的功能技术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科学技术的特征和历史作用特征:第一,科学技术活动具有探索性。第二,具有创造性。第三,具有连续性。历史作用: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第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第三,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力量。二、科学技术革命
7、科技革命的含义科学技术革命是当代的世界性潮流,它对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影响。现代科技革命实质上就是把科学进步与生产在技术基础上的变革结合起来,以科技进步作为社会生产发展的主导或“第一”因素,对社会生产力进行彻底的质的改造。科学技术的历史作用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科技革命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三、现代科技革命与“全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全球问题科技发展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人类提供幸福,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危及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现实的威胁。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触
8、及世界上所有国家和所有民族的利益而具有全球性性质,具有世界性影响,被称为“全球问题”。“全球问题”深刻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其突出表现有: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气候异常与灾害增加。森林资源日益减少。臭氧层的损耗和破坏,将增加地表紫外线照射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空气污染,有害废弃物增多,危害人类健康和安全。“全球问题”也深刻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的两重性的矛盾。科技发展既有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和谐的一面,也有同人的需要和发展相冲突的一面。对解决“全球问题”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可持续发展问题在经历了一系列“全球问题”及生态危机对经济发展带来的
9、影响和痛苦之后,人类反思传统的发展模式,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1972年斯得哥尔摩的联合国环发大会,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的序幕。1980年3月,联合国环境署第一次使用“可持续发展”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于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至此,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本形成。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方
10、法论意义。可持续发展思想进一步证实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可持续发展实现是一种发展问题上的方法论,进一步证实和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四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成员的总和。从量的规定性看,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它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从质的规定性上看,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劳动群众(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始终是人民群众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
11、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个人的含义及作用个人按其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可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作用虽小,但不能忽视;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留下了明显的印记。按照历史人物作用是积极还是消极,可分为正面人物(杰出人物)和反面人物。前者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后者是指那些逆历史潮流而动、阻碍历史发展的反动势力和反动阶级的代表人物。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表现为以下几方面:杰出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往往是历史事件的参与者或指挥者。杰出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者、组
12、织者和领导者。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三、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向人们群众学习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干部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观点,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相一致的观点,党要教育群众又要引导群众前进的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六、教学参考书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2、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要点七、思考题、为什么说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如何理解科技革命的社会作用?2、试用社会基本规律的理论说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3、如何理解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