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椎间盘为软组织密度,正常椎间盘后部不超过椎体后缘,在CT图象上,按照病变程度可分为膨出及突出,椎间盘膨出表现为椎间盘边缘均匀的超出相邻椎体终板的边缘,后缘与终板后缘形态一致,即微凹,也可平直,弧形,硬膜外脂肪层清晰,硬膜囊无明显受压变形。椎间盘突出CT表现为突出于椎体后缘的孤行软组织密度影,可有钙化,硬膜外脂肪受压变形消失,硬膜囊受压,神经根受压,以上两者均可伴有椎管狭窄,韧带肥厚,侧隐窝狭窄等改变。股骨头缺血坏死病因主要为激素治疗,外伤,酗酒及血液病等,由于以上原因导致股骨头血供减少,进而发生骨坏死,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疼痛及跛行。晚期关节活动受限并逐渐加重,同时还可出现肢体短缩,肌肉畏缩和屈曲
2、内收畸形,CT扫描显示骨坏死区内增生,硬化,碎裂和囊变等较常规平片清晰,因此,CT不仅能早期发现坏死征象,还可进行随访观察。正常股骨头外形光滑完整,股骨头中央骨小梁稍粗,向周围呈现放射状或伪足样分支排列,骨小梁由粗逐渐变细,延伸至股骨头表面,称星芒状。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股骨头外形完整无碎裂,星芒状变形或部分消失,股骨头内部可有点片状密度增高影或不规整条状致密增生,骨小梁增大,呈现较多的丛状改变或骨小梁斑片状相互融合,中晚期股骨头碎裂,变形,碎骨片间骨质吸收,呈形态不整,大小不等的囊状低密度骨破坏区,星芒状进一步变形或消失,丛状影出现和骨小梁融合可遍及全股骨头,正常骨结构消失,代之以斑片状骨质
3、增生硬化,骨性关节面塌陷,其下方出现透亮带。骨髓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好发于儿童与少年时期,多起病急骤,体温升高,白细胞总数升高,局部常有红,肿,热,痛,常见于长骨状骨,根据发病时间的病理变化为3期:骨膜下脓肿前期,骨膜下脓肿期,骨膜破坏期。CT检查可清楚显示骨内小的侵蚀破坏,小块死骨和不明显的骨周软组织肿胀。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弥漫性肿胀,病变进展,出现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脓肿,死骨形成,骨破坏区周边可见部分增生硬化等影象改变,骨破坏范围广泛者沿骨干长轴形成大片条状死骨,为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特征性表现,CT检查对早期发现骨质破坏,骨膜下及软组织脓肿,小块死骨
4、具有一定的价值。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引流不畅,在骨内遗留死骨或死腔,即转变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病变可迁延数年,十年甚至数十年多次反复发作,此时主要的病理改变是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增生广泛而明显,常呈现多层状,花边状,断续不整形或呈包壳状,增生的骨膜往往与骨干皮质融合一起,使患骨密度显著增加,骨干增粗变形。CT主要表现为骨骼变形,骨皮质增厚,骨髓腔变窄,骨密度增高,软组织肿胀和死腔死骨,CT对死腔和死骨显示较常规X线清楚,表现为孤立的浓密骨块,被低密度的死腔所包绕,有时可见窦道。骨关节结核长管骨结核在长管骨中,骨骺与干骺端结核最多见,发病初期,患者常主诉临近关节活动
5、不灵。酸痛不适,局部肿胀,但热感不明显,若体质较弱或治疗不及时,则常向关节方向发展而成为骨型关节结核。长管骨结核的主要CT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溶骨性破坏,与正常骨分界清楚,无硬化环及硬化边缘,骨破坏区内可见密度较高的斑点状钙化影,常伴有病变周围骨质疏松及软组织局限性肿胀。脊柱结核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为多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年,发病部位以腰椎为最多,其次为胸椎及颈椎,脊柱结核均为血行感染所导致,常累及两个以上椎体,临床上常出现脊柱活动障碍,腰背部疼痛,脊柱畸形,冷脓肿及瘘道形成,有些患者可出现下肢震颤,行动无力或控制不灵等脊柱受累症状,重者可出现瘫痪,CT密度分辨率较高,可发现早期结核
6、病灶,能明确显示骨内病变累及范围,也可较好地显示结核性脓肿的部位和范围。脊柱结核的主要CT表现为,椎体及附件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冷脓肿形成,脊柱曲度改变,颈椎结核时形成咽后壁脓肿,胸椎结核时形成椎旁脓肿,腰椎结核时形成腰大肌脓肿,CT检查可较常规X线早期发现结核病灶及清晰显示冷脓肿的部位及范围。骨肿瘤骨瘤骨瘤多起自膜内化骨的骨骼,所含骨组织与正常骨相同,根据其密度分为致密型,松质型和混合型,临床上,小的骨瘤多无症状,较大者可出现突起,局部疼痛,邻近组织压迫症状及功能障碍等。与平片相比,CT可发现鼻旁窦内,骨性外耳道,乳突内侧隐蔽部位的较小骨瘤,明确骨瘤的确切部位和起源。CT图象上,致密骨瘤与
7、松质骨瘤表现为与骨皮质相连的高密度肿物,其内为致密或松质骨结构,多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缘光滑锐利,周围组织和结构可表现为受压移位。骨样骨瘤骨样骨瘤是一种由成骨细胞及其产生的骨样组织构成的良性骨肿瘤,多见于下肢,以胫骨和股骨多见。多发生在长管骨骨干的骨皮质。病变局部明显疼痛,以夜间疼痛为重,且局限性压痛为该病主要特征,应用水杨酸类药物可缓解疼痛为本病另一特点。CT薄层扫描可明确显示被广泛硬化或正常结构重叠所遮掩的瘤巢,对骨样骨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根据受累部位分为四型:皮质型,松质型,髓腔型和骨膜型,均表现为骨样组织构成的透亮瘤巢及其周围的反应性骨硬化,在CT横断面图象上,瘤巢表现为圆形,
8、类圆形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区,中心部可有钙化或骨化影,瘤巢外周可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及广泛皮质增厚的高密度影,瘤巢一般不超过2cm,瘤巢中心出现钙斑影,即巢中带蛋,此为典型表现。骨软骨瘤骨软骨瘤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有单发性及多发性两种,本病多在儿童发病,单发者多无明显症状,单纯性多发者患处有硬性肿块,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伴骨骼发育障碍,常造成肢体畸形,病变常见于四肢长骨的干骺端,肿瘤由骨性基底和软骨帽构成,CT检查可发现小的骨软骨瘤及清晰显示软骨瘤的骨性结构和软骨帽钙化。骨软骨瘤的典型CT表现为自干骺部向外生长的骨性突起,可明确分出肿瘤基底,体和顶,多背向关节生长,基底可较细或宽阔,松质骨与皮质
9、骨均与母骨相延续,可见肿瘤周边及顶部的斑点状,环状或菜花状钙化的软骨帽。软骨瘤软骨瘤是常见的良性骨肿瘤,病变进展缓慢,早期无症状,往往因外伤或肿瘤张大后畸形而发现,根据病灶数目可分为单发性软骨瘤和多发性软骨瘤,根据病变部位分为内生性软骨瘤和皮质旁软骨瘤,CT检查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形态,范围,钙化。皮质旁软骨瘤的CT表现为骨外软组织肿块影,内可见条片,点环状钙化融合成团,相邻骨皮质呈蝶状缺损,周围轻度硬化。骨血管瘤骨血管瘤为原发于骨骼血管的慢性生长的良性肿瘤。组织学上可分为海绵型及毛细血管型两种,海绵型血管瘤较为多见,扩张的血管形成血池或血窦,其中充满血液,好发于脊椎及颅骨,毛细血管型血管瘤少见,
10、表现为柔软,暗红色的肿瘤,其中有致密硬化的骨小梁通过,肿瘤由细小的毛细血管绊构成,常呈现放射状排列,好发于扁骨及长骨骨干骺端,好发年龄以中年较多,起病慢,症状轻,一般在发现肿块数年后才就诊,局部可有疼痛,胀感和眩晕。海绵型血管瘤主要CT特征为横断面图象显示肿瘤呈低密度区,纵行骨小梁减少,增粗,呈现稀疏排列的高密度粗点状,骨松质呈现粗大网眼状改变,冠矢状位重建可呈现栅栏状改变,椎体外形正常或稍膨大,偶可见椎旁软组织肿块。骨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以20-40岁多见,好发部位长管状骨的骨端,亦可发生欲不规则骨,如脊柱,主要临床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和压痛,肿瘤使临近骨皮质变薄,膨胀,形成菲薄骨壳,生长活跃
11、者可突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多无骨膜反应。巨细胞瘤在CT平扫上表现为偏心性囊性膨胀性骨破坏区,骨包壳完整或部分残缺,少数可见软组织肿块,病灶内多数显示软组织密度结构,少数出现液性囊腔。椎体巨细胞瘤亦呈现膨胀性骨破坏,常有压缩骨折,使椎体变扁且延长突出,常侵及附件,软组织肿块可突入椎管。骨肉瘤骨肉瘤亦称成骨肉瘤,是最常见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骨肉瘤恶性程度高,发病年龄以15-25岁最多,好发于长骨干骺端,发病率依次为股骨下端,胫骨上端,肱骨和股骨近端,骨肉瘤临床上一般都具有疼痛,肿胀和运动障碍三大主要症状,以疼痛最为常见,局部皮温稍高,并隐约可见曲张的静脉及充血毛细血管,早期可出现肺转移。骨肉瘤
12、破坏和瘤骨形成总是不断交替和重叠进行,其基本影象表现为溶骨性或成骨性骨破坏,骨内外肿瘤骨形成,骨膜增生及巨大软组织肿块,根据肿瘤骨形成的多少可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CT检查主要应强调发现X线检查中可疑的骨质破坏及寻找肿瘤骨,明确肿瘤髓腔内及周围软组织内的饿浸润范围,骨肉瘤的髓腔内浸润较远X线平片所示的骨破坏范围广泛,表现为髓腔内低密度的脂肪组织由肿瘤组织所代替,肿瘤组织本身自骨皮质破坏处向外生长,偏于病骨一侧或环绕其周围形成软组织肿块,外形不规则,边缘模糊,与周围正常肌肉,血管和神经结构分界不清,软组织肿块内或边缘部位可有小片状或长条状残留骨片。鼓膜增生可表现为皮质增厚,环绕皮质的层状骨
13、膜增生及断裂,也可见骨膜增生呈现碎裂的斑块状。骨髓瘤骨髓瘤是一种起源于骨髓浆膜细胞的恶性肿瘤,肿瘤的一般在骨髓腔内呈现弥漫性浸润。发病年龄以40岁以上最多,男多于女,约为2:1,发病部位依次为颅骨,脊椎,肋骨,骨盆,胸骨,股骨近端等。临床表现主要为进行性骨痛,以胸背部和腰骶部常见,贫血外貌,局部软组织肿块,泌尿系统可有尿频,尿急等,典型的改变为尿本-周蛋白阳性。血液生化检查血清球蛋白增高,CT检查可明确疼痛部位的骨质改变,发现X线照片检查阴性的骨内病灶和软组织异常。骨髓瘤的主要影象表现为普遍性骨质疏松,多发性骨质破坏,软组织肿块形成,少数可出现骨质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形溶骨破坏区,也可呈现大的溶骨
14、性骨破坏,边缘清晰,锐利,无硬化缘,周围可有软组织肿块。转移性骨肿瘤转移性骨肿瘤是指癌,肉瘤或其他恶性肿瘤病变转移至骨骼的一种病变,转移性骨肿瘤常为多发性,好发部位包括脊椎,骨盆,股骨近端,颅骨,肋骨,肱骨近端等,CT检查能够比常规X线更早的发现病灶并且更清晰的显示病灶累及的范围。转移性骨肿瘤按照密度和形态划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和囊性扩张型,后者少见,CT上成骨型转移瘤常表现为病变区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密集,可呈均匀高密度,骨松质及骨髓致密硬化呈现象牙质状,也可呈现斑片状,结节状,棉团状密度增高影,一般无软组织肿块和骨膜增生。溶骨型转移瘤表现为多骨性虫蚀状,斑点状,溶冰状,大片状骨质
15、破坏区,边缘不整,骨皮质溶解破坏,发生于脊柱时椎弓根多受累,可见局限性软组织肿块影,混合型转移瘤表现为骨硬化与溶骨破坏同时存在,也可为溶骨性骨破坏周围显示骨质增生硬化,应注意多种不同类型的不同表现,同时注意多个部位受累。软组织疾病软组织钙化和骨化软组织钙化是指软组织内有钙盐沉积,其内无任何结构,骨化是在钙化基础上显示骨化的结构,软组织钙化有生理性与病理性之分,生理性软组织钙化为人体某些正常结构的正常钙化,如松果体钙化,肋软骨钙化等。软组织病理性钙化为人体某些结构在病变基础上所发生的异常钙盐沉积,如肿瘤内钙化等,关节周围钙化为发生在关节囊和邻近的肌腱,韧带,与损伤有关,属于退行性变,以肩关节,髋
16、关节居多,多见于成年以后。CT检查应行薄层扫描,可见钙斑并显示钙化的解剖关系,在肩,髋等关节周围可见密度均匀的条状或梭形钙化,或颗粒状的钙化,肩关节周围钙化是诊断肩关节周围炎的重要依据,钙化常见于冈上肌腱,应注意附近骨结构有无改变,钙化的形态,结构,位置,以鉴别钙化或骨化,钙化的性质。脂肪瘤脂肪瘤是软组织肿瘤中常见的一种,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50-60岁多见,临床上一般表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圆形或盘状肿块,触诊界清,脂肪组织具有特殊的CT值,因此CT检查对脂肪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脂肪瘤CT表现为低密度灶,CT值为负值,病灶界限清楚,多为球形,类椭圆形或分叶状,周围结构可受压变形,应特别强调
17、肿块CT值的测定。正常骨关节MRI对软组织和骨髓的显示明显强于X线平片及CT。除轴面之外还可矢状面,冠壮面或斜位成象,能清晰显示骨与关节的解剖关系,因此对骨与关节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在磁共振的T1WI和T2WI图象上,正常的骨皮质,肌腱,韧带,纤维软骨均表现为中等信号,骨髓腔表现为高信号,以膝关节为例,磁共振成象可以清晰显示半月板,关节面透明软骨,前后交叉韧带及内外侧副韧带。隐匿骨折对X线平片及CT不能发现,而MRI检查能够发现的骨折,称为隐性骨折,隐性骨折即骨小梁骨折,可表现为隐性骨折线和骨髓水肿,出血,无骨皮质中断。隐性骨折线为骨小梁互相嵌入或稍有移位所导致,T1WI与T2WI均为低信
18、号,可呈网状,线条状,不规则状。有时见不到骨折线,仅表现为骨髓水肿,T1WI髓腔高信号消失,表现为片状低信号区,T2WI呈高信号,如在T1WI不规则低信号区内出现模糊高信号,提示骨髓内出血,特别注意寻找隐性骨折线和骨髓水肿两种病理改变的不同信号,以和其他疾病相鉴别。典型脊柱压缩骨折X线平片即可诊断,但临床怀疑隐性骨折或轻微椎体楔形变而难以诊断时需要行MRI检查,另外,MRI对判定椎管内有无血肿和了解脊髓损伤情况具有重要意义。由于MRI软组织分辨力高,故MRI不仅注意骨折椎体的形态,还应注意脊髓有无受压,损伤以及间盘和韧带情况,一般骨折椎体变扁,楔形变,急性期椎体压缩骨折由于水肿表现为T1WI呈
19、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MRI对骨折的椎体压迫脊髓,脊髓水肿,脊髓出血,脊髓断裂及脊髓软化均可显示清楚,可伴有椎间盘碎裂,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及T2WI异常高信号,并可突出压迫脊髓。MRI检查可获得矢状位和轴位间盘突出的影象,明确显示间盘突出的解剖形态和退变的信号变化。但对间盘钙化显示不佳。矢状面T1,T2WI像正常椎间盘呈中等T1,长T2信号,前后缘位于相邻椎体前后缘连线之内,若突出时均有信号减低和边缘突出达到椎体缘连线前后方。故应注意间盘信号和位置的改变,典型改变为低信号的间盘呈半球形或舌状向后方突出,同时注意硬膜外脂肪,硬膜囊,神经根和脊髓受累情况。MRI检查对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敏感性及特
20、异性均较高,可发现X线平片阴性结果的期病例。早期病灶一般局限在股骨头前上方,与负重部位一致,在破坏区周围为新生骨质增生硬化带,T1WI及T2WI呈低信号,在T2WI此低信号带靠近坏死侧有一对应高信号带出现,为病灶修复过程中的增生肉芽组织和软骨化生组织,此即双线征,是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特征MRI表现,中晚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MR表现主要为坏死区和交界面,交界面在T1WI及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带,部分病例T2WI图象亦可看到双线征,坏死区多表现为高低不等的混杂信号,另外,还可有股骨头变形,关节间隙狭窄,髋关节积液等退行性骨关节病改变。特别注意坏死区及坏死区与正常骨的交界面,应在不同体位寻找,一旦
21、发现,诊断即可确定。MRI有极高的组织分辨率,在确定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髓腔侵犯和软组织感染的范围方面优于常规X线和CT。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时骨髓的充血,水肿,渗出和坏死在T1WI上均表现为低信号或等低混杂信号,与正常的骨髓高信号形成良好对比,冠壮面和矢状面图象上可清晰显示骨髓腔受累的范围,在T2WI上,骨内,关节内和软组织脓肿呈高信号,死骨及晚期出现骨质增生硬化时表现为低信号,受累骨周围软组织弥漫肿胀,范围较长,大于骨骼炎症范围,肌间隙和皮下脂肪模糊不清,应同时注意骨髓和软组织信号的特点。脊柱化脓性骨髓炎本病主要为血源性感染,急性型,发病急骤,症状明显,背部剧痛,常被迫卧床,并有恶寒高热,白细胞
22、计算升高,亚急性型,全身中毒症状较轻,有局部叩疼,活动受限,慢性或潜伏型,发病缓慢,全身反应不重,有时发生脊柱畸形后才被发现,有时局部微痛,与结核相仿,以上三型以急性型常见。MRI检查对于早期发现骨质破坏,椎旁脓肿及了解脊髓受累改变具有重要价值。脊柱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影象改变主要表现为椎体骨质破坏,椎间隙狭窄和椎旁脓肿,但其临床发病急,骨质破坏进展迅速,骨质增生出现早,在椎体间形成粗大骨折,影象随诊观察变化大,这些可与脊柱结核鉴别,在T1WI上,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时椎体骨质破坏表现为低信号,与正常的骨髓信号形成良好对比,在T2WI上,椎体内和椎间,椎旁脓肿呈现高信号,骨桥形成表现为椎体间条状低信
23、号,应根据病史的长短注意骨质,椎间盘,软组织形态和信号的改变。长骨结核在长管骨中,骨骺与干骺端结核最多见,MRI对早期骨质破坏,结核脓肿的部位,范围和关节内侵犯的显示优于常规X线和CT。骨骺与干骺端病灶以干酪坏死为主,T1WI像呈较均匀的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内散在小斑点状低信号的小碎骨片或钙化影,坏死病灶周围常绕以较完整的薄层纤维组织而呈现低信号带,有时T2WI出现同心圆形的典型MRI表现,中心为均匀高信号的干酪脓疡,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其外层为一薄层低信号的纤维组织带;最外层为高信号,宽窄不等的水肿带,病灶可累及或跨越骨骺,可与急性骨髓炎相鉴别。诊断主要特点为同心圆表现,应特别强调
24、。MRI可多平面成象,对结核脓肿的部位,大小,形态和椎间盘及椎管内侵犯的显示清晰。脊椎结核的骨破坏区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其内混有小斑点状低信号的小碎骨片或钙化影。周围骨髓水肿,MRI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椎间盘受累可见椎体终板破坏,椎间隙变窄甚至消失和T2WI上椎间隙信号增高,椎旁冷脓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内可出现斑点状或索条状的低信号纤维化或钙化影。MRI对发现早期单纯性渗出性病变非常敏感,如结合椎间盘破坏及冷脓肿形成,对早期脊柱结核的诊断有一定特异性。关节结核关节结核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的关节性疾患者,多发生在大的关节,如髋,
25、膝,踝,肘等,一般为单发,感染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由于软骨对结核并无阻挡作用,因此邻近关节的骨骼病灶,如骨骺,干骺端结核均可穿破骺板软骨,直接侵犯关节,称之为骨型关节结核;另一种上一结核菌经血行直接引起滑膜感染,称之为滑膜型关节结核。关节结核在滑膜上的改变主要为结核肉芽组织增生,其骨骼改变同骨结核。MRI能较细致地显示病变关节滑膜,软骨和软骨下骨的改变以及关节囊内的病理成分,对关节结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大帮助。早期MRI可见关节囊内有大量积液,呈均匀的长T1和长T2液性信号,关节滑膜肥厚,T1WI呈现低信号,T2WI为略高信号,病变进展,关节腔内的肉芽组织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等高混
26、杂信号,关节腔内形成的干酪物质,呈现小灶性长T1长T2均匀信号,关节软骨破坏时,可见软骨的高信号带不连续,呈现碎片状或大部分破坏消失。软骨下骨性关节面破坏,可出现不规则的大小不等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骨髓内有不规则的破坏区,T1WI呈低信号,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说明骨破坏区内主要为肉芽组织。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呈边界不清的长T1长T2信号,肌肉间隙模糊不清,两种不同类型关节结核表现不同,应分别重点描述,并注意和化脓性关节炎的鉴别。本病为原发于骨骼血管的慢性生长的良性肿瘤,好发于脊柱椎体,典型表现为栅栏状改变。MRI检查可发现椎体较小的局限性血管瘤,另外多数血管瘤在T1WI呈现高信号,可与
27、其他肿瘤相鉴别。脊柱血管瘤多显示短T1长T2信号,少数可出现长T1长T2信号,高信号区内可见稀疏的,粗大的低信号骨小梁影,粗大的骨小梁在横断面上为低信号粗点状,冠,矢状面上呈栅栏状,MRI对脊椎附件受累及软组织肿块亦能清楚显示,应注意与骨内局灶性脂肪沉积的鉴别,后者T1WI亦表现为高信号,但骨结构正常。本病好发部位为长管状骨的骨端,病理学将骨巨细胞瘤分为三级,级为良性,级为生长活跃性,级为恶性。级可能与临床,影象学表现不符,级一般比较符合,因此对骨巨细胞瘤的良恶性判定必须临床,影象学和病理三方面表现综合诊断。恶性骨巨细胞瘤可见较大的软组织肿块影,MRI检查对于显示肿瘤侵犯的范围及有无软组织肿块
28、具有重要意义,级骨巨细胞瘤具有良性骨肿瘤的特点,故应重点强调其各种特征表现,以和其他肿瘤鉴别。长骨骨端呈现偏心性,膨胀性,溶骨性及多房性骨破坏,典型者为破坏区内呈现皂泡样改变,骨破坏区与正常骨分界清楚,无硬化缘,良性无骨折时无骨膜反应,肿瘤T1WI呈现低信号或中等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肿瘤穿破骨皮质所形成的软组织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现高信号。MRI检查对骨肉瘤的诊断十分重要,能清楚显示X线平片及CT所不能显示的髓腔内浸润情况,对肿瘤的浸润范围的显示更加准确,另外对X线平片改变轻微的早期病变,周围软组织的浸润形成的软组织肿块及自骨内向外生长情况亦能清楚显示。骨肉瘤基本影象学表现
29、为溶骨性或成骨性骨破坏,骨内外肿瘤形成,骨膜增生及巨大软组织肿块,根据肿瘤骨形成的多少可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各种类型骨肉瘤MRI表现如下:成骨型骨肉瘤,病变局部骨髓腔内广泛性肿瘤成骨硬化,T1WI呈现低信号,T2WI亦呈现低信号,骨皮质外肿瘤骨形成,T1WI,T2WI均呈现偏底信号,周围软组织肿块,T1WI呈现中等信号强度,T2WI信号明显增高。溶骨型骨肉瘤,溶骨性破坏区T1WI呈现偏底信号T2WI信号强度增高且不均匀。混合型骨肉瘤,骨硬化区T1WI呈偏底信号,T2WI呈低信号,溶骨破坏区T1WI呈现偏底信号,T2WI呈现不均匀高信号,MRI检查还可以发现肿瘤跳跃性病灶,报告描述时应注
30、意各型骨肉瘤的MRI表现不同,同时应注意和其他恶性肿瘤鉴别。本病早期显示普遍性骨质疏松,病变发展可出现多发性穿凿样或蜂窝状骨破坏,多见于颅骨,脊椎,骨盆,肋骨等。MRI对骨髓改变非常敏感,可显示CT检查阴性的髓腔病灶,但是与转移瘤较难鉴别,需要根据临床表现,活检等证实。脊柱MRI检查,肿瘤组织T1WI为低信号,T2WI为极高信号呈散在胡椒粒状。与其他原因所导致的骨质疏松的骨髓信号特点截然不同。MRI检查对含脂肪的骨髓中的肿瘤组织及其周围水肿非常敏感,能发现无明显骨质破坏在常规X线,CT检查阴性结果的转移灶,并能勾画出转移灶的分布,数目,大小,范围以及是否对邻近组织器官侵犯,为临床及时诊断及估计预后提供可靠信息。大多数溶骨型转移瘤在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成骨型转移在T1WI和T2WI均为低信号,混合型转移在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低高混杂信号,破坏区可呈一致性信号改变,也可呈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