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1 ,大小:24.50KB ,
资源ID:2105906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05906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核心素养的基本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常州市教师职称考试复习资料核心素养的基本知识Word文档格式.docx

1、重点是了解国情历史,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热爱祖国,认同国民身份,对祖国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觉捍卫国家尊严和利益等。6.政治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等。7.文化自信。重点是了解中华文明形成的历史进程;承认和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欣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三、国际理解。主要表现为个体对国际动态、多元文化、人类共同命运等方面的认知和关切。8.全球视野。重点是具有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

2、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9.尊重差异。重点是了解世界不同文化;理解、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四、人文底蕴。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10.人文积淀。重点是积累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11.人文情怀。重点是以人为本,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五、科学精神。主要是个体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表现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12.崇尚真知。重点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

3、识等。13.理性思维。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14.勇于探究。重点是有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等。六、审美情趣。主要是个体在艺术领域学习、体验、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表现。15.感悟鉴赏。重点是学习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懂得珍惜美好事物等。16.创意表达。重点是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具有生成和创造美的能力;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提升生活品质等。七、学会学习。主要表现为

4、个体在学习态度、方式、方法、进程等方面的选择、评估与调控。17.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等。18.勤于反思。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等。19.数字学习。重点是具有信息意识;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趋势等。八、身心健康。主要是个体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积极表现。20.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21.健全

5、人格。重点是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积极交往,有效互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等。22.适性发展。重点是能正确判断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有计划、高效地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九、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勤于实践、敢于创新方面的具体表现。23.热爱劳动。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广泛参加各种形式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等。24.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敢于质疑;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25.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

6、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具有创客意识,能将创新理念生活化、实践化等。下面说一说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学科课程教学,彰显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教学”升华为“教育”。另一方面,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各个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富有活力的学科教学之筏,才能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具体到教学层面,如果考到,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谈1。目标上,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学会学习2。内容上,不仅仅是本学科的知识教学3。形式上,不仅限于课堂教学,而应更加丰富、统整4。评价上,不仅

7、是凭分数,应该站在学科的高度,站在育人的高度来看可以结合你的学科,举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谈简单说,就是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跳出学科看学科,要有跨学科的意识,要有立德育人的意识,将传统的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转变为教师学生资源课堂如何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课堂应该是生本的课堂,它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经验和能力基础从教师提供正确答案转变至学习是建立在逻辑思考和验证上;从强记过程转变至运用推理过程理解;从机械式的寻找答案转变至运用推理、创意和解题技巧;让学生说老师要说的话;在教学方式上,如“学习单”的全称使用,变“预学”为“先学”转变,“体验”教学的落地生根,“随堂作业”的百花齐放,“小先生制”的推陈出新

8、等等都是最具有标志性的景观。走进新课程资料查找目录序言1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价值通过课程来体现、实施。P12 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课程改革。3 基础教育改革的目标p2知识传授积极主动学习态度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内容繁难偏、书本化生活、趣味、经验主动学习、参与、探究、动手评价促进教师、学生、教学实践的发展三级课程管理。4 综合实践课程为必修课程: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5 加强德育在各个教学环节中的渗透。一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2 1 “知识经济”1996年联合国经济合作组织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提出。 2 基础教育到了非改不可的

9、地步。P7 李岚清、邓小平的话 3 各国课改的共同趋势。P8 政府参与;协调与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的目标11 1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p11 2 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转变课程功能; 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联系; 改善学生学习方式; 建立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二 课程结构课程结构的调整17 1 课程的类型 p17 2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各自的主导价值。P17 3 现行课程结构的不足p18发展 单一性多样化 科目之间比重失衡均衡化 4 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p18-19 5 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

10、性和选择性的各自体现p19(结构上的三大基本特征) 6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p22 一贯强调了连续性和顺序性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25 1 分科课程的优点p25三点 2 分科课程的缺陷p25概要阐述 3 分科课程的特点p25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内容选择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综合性 4 综合课程类别p26综合课程是一种双学科或者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性,不同学科的互相整合。 5 实施综合课程注意点p28综合实践活动28 1 综合实践活动阐述p28和序言p3一样 2 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p29 3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性p29(整体性; 实践性;

11、 开放性; 生成性(本质特性); 自主性) 4 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p30-31(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的重要手段更是实践探究的重要内容) 5 综合实践活动与各学科的关系p32 6 有效综合实践活动的遵循原则p32 7 “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和课程的关系p34 8 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原因/p35 9 “研究性学习”课程注意问题( 其中六”自我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评价体系)p37 10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目标和主要内容p38 11 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点p41劳动教育是基础教育优秀传统 12 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p44 三个承接任务“绿色证书

12、”教育46 1 农村的”绿色教育”证书是”三教统筹”三 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49 1 课程标准的定义/ 课程标准的内涵/ 课程标准的功能/ p49 2 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关系p50 3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p51 4 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的转变p52(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着眼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关注教师教学向关注课程实施; 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新课程标准的结构53 1 目标陈述(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 2 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工作。 3 新课程标准的特点p61五点 新课程

13、标准与现行大纲的比较65 1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P65 2 以能力目标为主导,是课程标准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的方法论基础。其核心是采取了行为目标陈述的方式。P82 3 由能力目标来主导教学内容,在组织方式上呈现为“网络化”。“网络化”,指内容和目标相交织,“课程目标”“专项内容”“内容目标”三个层级相交织的整合方式。作为内容目标体系,它的内在关系具有显著的特点。P84 4 由能力目标来主导教学内容,在操作方式上呈现为“行为化”。“行为化”指对内容目标的具体操作提出行为要求和指导,一操作行为的实施否作为衡量的标准。P85四 新课程与教学改

14、革教学改革的意义111 1 课堂教学依旧是我中小学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P111 2 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改革观念,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观与学生观113 1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p113 p114 2 过去的教学观p114 3 教学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p115-116 4 教学重过程。教学结论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教学过程指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P117 学生学习过程不仅是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5 教学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

15、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p118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时教学活动一条基本规律。 6 新课程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7 人?独立意义?(独立的头脑,学习主体,责权主体)p122 8 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P122 新型师生伦理关系的努力(尊重,民主,发展)p123 新型师生情感关系(真心对待真心爱护,展现魅力品味喜悦,完善个性展现魅力)(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p124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124 1 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是教育教学的研

16、究者; 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p125-128 教学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上行动研究课程开发社区型教师 2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师生关系:尊重,赞赏;教学关系:帮助、引导;对待自我:反思; 与其它教育者:合作)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经验理论化。学习方式130 1 转变学习方式的意义(单一、被动多样、主动)p130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价值观、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2 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

17、动性; 独立性; 独特性; 体验性; 问题性)p131-133 独特性意味着差异性。 “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 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135 1 现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弊端p135 2 新的教学管理制度强调内容(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 建立旨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考评制度)p136 现代教学技术138 1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运用的原因。五 新课程评价课程评价的发展与改革重点141 1 新课程评价发展的特点(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

18、转化; 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p141-144 2 基础教育评价主要问题(内容偏,标准无个性,方法单一,主题被动,重心偏移)p145 3 新课程教育评价改革重点(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考试的改革重点)p146 4 发展性评价的内涵p148 根本目的促进发展与课程功能转变相适应体现新观念新趋势内容综合化方式多样化主题多元化关注发展过程 5 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进行发展性评价的思路p149

19、6 课程评价改革注意问题p150学生评价151 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的环节(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 选择并设计评价工具与评价方法; 收集和分析反映学生发展过程和结果的资料; 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定改进计划)p151-154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注意点(全面非全优; 评价技术的有限性与无限性)/ 3 成长记录袋的质性评价方法(意义p157; 问题; p158评分注意点p159) 4 多元智力理论对学生评价的体系p160 加德纳 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1983年智力的结构 乐观的“学生观”重新构建“智力观”树立新的“教育观”理解实践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161 1

20、 促进教师评价体系的四个环节 明确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设计评价工具收集分析反应教师教学和素质发展的资料和证据明确 促进教师发展的改革要点,制定改进计划p162-167教师评价包括:教学评价,教师素质评价 2 开展教师自评“反思”的原因p167 自评是促进教师反思能力发展的最佳途径自评改变了教师原来的消极被动的被评价低位,成为评价主体的一元教师评价自己,学校也可全面掌握教师信息 3 开展教师自评的建议/ p168 4 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师评价p170 四条原则:学习信任学生和家长;歇息分析看待评价结果;校方综合分析多方信息;家长学生参与教师评价需要引导p171 4 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变化(以学论教

21、,教为了促进学)p173 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对新课程实施的评价175 1 课程实施评价的主要内容p175 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2 学校评价体系包含内容p178考试改革181 1 评价改革与考试改革的区别p181 2 考试改革的突出表现(考试内容; 考试方式; 考试结果处理;升学考试与招生制度)p183 考试作为学生评价的一种法师,需要和其它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全面评价和判断学生发展的状况。 考试改革是评价改革的一部分。 3 “考试不改,课程改革寸步难行”的错误理解p185 考试万能的错误理解。 真正影响和解决本次课改的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观念,时间里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课程观、教

22、育观、学生发展观和教师观等,而不是某种方法和技术。六 新课程的管理课程管理的基本趋势192 1 防止课程管理权力下放”一放就乱”的局面p194 2 我国有条件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双向管理机制。P193课程管理政策与制度196 1 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之间的关系及各自定义p196 2 三级课程管理各自的职责p197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所有的课程计划只有到学校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所以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对于确保基础教育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 活动课,选修课与校本课程的关系/ p200 4 三级课程管理防止不考试的课程落空p204 5 教材管理制度改革追求的目标

23、是多样化、选择性、高质量p205 6 基本的教材管理制度p205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2001年第11号部长令施行 7教材编写人员的条件 五点 p207 8 教材审定制的内容p207 立项、核准、初审、试验、审定 9 建立学校选用为基础的教材管理机制的原因p208七 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意义211 1 课程资源的定义和特点 2 课程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3 校内与校外课程 4校外课程资源内容,开发和利用/ 5 课程改革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6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改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的意义 7 有教科书时,提出课程资源的原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16 1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例:中美

24、教画苹果) 2 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不是编教材 3 新教材的特点 4 筛选课程资源的方法和原则 5 一般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资源各自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八 新课程的组织与推进新课程组织与推进的基本思路226 1 开放, 民主, 科学的工作思路新课程推进的基本方针与总体规划229 1 基本方针:”先立后破,先试验后推广”及坚持此方针的原因 (首先基础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其次改革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与发展。 基本原则,工作方针。课程改革实验区的试验任务231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主要任务p231 2 非实验区为实施新课程需要做的准备p233新课程的支持保障体系234 1 做好保障工作的内容,四点p234 2 为保障新课程实施,教师培养和培训工作发生的变化,四点,p237 3 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工作职能,六点,p238新课程的有效落实240 1 保证新课程有效落实的途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