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0 ,大小:624.75KB ,
资源ID:2105229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2105229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金女院师生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金女院师生向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文档格式.docx

1、(金女院供稿)金陵女大各地校友会 为抗震救灾献爱心* 金女大武汉校友都在各自单位、社区或慈善机构为赈灾捐款,有个别校友多次捐款。* 金女大上海校友会部分理事和校友于5月26日在尉迟培德校友家聚会交流赈灾捐款情况,并为灾区人民祈福同唱一路平安God Be With You等歌,有一个校友在她微薄的退休金中捐出一万元而不愿说出自己的姓名。* 北京校友都在各自的单位、社区及慈善机关捐款。陈家萱一听到四川地区遭到特大地震灾害,立即给四川基督教堂及陇南基督教堂各汇去1000元,又给成都校友会邓敬苏会长寄出600元,请成都校友代向受灾同胞慰问。* 金女大南京校友除了在向本单位、社区及慈善机关捐款外,有的已

2、多次捐款。校友会在校友活动费中省下2000元通过南京市红十字会捐给灾区同胞。(金女大南京校友会)心系灾区人民2008年5月12日,残酷的地震在四川汶川突然降临,全国亿万人民极其震惊。四川千万个幸福家庭,孩子、父母及父老乡亲,瞬间成为受难的灾民。国家领导人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第一线,身临其境,指挥安排,抗震救灾有序进行。救人最要紧,时间就是生命!解放军、公安战士、武警官兵,以及消防队员和无数志愿者,前来待令,他们,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为救人拚命。灾区同胞的苦难,震憾着全国领导人与老百姓,水、食物、衣、被、帐篷,以及各种生活必需品,迅速运给灾区人民。第一批空投解放军15名,写下遗书,临危受命,为查

3、明空投物资的部位,成功地勘测地形。解放军战士冒着艰险,抢修公路,使各种救灾物资能畅通运行。全国各省医疗队,以最快的速度向灾区挺进,医务人员不顾多日的劳累,对伤员进行紧张的诊治,救人最要紧。心理疏导医生快速向灾区前进,尽快地抚平受伤者的心灵,使其得到安宁。灾区同胞的苦难,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从电视里看到一幕幕失去亲人,催人泪下的悲痛情景。让我们擦干充满泪水的眼晴,可以看到祖国的前途有着无限希望与光明。全国掀起了捐钱、捐物的浪潮,向灾区奉献爱心。世界各国的国际友人对我国遭遇特大地震,深表同情,以实际行动救援灾区百姓。在南京,在我们“金陵”,全体师生及老校友都怀着极大的关心,积极地以一次又一次的捐款

4、方式来表达对灾区群众的一片爱心。我们在此向各位竭尽全力的救援者致敬!有全国同胞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支援坚强的四川人民,将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重建美好家园我们深信! (金女大南京校友会) 燃起希望之火,点亮未来之光朱文曼四川大地震的惨烈震憾了全中国亿万人民的心。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了巨石和泥沙不断滚落,甚至整个山头掩埋了山沟。看到了被破坏的公路、铁路、电网,看到了倒塌的学校、医院、住房和压在下面的人们。这一切成了大家关注的中心。我们知道教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学生;老人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孙儿;父亲日夜抢救被压的学生,却无力顾及在废墟中挣扎的儿子;十几岁的孩子用自己的双手挖掘倒塌的学校,救出自己的

5、同学;救援的队伍来不及和家人告别,就奔赴前线,忍受了无法想象的疲劳和饥渴,执行抢救的任务。无数故事告诉我们,人间的爱、同情、正义感、责任感在这看似冷酷的社会中,仍然热烈地存在。全中国都动员起来了,每个人都伸出支援的手。我们看到了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动人的情景。“中国人”不是“散沙”,在必要的时候,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力量!全世界的中国人都在关心着四川的大地震。“中国”在中国人心中是永远的母亲,不论自己曾经经受过什么,“中国”永远是母亲。下面是我写的一首小诗,作为“感想”的小结吧。地壳在移动,山河在震荡,大自然发出不可抗拒的力量。摧毁了公路,摧毁了电网,摧毁了城镇,摧毁了村庄。我们的父老乡亲,弟

6、妹兄长,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乡。我们的心和你们一起哭喊,我们的泪和你们的血一起流淌。在自然的震荡中,人,渺小,软弱,无力阻挡。但,千万人伸出了支援的臂膀,众志成城,形成团结的力量。在灾难中,在痛苦中,在残缺中,在废墟中,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和希望,尽管已经是遍体鳞伤。要编织美梦,燃起希望。希望,会医治创伤,希望,能点亮未来的光芒。永远,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奏响重建家园的交响乐79岁火炬手郑小瑛发起赈灾义演音乐会5月12日,当79岁的著名音乐指挥家郑小瑛手擎祥云火炬在厦门进行传递的时候,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地震。得知汶川地震的消息,郑小瑛震惊了。里氏8.0级地震,数万生命瞬间逝

7、去,数十万人受伤,郑小瑛的心情一直非常复杂,“我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只想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她是一个艺术家,音乐是她的武器,用音乐鼓舞人心,表达对同胞的爱心和精神支持,坚定抗震救灾的决心。她倡议发起一场为四川灾区举行的赈灾义演音乐会。5月18日,非常偶然,她见到了香港联谊总会会长曾琦先生,她的倡议得到曾琦先生的大力支持,也得到很多艺术家的积极响应。厦门爱乐乐团艺术副总监傅人长在柏林爱乐大厅放下指挥棒就登上了回国的飞机,小提琴奇才李传韵和青年钢琴新星宋思衡都先后来到厦门,投入积极排练。5月23日晚,厦门宏泰音乐厅里,“汶川地震让半个亚洲震动,让整个世界震惊。中国经历的磨难太多,但从没在磨难中倒

8、下。面临灾难,中国展现出坚忍与顽强;珍视生命,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意和赞扬。”在气势恢宏的管弦乐巨作红旗颂的伴奏下,郑小瑛教授充满感情地朗诵中国,挺住,音乐会由此拉开帷幕。在音乐会上,著名华裔指挥家吕嘉执棒,小提琴家黄滨也加盟演出。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悲壮激情的小提琴协奏曲和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倾诉对祖国深情的第八交响曲回荡在音乐大厅;厦门爱乐乐团为在地震中遇难的数万名同胞奏响了布洛克的祈祷者,低回哀伤的旋律催人泪下。郑小瑛大声说:“中国人是打不倒的,震不垮的,我们昂起头,挺起胸,众志成城,奋勇向前”。全场观众肃然起立,同声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把全场气氛推向了高潮。现场人们纷纷捐款为灾区重建出力,演

9、出的收入全部捐给灾区,演职员全部都是义务演出,并且也当场捐款,此次音乐会现场筹款200多万元。转自中国老年报 倾心传美声 起步华西坝98高龄喻宜萱侃侃谈孙建秋2007年8月与少年时代的好友维莉(文琴)、林邦慧50年后相逢时,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咱们去访问喻宜萱教授。”由于她是维莉的姨妈,自然多一些方便。我讲了正在编写图片故事的事。98岁高龄的老教授欣然答应接待我们。我去以前作了思想准备,近百岁的老人说话一定较慢,记忆模糊,不可多打搅,只要能亲自探望一下就行了。哪知见到她浑身散发出艺术魅力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她的亲和力,那种高雅气质,敏捷的思维、准确的记忆、亲切的谈吐,不得不令人惊讶和着迷。

10、1939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的喻宜萱,怀着极大的爱国热情,绕道越南,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喻宜萱教授主要学习西方美声唱法;丈夫管泽良是农业教授,她因此被大家称为管夫人。喻宜萱随丈夫来到成都,住在华西后坝。吴贻芳校长闻讯亲自赶到她家中探望,恳切地聘请她到金陵女子大学任教。喻宜萱回忆说:“金女大学术气氛浓厚,师资队伍质量高,吴校长治校有方。我在女大将近两年的工作中,各方面都得到了吴校长、全体教师和同学们的支持和帮助。我刚到女大不久,学校即为我举办了我回国后的第一场独唱音乐会。1940年我还参加了5大学师生组成的音乐团体赴重庆作了几场演出。”喻宜萱教授在金女大任教期间及以后,多次在成都市区和华西坝

11、各大学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她的优美歌声使后方民众特别是从敌占区流亡到后方的大学生受到很大鼓舞,振奋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一提起管夫人,在当时的成都市民中尤其是大学生中可以说是无人不晓。她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今天。2004年一位不相识的热心人寄给喻宜萱教授她1948年在湖北农学院举办个人音乐会的两张入场券,纸薄而粗糙且发黄,他把一张入场券贴在A4纸中间,请喻宜萱写几句话。喻宜萱立刻按要求做了回复,并留下一张入场券自己作纪念。半个多世纪从武汉到上海到北京,时空的跨度并未隔断她与崇拜者的心灵联系,一位不相识的人不仅记着她,还能觅到50多年前她的独唱音乐会的入场券,多么深情的牵挂啊!胡兴琦(1943年社会

12、系)回忆说:“我还记得当时社会系同学多选修音乐课,由39年回国的喻宜萱授课。她一回国就在华西坝大教堂开过个人演唱会,所以我们非常珍惜向她学习的机会,学习积极性很高。”当年金陵中学蓉春班的崔蜀春先生也从济南发来邮件说他们记得喻宜萱教授在华西坝的个人演唱会。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谈判进入关键时刻,美国派来了以国务卿马歇尔为代表的调停小组。为了缓和谈判的气氛,湖北省政府举行欢迎三人小组的宴会,喻宜萱教授应邀参加,因而她有幸认识了中共代表周恩来副主席。宴会后举办了小型独唱音乐会,喻宜萱教授演唱了几首中外歌曲,她的优美歌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了谈判的润滑剂。1948年7月,张治中将军盛情邀请

13、喻宜萱教授到新疆迪化(即今乌鲁木齐)与甘肃兰州演出。喻宜萱欣然前往。新疆省政府送她一套马服,她骑马上天山,十分潇洒,但一路总难免有些紧张,因为她骑的那匹马不听话,其他马都走在队伍里,可她骑的马总想往外跑,怎么会这样?她只好把情况跟张将军说了,没想到张将军哈哈大笑起来,原来她骑的那匹马是连长的坐骑,平日里总是走在队伍的外面。上了天山,只见天山上松柏挺拔,树木苍翠,非常壮观。天池里清澈诱人的水是从雪山上流淌下来的,使人望而生畏。喻宜萱生性喜欢冒险,忍不住跳到冰冷刺骨的雪水里去游了一段时间。有人为她拍下这个场景。到甘肃以后,喻教授在兰州女子中学举办了两场独唱音乐会,各大报纸纷纷登出消息,一时间传遍了

14、整个城市。可是很多兰州市民都没有机会听到她美妙的歌声,很不甘心,纷纷要求能听到歌唱家喻宜萱的演唱。张治中为了满足兰州市民的要求,就加演了一场,并把演出地点定在兰州郊外的一个山谷里,山谷口是五泉山八角亭,在八角亭里摆了一架钢琴,事先派了士兵把山谷挖成梯田型座位。山谷拢音,再加上两万多观众形成一面人墙,音响效果出奇地好,在没有扩音设备的情况下,这种天然的扩音器为喻宜萱的歌唱增添了无穷魅力,她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久久在山谷萦绕。她的声音怎么会如此洪亮?原来,这一方面得益于她祖父的遗传,据说她祖父的声音特别洪亮,站在桥上吼,十里地外都能听得见;另一方面得益于她七八岁在家乡萍乡县清溪乡的时候就经常跑到家

15、里的后山“喊山”,山谷回音很好听,声音越喊越大,就这样从小练就了放声歌唱的习惯。几十年后她在海河工地演出的照片,又让人们想起她喊山的风采。那么,由她首唱而知名的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怎么唱出来的呢?南京国立音乐学院有个学生叫吴文季,福建人。1946年,学校从重庆迁回南京时一开始没有上课,他就一个人跑到雅安亲戚家,从那里去康定采集当地民歌,其中一首跑马溜溜的山上只有主旋律,没有钢琴伴奏曲。回来后吴文季请作曲系老师江定仙(解放后担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谱写了伴奏,很好听,喻宜萱仅用三四天时间就把词曲背熟。康定情歌(即跑马溜溜的山上)第一次在南京俱乐部演出,盛况空间。那次演出很有戏剧性。演唱

16、到一半,突然停电,顿时会场一片漆黑,服务员端来了许多高脚蜡烛台摆放在三角钢琴上,凭借着烛光伴奏者还能看清楚琴谱,烛光让人联想到康定的月光,唤起了喻宜萱无穷的想象倒是别有一番情调。她唱得十分投入,歌中的抒情意味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演出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康定情歌成了中国民歌的代表。后来,世界人民的“康定情结”也因笔者父亲孙明经1939年在跑马山上拍摄的电影和照片在海内外的传播而加深。喻宜萱教授曾应联合国设在巴黎的教科文组织到欧洲考察,其间,1949年6月在英国威斯敏特大教堂(西敏寺)音乐厅演唱的节目单中,主办方特地用英文介绍了她演唱的中国民歌,其中还特地提到康定情歌中“溜溜的”这一形容词。英国观众

17、每听到一次“溜溜的”都报以会心的微笑。太有特色了。据说,由于康定情歌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1970年由美国宇航员带入了太空。喻宜萱因是这首歌最早的传播者,功劳很大,被选为“康定荣誉市民”,甘孜县领导为她颁发了证书。喻宜萱谦虚地说,“你们选错了,应该选吴文季,是他最早采集到这首歌的。当然,我的歌唱生涯的成功与康定情歌分不开。喻宜萱的另一首深受欢迎的歌曲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是怎么唱出来的?也有一段故事。1948年喻宜萱在兰州演出时,一个普通市民拿了一本纸很薄粗糙发黄的简谱跑来送给她,其中就有在那遥远的地方,她哼唱后感到这首歌旋律优美,就请同行毛宗杰(解放后为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为她伴奏,在兰州

18、首次进行了演唱。喻宜萱教授认为:美声同样可以唱民歌,但和民族唱法、和藏族歌手、甘孜百姓原生态唱法不一样,她用美声唱法唱民歌,力求咬字清楚,把中文的语调、四声唱出来。她吸收西方美声唱法的优点,在发音吐字上狠下工夫,使中国民歌的演唱效果更加出色。并且她大力向世界推介中国民歌。当时音乐界有一场“土洋唱法”之争。喻教授为了研究这一难题,广泛地琢磨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民间唱法,并拜一些民间歌手为师。她体会到优美的民间歌唱和好的西洋歌唱,在基本的发声方法上,都有各自的特点,是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而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她认为只有很好地继承民族唱法中的优秀传统,并学习西洋唱法中的先进技术,才能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中国

19、的声乐艺术。她的见解较好地解决了这场争论。1948年秋到1949年,喻宜萱在欧洲考察音乐教育,她先后访问了法国、瑞士、英国、意大利等国。新中国一成立,她立即回到获得新生的祖国。十月,周总理派国务院辛秘书前来邀请她前往中南海演出。她的节目安排在第二部分压轴。前面有李波的太阳一出满山红、郭兰英的妇女自由歌等。当时,她没有熟悉的中国歌,就选唱了威尔第的上帝赐我安宁(意大利语)和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而生活,她的声音嘹亮,色彩丰富,全场观众都能感受到她歌喉的力量,她的表演受到热烈欢迎。不久妇女协会召开国际妇女联谊会,喻宜萱被邀请参加演出。这次她唱的是黄河大合唱中的独唱黄水谣及黄河怨,她感情真挚,

20、富感染力;她音域宽广,穿透力强,完美的歌喉把声音一直送到最后一排,观众听了为之一振,热烈地鼓掌。喻宜萱1950年任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系主任,1961年任该院副院长兼声乐系主任。从1952年起,她连续担任第二届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被选为全国文联委员,曾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83年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编辑委员会委员并担任声乐分支编写组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喻宜萱教授致力于我国的声乐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首届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被授予终身荣誉勋章。2007年又获得中国第六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音乐界首获者。)喻宜萱教授如今已98岁高龄。

21、耄耋之年,仍笔耕不缀,生活十分规律,每天看书、写字、整理资料,有时翻译歌曲或接受采访。她对祖国怀着深情的爱,她对声乐教育的执著,她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让我们这些晚辈无不敬佩。两小时很快过去,当我的采访行将结束时,喻宜萱教授把她2004年出版的专著喻宜萱声乐艺术一书,还把2000年翻译的男高音“阿尔弗雷多克劳斯”的手稿送给了我,真使我快乐无比。我得寸进尺,提出请她题签,她欣然同意。立刻拿出笔和尺,用尺子比着一笔一画认真地为我题写,手毫无颤抖,她的字娟秀而有力,题毕还拿出专用印章盖上。她做事一丝不苟的习惯折射出一位资深音乐教育家的修养和人格。离别时,我想到金女院进行的“老年学”,“女性学”研究,忍不

22、住悄悄的问了几个也许不该问的问题,“您是怎么保养的?是不是喜欢吃素?等”她也用轻轻的耳语对我说,“我喜欢吃炖烂的肥肉,不过这两年他们不让了。”说罢,像调皮的孩子那样风趣地笑了。没想到2008年1月,一场意外的感冒使老师突然离我们而去。我这才意识到我们校友会正在进行的工作确实是“抢救”啊!喻宜萱老师是最早把美声唱法介绍到我国的声乐家之一,是我国音乐界的一位大师,但她最早从事音乐教育是从成都金女大起步的,至今华西坝上嘹亮的歌声仿佛仍在空中回荡。许多人仍然记得管夫人当时的样子,并且常常和金女大联系在一起。相识恨晚!记名列“共和国奠基人”的校友俞志英鲍蕙荪不久前,南京校友会颇为意外地收到一份珍贵的礼物

23、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装帧精美、长宽都超过常规的新书。封面以极其和谐的色调刊登了一位风姿绰约的知识女性的照片,亲切的面容焕发出智慧的光采,闪着银光的三个大字一下子就进入眼帘:俞志英!啊,二十多年前也收到过北京校友会寄来的相片,不过那张相片只是一个端庄的头相,年龄已过半百,它曾使我们联想到有点像吴校长。后来就没再收到过有关的文稿或介绍。打开书的扉页,几个竖写的字是:“赠送母亲的母校”,下面落款是:“黄昌琪2008.4.15”。序是由袁世和在2007年秋撰写的。第一节如下:“这本书以传记的形式对我党历史上优秀的外事干部俞志英的一生进行了简单的回忆。第二节的开头让我们知道俞志英生于1911年。第三节

24、告诉我们俞志英在金女大毕业的年份是1938年;入党是在1939年。第四节写的是在19391948那段时间里,为了掩护其“地下工作身份”,俞曾以多种工作作为“职业”,包括受周总理派遣,经过双重介绍的渠道到宋庆龄身边工作,以及根据党组织安排,到国民党知名人士、世界工联副主席朱学范身边,做他的英文秘书,促进他的立场转变。序的第五到六节写道:“全国解放后,俞志英主要从事对外联络工作(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第7局局长等职),多次随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国担任翻译作出了积极贡献。”序的后面刊出全书目录。并附有中联部1993年的通知,将俞志英列入“共和国奠基人”名单之中。从全书所刊登的29幅相片中,我们不仅可以看

25、到俞志英在高规格的国事活动和国际会议中,而且可以看到她从青少年时期,一直到晚年参加各种活动的风采以及一家三代共八口人(老两口子加上子、媳、女、婿、孙、外孙)幸福美满的生活。看了全书,我们知道了俞志英八十八年的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不过通过她一段段传奇经历、一桩桩独特事迹,我们会自然而然地得出一个总体印象:她不仅德才兼备,而且是有识有胆的巾帼英雄写到这里,我不禁联想从书中看到的一个情节:六十年前,在西柏坡,毛主席对第一次为他做翻译的俞志英说:“好,有志气,做英雄,做女英雄。”毛主席记住了俞志英的名字,也大大鼓舞了俞志英的斗志。* * * * * * * *俞志英的父亲,少年时期就父母双亡,同许多

26、浙江人一样到上海当学徒,学做生意;后来考入英商开办的保险公司。俞志英有个姑父当时在一个民族资本家的纱厂任职,是邹韬奋的挚友。父亲、姑父常在家谈论国家大事。俞志英从小受到薰陶;后来又在爱国女中附小接受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时,未满14岁的她作为启修女中的一名初中生参加了轰轰烈烈的抗议帝国主义屠杀中国工人的爱国行动。宣传、募捐,还勇敢地提出:希望她父亲脱离英资企业,为中国人自办的保险业服务。没想到父亲也正在作此准备,不久就做成此事:放弃稳定的收入,牺牲既得利益,这是多么的不容易!俞志英的高中阶段是在中西女中度过的。在这所著名的教会学校里,既打好了坚实的英语基础,又从一位

27、替她补习数学的外教那里看到了真正基督徒的平民情怀,从而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在上海爆发,俞志英的家在日军狂轰滥炸下成了一片火海。无家可归的学生会主席俞志英奔忙在救济难民、护理十九路军伤兵的现场。1932年,俞志英毕业后留校当英文打字员;一年后考进南京金女大,先是主修化学,后转系学历史。她帮一位教授用英文写历史书评论文章,获取求学的费用;同时,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一次,对外消极对内腐败的政府首脑蒋介石要到金女大“训词”;作为一个班班长的俞志英竟想出了一个用自己的身体作抗争的绝招,她提前服下“巴豆泻药”,一夜腹泻不止,达到了不听“训词”的目的,传出了倔强和智慧的美名。这时离“七七”和“八一三”已经不远。1937年夏天,金女大决定西迁。正当住在上海家中的俞志英不知何去何从的时候,得到来自校方的消息:金女大在上海设立办事处,让家在上海的学生在上海有关的大学借读,毕业后领取金女大文凭与学位证书。对于品学兼优而家境困难的俞志英,学校发给了400元奖学金,于是俞得以到圣约翰大学完成大学学业。俞志英的儿子黄昌琪在给我们寄书的同时,写了一封言简意赅的信,他说:“我母亲晚年多次提到吴贻芳校长对她的影响和保护。”并说,寄书给母亲的母校就是为了“感谢学校对她的培养教育。俞志英在金女大的时期是抗战前夕和抗战爆发以后的一年,与她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