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那月光下的荷塘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朱自清,走进他的荷塘月色。2、设疑 请找出本文的文眼?本文的情感基调?二 自学释疑 同伴互助 3、自学 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 字 ,号 。祖籍浙江绍兴,1898 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1923年发表的长诗 ,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 ,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 年出版散文集
2、 ,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1948年 8 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 。请阅读背景资料,分析作者的心态,结合写作背景略谈自读感受。本文写于 1927年 7 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
3、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再者,作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文的抒情风格。(二)初读课文 听录音,正音正字,初读课
4、文,理清文章结构,揣摩关键语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蓊蓊郁郁()袅娜()踱步()霎时()弥望()斑驳()渺茫()点缀()(2)、找出表示作者夜游荷塘行踪的词语。_ (3)、本课的文眼是什么?。_ (4)、找出文中作者情感的语句有哪些?(5)、朗读全文,说说全文的感情脉络。4、讨论释疑 四人一组,交流答案,相互分享成果,用红色笔勾画出不理解的问题,跨组交流。小组长总结不理解的问题。三 反馈矫正 训练操作 5、反馈解疑 探究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探究为什么会突然说“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6、训练矫正 总结上述问题的答题思路、做题步骤、四 延伸迁移 总结归纳
5、7、拓展练习:说一说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名句。8、课堂小结 9、作业布置 背诵文中 第四、五、六自然段。第二课时 教学设想:再读课文,赏析文章重点语段,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背默第四、五、六段。(一)再读课文 一、自学释疑 1、赏析第四段:教师范读第 4节,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_ 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请你结合具体句子谈。_ _ 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到月?有没有描写月色?_ 学生集体朗读第四段。2、赏析第五段:学生朗读第 5节,思考:这一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
6、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_ 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写作角度?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引导学生细心品味,驱遣想象,把“文字看出一幅画来,不在文字概念上做游戏(叶圣陶语)”,细细咀嚼,把好滋味辨出来。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最深的有关语句,并作出分析、欣赏。_ 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_ 3、齐读第 6段,这一段景物描写的是_的景色,其着笔点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_ 和前面的画面比,这幅画的色彩是暗一点还是明一点?可以从那些词语看出来?_ 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_ 二、探究解疑 学生齐读第 710 段,学生思考:1、作者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的用意是什么?_
7、_ 2、作者在第 6段结尾“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第 8段又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里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 _ _ 三、训练操作 反馈矫正(1)鉴赏动词: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几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3、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2)鉴赏修辞:运用修辞手段摹形传神,淋漓入微,可以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8、请同学们体会下列句子中运用修辞的妙处。1、比喻句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2拟人句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3、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所谓通感,即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亦即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因此
9、,通感又被人们称为“移觉”。这种修辞在高中课文中多有运用。(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_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_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一句吗?_ 4、鉴赏叠词:找出文中的叠词,试品析一二例。_ 5、鉴赏动词:找出文中富有特色动词,找出两例,分析其表达效果。四、拓展练习 朱自清将清华园中一个普通的荷塘描绘的秀美静谧,令人神往。这源于作者的想象力,试就“圆”这一图形的某一特性入手,展开想象,说明一个人生道理。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阅读朱自清先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并与荷塘月色进行比较阅读。七、教后记 荷塘月色
10、导学训练 自主学习板块 1朱自清,原名著名散文家、学者、诗人、民主战士,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诗文合集踪迹。4第 1段 出门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第 2段 写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荷塘四周的环境)第 3段 走在小路时的感受。第 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月下荷塘美景)第 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荷塘中的月色)第 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主要是小路和树)。第 7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 8段 评述江南采莲的盛况。第 9段 忆及西洲曲诗句。第 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进入家门。5标题点明了文中的写景对象“荷塘”与“月色”,两者呈并列交叉关系。文中既写了荷塘,又写了月色,
11、荷塘是月色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两者在文中并重。7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已经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小组合作探究板块 1A以行踪为线索(出门踱小路游荷塘进门)B以感情为线索不宁静(家里)求静(小路)得静(荷塘月色)出静(惦江南,进门)C以景物为线索(荷塘四周景物月下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景物)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很有特色,如同经、纬两条线穿织在一起。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作者的游踪、对荷塘
12、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2 全文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安静”。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欲排遣苦闷之情)。第 3自然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是独处的妙处”)抒发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情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的痛楚心态烦扰的思绪压抑不住,一定要说出来。只有在清冷的环境里独处才“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在行文上,这是一个过渡句,提挈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这一句感情上起了变化,作者
13、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他要追寻美来自慰,反映了不满现实而又幻想超脱现实的心态。荷香月色让他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已经无福消受了。”写出作者的失意。“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作者便从梦幻般的“另一世界”回到了依然令人苦闷的现实。心境变化轨迹:不宁静超脱仍不宁静 情感变化:苦闷哀愁淡淡的喜悦苦闷哀愁 3先总写荷塘,再写叶子、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按观察的角度,定点观察,由近及远,由上到下,先静态后动态。
14、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4巧妙的动词:泻,浮,洗,笼,画,漏 作者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虚实结合等手法,写出月色幽雅、宁静、朦胧、和谐的特点。(1)“浮”字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2)“画”给人以美的感觉,眼前的景象就像一幅画一样。(3)用“漏”字说明树叶比较密,与上文的“蓊蓊郁郁”相照应。5比喻、拟人,通感 拟人句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这里的比喻与拟人,写灯光的昏暗,准确形象,表达出作者心中难以排除的哀愁、失意。比喻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生动形象写出了荷叶高颀的特点,赋予荷叶轻盈飘逸之美感。(1)比喻修辞效果:“牛乳”给人一种洁白而鲜艳欲滴的感觉,“梦”表现了月光下荷叶、荷花轻飘柔美的姿容。(2)通感修辞效果:表明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给读者以联想和想像,乃至带入一种幻境。(3)修辞效果: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写灯光的昏暗,生动、形象,而且与作者当时的情绪融为一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